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444449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13.020.40CCSZ0009H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XXXX20XX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MBRtreatmentofdecentralizedwastewater(报批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20XX-XX-XX 实施20XX-XX-XX发布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前言II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44工程设计54.1一般规定54.2工艺设计54.3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94. 4模块化集成设计95施工、调试与验收104.1 一般规定104.2

2、 施工104.3 调试115. 4验收126运行与维护125.1 一般规定126. 2运行126.3维护13本文件按照GB/TL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南大学、江苏凯米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水务局、南京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南京城东北控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怀林、李激、骆颖、周春峰、杨锐、关晓琳、武克亮、王燕、郑凯凯、张海川、周龙坤、王珅、廖德志、王伟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1范围本本文件规定了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设计、施工、调

3、试、验收、运行与维护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设计、施工、调试、验收、运行与维护。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Z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7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

4、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153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6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GB5025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34城镇污水处理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661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755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1221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施工规范JB/T2932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NB/T47003钢制焊接常压容器CJJ60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

5、及安全技术规程CJJ124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HJ91.1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353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HJ/T372水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49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分散式污水decentralizedwastewater未接入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包括城镇尚未完成雨污分流区域的污水、未纳入城镇市政管网覆盖范围内的污水、受污染小微水体等。3.2膜生物反应器(MBR)membranebioreactor将生物反应与膜过滤相结合,利用膜作为分离介质替代常规重力沉淀进行固液分离获得出水的污水处理系统。

6、3.3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membranebioreactor膜组器置于生物反应池或膜池中,在产水泵产生的负压或膜池液位差驱动下利用膜进行固液分离的一种膜生物反应器。3.4膜组器membranecassette由若干膜组件、布气装置、集水装置、框架等组装成的可进行独立运行的过滤单元。3.5超细格栅Ultrafinescreen孔径为0.2mmlmm或网孔净尺寸为(0.20.2)mm2-(11)mm2,用以拦截污水中毛发和纤维状物质等的装置。3.6间歇运行intermittentoperation在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产水泵阶段性运行的方式。3.7过滤期filtrationp

7、eriod采用间歇运行方式的膜生物反应器,过滤工况持续的时间段。3.8暂停期relaxationperiod采用间歇运行方式的膜生物反应器,暂停工况持续的时间段.3.9过滤周期filtrationcycle采用间歇运行方式的膜生物反应器,从1个过滤期开始到相邻的暂停期结束的运行时间段,由1个过滤期和1个暂停期组成。3.10跨膜压差(TMP)transmembranepressure膜进水侧与产水侧之间的压力差值,单位kPa。3.11膜通量membraneflux单位时间单位膜面积通过的水量,单位L(h)o3.12膜吹扫membraneairscouring通过设置于膜组器底部的曝气系统在膜表面

8、形成水流剪切力,减轻膜表面污泥沉积的膜清洗方式。3.13在线化学清洗On-Iinechemicalcleaning不拆卸膜组器,不放空膜池,利用在线清洗泵将药液注入膜组件进行化学清洗的膜清洗方法。3. 14离线化学清洗Off-Iinechemicalcleaning将膜组器从膜池中取出,浸泡在装有化学清洗药剂的清洗池中,或将膜池中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抽空,直接将化学药剂注入膜池,对膜组器进行浸泡,去除膜孔内和膜表面污染物质的膜清洗方法。4工程设计4.1一般规定4.1.1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应结合实施边界条件,并与既有排水设施及相关规划衔接。设施规模根据处理水量分为四个等级,设

9、施规模划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规模划分设施规模处理水量(m3d)微型200小型2(X)500(含500)中型5002000(含2000)大型20004.1.2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4.1.3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应充分结合建设目标、现状水质、水量特性及建设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工艺流程。4.1.4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应采取降噪措施,应满足GB3096的要求。4.1.5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结构设计年限应根据项目地质情况、使用年限等情况确定。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GB50007的有关规定;结构设计应符合

