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与日常生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39608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医养生与日常生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浅谈中医养生与日常生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浅谈中医养生与日常生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浅谈中医养生与日常生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浅谈中医养生与日常生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医养生与日常生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医养生与日常生活.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 中医养生与日常生活 主讲人:彭城,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我国的健康状况,人的寿命应该是120150岁。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准老年7589岁为

2、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总体来说,国民体质呈下降趋势,八成亚健康,“白领”比例更高。05岁儿童身高达不到国际标准,1亿多高血压患者,5千万糖尿病人,占世界1/3,每年新增恶性肿瘤160多万,因病死亡率,心梗27.5%,脑中风25%,恶性肿瘤25%。,亚健康:健康与不健康的第三状态,疾病亚临床亚健康健康10%80%85%5%健康危机:清华两中青年骨干英年早逝;浙大运筹学带头人36岁,博导;42岁傅彪,46岁高秀敏,著名演员傅彪,女演员李钰.淋巴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而且这种病常发生于青壮年,对劳动力影响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5万新发淋巴瘤患者,死亡人数超过20万。我国淋巴瘤每

3、年新增患者约25万人,死亡2万人,呈上升趋势。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59岁降到53岁,比我国平均寿命低。,最新的健康理论:现代人养生之道,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健康不得病,个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两个基本点:第一是糊涂一点,不要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第二是潇洒一点,度量大一些,风格高一些,站得高,看得远。三大作风: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就能永保快乐。四个最好: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养生原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靠自己传统养生一要养性情二要养睡眠三要养居处,养生五难之处,名利不灭 此一难也 喜怒不除 此二

4、难也 声色不去 此三难也 滋味不绝 此四难也 神虑转发 此五难也,因天之序 十二时辰养生,子时:胆经当令 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为什么晚上八九点钟时候人容易犯困?为什么我们有事情想不起来时,经常会有挠头的动作?为什么十二生肖中“鼠”为首?为什么晚饭吃得过饱也会造成失眠?丑时:肝经当令 凌晨1点到3点为什么中医讲左肝右肺?肝主藏血肝主筋,十二时辰养生,寅时:肺经当令 为什么小偷专在凌晨3点到5点行窃?为什么老年人容易早醒?为什么心脏病人容易死于凌晨3.4 点?卯时:大肠经当令 早晨5点到7点 便秘的危害,十二时辰养生,辰时:胃经当令 早晨7点到9点 人为什么一定要吃早饭?痤疮产生的原因?巳时:

5、脾经当令 早晨9点到11点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十二时辰养生,午时:心经当令 中午11点到13点 为什么要睡午觉?未时:小肠经当令 为什么午饭要吃好?申时:膀胱经当令 下午15点到17点 为什么此时学习效率会很高?,十二时辰养生,酉时:肾经当令 17点到19点 肾神为志 哪些人容易出现酉时发低烧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盐?戌时:心包经当令 19到21点 强心练习法亥时:三焦经当令,一、五行学说与中医健康养生,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的基本理论就是:五行所具有的特性;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相乘;五行相侮。木 水 火 金 土注:为“相生”;为“相克”;为“相乘”;为

6、“相侮”;相生、相克为正常关系,相乘、相侮为异常关系。,二、五行与人体和自然界相对应关系表,1)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2)四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3)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4)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5)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6)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7)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8)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9)五液 泪 汗 涎 涕 唾10)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11)养生 清 调 调 补 防12)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任癸13)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14)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15)五音 角(3)徵(5)宫(1)商(2)羽(6)16)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17)

7、变动 握 忧 哕 咳 栗,四季养生春季养生,春季的特点:阳气生发,万物始生1.春季的五行属性:木 木的生理特点:“木曰曲直”,即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点2.春季的五脏归属:肝 肝的生理特点:“肝者,罢极之官”,肝具有条畅情志、疏泄气机的作用。,春季养生情志,肝在志为怒,喜条达而恶郁抑 在精神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 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春季养生饮食,“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

8、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在饮食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在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早卧早起,春季养生饮食,春季养生起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之应。初春,

9、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要消灭传染源2.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3.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四季养生夏季养长,夏季的特点:天气渐热,阳气旺盛,植物繁盛1.夏季的五行属性:火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即是温暖、上升,具有温热、升腾、活动、上升的作用。2.夏季的五脏归属:心 心的生理特点:“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心藏神。,夏季养生情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天

10、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夏季养生情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

11、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畅,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夏季养生起居,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1.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2.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3.合理安排午休时间。4.每日温水洗澡。5.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夏季养生运动,夏季运动最好选择

12、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夏季养生饮食(温热性汤类),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夏时心火当令,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颐身集所说:“

13、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夏季养生饮食,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夏季食谱:荷叶茯苓粥:凉拌莴笋:兔肉健脾汤:配料 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党参15

14、克,黄芪15克,大枣30克。,四季养生秋季养收,秋季的特点:阳气始收,阴气渐长1.秋季的五行属性:金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即是收敛、沉降、稳定,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的作用。2.秋季的五脏归属:肺 肺的生理特点:“相傅之官”,肺主气,司呼吸。,秋季养生情志,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

15、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秋季养生起居,在起居调养方面: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

16、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秋季养生饮食(酱类),四季养生冬季养生,冬季的特点:阳气内藏,生机潜伏1.冬季的五行属性:水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即是滋润、向下、寒凉,具有滋润、寒凉、向下运行的作用。2.冬季的五脏归属:肾 肾的生理特点:“作强之官”,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肾生殖等。,冬季养生养藏,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

17、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冬季养生情志,冬季养生起居,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18、也就是冬季养生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冬季养生饮食(酒类),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

19、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冬季养生饮食,伏羲氏画卦,神农氏尝百草,黄帝制九针,专业医生,医疗用具,民间疗法,中华医学四大经典,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