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54848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4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李同昇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报告纲要,1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路径选择 2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3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引 言,我国各地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差异明显,村落数量庞大,加上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城乡分策”,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缺失,城乡统筹规划缺位,导致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跳出农村思考农村建设,有赖于站在城乡一体化高度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路径选择,1.1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1)自然村分散布局,城乡资源难以整合 欠发达地区:自然村落大小不等,分散布局,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肢解规整

2、的地块,制约农业集约化经营,阻碍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 发达地区:村与村之间已经连成一体,但由于各个村镇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共建共享,搞“小而全”,导致村镇建设一方面整体投入不足,一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2)村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乡交流通道不畅村镇基础设施薄弱。国道公路大部分日通车量已达5000辆以上,但公路等级大部分还处在2-3级之间,路面狭窄,质量较低,且由于大吨位货车急剧增加,路面破损加快,维修改造跟不上;村镇内车道狭窄,人车混行,停车场地缺乏 体现现代文明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

3、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简陋甚至缺少代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在村镇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村镇微乎其微,难以适应城乡交流的需求,(3)小城镇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关节点”的纽带作用不强 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关节点”,起着以城带乡的纽带作用,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有效载体。目前多数小城镇仍以农业人口为主,非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6%;现有的工业则与城市工业高度同构,其相似系数高达0.87,而与农业的关联度却不高,起不到后向拉动效应;第三产业比重也很低,从业人员只占镇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6%,且行业组成单一,大多从事餐饮零售业。现有产业结构既制约了小城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难以对农村地区

4、起到辐射带动作用。,(4)村镇统一规划缺失,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现阶段,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很高,不少村镇二三层的小楼比比皆是,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绿树掩映红砖楼,污水充道四处流,垃圾粪土随处倒,苍蝇蚊虫嗡嗡叫,交通道口拴住牛,粪便拦路难行走”是不少落后地区村镇环境的真实写照,(5)农村地域类型多样,面临的发展问题各异,1.2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1)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为中心的建设新村庄建设(2)跳出农村思考农村建设,站在城乡一体化高度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2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相互协作,优

5、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空间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2)功能结构互补,一体化不等于中心-外围经济的消失,仅意味着二者相互依赖,(3)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快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联系方便密切(4)城乡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高度通畅(5)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3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3.1 新农村建设要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图1: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化趋势,表1 19

6、78年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动格局,1978年:城乡人口比为1:4.62004年:城乡人口比为1:1.39 2010年:城乡人口比为1:1(中长期科技规划预测)2020年:城乡人口比为1:0.78(中长期科技规划预测),表1、图1和趋势预测显示:城乡人口数量逐渐向中值方向弥合 城乡之间人口增减变化正在出现重要的转折性变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并且不可逆转,新农村建设决不能视为反城市化、逆城市化,而是要透过基层资源和要素的集合和集中,扩大城镇化和工业化地域空间农业的问题需要工业解决,农村的问题需要通过城镇解决,农民的问题需要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解决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突破,切记全面开花,防止基础投资变成沉没资

7、本,投资效益难以发挥,3.2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小城镇建设,1998年:“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2000年:“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02年:“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6年:“发展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表2 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方向,3.3 基层农村建设应实现鼓励与约束并重的方针,强化分类指导,农村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新农村建设必须实行鼓动与约束并重的方针,以调动发展的积极性对农村进行分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加以指导和支持,表3 不同类型农村建设方向

8、,3.4 城乡整体规划,构建城乡空间融合的“区域综合体”,(1)大都市地区和城镇密集区 按照城区卫星城独立社区(街道办)的结构安排市域居住空间工业空间集中于各级产业开发区农业空间和植被绿地构成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以现代都市农业为主,具有生产、生态和休闲游憩功能实施“区街道办居委会”管理体制,(2)县域范围“以城促乡”,突出以县城促乡村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聚落体系重点开展兼村并点规划“以工带农”,构建县城经济综合体构建县域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实施“县乡(镇)办事处村委会”管理体制,3.5 建设模式创新,(1)体制创新村镇合并,机构重组,功能简化,人员分流,减少支出,提高效率按地域就近原则,村镇合并,减少数量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撤销乡镇政权组织,改设派出机构(乡镇公所、党工委),(2)制度创新大量低价征用、高价招拍和转让耕地,致使大量农民成为无班可上、无地可耕的“下岗工人”,是典型的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农村对城市的再输血,必须改变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促进土地产权保护的法制化,真正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新思路,(3)地域组织创新地域组织集中企业集中(工业小区)、居民集中(居住社区)、市场集中(集贸市场)基础设施共用以分摊建设和使用成本产业合理分工,适度规模经营(4)建设模式创新 见表4,表4 传统模式和创新模式对比,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