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55402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城市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城市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城市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城市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城市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生产绿地与防护绿地是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生产绿地担负着苗木的繁殖和培育,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苗木等方面的任务,是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防护绿地对美化城市环境、防污除尘、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增进居民身心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节 生产绿地规划设计6.1 城市生产绿地规划设计概论6.2 城市生产绿地规划设计,6.1城市生产绿地规划设计概论6.1.1 生产绿地的概念6.1.2 生产绿地的分类6.1.3 生产绿地的功能作用6.1.4 国内外生产绿地发展概况,生产绿地的概念,生产绿地的内涵是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

2、、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不管是否为园林部门所属,只要是为城市绿化服务,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草坪、花卉和种子的各类圃地,均应作为生产绿地。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生产为主,兼具景观、生态、休闲娱乐、科研的绿地,也可作为生产绿地范畴。,(1)按面积大小分 a 大型苗圃 大型苗圃生产的苗木种类齐全,面积在10ha以上,拥 有先进口施和大型机械设备,技术力量强。b 中型苗圃 中型苗圃面积为320ha。生产苗本种类多,设施 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高,生产经营期限长。c 小型苗圃 小型苗圃面积为3ha以下。生产苗本种类较少。,6.1.2 生产绿地的分类,(2)按生产经营模式分 a 纯生产性的生产绿

3、地 该类生产绿地以获得经济效益为主,是城市园林绿化繁 殖和培育苗木的基地。根据其生产类型又可分为综合性生产绿地和专类生产绿地两类。b 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生产绿地 该类生产绿地通常位于城市外围,占地面积大,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群落结构,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是一种生产式城市生态林带。c 综合型生产绿地,生产绿地的功能作用,a 生产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物质基础b 生产绿地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c 生产绿地可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d 生产绿地可做为观赏游览及教学实践场所,6.1.4 国内外生产绿地发展概况,a 国外生产绿地以及苗木产业的概况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育苗水平较高,苗木科技含量较高

4、。美国是苗木和温室作物的生产大国。苗木产业在美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俄罗里达州、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卡罗来纳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都是苗木生产大州。荷兰不仅是世界主要的花卉生产国,同时也是观赏苗木生产与出口大国。荷兰的苗木生产以家庭式农户为主,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程度很高。,b 国内生产绿地以及苗木产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的生产绿地很少,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战略调整,以及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快速发展,生产绿地面积逐年增加,许多地区将园林绿化苗木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大力推广。但在苗木生产上,还存在苗木生产设施简易,技术不成熟,科技含量低,产业

5、化程度低,苗木需求和种苗生产供应衔接不畅,苗木市场管理混乱等问题。,6.2 城市生产绿地规划设计,6.2.1 生产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 6.2.2 生产绿地规划设计的准备工作 6.2.3 生产绿地规划设计,6.2.1 生产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1)满足生产绿地的生产功能(2)发挥生产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6.2.2 生产绿地规划设计的准备工作,(1)踏勘 初步了解地块的位置和面积后,需进行实地踏勘和调查访问工作,概括地了解场地的现状、历史、地势、土壤、植被、水源、交通、病虫害、草害、有害动物、周围环境、自然村的情况等,提出改造各项条件的初步意见。(2)土壤调查 了解场地土壤状况是合理区划苗圃

6、辅助用地和生产用地不同育苗区的必要条件。可选定典型地区,分别挖取土壤剖面,观察和记载土壤厚度、机械组成、pH值、地下水位等,必要时可分层采样进行分析。,(3)病虫害和植被状况调查(4)气象资料的收集 根据气象资料,不仅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苗木,而且在规划生产绿地时,有助于合理选择各育苗区设置的方位、防护林的配置、排灌系统的设计等。,6.2.3 生产绿地规划设计,根据培育苗木的种类、数量和种植面积等应进行合理总体规划和布局,确定道路、沟渠、林带、建筑、设施、以及生产用地的位置、大小和方向。同时,强调生产绿地布局结构与自然地理、城市文化、城市功能分区的协调关系,通过建设一定数量的生产绿地,结

7、合其他各类生态绿地,使城市生产绿地自身最大地发挥其社会、经济、生态功能。,(1)生产用地的区划原则a.耕作区是苗圃中进行育苗的基本单位,是指耕作方式相同的作业区。b.耕作区的长度依机械化程度而异,完全机械化的以200300m为宜,畜耕者50100m为好。耕作区的宽度依土壤质地和地形是否有利于排水而定,排水良好时可宽些,一般为40100 m。c.耕作区的方向,应根据场地的地形、地势、坡向、主风方向和场地形状等因素综合考虑。坡度较大时,耕作区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一般情况下,耕作区长边最好采用南北方向,可以使苗木受光均匀,有利生长。,(2)各苗木生产区的配置 a播种区 该区是培育播种苗的主要的生产区

