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55661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13.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ppt(1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1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1)未来主义城市设想(2)L.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3)雅典宪章(4)极度分散主义与有机疏散思想(5)社区邻里单位思想(6)区域规划思想与实践的发展2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4)城市生态环境科学思想的兴起(5)历史环境及建筑保护运动(6)倡导性规划与公众参与(7)Team 10 的“人际结合”规划思想(8)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3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2)文脉、场所理论与城市设计

2、(3)城市更新运动与社区发展(4)未来学思潮与“未来城市”的探索(5)马丘比宪章(6)L.芒福德:当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41990年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1)城市/区域管治思潮与新区域主义(2)新城市主义的思想与实践(3)精明增长与紧凑城市(4)生态城市的规划思想,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在20世纪的100年里,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大的转折和跨越。在规划思想的分期上有不同的划分体系(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000(02).)。D.Kruekeberg的三阶段划分(年代分段法,规划实践分段)1880191

3、0年,没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19101945年,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19452000年,规划思想的标准化、多元化时期。彼得.霍尔(P.Hall)的七阶段划分(思潮分段法)18901901年,病理学地观察城市;19011915年,美学地观察城市。19161939年,从功能观察城市;19231936年,幻想地观察城市;19371964年,更新地观察城市;19751989年,纯理论地观察城市;19801989年,以企业眼光观察城市,生态地观察城市,再从病理学角度观察城市。,吴志强的六阶段划分(以时代和思潮相结合划分)18901915年,核心思想词:田园城市理论,城市艺术设计,市政工程

4、设计;19161945年,核心思想词:城市发展空间理论,当代城市,广亩城,基础调查理论,邻里单元,新城理论,历史中的城市,法西斯思想,城市社会生态理论;19461960年,核心思想词:战后的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人,都市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19611980年,核心思想词:城市规划批判,公民参与,规划与人民,社会公正,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意识,规划的标准理论,系统理论,数理分析,控制理论,理性主义;19811990年,核心思想词:理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开发区理论,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

5、展;19902000年,核心思想词: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张京祥的四阶段划分(在吴划分基础上的整合)1900年代二战前,精英分子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实践时期;二战后1960年代末,功能理性规划思想发展及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的确立时期;1970年代1980年代,社会文化论占据主导地位时期;1990年代后,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面对全新社会图景时期。,1 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1)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1909年意大利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立

6、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未来主义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否定一切文艺规律和传统。他们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马里内蒂,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1914年意大利年青建筑师安东尼奥.圣伊里亚(A.Santa Elia)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Manifesto of Futurist Architecture,1914.7)激烈批判了复古主义,认为:历史上建筑风格的更迭变化只是形式的改变。他对未来都市充满激情和憧憬,将高度集聚的景观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认为新的功能造就了新的形式,新的形式代表了

7、新的生活,未来的城市只能由高层建筑组成,新的城市景观不必与旧的形式相统一,巨大的反差恰恰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圣伊里亚所设计的图样中都是高大的阶梯形的楼房,电梯放在建筑物外部,林立的楼房下是川流不息的汽车、火车,分别在不同高度上行驶。总之,未来主义者强调以机械为未来的审美中心,崇尚机械美,崇尚与传统决裂的崭新的、现代的形式和风格。未来主义的思想对其后的建筑运动的产生,以及柯布西耶“机械理性城市观”的形成,都具有巨大的影响。,Antonio SantElia 1888-1917,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未来主义缆车站,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2)L.

8、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他和W格罗皮乌斯、M凡德罗、F.L.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1926年,柯布西耶提出著名的“新建筑五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独立基础的柱子架空底层;平屋顶花园;自由平面,墙无需支撑上层楼板;横向的长窗于两柱之间展开;自由立面,可以独立于主结构。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发起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的主要领袖,以萨伏伊别墅、

