国学之圆融思维.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36997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10.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之圆融思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国学之圆融思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国学之圆融思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国学之圆融思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国学之圆融思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之圆融思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之圆融思维.ppt(1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講 外圓內方,取象比類國學之圓融思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心理底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是民族结构的重要标志。什么是思维方式?,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知识 信息1 大脑 信息2 经验 思维(思考、思索过程)推理 逻辑,LOGIC,什么是思维?,思维思惟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思维方式是心理深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些长久、稳定、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方式、对待事物的公认的观点,就是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思维方式有极强的

2、定向性,总是趋于一定的方向,使其自身在随机的动荡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中文、英文信封的地址差别中文:邮编:550025中华人民共和国 贵州省 贵阳市 花溪区贵州财经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 2011级汉语言文学班 李涛先生收,英文:Zip code:550025Mr.Leetao2011grade,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School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axi district,Guiyang,Guizhou pr.Pe

3、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从张颖清的“全息生物”理论说起一条蚯蚓被切成若干段,为什么每段都可再长成一条完整的蚯蚓?是否每一小段蚯蚓中包含有一条完整蚯蚓的全部信息?一个马铃薯块茎切成若干小块,每小块可长成一株完整的马铃薯植株,为什么?,为什么斑马、金钱豹、老虎等哺育动物,其前、后肢的各节肢和尾巴的斑纹与其身体的斑纹数目相同?为什么树的叶子外形与全株外形相似?梨的果实外形与梨树外形相似?,生物体的每个相对独立的局部,与整个生物体本身,有怎样的关系?天问,数不清的天问。,张颖清发问,从中医,问到中医外;从动物,问到植物,问整个生命界。一思二想三怀疑,张颖清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发散

4、性思维,创造性发现了“生物全息律”,一个中医界金字塔式的理论丰碑。,张颖清,1947年生,生物学家,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息生物学的创始人。,张颖清主要学术著作有全息生物学、全息胚及其医学应用、生物全息诊疗法、新生物观。被译成英、德、日、俄、挪威、蒙古、塞尔维亚等文字。1985年首先提出了哺乳动物的单体细胞具有发育成新个体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完全显现。,12年后,第一个克隆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的出现,证实了张颖清的这一理论。在哺乳动物克隆领域,张颖清的理论具有理论优先权,在科学史中将占据重要地位。张颖清的生物全息论,是中医

5、界整体观重大的理论创新。,全息一词,是泊来品,是借用全息摄影照片被破碎后,每一块碎片仍能完整显示被摄物全貌这一特性,人类发明了全息照相。生物全息,就是基于以小窥大的中医整体观,嫁接全息照相的全息概念,来说明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为整体比例缩小这一全息现象。,张颖清教授,于1981年在自然杂志发表了成名之作生物全息律每一生物体的每一具有生命功能又相对独立的局部(又称全息元),包括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元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体的缩影。人体上臂骨、前臂骨、五块掌骨和下肢的股骨、小腿骨等都是全息元,都是人体的一个缩影。,生物全息,开创了中国全息科学的新篇章。是中国人在生命科学里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一

6、、取象比类由形象走向抽象的思维类比思维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天、地、人、万物”之间的类比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类比观天象知人事。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中衍生出来的,体现系统整体思维。,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比兴手法诗经的比、兴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比”是用他物打比方,其表述的标志是有“如”字。,“兴”是托事于物,其表述标志是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2、观

7、物比德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水”类比智者“动、乐”之德,“山”类比仁者“静、寿”之德。,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风”类比君子之德。,3、合理外推类推,把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类比排列出来,按照意义发展的顺序逐层往下推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养个人道德和谐家庭人伦治理国家政事安定天下。四阶段之间存在着本末始终关系,可“以修身为本”,逐层往下类推。,4、易经思维群经之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最早、最直接、最深远。中国人的常见思维方式:取象类比、天人合一

8、、阴阳辩证、内向体征、中和中庸等,都可从中得到验证。,周易的思维框架,后来的易传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使之获得了普遍的意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包含有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以此为据,就可以穷尽天地万物之理。,易设计了一个宇宙整体模式,提供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则与根本方法。这里所讨论的也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代表一种思维样式,它们的总和构成了易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第一卦:乾,乾为天象曰:天行健,君

