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基层政府服务与新农村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基层政府服务与新农村建设).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学生姓名: 院(系): 管理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 入学时间: 2005 年 9 月导师姓名: 杨剑 职称/学位: 讲师/博士 导师所在单位: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目 录摘要 . 2Abstract. 21引言 . 4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论 . 4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 42.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 63我国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 . 83.1扩大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意义 . 83.2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及成就 . 103.3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
2、的不足 . 114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124.1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 124.2共建和谐社会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165结论 . 17参考文献. 18致 谢. 19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汤伟 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得重要基础和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chool of Management AbstractThe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3、is realizes our country modernization important basis and the content comprehensively, is the expanded domestic demand, the promo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asting power, i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affluent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important aspect, is implemen
4、ts and realize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major step, is realizes partys objective, the consolidated partys ruling status to result in the necessity to request. Corresponds with this, Our country Basic unit Government must enhance diligently provides the collective services the ability,
5、 promotes our country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ositively, builds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Construction;Collective services;Provision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1引言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重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至少应采取以下措施: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状态,构建城乡基本公共
6、服务动态公平制度;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构建法制化的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和规范化的政府问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改变单一的自上而下的GDP考核模式,将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纳入到地方政府及干部的绩效考核中,以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构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多渠道的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体系。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论 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理解在中国为何要建设新农村或建设新农村的意义,首先需要理解新农村建设战略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与两种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是时代背景,二是中国现实背景。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处在现代化、城市
7、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不断延续和深入的大背景之中。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既是一种普遍趋势,又是重要的时代特征。这样一种大的背景特征,其影响是普遍的、不可回避的。无论是开放的社会系统,还是较为封闭的社会系统,时代背景特征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只不过影响产生的程度、方向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也是顺应时代背景需要的结果。或者说,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潮流。现代化是指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不断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现代化让我们生活在一种混合状态中:既不能跟着大众文化的趋势走,又对我们的私人生活
8、十分依恋。现代化既是一种持续过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农村发展是这一过程和趋势的必然要求,传统专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实质就是向现代化的转变。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与时具进,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市场化是自由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作用不断确立和巩固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视为市场化过程的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重要步骤,也可以看做是市场化过程的结果。“对那些生活在计划经济中的人而言,市场是奇怪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制度。但是,市场体制对于现代经济活动来说,是一项不断推广、影响越来越大的经济制度。所以,市场化无论是我们喜欢还是
9、不喜欢,都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之中。与现代化、市场化一起,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伴随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扩展,经济、社会与文化联系已经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全球领域。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但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那么,中国众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分散经营的农村,该以何种方式来适应这一大背景的变迁呢?从纯粹理想型的角度来看,建设新农村似乎就能和新时代特征相一致。就中国社会现实背景而言,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与社会在快速增长和转型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隔离的格局越来越突出和固化。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与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但1990年
10、代中期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到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倍以上。如此巨大的社会差别显然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那么,造成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政府再分配机制还是市场机制或两者的共同作用呢?无论是那一种情形,政府改变这种社会不平等的责任都是义不容辞的。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发展关系到能否建成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更加安全的社会。如果不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允许城乡差别继续拉大,社会结构的失衡就难以避免,随之也将危及中国食物生产和供给保障。因此,农村社会的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
11、说,具有“短木效应”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农村发展水平。此外,“三农”问题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实情况则是,尽管为解决此问题而有较多惠农政策出台,而问题没有实质的改变。进入21世纪,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旨在以此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所以,无论是从新农村建设的可能性还是紧迫性上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件利国利民且刻不容缓的大事。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2.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农村发展的问题
12、;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概念。发展生产,打造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的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技术密集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着力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资、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让农业成为能持续