8、,应选择全圃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最好、最有利的地段作为播种区,以便于播种、扦插、嫁接及方便出圃,提高移栽成活率。b营养繁殖区 该区是培育扦插苗、压条苗、分株苗和嫁接苗的生产区。营养繁殖的技术要求较高,并需要精细管理,要求设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湿润、灌排方便的地方。c.移植区 为培育移植苗而设置的生产区,是苗木生产的重要区域。由播种区、营养繁殖区中繁殖出来的苗木,需要进一步培养成较大苗木时,则应移入此区中进行培育。,d大苗区 为培育根系发达、有一定树形、苗龄较大、可直接出圃用在绿化的大苗而设置的生产区。e母本区 为保证苗木纯度,防止检疫性病害传播,为获得优良的种子、插条、接穗等繁殖材料而

9、设置的生产区。f设施育苗区 为利用温室、荫棚等设施进行育苗而设置的生产区。应设在管理区附近,要求用水用电方便。,(3)辅助用地的设计 生产用地的辅助用地主要包括道路系统、排灌系统、防护林带、管理区的房屋、各种场地等,这些用地是直接为生产苗木服务的,要求既要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要设计合理,减少用地。,a道路系统的设置 一般包括一级路、二级路、三级道路和环路。一级路(主干道):是苗圃内部和对外运输的主要道路。通常设置一条或相互垂直的两条路为主干道。路宽68m,其标高应高于耕作区20 cm。二级路(副道、支道),是一级路通达各作业区的分支道路,通常与主干道相垂直,与各耕作区相连接,一般宽4m,其标高应

10、高于耕作 区10cm。三级路(步道、作业道)是沟通各耕作区的作业路,与二级路垂直,一般宽2m。环路(环道)为了车辆、机具等机械回转方便,可依需要设置环路,路宽46m。,b灌概系统的设置 灌概系统包括水源、提水设备和引水设施三部分。灌溉的形式有3种:渠道灌溉、管道灌溉和移动喷灌。(1)渠道灌溉:是传统的引水形式。水渠一般分三级:一级渠道是永久性的主渠道,一般顶宽 1.52.5m;二级渠道也称支渠,一般顶宽11.5m;三级渠道是临时性小水渠,一般宽度为l m左右。一、二级渠道是用来引水的,水槽底部应高出地面,三级渠(毛渠)直接向苗圃地灌溉。,(2)管道灌溉 主管和支管均埋入地下,其深度以不影响机械

11、化耕作为准,开关设在地 端使用方便。通过管道引水可实施喷灌、滴灌或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3)移动喷灌 主水管和支管均在地表,可进行随意安装和移动。按照喷射半径,以相 互能重叠喷灌安装喷头,喷灌完一块苗木后,再移动到另一地区。此方法一般节水20%40%,节省耕地,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土壤不板结。并且,可结合施肥、喷药、防治病 虫害等抚育措施,节省劳力,同时可调节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c排水系统的设置 排水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排水沟组成。大排水沟应设在圃地最低处,直接通人河湖或市区排水系统。中小排水沟通常设在路旁,耕作区的小排水沟与小区步道相结合。在地形、坡向一致时,排水沟和灌溉渠往往各居道路

12、一侧,沟、路、渠并列。排水沟与路渠相交处应设涵洞或桥梁。一般大排水沟宽1m以上,深0.51m;耕作区内小排水沟宽 0.31m,深0.30.6m。排水系统占地一般为苗圃面积的1%5%。,d防护林带的设置 防护林带的设置规格,依苗圃大小和风害程度而定。一般小型苗圃与主风方向垂直设一条林带;中型苗圃在四周设置林带;大型苗圃除设置周围环圃林带外,并在圃内结合道路等设置与主风方向垂直的辅助林带。一般防护林的防护范围是树高的1517倍。防护林带的结构以乔、灌木混交半透风式为宜,一般主林带宽810 m,株距1.01.5m,行距1.52.0m;辅助林带多为14行乔木即可。,e管理区的设计 该区包括房屋建筑和圃