9、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内容之一。无论是个人还是由个体成员组成的民族,都应有一种自立、自新、自主、自尊的精神,有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为外境所移的刚健精神。,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10、,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第二卦:坤,坤为地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象数思维源于以卦象和爻象进行思维,主要内涵是取象比类。“象”指现象,象征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符号也可称为“象”。取象就是选择形象;比类就是进行推演,然后得出新的结果。,“取象比类”又叫“援物比类”,是一种辩证推理。将杂乱无章的事物加以综合归纳,分门别类,用以比较某种规则,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是在它们之间建立有规律的联系和秩序。,易经损卦第四十一损卦是“山下有泽”,损卦的上卦

11、是山、下卦是泽,山脚下被水包围着,因而会使山受到侵蚀而减损,故曰损卦。山下有泽是取象,损是比类,比喻人如果长期被不良环境包围就会被减损,这是形象思维。,易经谦卦第十五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艮为山,谦卦艮下坤上,为地中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此卦在人则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地中有山,取象地卑山高,比类是损高就低、谦退之意。,古代经常被用来“比类”社会和各种关系的常用模式有:阴阳模式(二体结构)八卦模式(多体结构、环形结构)五行模式(五体结构),取象比类的推理方法,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宏观领域,辩证的推理方法常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

12、缺乏实证和分析,单凭这种方法尚不能解决自然科学中的具体问题。,二、阴阳五行整体性、生克性的辩证思维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或为阳刚,或为阴柔,变化无穷;以阳御阴,以阴随阳。,乾坤代表天和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间和万物生成的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阳;大地之阴的元气,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天是主宰,是动能;地是顺从、是被动的。,易经的中心思想天地、阳刚、阴柔、动静的微秒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法则并广泛运用于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变,去恶向善,避凶就吉。,

13、1、万物一体的整体性结构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人不同,整体性思维一直是中国传统思维最根本的特征。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其最高、最典型的理论形式是天人合一。,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宋张载西铭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作为现实存在的人,总是把自身之外的万物当作与己相对待的对象。,中国先哲有“内外”、“物我”之说,就是对此而言。世界可以概括为人与万物或人与天两个最基本的部分。两个方面的统一,表征为“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天人合一”主要蕴含两重意思:第一,宇宙整体的状态天是一物,人亦是一物,天和人都是实在的,二者作为整体的部分或要素而相互联系,构成为一

14、个统一整体。,人是万物中的一物。人与物,都是为宇宙整体的客观要素而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合一是指宇宙存在的一种状态。中国传统思惟倾向于:“天人合一”的整体结构是宇宙应有的、本然的状态。,第二,理想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的客观状态的内化、“天人合一”主观形态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目标。,易传: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人合一”,并不意味着没有意识到人与他物的区别,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视作一种直接性统一。而是强调,天人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是“一天人”、“合内外”,注重天人之间的统一与联系,视天人相互沟通而结为一体。,在“天人合一”

15、的整体结构中,人与其他事物相比,并不是平列的,而是处于无比优越的地位。人有理性、有道德、有情感,能够体验天道,是宇宙整体系统的灵魂。只有人才能构成与天地并立的结构格局。,老子: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中庸:人可“赞天地之化育”。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或天道,最终都是落实于人道。天人合一的整体结构,实质上是以人为中心要素的整体结构。,中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和解决的不同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区别,把自然界当作外在于人的独立对象,表现为一种“天人对立”的二极性思维倾向。受此思惟控制,西方人非常注重对于外在世界的逻辑分析,以获取关于外物的知识为

16、根本目的。,古希腊:为知识而知识,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理论。在中国哲学中,不能说没有人与自然区别或对立的观念。先秦荀子的“天人之分”。但荀子之后,响应者寥寥,未能获得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式,构成一种思维传统或文化传统。,绝大多数哲学家不是强调“天人对立”,而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把人与自然视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孔孟学派为代表的儒家、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居于支配性地位,它们所代表的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传统和普遍性的精神力量。,“天人合一”观念,不仅倾向于把天和人看作是统一的整体,而且站在“人道”的立场看待“天道”:“天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天道”。离开“

17、天道”,“人道”就失去理论根据;离开“人道”,“天道”也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中国传统哲学所理解的对象世界,不是机械性的世界,而是一个有机性的世界。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不是纯逻辑的,也不是纯抽象的,而是直观或直觉的,甚至是带有感性色彩的,即意象式的。,不重在获得关于对象世界的某种理智性知识以及如何获得这种知识。重在从天人关系角度确定人在宇宙整体中的地位和人生的价值、意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政治伦理性关系,寻求人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一特定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特点与内容:首先,从认知结构层面看,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规定,表现为系统思维的倾向。,系统思维,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天地万物相互