13、致富农民的现代产业。发展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以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服务中心,使农村经济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小康示范村建设为载体,借鉴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改造传统农村,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加快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把一批有条件的村庄改造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齐
14、备、社会和谐的农村新社区。科学制订完善镇村布局规划,全面推进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小康示范村建设进程。到2010年,使一部分行政村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建筑美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六化”要求,其余的村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四化”要求。全面建立起农村生活垃圾“农户收集、镇村清运、集中处理”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日产日清。强力推进农村生态建设,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成生态农业县(市)。巩固墓葬改革成果,公墓建设实现生态化、园林化。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重要支持。着眼于解决农村公共
15、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网络和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水平。到2010年实现农村公路全覆盖,确保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与各居民点的全面贯通;全面实施城乡河道清淤整治,确保农村泯沟、横河排灌畅通、河坡河面整洁优美;全面拓宽、改造宽路狭桥、承载力不足桥梁、结构危害桥梁、水毁桥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实现“管网全改造、供水全日制、质量全达标”;全面建立和完善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城乡可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障、新型合作医
16、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营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的关键环节。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以“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活动,克服守土恋家的落后观念、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迷信封建的陈规陋习,激发农民勤劳致富、自强自立、合作共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共建共有、共管共享”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农村文化体育中心、全民健身点、文化室等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80%的镇(乡、街道)文化站建筑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
17、,藏书1.5万册以上,年购新书不少于1000册;强化民间特色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创建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每个镇建成12个全民健身点,每个村建成一个健身场所。全市80%以上的村建成文明村,80%以上的镇建成文明镇。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秩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基层组织建设,建设一支“双带双强”型村级干部队伍,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村民自治上新台阶。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增强农民法制意识,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消除农村各种不安定因素,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和谐的社会关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和合
18、法权益。村级班子平均年龄45岁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5%以上,“双带双强”型村支部达到80%以上,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两委选举100%实行海选,大调解机制进一步完善,大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3我国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 3.1扩大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意义农村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内容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广面领域,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服务。农村公共服务除具有公共服务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特殊性:一是范畴的相对宽泛性。这是由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的弱势性
19、决定的。农业生产周期长、规模狭小、组织形式分散、自然与市场风险较大、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低下;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比重较大。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环节上依赖于公共服务的支持。二是受益的局限性和运行的高成本并存。乡村布局的松散,人口分布不均衡且密度低,使得农村公共服务较之城市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相对狭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建设成本和日常运行成本高于城市。因此,相比于一般的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更容易产生供给不足和供给低效的问题。这不仅侵蚀了农民的基本权利,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切实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不断增加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顺利推进
2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显得十分需要和迫切。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提出的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只有经济指标,还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指标,谋求的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来看,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同样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为
21、艰巨、最为繁重的任务。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改变农村在公共服务方面滞后状况,是全面建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关键。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发展方略,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保障农民利益的需要。从
22、总体上看,现阶段农业依然是弱质产业,农村依然是落后社区,农民依然是弱势群体。因此,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的保障问题。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扩大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赋予农民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23、政府必须履行好四大基本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就是从过去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主动承担起协调、监督和保证社会公正、公平,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农村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对于全面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因此,我们要重视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这项工作。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3.2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及成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
24、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积极改善水、气、路、电等乡村基础设施,另一方方面要注重及时改善医疗、卫生、通信、文化等设施与服务水平。对于“水、气、路、电”等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重点解决1.6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五年内,国家计划安排1000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农村公路,县乡公路将增加30万公里,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使4亿农民受益;到2010年,全国公路里程将达
25、到310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其中大部分通沥青或水泥路。20082010年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300万户,到2010年全国达到4000万户。在完善农村电网、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五年内解决无电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农村的医疗问题同教育问题一样,都是目前在农村涉及面广、程度深、受关注多的重点问题。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是保证农民以高素质的智力、体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尽快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卫生机构内部管理体