13、内场院等部分。前者主要指办公室、宿舍、食堂、仓库、种子贮藏室、工具房、车库等;后者指晒场、堆肥场等。苗圃建筑管理区应设在交通方便,地势高燥,接近水源、电源的地方或不适宜育苗的地方。大型苗圃的建筑最好设在苗圃中央以便于苗圃的经营管理。管理区的占地面积一般为总面积的1%2%。,6.3 城市防护绿地规划设计概论6.4 城市防护绿地规划设计,第二节 城市防护绿地规划设计,6.3 城市防护绿地规划设计概论 6.3.1 防护绿地的概念 6.3.2 防护绿地的分类 6.3.3 防护绿地的功能作用 6.3.4 防护绿地的布局形式 6.3.5 防护绿地结构类型 6.3.6 国内外防护绿地发展概况,防护绿地的概念

14、,防护绿地广义上指为保护一切公益项目而营造的防护林带,包括城市中具有防护功用的其他绿地,诸如公共、生产、庭院绿地等和城郊野外、城乡结合部及国土绿化中保持水土、治理沙漠、荒山植树、防护路基免受侵害、保护农田水利而在河岸、山谷、坡地栽植的防护林带,可以包括国家防护林体系林业生态工程规划建设。防护绿地狭义上是指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而设的防护林,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一种形式,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平衡用地范围之内的,建成区范围内的部分是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城市防风林,防止风沙、保护水源、隔离公墓、掩蔽防空及城市公用设施防护为目的而营造的防护林。,国家建设部2002年颁布的园林基本术语

15、标准(CJJ/T912002)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对“城市防护绿地”定义为:城市中(建成区范围内的)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城市防护绿地是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6.3.2 防护绿地的分类,(1)卫生隔离带 城市卫生隔离带是指在城市非工业区(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医院、文教区、机关行政区等)与工业用地、道路(街道)、石油气站、煤厂、垃圾处理场、水源地等之间规划建设的绿带,具有防护隔离的作用。(2)道路防护绿地 道路防护绿地:是位于道路红线之外的带状绿地,一般在城

16、市快速干道或者城市外围道路两侧设置,包括建成区范围的公路、铁路两侧的绿地。,(3)城市高压走廊绿带 高压线路属于高度危险设施,从几万到几十万伏的电压产生较强的工频电场辐射。同一高压线下电场强度亦有规律性的变化。根据同一或不同高压线下的不同电场辐射强度,布置一定宽度、不同树种搭配的防护绿地来过滤、吸收和阻隔电磁辐射,起到安全隔离作用。(4)防风林 在城市主风方向设置的防护林带,用以防止强风所夹带的粉尘、沙土对城市的大气污染。,高压走廊绿带,(5)城市组团隔离带 城市组团隔离带在空间上划分城市各个区,成为各个功能区的边界,起到隔离作用;在生态、社会、形象服务功能上又为相邻片区提供过渡软连接,发挥联

17、系作用。其内部功能分化,需根据两侧相邻 城市功能区的性质来决定组团隔离带两侧的功能。,6.3.3 防护绿地的功能作用,防护绿地是以树木特有的绿化机能,具有净化空气、土壤、涵养水源的作用以及杀菌、降低噪声、改善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高人类生活品质。,6.3.4 防护绿地的布局形式,(1)环状防护绿地(2)网状防护绿地(3)带状防护绿地(4)放射环状防护绿地,6.3.5 防护绿地结构类型,(1)林带结构 通常把林带结构划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形式。紧密结构:紧密结构林带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中等力的气流遇到林带时,基本不能通过,大部分气流(含污染)从林带

18、上部通过,在林下附近形成静风区,但气流速度会很快恢复,防风距离短。一般该种结构的林带是由主乔木、亚乔木、灌木等搭配组成。搭配方式如下:大乔木+小乔木+灌+草;大乔木+小乔木+高灌木+矮灌木+匍匐性灌木+草,疏透结构:疏透结构的林带特点是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分布均匀,气流遇到林带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林带,在林带下形成小的旋涡;另一部分从林上通过,在林下附近形成弱气流区,对于防风而言,效果最好。搭配方式如下:灌+草,适用于需要排放或需要引导扩散的污染源,进行初级阶段的治污;乔+草,其功能更强,可以在灌+草植物结构的后方的一段距离外布置,吸收引导来的污染;乔+灌+草;大乔木+小乔木+草。后两种

19、结构林带在防护绿地当中运用最广。,通风结构:通风结构林带明显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林冠层,有较小而均匀的透光空隙或紧密而不透光;下层为树干层,有均匀的、大的透光孔隙。气流遇到林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下层通过,另一部分从林上通过。下层穿过的气流有时会加强,但到背风面逐渐减弱,在较远的距离出现弱风区,对于防风而言防护距离较大。该结构林带通常由单一乔木组成,且林带较窄。通常纯乔木林带,生态效益不佳,运用较少。,(2)垂直结构,成层性:加上草本,植物配置模式垂直结构表现为一层层片、两层层片、三层层片、四层层片结构等。一层层片结构包括:草坪;乔木;灌木三种单层配置模式。两层层片结构包括:乔+草搭配;灌+