9、马赛公寓为代表;50年代以后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以朗香教堂为代表。,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萨伏伊别墅是勒.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点”的具体体现。采用框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别墅轮廓简单,水平长窗平阔舒展,外墙光洁,无任何装饰,但光影变化丰富。,马塞公寓可容纳1600名工人居住,是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的经典。公寓外形方正,略显沉重,外观裸露的钢筋混泥土展现男人的力量。内部拥有绝对的个人私密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拥有小私室像住在山洞里一般,但与周围的山光水色保持直接的接触,此外还设计了多达26种不同的社交空间。,朗香教堂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10、,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天主教堂,它突破了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变形,怪诞神秘,表现了柯布西耶后期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娴熟的驾驭体形的技艺和对光的处理能力。,柯布西耶的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 1922年,柯布西耶在明日城市(The City of Tomorrw)一书中提出了“光明城”(Radiant City)理论,对城市人口密度、交通、绿化等城市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以及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他认为现代城市的恶魔就是它的高密度开发,对此的策略就是反其道行之,去进一步提高城市密度。现代城市规划方案 在明日城市

11、中柯布西耶提供了一个300万人口的规划图,追求由严谨的城市格网各大片绿地组成的充满秩序与理性的城市格局,通过城市中心富有雕塑感的摩天大楼来换取公共空地,并体现几何形体之间的协调与均衡,透射出几何秩序“美”和功能理性“美”,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空间与运动交互影响的现代艺术观。规划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尤其是提高中心区的密度来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以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概念。,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柯布西耶的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规划方案 规划城市中央为中心商业区,有40万居民居住在24幢60层的摩天大楼之中,高层的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周围的环行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

12、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之中,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伏埃森规划(Plan Vosin for Paris,1925)1925年,柯布西耶在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方案中,用18幢摩天大楼取代巴黎市中心拥挤的住宅,下层提供快速的交通、公园、商店和居民的户外开敞空间。规划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他在城市的中心区规划了一个地下铁路车站,车站上面布置出租飞机起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大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之间可以由地铁和郊区铁路线来联系。这一方案的致命弱点是完全忽视了巴黎的历史文化传

13、统和现存社会结构,且经济上不可行,未被采纳。,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光明城”规划 1930年布鲁塞尔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上,柯布西耶提出了“光明城”(The Radiant City)的规划,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中心地区对各种事物均有最大的聚合作用,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功能;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通过用地分区调整城市内部密度,使人流、车流合理分布于整个城市;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

14、划思想的发展,霍华德与柯布西耶截然不同的两种规划思想模式 霍华德希望通过分散的手段来解决城市的空间与效率问题;而柯布西耶则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1933年,柯布西埃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体现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源自于他对社会改革的理想,因此在气论述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关注;柯布西耶则基本是从一个纯粹的建筑师角度出发,对工程技术的手段更为关心。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 霍华德希望通过组建一

15、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镇群)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大(特大)城市的出现;柯布西耶希望通过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使这些大(特大)城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柯布西耶的形式理性主义规划思想 随着现代建筑运动在二战后向“国际主义风格”演变,柯布西耶的规划思想在其内核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也发生了新的形式变化“形式理性主义”“功能主义+象形主义”。即将各种复杂的城市功能装载到某种所谓可掌控的、有秩序的城市象形形态中(如人体、机器等)。1951年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Chandigarh)城市规划 1950年柯布西耶受印度总理委托设计昌迪加尔

16、城市和政府建筑。昌迪加尔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形式至上”的代表,他一改以往的“高塔城市(Tower City)”模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旁遮普 平原上设计了一座水平舒展的城市,以寄寓印度人的“天国之城”的理想,充满了形式理性主义色彩。,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昌迪加尔的规划以“人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他将行政中心作为城市的“大脑”,将议会大厦、邦首长官邸、高级法院等布置在山麓下全城顶端,可俯视全城;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的风景区;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纵横轴线的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的“心脏”;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好似“右手”;工业区位

17、于城市东南侧,好似“左手”;城市的供水、供电、通信系统象征“血管神经系统”;道路系统象征“骨架”;城市的建筑组群好似“肌肉”;绿地系统象征城市的呼吸系统“肺脏”。昌迪加尔为印度西北部城市,是中央直属区,同时兼任旁遮普邦及哈里亚纳邦两个邦的首府。当时,规划近期人口15万,远期50万人。,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行政中心,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1950年代L.科斯塔的巴西利亚规划 柯布西耶“形式理性主义”规划思想最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1956年,巴西政