10、GB50153和GB50017的有关规定。4.1.6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电气设计应按照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及地区供电条件,统筹兼顾,合理确定设计方案。4.1.7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宜采用模块化集成设计,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满足工艺运行和节能环保要求,且与周围环境协调。4. 2工艺设计4. 2.1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选址和平面布置应结合下列因素综合确定:a)选址应集约用地,尽可能利用边角地;b)选址应便于污水收集、处理后回用或排放,便于污泥集中处理和处置;c)平面布置应考虑与周边景观和环境条件的相容性以及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宜采用地上式、半地下式或地下式,以减少

11、占地面积。4. 2.2设计水量与设计水质4.2.2.1设计水量应根据实地调查数据确定。当实际排水量数据缺失时,可依照污水定额法或用地性质法测算服务范围内的污水总量,并结合片区雨污分流建设情况及收集率、污水管网外输能力及市政设施处理能力等综合确定,并根据水量变化情况确定变化系数。4.2.2.2设计进水水质应根据实际测定的数据并结合近远期规划及今后发展确定。4.2.2.3设计出水水质应满足国家、行业和江苏省相关标准要求。4.2.3预处理系统4.2.3.1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预处理系统应设置格栅,依据进水水质和水量可增设调节池、沉砂池、除油设施等工艺单元。4.2.3.2分散式污水进水水质、水量波

12、动较大时,宜设置调节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小于4h,并应设置搅拌设施。4.2.3.3粗格栅及细格栅应依据进水水质和取水形式设置,其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有关规定。4. 2.3.4预处理系统应设置超细格栅,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设计处理量应按最大设计流量核算,并依据进水水质及水量特点设置安全系数;b)宜依据设施规模等级选择内进流格栅、转鼓式格栅、转鼓过滤机、提篮格栅等形式。微型、小型处理设施宜采用提篮格栅、转鼓过滤机。中型、大型处理设施宜采用内进流格栅、转鼓过滤机、转鼓式格栅:c)内进流格栅、转鼓式格栅、转鼓过滤机应设置附属变频恒压清洗系统,冲洗压力不宜小于0.5MPa。4.2.3.5沉砂

13、池应依据进水中无机颗粒物含量设置,其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有关规定。4.2.3.6进水中动植物油类含量超过50mgL,或石油类含量超过3mg/L时,应设置除油设施。4.2.4生物处理系统4.2.4.1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应根据设计进、出水水质指标,选择适宜的缺氧/好氧、厌氧/缺氧/好氧等生物处理工艺或其变形工艺。4.2.4.2厌氧区(池)的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不应低于0.5h;缺氧区(池)的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不应低于lh;好氧区(池)的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不应低于2h04.2.4.3小型及以上设施宜在缺氧区(池)与好氧区(池)之间设置可按好氧/缺氧切换运行的过渡区,同时安装搅拌器(或搅拌机)和曝

14、气器。4.2.4.4当需强化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时,可增加生物反应区(池)容积,或在好氧区(池)内增设生物填料,采用悬浮填料时应配套有效的拦截措施。4.2.4.5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的生物处理系统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参照表2取值。表2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的生物处理系统主要设计参数参数典型值或范围总氮负荷Lstn(kgTN(kgMLSSd)0.05BOD5污泥负荷Ls(kgBOD5(kgMLSSd)0.03-0.10生物处理系统污泥浓度XMLSS(gMLSS/L)4-12总污泥龄c(d)15-304.2.4.6生物处理系统进水可采用压力流或重力流等形式

15、,并列数量为3组以上时宜采用重力流进水,并应设置配水槽。生物处理系统中各反应区(池)间宜设导流隔板调控流向。4.2.4.7生物处理系统的有效水深应结合高程设计、地质条件、供氧设施类型和选用风机压力、运输条件等因素确定,宜为3.0m6.0m,超高宜大于0.5m。各反应区(池)应单独设置放空口。4.2.4.8厌氧区(池)及缺氧区(池)进水宜采用淹没入流方式,并应采用机械搅拌,混合功率宜为2W/n?8Wm4.2.4.9混合液回流点与回流比的设计,应根据生物处理系统工艺段的设计确定,可参考表3确定。表3混合液回流比的选择回流路径回流比缺氧区(池)至厌氧区(池)100%-200%好氧区(池)至缺氧区(池