20、草搭配;乔+灌搭配;大乔木+小乔木搭配。三层层片结构包括:乔+灌+草搭配;大乔木+小乔木+草搭配。四层层片结构包括:大乔木+小乔木+灌+草搭配。六层层片结构:大乔木+小乔木+高灌木+矮灌木+匍匐性灌木+草搭配,去掉树木任一层为五层层片垂直结构模式。,林带断面形状:防风林带营造时由于乔、亚乔、灌木、地被等的搭配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横断面形状。常见的断面形状有矩形、三角形(背风面垂直三角形、迎风面垂直三角形、等边或不等边三角形)、对称或不对称屋脊形、梯形、凹槽形等.,矩形断面示意,三角形断面示意,梯形断面示意,凹槽断面示意,(3)水平结构:树种配置方式如图所示:a、隔株配置:是两种以上树种彼此隔住

21、或隔数株的配置。此法因不同树种间种植间距相近,种间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较早,多用于乔灌搭配,树种间组合主要有矩形、“品”字形和随机形三种形式。b、隔行配置:是两种以上树种彼此进行隔行配置。多用于耐阴和喜光树种隔行配置或乔灌木的隔行配置。c、隔带配置:是一个树种连续种植2行以上构成一条绿带与另一树种构成的绿带依次配置的方法。隔带配置可以保证骨干或基调防护树种的优势。d、团状混配:是把一种树种栽植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块状,与另一树种的块植群交错配置。,a b c d 隔株 隔行 隔带 团混,6.3.6 国内外防护绿地发展概况,(1)国外防护绿地发展概况 美国自从Bates(1911)发表了防护林林带的效

22、应后,才开始了对防护林的优缺点、树种选择、结构组成、管理等问题的研究。丹麦防护林的营造是和1866年以来犹特兰岛广大砂荒地区的开垦相联系的,1911年开始进行了有关防护林对气候和土壤改良作用的初步观察。此外,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在防护林的营造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防护林科学研究方面,各国从本国立地条件和生产实际出发重点进行在本国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2)国内防护绿地发展概况,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防护林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本世纪50年代,以防止风沙的机械作用为目的。由国家统一规划,在我国东北西部和黄河故道等风沙严重地区,营造近4000多公里长的防

23、风固沙林,其结构多以宽林带大网格为主。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初开始,以改善农田小气候,防御自然灾害为目的,把营造防护林作为农田基本建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窄林带、小网格为主要结构模式,不仅速度快,而且规模大,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的农区。第三阶段是自70年代末,林木开始进入农田,把多层次的防护林与林粮间作有机地结合,在农区形成一个“空间上有层次”、“时间上有序”的农林复合经营系统。至今,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经过40多年的努力,在防护林结构、功能及树种选择等关键技术上均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的进展。,6.4城市防护绿地规划设计,6.4.1 防护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 6.4.2 各类

24、防护绿地规划设计,6.4.1 防护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1)满足防护绿地的防护要求(2)结合城市特点,从实际出发(3)结合生产(4)远近目标相结合,6.4.2 各类防护绿地规划设计,(1)道路防护绿地的规划设计(2)卫生隔离带的规划设计(3)城市组团隔离带的规划设计(4)防风林和引风林的规划设计(5)高压走廊绿带的规划设计,(1)道路防护绿地的规划设计,道路防护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针对不同等级、不同车流量以及周围不同用地对交通污染的不同要求,需要考虑多种污染与绿地的相互作用,确定功能完善的绿地面积及结构形式。道路是产生交通噪音的主要来源,噪声对其两侧有害影响一般集中在30米以内,沿路缘向外的

25、3040米左右作为绿色屏障的总宽度。林带走向与声源垂直,乔木和绿篱屏障隔行、隔带或带状混和紧密布置,株间成“品”字形交错配置,并在株间栽植灌木,避免缺株形成大通道的现象,同时与草坪相结合草坪消减噪音,还具有较好的滞尘能力。,(2)卫生隔离带的规划设计 包括:工厂区隔离绿带、居住区隔离绿带、文教区隔离绿 带、医院隔离绿带、机关行政区隔离绿带、商业区隔离绿带、城市水体隔离带。a工厂区隔离绿带 位于各类厂矿与城市非工业城市其它活动区之间,主要起到阻滞粉尘、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减弱工业噪音等综合防护作用。此类绿带一般采用多树种的群体配置,以乔灌草结构的配置方式为最佳,通常绿带宽度应不少于50m。,