18、府决定在戈亚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设新都巴西利亚;同年,通过竞赛选取巴西建筑师L.科斯塔设计的新都规划方案,规划人口50万,规划用地152平方公里。1957年开始建设,1960年正式迁都。,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巴西利亚坐落于人工湖帕拉诺阿湖半岛上,形如一架朝向东南方的飞机。“机头”为突出于半岛尖端的三权广场,周围建有总统府、最高法院和议会大厦;“机身”为一条长8000米、宽250米的东西向大道;“前舱”是政府各部大厦、广场和大教堂;“后舱”是文教区、体育城、电视塔等;“机尾”是火车站和向南北伸去的铁路,是工业区和印刷出版区;“机翼”为住宅区;“机翼”和“机身”的连接处为中央商

19、业区。人工湖湖滨为使馆区和私人住宅区,湖中岛上是称作水晶宫的外交部。,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议会大厦由众参两院会议厅和超高办公楼组成,中间用一个楼道相连,呈“H”形为葡萄牙语中“人类”一词的首字母,一仰一覆的两个碗形屋顶(上仰的是众议院会议厅,下覆的是参议院会议厅)分别象征民主和集中。,巴西利亚大教堂外形线条简洁,似印第安酋长用禽鸟羽毛做成的“王冠”,是教堂的“屋顶”,教堂的主体建筑在地下。,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3)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的宣言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雅典宪

20、章的诞生为代表(1933);第二阶段1960年以来为适应西方国家城市发展背景的巨大转型,以马丘比丘宪章(1977)的诞生为代表。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由柯布西耶倡导并亲自起草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后来被称作雅典宪章。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的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大纲共分为:定义与引言、城市的四大活动、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工作、游憩、交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总结8个部分。,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雅典宪章的主要思想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大纲首先指出,城市规划的目

21、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大纲认为,居住问题主要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足;公共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等。建议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大纲认为,工作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并因此造成了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大纲认为,游息问题主要是大城市缺乏空地。指出城市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无益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并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三、西方现代

22、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大纲认为,交通问题主要是城市道路大多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并认为局部放宽、改造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建议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按照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功能分类。另外,大纲还指出,办公楼、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过分集中,也是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大纲还提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名胜古迹以及历史建筑;最后,大纲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而引起。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规划。其步骤为: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作、游息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并强调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科学,

23、应考虑立体空间,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是第一个国际建筑师的非政府组织,其基本观点是:建筑是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基本活动;建筑师的使命是用新建筑反映现代精神、物质生活;建筑形式随社会、经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要谋求调和各种不同的因素,把建筑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地位摆正。1933年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雅典宪章,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在国际建筑界的统治地位。1940、50年代,设计中的现代主义如日中天(1948年联

24、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成立国际建筑师协会(UIA)。1950年代后期,设计界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批评越来越多。1953年的第九次会议上,分歧扩大,成立了以第九次会议的积极分子(P.史密森夫妇、A.范艾克等)组成的小组“第十次小组”(TEAM 10)。1956年的第十次会议上,以范艾克(Aldo Van Eyck)为首的一批年轻建筑师公开反对以功能主义、机械美学为基础的现代主义理论,这直接导致了1959年CIAM第11次会议上,应新老两派建筑师的严重分歧,导致CIAM解散。,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CIAM”11次会议的主题:(1)1928年瑞士成立大会,主要讨论协会宗旨;(2)192

25、9年法兰克福会议,讨论低薪阶层的住宅问题,并由此提出“最小生存空间”;(3)1930年布鲁塞尔会议,讨论城市建筑功能问题,提出有效地使用土地和“合理的建筑朝向”等问题;(4)1933年雅典会议,分析了欧洲四个城市的状况,提出了关于“功能城市”的雅典宪章;(5)1937年巴黎会议,进一步强调功能问题,修改雅典宪章,讨论区域规划;(6)1947年英国布里奇沃特会议,为适应战后情况修改协会宗旨,转向着眼于“为创造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和物质要求的具体环境而工作”;(7)1949年意大利贝加会议,讨论了城市规划的“设计网格”,会议出现分歧;(8)1951年英国霍台斯多会议,讨论“城市中心”的设计和艺术问题