16、)3OO%5OO%膜池至好氧区(池)400%600%4.2,4.10曝气供氧量应满足生物反应需氧量、混合要求,需氧量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有关规定。风机类型宜依据设施规模等级选择。微型、小型处理设施宜采用侧流式风机、回转式风机、罗茨风机;中型、大型处理设施宜采用空气悬浮风机、磁悬浮风机。4.2.4.11曝气器的数量应根据供气量和服务面积计算确定,宜选择单位通气量大、氧转移率高的曝气器。曝气风管材质宜考虑使用年限、强度、耐腐蚀性和膨胀系数等,选择UPVCABS.304不锈钢、碳钢等。4.2.5膜系统4.2.5.1膜系统应包括膜组器、膜池、膜吹扫系统、产水系统、产水辅助系统和膜化学清洗系统等。

17、根据膜组器性能可设置反冲洗系统。膜系统的设置应满足膜组器使用的工艺要求,保证膜组器性能的稳定实现,并应充分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做到简洁、实用。4.2.5.2膜组器应符合下列要求:a)膜材料应选择亲水性有机高分子材质,包括聚偏氨乙烯、聚四氨乙烯等,应具有良好理化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b)膜过滤精度为超滤时膜孔径宜为0.02m-0.1Pm;c)膜平均通量宜为15L(m2h)25L(m2h);d)膜组件宜为中空纤维膜组件、平板膜组件等,选用中空纤维膜组件时膜丝单丝断裂强力不宜小于200N。4.2.5.3膜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膜池形状宜为矩形,应设置进水口、回流口和排泥口。底部宜设置曝气器,曝

18、气器形式宜为穿孔曝气管;b)膜池内膜组器平面布置应分布均匀,间距相等。中型、大型处理设施膜池宜留有10%20%富余膜安装空位。膜组器之间、膜组器至池壁之间的距离宜为20Omm300mm;c)池深应与膜组器尺寸匹配,膜池水面距池壁顶部高度不宜小于500mm,膜组器顶部与最低水位的距离宜为30Omm500mm,曝气器与膜组器底部的距离宜为100mm200mm,曝气器与膜池池底的距离不宜小于150mmo4.2.5.4膜吹扫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膜吹扫系统应包括鼓风机、膜组器曝气部件、空气管路及其附件;b)鼓风机类型宜与生物处理系统风机类型一致,鼓风机宜设置备品;c)鼓风机工作压力的设计应考虑

19、进出风管系统压力损失和使用时阻力增加等因素;d)膜吹扫曝气强度应根据膜组件特性确定,宜为0.1m3(m2h)0.5m3(m2由)(以膜面积计算)。4.2.5.5产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产水系统应包括产水泵、集水管路及其附件;b)产水泵流量应按最大流量设计,并应采用变频控制,产水泵前宜设置量程为-0.1MPa-0.1MPa的在线压力表。产水泵类型宜采用离心泵;c)集水管路的设计应依据单列膜组器集水的均匀性而确定,集水管流速宜为0.5ms1.0ms;d)产水系统宜采用恒通量运行模式。一个过滤周期包括过滤期与暂停期。过滤期内产水泵运行时间宜为7min10min:产水泵暂停时间宜为0.5mi

20、n-2min。暂停期可采用滤后水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泵宜采用离心泵,反冲洗通量宜为3OL(m2h)M5L(m2h),反冲洗跨膜压差不宜超过60kPa。4.2,5.6产水辅助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产水辅助系统应包括抽真空装置、管路及其附件;b)抽真空装置宜采用真空发生器,应设在各组集水总管最高处。产水泵开启前,首先开启抽真空装置,当压力低于OMPa时,抽真空装置停止,产水泵开启工作;c)抽真空装置宜设置空气压缩机。4.2.5.7膜化学清洗系统应包括在线化学清洗系统和离线化学清洗系统。膜在线化学清洗系统应包括化学清洗泵、化学药剂投加与计量系统、储药罐和管道混合装置等。膜离线化学清洗系统应包括