26、b 居住区隔离绿带 位于居住区与道路主干线、各类污染工业企业及其它污染源之间。与一般居民区绿化的配置不同,居住区隔离绿带更侧重于防护效能,绿带宽度应大于50m。c文教区隔离绿带 文教区包括各类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等。隔离绿带主要位于文教区与道路干线及其它工业企业等之间,主要目的是为文教活动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美观的绿色环境。d 医院隔离绿带 位于医院与街道或道路干线、商业闹市区、工业企业及其他污染噪音源之间,目的主要在于提供绿色生态屏障、为医院创造幽雅安静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患者治疗、康复和精神慰籍。,e 机关行政区隔离绿带 位于机关行政区与各类道路干线、街道、闹市区及其它污染源之间。为行

27、政事业单位各类办公管理人员提供谧静、舒适和幽雅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绿带宽度不应低于15m,一般多采取乔木+灌木+绿篱的配置方式。f 商业区隔离绿带 主要设置于商业活动区与街道、道路干线和其它污染源之间,结合商业区其它景点的绿化,选择滞尘能力强、净化能力好、调节空气温湿度效果佳、兼顾景观效果的树种。,g 城市水体隔离带 即河岸植被带(缓冲区),是设立在潜在污染源区与受纳水体之间由林、草或湿地植物覆盖的区域,通常为带状,一般紧邻河道、湖泊等水体一侧,其主要作用是去除过境的养分、农药和泥沙等污染物。当河岸植被宽度大于30米时,能有效的降低温度、增加河流生物食物供应,有效过滤污染物;当宽度

28、大于80100米时,能有效的控制沉积物及土壤元素流失。,在卫生隔离带建设中,充分考虑特征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选择抗污和吸污能力强的植物按生态学原理进行配置,林带的总宽度可根据工业对空气污染程度和范围来定,最大限度防污及控污,形成良好的绿色生态循环体系。,(3)城市组团隔离带的规划设计 城市组团隔离带规划,阻止组团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在组团间划定需保护的隔离用地而进行的控制规划。城市组团隔离带是城市中面积比较大的完整绿地且靠近城市中心,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各组团稠密的人口提供大量氧气,吸纳有害气体,降低尘土,而且可以把郊区的自然气流导进城市内部,把部分郊区的生物多样物种引入城市,使城市与自然

29、达到融合,功能的发挥较其它防护绿地更多样。,(4)防风林和引风林的规划设计 一般防风主林带设置于城市上风方向,走向与冬季风垂直,由多种树种搭配,形成丰富的立面景观;结构类型为疏透结构,主林带数量35条,每条林带宽度为828米,林带间距为林带高度的20倍左右。同时为了阻挡从侧面吹来的风,与主林带垂直的副林带宽不小于5米,断面为矩形。树木个体配置为“品”字形,株行距为22米,此时,林带的冬季的防风效果最好。,在夏季,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加强,静风时间增长,城市高温持续时间有增无减,为了促进空气的冷却和流动,选择在城市和山林、湖泊之间建设一定宽度的与夏季盛风方向平行的绿带,作为引风林,将郊区、森林公园、

30、自然风景区,或开阔水体上的新鲜、湿润、凉爽的空气引到市区中心来。,(5)高压走廊绿带的规划设计 高压架空送电线路和高压变电站是产生电磁辐射(主要为50/60Hz低频)的主要污染源。不同高压走廊下的场强变化有所不同,在与输电线行走方向垂直相隔510米处测得电场强度为最高。随着与输电线横向距离的增大,电场强度都有明显下降,而且输电线电压越高则电磁辐射强度随距离衰减越明显,在1050米为急剧衰减区。,高压走廊下方林带宽度是一个变值,高压走廊一侧林带宽度d的计算方法为:d=L2-(h-r)2 总林带宽度=2d+D(公式中:d为高压走廊一侧林带宽度,L导线中心到电场强度最高处的距离,h为导线对地面最小距离,r为人体高度以上不受辐射的高度,D为高压走廊垂直下方林带宽度)。,根据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1999)和城市电力规划规范(1999)中规定的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导线对地面最小距离以及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净空距离要求(前者与后者相减得到的差),确定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满足导线对地面最小距离要求的植物高度,用字母H表示。,讨论与思考题1 生产绿地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如何进行生产用地的规划?2 生产用地的生产性如何与景观性相结合?3 防护绿地的设计要点有哪些?防护性如何与景观性相结 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