26、,分歧明显化了;(9)1953年法国埃克斯昂普罗旺斯会议,再次讨论住宅、邻里单位、城市和交通问题,分歧扩大化;(10)1956年南斯拉夫杜布罗夫尼克会议、讨论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的理想居住环境问题时,协会分裂为两派。(11)1959年荷兰奥特洛会议,老一代建筑师缺席,宣告协会停止活动。,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4)极度分散主义与有机疏散思想 赖特及其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思想 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是一位纯粹的自然主义者,重视自然环境,努力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反对大城市的集聚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

27、本的平民化,认为: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没有必要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中,分散住宅和就业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1932年赖特发表正在消失中的城市(The Disappearing City);1935年赖特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Broadacre City:A New Community Plan)一文,将完全分散、低密度的城市形态称为“广亩城市”。,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赖特所描述的“广亩城市”中,每个独户家庭的四周都有一英亩土地(4050m2),能够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着公路布置,用汽车作交通工具,加油站设在为整个地区

28、服务的商业中心内。,广亩城市的景观,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广亩城市平面示意图,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的区别 从社会组织方式上看 田园城市是一种“公司城”的思想,试图建立起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广亩城市则是“个人”的城市,强调居住单元的相互独立。从城市特性上看 田园城市是一种既想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想结合乡村的自然优雅环境;广亩城市完全抛弃了传统城市的所有结构特征,强调真正地融入自然乡土环境之中。从对后世的影响上看 田园城市模式导致了后来西方国家的新城运动;广亩城市称为后来欧美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的根源。,沙里宁的有机

29、疏散理论 霍华德和柯布西耶分别代表了城市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的两种极端模式,而荷兰裔美国建筑师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1961)的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则是两者的折中。1942年,沙里宁在他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当时趋向衰败的城市,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变化,保持良好的城市结构,以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

30、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体,人们应该从大自然中寻找与城市建设相类似的生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来研究城市。沙里宁的理论,是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细胞组织的“有机秩序”:健康的与衰亡的,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集中的布置“日常活动”的区域;分散布置“偶然活动”的场所。沙里宁认为,“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他认为,城市发展中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

31、求,把城市的就业岗位和人口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域。“有机疏散”理论在1945年后对欧美各国改建旧城,建设新城,以及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沙里宁的有机分散模式大赫尔辛基规划,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北京城市空间的蔓延,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5)社区邻里单位思想 人文生态学 研究及其主要观点 在许多规划师试图通过物质环境的改造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的同时,一批以社会学家为主体的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文化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人文生态学(h

32、uman ecology)以人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描述人群与他们的物质环境(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生态区位(ecological location)是一个人在相互作用着的人或机构的空间群体(spatial grouping)中的位置。空间对于经济优势的追求而言,是一项重要的资源;生态区位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距离不仅仅只是两点之间的长度,相反,它是一种时间/成本现象(time/cost phenomena)。在城市空间形成上人类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共生关系,另一种是竞争关系。互相依赖和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城市)空间关系形成和演进的决定性因素。导致空间使用变化的现实条件都可以归入到

33、生态过程,包括隔离(segregation)、侵入(invasion)和接替(succession)。,城市空间结构三大经典模式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伯吉斯(Burgess)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Homer Hoyt)的扇形理论,哈里斯(Chauncy Harris)和乌尔曼(Edward Ullman)与多核心理论,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1925年,Burgess在分析社会空间发展与城市物质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中,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动态分析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霍伊

34、特的扇形理论 1939年,Homer Hoyt综合了64个城市的房租调查资料后提出的。这个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辐射状的交通线路为高级住宅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使得高租金的住宅区不再是呈圆环状分布,而是呈扇形向外发展。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 1945年,由Chauncy Harris和Edward Ullman提出。他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遵循了以下原则:(1)各种功能活动都需要某种特定的要求和特殊的区位条件;(2)有些相关功能区布置在一起,可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如银行和珠宝店就可就近建设;(3)有些相互妨碍的功能区不会在同一地点出现;(4)有些功能活动