21、清洗池、吊装装置和配药管道系统等。4.2.6污泥处理与处置4.2.6.1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剩余污泥应由膜池排出,剩余污泥排放量宜可计量。4.2.6.2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应依据处理规模等级采取不同污泥处理方式。微型、小型处理设施剩余污泥宜采用移动式方式处理;中型、大型处理设施剩余污泥宜结合污泥处理处置要求采用叠螺脱水机、离心脱水机、板框压滤机等污泥脱水设备处理。4.2.6.3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应参照当地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方式,应符合GB50014的有关规定。4.2.7加药系统4.2.7.1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应优先利用进水内碳源进行脱氮除磷。当进水中缺少碳源导致出水总氮

22、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时,可通过外加碳源来提高脱氮效率;当生物除璘无法满足出水总磷的排放要求时,可通过投加化学除磷药剂强化去除。4.2.7.2碳源药剂的种类、剂量和投加点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相关资料时,可按所需去除硝态氮浓度的3倍5倍(以有效的CODCr计算)投加碳源。碳源药剂可选择乙酸钠、葡萄糖等。碳源药剂宜投加在缺氧区(池)优先满足反硝化需求,投加点不应设置在混合液回流点、进水点附近。4.2.7.3化学除磷药剂的种类、剂量和投加点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化学除磷药剂可采用铝盐、铁盐或其他有效药剂。采用铝盐或铁盐作为除磷药剂时,投加的铝元素或铁元素与污水中总璘的摩尔比宜为26。化学除磷药剂投加点宜设

23、置在生物处理系统好氧区(池)末端。4.2.7.4药剂应低温、避光储存,药剂储药量宜大于最大日投加量的5倍。加药设备和管路应采取防腐蚀和保温措施。4.2.8消毒设施4.2.8.1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出水消毒的方式、程度和设备配置应根据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确定,出水的消毒方式可采用紫外线消毒、次氯酸钠消毒等,消毒后的出水不应影响生态安全。4.2.8.2消毒设施的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有关规定。4.2.8.3紫外线消毒剂量宜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工程运行经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列规定确定:a)出水直接排放时,紫外线剂量宜为15mJcm225mJcm2;b)出水再生利用时,紫外线剂量宜

24、为24mJcm30mJcm2o4.2.8.4次氯酸钠消毒剂量宜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工程运行经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列规定确定:a)出水直接排放时,加氯量宜为2mgL4mg/L;b)出水再生利用时,在管网输配中应保障余氯含量,并应符合GB/T18920、GB/T18921的规定。4.2.9除臭设施4.2.9.1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应根据设施规模等级及周边环境或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考虑是否设置除臭设施。4.2.9.2除臭设施由臭气源封闭加罩或加盖、臭气收集、臭气处理和处理后排放等部分组成。除臭设施的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有关规定。4.2.9.3除臭设施宜根据臭气风量、臭气浓度以及处理

25、要求选择生物除臭、离子除臭等处理工艺。4.2.9.4除臭设施处理后的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应符合GB14554的规定。4.3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4.3.1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应设置生产控制和运行管理所需的检测仪表。超细格栅前后宜分别设置液位检测仪表,生物处理系统宜设置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混合液污泥浓度等检测仪表,膜池进水系统宜设置独立的液位检测仪表,产水系统宜设置独立的压力、流量、浊度等检测仪表,膜吹扫系统宜设置独立的空气流量、压力等检测仪表。4.3.2中型、大型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应设置水质在线监测装置。4.3.3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依据规模、工艺流程及膜的