18、联系、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节奏、秩序而存在和变化的宇宙整体图式。系统思维在思维内容上,可以细分为三种观念性思维模式:系统整体观、系统过程观、系统和谐观。,与西方哲学相比,特别与西方近代哲学相比,这三种观念性思维模式均不具有机械性的形式,而以有机性或系统性的思维为根本形式。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系统性思维与机械性思维,其次,在主体把握客体的方法、程序、途径的层面上,中国传统思惟表现为直觉性、意象性基本倾向。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对应。逻辑思维作为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手段,具有明确的概念形式与逻辑规则形式。,直觉思维,具有直观性、直接性、跳跃性、整体性、非逻辑性的特点。中

19、国传统思维中,有逻辑思维,但就思维的基本倾向及本性看,则是直觉的。中国传统思维以“体认”与“意会”作为沟通主体与客体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具有直觉思维的性质。,逻辑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揭示事物本质,又称抽象思维。特点: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逻辑思维对科技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弊端。,第一,把整体割裂成碎片,人为地切断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事物变得孤立。第二,因为只注意局部研究,忽视整体,容易陷入顾此失彼的僵局。第三,逻辑思维,尤其是形式逻辑因为脱离具体事物,冲淡了事物本质的探索。,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思维的优势:第一,通过整体观察某一局部,可以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

20、更好地揭示局部的本质。第二,可以通过整体联想创造出新的思路。第三,可以全面顾及整体关系而起到维护整体和谐的巨大作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具备认识的普遍性。易经思维特色主要: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及全息思维首先是形象思维。,2、对待互补、相生相胜的辩证结构从形式而言,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表现为对待互补和相生相胜两种基本形态。对待互补主要体现在阴阳观念,相生相胜主要体现在五行观念。,(1)相待互补整体要素之间的对立性关系,或作为整体的事物内部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要素之间或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关系与趋势,即统一性的关系或趋势。,中国传统思维注重

21、事物之间的统一。这种统一性的联结方式有以下几种:事物对立双方各以对方为自身的条件和前提。无此即无彼,无彼即无此;有此即有彼,有彼即有此。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二章,相互渗透的方式。对立的双方表现为质量、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整体的要素在相互渗透中,仍然各自保持着自身的独立。周易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相互转化的方式。对立的双方各自具有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与功能。老子:反者,道之动 老子四十章极而反者,天之性者。黄老帛书经法论程颐:物极必反 程氏遗书,(2)相生相胜用五行相生相胜理论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

22、统哲学最为基本、最为古老的观念之一。五行关系反映着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整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五行相生,则是指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肯定、相互促进的一种关系或趋势。其顺序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相胜,指其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一种关系或趋势。其顺序为:水火金木土,事物之间或整体要素之间的对待互补关系。班固:相反相成 汉书 艺文志西方人也有类似的观点。双方的侧重点和着眼点不完全相同。,在西方哲学中,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关系。与此相反,中国则更强调事物在对立基础上的统一性。从思维方式上说,西方人的观念可以概括为“非此即彼”,中国人的观念概括为“即此即彼”或“亦彼亦此”。,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一个圆

23、圈,中间一条线;一半黑,一半白;黑白对立,泾渭分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一个圆圈,中间一条曲线;曲线两边亦以黑白二色,呈现为“阴阳鱼”式的图形,黑白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与包摄。,太极图:中国人的哲学智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整体和谐,阴阳互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运动变化,生生不息;共生共存,天地人和。,一个圆圈,中间两条鱼,黑鱼的眼睛是白的,白鱼的眼睛是黑的,两条鱼头贴尾、尾贴头。整个图呈现出运动旋转的状态。太极图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理,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看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3、“苟日新日日新”的系统变异思维“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24、老子二十五章“道”处于永恒不止的运转状态。,“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万物的存在形式是极不固定的,无不处在运转变化过程之中,永无止息。,万物的存在形式极不稳固,无不处在运转变化之中,永无止息。名家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天下篇惠施是庄子的好友,或许受庄子影响。,在先秦儒家中,易传的变易观念最突出,在理论形式上也最完备。“易”本有三义,“变易”乃最根本的意蕴之一。作为易经解释之作的易传,明确地把宇宙整体规定为一个运动变化的大过程。,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六爻组成,阴阳二爻的排列位次不同。所组成的卦体也不同。每一卦都表示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阴阳二爻在卦中的位