35、受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舍弃最佳区位。该模式的突出优点是涉及到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考虑的因素较多,功能区布局并无一定的序列,富有弹性,比较接近实际。,佩里的“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 美国建筑师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于1929年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名称,并由建筑师斯坦确定了邻里单位的示意图式。这一图式首先考虑小学生上学不穿越马路,以小学为中心,以1/2mile为半径来考虑邻里单位的规模;在小学校附近还设置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邻里单位内部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静谧、优美的步行环境,将汽车交通完全地

36、安排在居住区之外。,佩里的“邻里单位”示意图,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根据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size):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边界(boundaries):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开放空间(open space):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机构用地(institution sites):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

37、公地进行成组布置;地方商业(local shops):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雷德朋体系 1933年与佩里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美国建筑师C.Stein设计的雷德朋(Radburn)新镇大街坊,充分考虑了私人汽车时代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采用了人车分离的道路系统来创造积

38、极的邻里交往空间。“雷德朋体系”广泛地运用到美国郊区化进程中的“绿带城”规划中。,雷德朋体系,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雷德朋体系的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网布置成曲线;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成团,形成口袋形;相应配置公共建筑,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雷德朋“人车分流”系统细部,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6)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磁场效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愈加密切,规划

39、师们逐渐认识到:有效的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及其周围农村腹地的范围着手,甚至从若干城市构成的城镇集聚区及其相互重叠的区域腹地着手,着意味着区域规划思想开始发展。区域规划思想的发展 最早的区域思想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中就已经开始萌芽;区域规划思想奠基于盖迪斯和芒福德等人的理论努力,并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基本逻辑框架;1938年芒福德的城市文化更被成为区域规划的“圣经”;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区域内诸多城市空间布局秩序之间的内在数理关系;经济地理学家廖什(A.Losch)则从企业区位的角度以纯理论推导的方法完成了对

40、不同等级市场区中心数目的研究,揭示了城市影响地域及相互作用的理论形态;贝瑞(B.Berry)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城市区域的观点、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等,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Urban System)理论;,1950年代以后,在经济学界与地理学界的共同推动下,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空间扩散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许多有关城市区域发展的理论;1990年代,有关全球城镇体系、跨国城市区域联盟、区域重整与更新、新区域主义等的探索占据主导地位。区域规划实践的发展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英国以解决就业与住房问题为主要目标,通过交通和聚居地的分布和组织,开创了早期区域

41、规划的实践;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具有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性质的广义的区域规划的国家,在其第一次五年计划、俄罗斯电气化计划等的实施以及有关于经济区划的理论研究,和随后的以人口再分布为核心的居民点网络规划,都对世界区域规划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起了推进的作用;西方国家在19291932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开始对某些经济严重衰退的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其中,美国在1933年开始实施的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则为区域规划的发展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2 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美国建筑师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

42、r Alexander),在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A City is not a Tree)一文中,区分了“天然城市”(Nature City)和“人造城市”(Artificial City)两种不同类型和形态的城市,认为天然城市有着半网格(Semi-Lattice)结构,而人造城市则具有树形(Tree)结构。他以集合论为基础,采用数学方法,论证了现代功能城市存在的问题,认为按照功能理性设计的“树形结构”城市的简单化倾向损害了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它无法真实反映社会的结构,是以富有活力的城市的人性和丰富多采为代价的,是完全失败的;并认为,“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是,且必须是半网络形。

43、”,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左图)。,树形结构:“对于任何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彼此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形成树形结构”(右图)。,亚历山大对城市复杂性的表述,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马里兰州哥伦比亚市“社区研究和建设组织”的方案:5个一群的邻里形成村落,交通网把这些村落和一个新镇连接起来,结构为树形。,马里兰州的格林贝尔特市Crennbelt)C.斯坦(Clarenc

44、e Stein)的“花园城市”方案:城市被分解为若干超级街区,每一超级街区含有学校、公园以及一系列围绕露天停车场而造的附属居住建筑,结构为树形。,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自然城市英国剑桥:大学和城市一起逐步成长,物质单元互相交叠,因为它们是相互交叠的城市和大学系统的物质遗留物。,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亚历山大的这种对功能理性的责难,伴随战后经济复苏,也在日本得到了响应。60年代初,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提出,要建立一个超越功能主义的理论体系,并认为,形式已失去对功能的依附,进而提出“空间抛弃功能”的口号;黑川纪章也认为,功能主义已经过时,现在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新陈代谢的设计理论。在