26、运行要求确定监测和控制的内容;b)采用可编程控制器和上位机或触摸屏进行控制,并可根据工艺要求实现工艺参数设定和调整要求;c)设有现场手动模式、远程控制模式及自动模式,控制级别由高到低为:现场手动控制、远程控制、自动控制;d)设有自诊断功能,包括预警/报警功能。故障发生后,应在监控软件中及时、准确地反映故障状态、故障时间、故障地点等相关信息。4.3.4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宜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对主要工艺单元、配电设施、设施周界、主要通道等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监控视频图像信息应记录并保存30天以上。4.3.5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可独立或联合搭建智慧水务平台。智慧水务平台应包含基础信息、实时数

27、据、实时报警、运行记录等内容。4.4模块化集成设计4.4.1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宜根据具体功能分为预处理模块、生物处理模块、膜系统模块、污泥处理模块、配套设备模块等。具有同一工艺功能的模块应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各模块拼接应考虑弹性连接。4.4.2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配套设备模块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风机房、泵房应具备隔声、隔振、通风的功能要求。微型、小型处理设施鼓风机、泵等主要设备宜集成设计,并设置在同一区域;b)加药间应具备防腐、防渗的功能要求。微型、小型处理设施碳源、化学除磷、膜清洗、污泥脱水等加药装置宜集成设计,设置在同一区域;c)配电间和在线监测间应具备控温的功能需求。微型

28、、小型处理设施配电间和在线监测间宜集成设计,设置在同一区域,统一设置空调,并设置隔断。4. 4.3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的模块化设计采用钢构形式时,应充分考虑拆解材料的回收利用。所有外露碳钢金属表面应作防腐处理。污水管道应满足耐腐蚀、防渗等要求。油漆、包装应符合JB/T2932的有关规定。采用就地高浓度化学清洗方式时,所有膜池内壁应做防腐处理。5施工、调试与验收4.1 一般规定4.1.1 建设单位应在施工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和运维等相关单位开展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4.1.2 开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关键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写与审

29、批管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4.1.3 施工单位应按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不得随意进行工程变更。对必要的工程变更应取得设计、监理、建设等相关单位的变更文件签章后,方可对工程进行变更施工。4.1.4 施工使用的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设备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抽检和报验,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4.1.5 调试前应编制调试方案并通过建设或监理单位审批,主要内容应包括调试计划安排,调试小组成员及分工、调试具体步骤及各工艺单元控制要点、调试记录要求及应急方案等内容。4.1.6 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主管部门等单位参加。4.

30、2 施工5. 2.1施工过程中,当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有地下水时,应采取降水与排水措施。6. 2.2设备基础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水平度偏差每米不应大于5mm,对角线长度之差不应大于15mm;b)标高偏差不应超过6mm;c)基础各端面至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00mm;d)设备基础施工质量应符合GB50204的有关规定。7. 2.3钢结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材料的牌号、规格尺寸、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b)钢结构制作、安装和验收应符合GB50755、GB50661、GB50205的有关规定;c)池体的制造应符合NB/T47003的有关规定;d)焊接质量应符合GB50

31、236的有关规定;e)池体垂直偏差不应大于池体高度的0.1%,池体内壁应无毛刺。制造完成后应做盛水试验,12小时焊缝应无渗漏,池体应无异常变形;D钢结构防腐前,应清除表面焊渣、铁屑、碎片等杂物。漆膜应光洁、平整、均匀,不应有气泡和剥落等缺陷。8. 2.4管道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设备内部管道直连同装修工程预设预装,并在现场完成系统连接;b)钢制管材、管件应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处理应符合GB50268的有关规定;c)管道安装完成后,应冲洗干净,并将与膜组器相连的端口密封;d)管道基础、敷设、功能性试验、回填应符合GB50268和CJJI24的有关规定。5.2.5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设备安

32、装前,应进行开箱检验,设备的型号、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外观良好、标识完好,设备的配件、备件及技术文件齐全;b)泵、压缩机、鼓风机等设备安装应符合GB50275的有关规定;c)曝气装置的空气管路安装前应清除管内杂质。干支管、曝气器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应牢固,无泄漏,同一组曝气器的水平标高允许偏差不应大于5mm;d)落地式配电柜、控制柜和配电箱的基础应高于地坪面,周围排水应通畅,其底座周围应采取封闭措施;e)在线监测装置的安装应符合HJ/T353的有关规定。5.2.6膜组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安装前,应核验膜组器质量证明文件,膜组器的规格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b)安装前,应将各构筑物