26、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严格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满足农民群众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此外,国家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实现农民安居乐业。一是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新体制。目前,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各地区要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和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险事业,建立配套的村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补贴办法,尝试通过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而逐步取代现行的村民退休金制度及医疗保障制 10社会主
27、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度,逐步将农村的养老、医疗事业纳入社会大范畴,和城市接轨。二是努力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一些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保障的基础,但是又不具备参加城镇社会保障的资格,生产生活面临很大的困难,如果单纯只靠一次性的征地补偿费用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应该积极探索农民充分就业的体制机制,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他们失地不失业。 3.3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农业基础牢固,但农村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老化严重的问题。偏远农村山区通话、
28、通电、通水、通路、通车“五通”状况仍令人堪忧。虽然各地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公路质量较差;农田水利改建扩建、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难以有效展开,大部分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新建和更新改造投资严重不足;部分农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普遍存在着前期工作跟不上,王程管理制度及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轻管等问题;部分村镇的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仍然较差。基层政治民主化程度还较低,政治参与不积极,政务公开度不足,政治管理落后。在基层,虽然一定程度上实行群众自治等形式的直接民主,但还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基层政府在运行机制上还不适
29、应民主发展的要求,主要问题是自治组织被行政化,未能发挥应有的自治作用。基层政府仍习惯于将自治组织作为政府内部机构来管理,给自治组织下达各种任务指标,自治组织自身的服务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另外,在基层,制度化参与渠道不畅通,难以有效地吸纳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中民众对公共事务决策所能产生的影响力极其有限。即便基层政府推行了政务公开,也缺少硬性指标,往往是小事公开、大事不公开,项目公开、细节不公开,因此对具体工作的监督也难以到位。农村公共文化教育供给仍然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教育投入不足,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
30、质量不高,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大困难,文化馆站设备落后短缺。农村文化队伍素质状况不甚理想,村镇文化工作队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民自办文化起步困难,基础薄,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基层农村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基层政府应更有作为,并起主导作用。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农村医疗资源明显不如市区,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障方面,虽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基本建立起来,但覆盖面还不广,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还较低,跟不上物价指数的上涨。总之
31、,目前我国基层农村公共服务总体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农村急需的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缺乏,需求较少的部分非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却相对过剩。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而且并非农民急需的公共服务。 4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1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随着国家对城乡二元化结构进行破冰式的改革,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农村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政府农村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但由于几十年甚至几千年来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从根本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新阶段,如何完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
32、,是基层政府应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基层政府主要是指县乡两级政府,他们既是对新农村建设负有直接责任的基层政府,又是上级政府宏观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时期,应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与城市基本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对公共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人均达到美元以后,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对改善公共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对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不断扩大。就是说,当人均达到美元以后,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社
33、会发展,都对政府的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公共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十分重要,而且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公共服务能够保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因此,实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基层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发展,把职能定位为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资源、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状态,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动态公平制度。要落实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必须尽快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状态,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
34、二元公共卫生体制、二元公共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等,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动态公平制度。所谓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动态公平制度,是指从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根据城乡公共品需求增长的层次差异和不同属性,旨在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力度,重点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品质,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在农村,重点提供需求强度比较大的具有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性质的生存型或基本发展型公共品;在城市,重点提供需求层次比较高的具有准公共品特别是俱乐部产品、自然垄断物品性质的发展型或享受型公共品。那种认为应该降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标准,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观点是
35、不切实际的。在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生存型或基本发展型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方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8大举措: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在规范公用地的征用程序和土地转让价格的形成机制,保证农民的基本权益如农民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谈判权不受损害,以及建立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转的就业机制,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流动户籍制度等方面加大力度。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目前,政府要继续推进政企、政资、