45、60年代初,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16-2006)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对简单化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提出质疑:城市街道决非仅交通这一功能,它还有多方面功能,并认为只有使城市各区域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功能互相穿插渗透,提供不同时间,不同目的人共用区内各种设施,才能提供安全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城市空间。为此,她反对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单纯追求效率的直线型城市道路系统,认为大部分街坊要短,使道路有频频转弯的机会。并且认为不同年代和条件的建筑物要混杂起来,从而向CIAM的绝对功能分区的概念提出反诘。,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 在英国,城镇规划思想核心

46、中存在着更深的保守主义价值取向,这就是关于“反城市化”的立场。有两种倾向构成了这种逆城市化主义:对尽可能保护和维持城郊和乡村传统居住模式的渴望;对大城市,特别是在19世纪成长起来的工业城市的厌恶,认为大城市充斥了犯罪和暴乱等社会无序现象,是个丑陋的场所。可见,在英国的反城市化中有社会和美学的因素。,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反城市化宣言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怪胎,乡村化是信息化的产物。工业化是人和物的聚集,信息化是人和物的疏散。他们宣称,历史告诉我们,发展、富裕、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城市化的坚毅的脚步。但是,他们不知道,新生产力从来不是历史老人的乖孩子,新生产力没有历史。互联网不是虚拟社会,它就是

47、社会本身。它将产生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人类。城市化是生态化的反动,是信息化的逆向,是渐渐微弱的呼吸,是慢慢放大的瞳孔。让城市化安息吧。,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大城市的空间疏散理论 与二战前关于“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的争论相比,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中,“适度分散”已基本成为共识,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成为特大城市功能与空间重组重要理论基础。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Greater London)规划 阿伯克隆比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最大贡献: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特大城市的规划。,伦敦的蔓延,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阿伯克隆比吸收了霍华德田

48、园城市理论中分散主义思想,以及盖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集合城市概念,采纳了欧文的卫星城建设模式,将伦敦城市周围较大的地域作为整体规划考虑的范围。,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他将盖迪斯的区域规划概念被转化为富于活力的规划手段,形成了5个专业主题:限制工业扩建;分开住宅区和工业区;在整个区域内停止人口迁入以减少区域人口密度;使伦敦港承担主要功能;并给予规划以新的权力用来控制土地价格。规划具体要求形成四个地域圈:城市内圈要降低人口密度,外迁40万居民;近郊圈必须加以改善和重组后继续发展;绿带圈通过1938年法律规定,将为整个地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外圈预备建设卫星城和扩建一些原有社区。,三、西方现

49、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大伦敦规划的道路系统规划,1943,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但实践发现,大伦敦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人口疏散效果不明显、外围卫星城镇功能欠缺而缺乏引力、通勤距离过大、配套不足、新城投资巨大、环路交通负荷过大等等。,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大巴黎规划平行切线结构规划 与大伦敦的圈层状分散模式不同。1965年完成的“大巴黎规划”提出在全国范围各大区间平衡生产力的布局以疏散巴黎的压力,并通过在巴黎城市外围建设两条平行长廊和五个开发区来转移城市过于集聚的功能。,1961年,巴黎市政府的“地区规划整顿委员会”,提出

50、在巴黎周围建设卫星城,减轻市区的人口和工业压力。并针对当时巴黎大区面积小,人口多的现状,扩大了巴黎大区的行政区划范围,由原先的3个,增加到8个。,巴黎区域规划,1934年,环巴黎新城分布图,1965年,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 1948年编制的指状规划,就是沿着几条选定的轴线建设新型高速路,使城市沿此轴线发展,而在轴线之间则保留楔形自然绿地。,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大哥本哈根指状规划的原则:建设新型郊区,停止老城区无休止的蔓延。老城区以保护为主,有限改造辅,改善基础设施和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Finger City)。通过从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