33、内残留杂物清理干净;c)应按顺序逐个安装,并与管道端口连接。同一膜池内各膜组器顶部标高应保持一致,最大偏差不应超过25mm;d)安装过程中,应做好膜组件的保护,避免出现膜皱折、受拉、挤压、碰撞和破根现象;e)安装完成后,应按设计文件检查曝气器与膜池池底之间、膜组器之间、膜组器与池壁之间、膜组器与最低水位之间的距离;D安装完成后,应在24h内向膜池注入洁净的水,保证膜组件完全浸入水中;g)安装完成后,应对膜组器及其连接的管路系统进行气密性检查,并修复漏点;h)安装完成后,膜池附近应避免动火作业。确须进行动火作业时,应采取防火隔离措施:5.3调试5.3.1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调试应结合现场情

34、况完成单机调试、清水联动调试以及带负荷调试。5.3.2单机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单机调试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b)压缩机、鼓风机、泵的单机调试应符合GB50275的有关规定;c)电气系统调试应符合GB50254的有关规定;d)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调试应符合GB50093的有关规定;e)膜系统各设备的调试应按控制柜冷态调试、设备检查、控制系统模拟调试、电气设备接地和绝缘检查、系统参数设置、系统单机调试、故障报警测试、控制系统模拟动作试验、热态调试和24h试运转等步骤进行。5.3.3清水联动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自来水、消防水、井水或干净的河水等清洁水源,并注水至设计水位;b)观察记录各系

35、统内水位、水流速度、生物反应池搅拌及曝包均匀程度、膜吹扫曝包均匀程度等;c)加药系统调试应调节加药泵行程,校验加药泵流量;d)产水系统及产水辅助系统应同步调试,应记录水温、产水流量、跨膜压差、反洗流量、反洗压力、加药流量等数据,在设计负荷下连续运行不宜低于72h。5.3.4带负荷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生物处理系统和膜系统带负荷调试应同步进行;b)接种污泥宜采用同类工艺处理设施的活性污泥,并应经超细格栅过滤除渣;a)接种污泥后,应闷曝24h72ho调节进水量至设计负荷的30%50%,连续稳定运行24h后,调节至设计负荷的60%80%,再经连续稳定运行48h后,调节至设计负荷;b)在设计负荷下连

36、续运行不应少于72h,直至产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应记录进水量、进水水质、产水量、产水水质、溶解氧、污泥浓度、跨膜压差等数据。5.3.5调试过程中应做好调试相关记录,调试记录应符合GB51221的规定。5.3.6调试完成后,应编写调试报告,调试报告应包含调试目标、调试内容、调试数据、调试结论等。5.4验收5.4.1验收应参照GB50334的有关规定执行。5.4.2施工单位完成自检后,应向建设单位提交验收中请材料。验收申请材料应包括下列文件:a)工程建设项目合同书;b)勘察、设计文件;c)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d)材料和设备等出厂合格证、现场验收记录;e)施工、调试记录和报告;D出水水质检测报告

37、;g)其他文件。5.4.3建设单位应及时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验收申请材料。对申请材料存在异议的,应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补充或说明。5.4.4验收时应核实验收资料,检查工程整体外观,检查设施功能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5.4.5验收通过后,建设单位应出具验收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评价,验收时间、程序、内容、组织形式以及验收意见等。6运行与维护6.1 一般规定6.1.1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运行与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各项规定要求以外,还应符合CJJ60的有关规定。6.1.2 运行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应经培训具备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应定期考核。6.1.3 运