36、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全面推进职能转变,正确配置各部门职能,杜绝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干预,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不能以牺牲提供公共服务为代价 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专注发展经济,更不能介入市场能够配置资源的领域与民争利。要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明显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例。各级财政部门要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要逐步减少甚至退出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直接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重点支出项目保障力度,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特别是要加大财政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
37、等基础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国家应该制定<农业投入法>,规范和保障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明确规定涉农公共服务项目的内容、进程、目标及其资金保障等,加强监督,使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构建法制化的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和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立中央与地方公共服务分工体制,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应当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按照公共服务公益性涉及的范围,中央政府原则上应当主要负责覆盖全国范围的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城乡和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强化再
38、分配职能。各级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各自辖区内公共服务的供给,应当重点关注各自辖区内居民的实际需求,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目前,要着力解决公共服务受益范围的交叉性问题。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要适当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扩大政府问收入划分的覆盖面,保证各级政府有行使职责的财力。一要结合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调整以及逐步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等措施,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收入划分。二要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将地方负担出口退税控制在地方财力可承受限度内。三要研究将非税收入纳入中央与地方共享范围,规范土地资源类收入管理,明确资源类收入的归属等。规范中央对地方
39、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试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在加大纵向转移力度的基础上,将东部发达省区与西藏、青海等西部不发达省区之间的对口支援作为制度化试点。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缩小激励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总量的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的比例(时机一旦成熟便正式取消),着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使其成为我国财力性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其他类型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一律作为一种短期的过渡性措 1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施,决不能使其制度化,以免造成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混乱。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严格审查(一般应是具有外溢性、突发性、特殊性、非固定性等特征的项目),控制支付
40、规模,并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确保专款专用,绩效明显。 改变单一的白上而下的GDP考核模式,将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纳入到地方政府及干部的绩效考核中,以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近两年的宏观调控表明,一些地方政府注莆GDP增长而忽视公共服务的问题并未完全改变。这些盯象反映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现行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很难适应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需要,应当尽快改革。十一五”规划已经开始注重公共服务方面的指标,并将其作为配置财政、税收等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下一步还应制订适合各级政府、同级政府不同部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实行严格的公共服务问责制,强化地方政
41、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构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多渠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告诉我们,要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应,就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情况。需求情况的真实性往往影响供给决策的科学化和供给结构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需求表达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是“自下而上”的(采取科学的抽样方法,融合各种现代调查统计手段,利用现有的县、乡、村行政组织和群众组织系统,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也可以是中介式(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人手,建立一种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的。形式不同但目标一致:使农民有渠道表达自身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使政府收到完整
42、和真实的信息,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的放矢,物尽其用,避免供给结构失衡。在供给渠道方面,除纯公共产品外,农村准公共产品有多种供给形式可供选择:政府供给;政府与私人的联合供给;第三部门供给;私人的完全供给,等等。具体采取何种方式,还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必须有政府介入,但并不一定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与手段是多样的,其所依托的组织机构也是多种形式的。比如,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可以是公共行政机构,即正式的政府机构,可以是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如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等,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私人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民间服务组织和社区组织
43、等。要制定 1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类慈善组织、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和民间闲散资金共同投入和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政府不仅要直接提供民间组织不能或不愿提供的服务,还要动员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并对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进行有效监督。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部门,政府把管理重点放在相关规划的调整和完善、公共产品的定价控制、基础设施专营权的拍卖等,以保障公共服务的
44、最优化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形成政府、社会、公民之间良性互动、共同治理的格局。 4.2共建和谐社会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民多,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是这个阶段必须处理好的重大社会关系。和谐社会应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工农关系顺畅健康的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主要是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还不富裕。首先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农民连续3年较大幅度增收,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收入水平还不高,差距还很大。2006年
45、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8:1,与2005年的3.22:1相比,差距还在扩大。城乡差距大,还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农民综合素质仍然偏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近90%,其中小学以下占35%;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条件脆弱。在土地征用补偿、环境污染等方面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工农、区域间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和谐。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城乡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城乡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 1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社会,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建立一元化的和谐社会结构;必然要求工业与农业同步发展,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必然要求缩小并最终消除城乡差别,为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农村是否和谐稳定始终具有重要意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