25、次是不同的。因此,卦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卦体的变化,卦体所象征的事物呈现为变化状态。,生化日新模式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在于变易观念在双方哲学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双方对变易的理解和规定也不同,从而构成了双方在思维方式方面的本质差别。,西方思维更多地着眼于事物的机械性变化,其变易观带有机械性的特征。中国思维则注重事物的有机性变化,其变易观带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西方思维的变易观念的机械性思维倾向,在其发轫期,即在古希腊哲学那里就有明确的表现形式。一些哲学家虽不否认事物的变化,但习惯于把变化理解为事物在时空上的位置转移、数量上的增减。,“生生”是中国颇具民族特色的观念。这一观念的

26、特质,不仅在于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大流行,也在于把这一流行视为宇宙整体有如生命有机体的生化功能。,阴阳调节模式阴阳既是对宇宙整体对立互补结构的表征,又是对字宙整体自身功能的表述。阴阳作用于整体的过程不同于外力推动,而是表现为整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作为整体内部的对立双方,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整体的运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其内部蕴涵着阴阳两种不同的势力,在阴阳两种力量的推动下,表现为道体化育万物的过程。牛顿的困惑,易传特别强调天地万物的变易,认为这种变易乃是源于其自身的动力。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

27、其中矣。”阳的性质为刚,阴的性质为柔,刚柔相互作用而推动事物的变化,也就是阴阳推动事物的变化。,中国传统哲学崇尚变易的系统过程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物极必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既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又是人事变化的规律。,处顺通之世,“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系辞下因为“泰极否来”处艰屯之世,卧薪尝胆,积极有为、激昂蹈励、奋发图强。因为“否极泰来”,三、和合中庸崇尚和谐的伦理性思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虞典“八音克谐”,是把音乐理解为各种音素之间的协调,其中显然蕴涵着追求和谐的一般思维倾向。,西周末思想家史伯对郑桓公的谈

28、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和”,即“以它平它”,把要素相互结合,是包含差异性的和谐统一。“同”,即“以同裨同”,完全等同或相同的要素重合,是没有差异性的同一。不同性质的东西、有差别的事物相结合才能生成和变化成丰富多采的万事万物,这就是“和实生物”。,相反,“以同裨同”,就单一音调不好听,单一颜色无文采,单一滋味不好吃,单一材料不成器,不能产生和存在丰富多彩的事物,这叫“同则不继”。,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和谐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原则。

2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经典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经典名言,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狄仁杰与娄思德,狄仁杰恃才傲物,看不起娄师德。武则天让狄仁杰看娄师德的推荐信。狄仁杰非常惭愧,抛弃成见。二人同心合力。,狄仁杰为相,娄师德是武将,狄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召见狄仁杰,问:“师德贤乎?”狄仁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知人乎?”狄仁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拿出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看。狄仁杰十分惭愧,叹

30、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六尺巷”的故事,安徽桐城县。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回信,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三尺,下垒建墙,邻居深受感动,也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两家院墙之间留下“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超越鬥爭,走向和諧,西方人的思维,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主流,是斗争、博弈。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文明冲突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31、根据中国国学传统,提出“文明和谐论”以回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篇),经 典 名 言,中庸是一种方法论:“不偏不倚之为中,恒常不易是为庸”“中”就是中正。“庸”有三层意思:庸者,常也。平常、常道;庸者,不易也。庸是原则;庸者,用也。庸中、用中。,子贡问:“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强一些?”孔子道:“师呢,有些过分;商呢,有些赶不上。”子贡道:“那么,师强一些吗?”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解说,事物可能具有三种状态:不及、适度、过度。“过犹不及”,过度与不及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需要,只有适度(中正)才最恰当。,中庸,既

32、没有“两端”也没有“中间”。“中庸”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合适主义”。“中庸”就是合适,是方方面面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各得其所,各得其宜。,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解说,“中”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是“时中”。朱熹:“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因“时”而“中”,因“地”而“中”,因“人”而“中”,因“事”而“中”。,四、直觉体证反求诸己的内向性思维1

33、、中国内向性思维倾向: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认为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内向性的思维方式。求稳心理,好静性格:静、思、悟、忍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2、西方外向性思维倾向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方式开放型海上大扩张,对外侵略、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求变心理,好动性格:动、争、斗全球观念,宇宙意识。,直觉体证与逻辑实证中国传统思维重视悟性直觉思维,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觉去揭开自然界之谜。西方传统思维重视理性逻辑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