38、行单位应制定设施运行与维护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及事故应急预案等,并应定期修订。6.1.4 运行单位应建立完备的运行维护台账,包括设备、配套设施运行状况与维护状况记录、检测化验结果报告、药剂及材料消耗及库存记录等。6.2运行6.2.1操作和维护人员应按要求定期巡视检查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时,应做好相应处理并及时上报。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时查看实时数据、实时报警及运行记录,及时指导操作和维护人员。6.2.2操作和维护人员应及时清运格栅栅渣,并做好计量与记录。汛期时,应加强格栅巡视。低温时,可保持格栅高液位运行或者连续运行。6.2.3操作和维护人员应依据

39、实际进水水质、水量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各单元运行参数。低温时,可采取增加曝气强度、提高污泥浓度等措施保障处理效果。6.2.4膜系统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日常巡视并记录膜吹扫风量、风压、风机运行状态。严禁在膜吹扫系统故障或膜吹扫风量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产水;b)应日常巡视并记录膜池水温、跨膜压差、产水量、产水浊度等数据。跨膜压差不宜大于30kPa,产水浊度不宜大于1.0NTU;c)应定期取样检测好氧区(池)以及膜池污泥浓度,校准膜池至好氧区(池)回流比;d)应定期校核膜化学清洗工艺参数,应巡视记录化学清洗开始前与结束后清洗药剂储罐液位以及跨膜压差。汛期时,宜缩短化学清洗周期。6.2.5操作

40、和维护人员应定期对出水水质进行化验检测,检测项目和检测周期应满足工艺运行管理需要。水样的保存应符合HJ493、HJ/T372和HJ91.1有关规定。水样监测项目及检测方法应符合GB18918、HJ91.1、CJJ60有关规定。6.2.6操作和维护人员应及时、准确、完整记录设备、工艺运行参数等数据信息。所有记录应编制记录清单,需长期保存的记录应存档保管。6.2.7发生异常情况或重大事故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向有关部门报告。6.3维护6.3.1操作和维护人员应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定时巡视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包括温升、响声、振动、电压、电流等,发现问题应尽快检查排除。6.3.2设备各运转部位应保

41、持良好的润滑状态,及时添加润滑油并除锈;操作和维护人员发现漏油、渗油情况,应及时解决。6.3.3操作和维护人员应定期对设备、仪表进行校正和维修保养。操作和维护人员应定期对膜进行膜在线化学清洗以及膜离线化学清洗。6.3.4膜在线化学清洗宜符合以下要求:a)在线化学清洗周期宜为1天7天,每次清洗时间宜为30min-60min;b)清洗药剂包括碱洗药剂和酸洗药剂,碱洗药剂可采用次氯酸钠、氢氧化钠等,酸洗药剂可采用柠檬酸、草酸、盐酸等;c)在线化学清洗的药剂种类以及浓度、注药量、浸泡时间等参数应根据污染类型与程度进行调整;d)在线碱洗、酸洗不可连续进行。在线化学清洗进药和浸泡时应停止膜池的曝气。6.3

42、.5膜离线化学清洗宜符合以下要求:a)离线化学清洗宜于每年汛期前或低温期前实施。当跨膜压差上升到50kPa时,或当实施在线化学清洗后跨膜压差仍大于30kPa时,应立即实施离线化学清洗。离线清洗时间宜为24h48h;b)离线化学清洗宜在原膜池内进行;c)离线化学清洗的药剂种类以及浓度宜依照膜产品生产厂家运行维护相关技术文件。可采用1.5gL2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或可结合使用2gL4g/L的柠檬酸或草酸进行酸碱交替清洗。6.3.6膜停运保护宜符合以下要求:a)停运时间不超过7天时,应采用清水浸没膜组件,然后向膜池投加次氯酸钠药液,浓度控制在30mg/L-100mg/Lo每天进行至少一次膜吹扫曝气,膜吹扫曝气时间为15min-30min;b)停运时间超过7天时,应采用清水浸没膜组件,然后进行膜在线化学清洗。每天进行至少一次膜吹扫曝气,膜吹扫曝气时间为15min30min。每隔5天10天,进行一次膜在线化学清洗。停运时间超过30天时,再次启用前,应进行一次膜离线化学清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