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60481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11/2,1,古代漢語的代詞系統及其演變,2023/11/2,2,一、古代漢語代詞概況,古代漢語代詞主要分爲以下三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除此之外,還有兩類比較特殊的代詞:一是無定代詞“或”和“莫”,二是輔助性代詞“者”和“所”。本講將分別介紹這幾類代詞。,2023/11/2,3,二、人稱代詞,人稱代詞可以分爲三種類型,即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代詞。上古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有“吾、我、余、予、朕”等;第二人稱代詞有“汝(女)、若、乃、而、爾”等;嚴格地說,上古時期還沒有專門的第三人稱代詞,本來是指示代詞的“之”和“其”可以暫時起到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2023/11/

2、2,4,從意義上說,這些人稱代詞可以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純粹指人的代詞,即第一、二人稱代詞;第二類是兼指事物的人稱代詞,即第三人稱代詞。從語音上說,它們也可以分爲兩類:第一類是雙聲關係,第二類是疊韻關係。,2023/11/2,5,2.1 第一人稱代詞,上古漢語的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幾個,其中“吾”和“我”是最常用的,它們在使用上稍微有些差別。,2023/11/2,6,“吾”主要作主語和定語,幾乎不作賓語,如: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論語季氏)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孟子離婁上)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吾知所過矣,將改之。(

3、左傳宣公二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莊公十年)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禮記檀弓上),2023/11/2,7,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左傳隱公十一年)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莊子逍遙遊)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列子湯問),2023/11/2,8,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吾”才可以作賓語,即作前置賓語,如: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我勝若,若不吾勝。(莊子

4、齊物論)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少數例外:是其生也與吾同物。(桓公六年)夫子嘗與吾言於楚。(左傳成公十六年)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莊子田子方)故闢門除涂,以迎吾入。(荀子議兵),2023/11/2,9,漢代,也有例外的情況: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余在,天下誰敢害吾者?(論衡感虛篇)到了魏晉以後,“吾”字放在動詞和介詞後面作賓語開始普遍起來,如:足下昔稱吾於潁川。(嵇康絕交書)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爲子則孝,爲臣則忠。有孝有忠,何負吾邪?(世說新語賢媛)吾道如是,道豈在吾?(王維六祖碑銘)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5、,2023/11/2,10,“我”可以用作主語、定語和賓語,如: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詩經衛風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子張)以上作主語。,2023/11/2,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纓:帽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孟子離婁上)今日我疾作

6、,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孟子離婁下)凡我同盟,小國有罪,大國致討。(左傳襄公十一年)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魏風碩鼠)以上作定語。,2023/11/2,12,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左傳莊公十年)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左傳僖公五年)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述而)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左傳桓公六年)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詩經邶風靜女)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以上作動詞賓語。,2023/11/2,13,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爲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左傳隱公元年)默而識之,學而

7、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同上)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同上)善為我辭焉!(好好地爲我辭掉吧。論語雍也)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孟子告子上)以上作介詞賓語。,2023/11/2,14,以下是“吾”“我”同現的句子,“吾”作主語、賓語、定語,而“我”只作賓語,位置分明: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莊子齊物論)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莊子秋水)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論語雍也)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孟子梁惠王下)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即必吾先從事乎愛

8、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墨子兼愛下),2023/11/2,15,“朕”一般用作主語和定語: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xn,順從)朕位?(尚書堯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尚書舜典)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尚書湯誓)夙夜匪解,虔共爾位,朕命不易。(詩經大雅韓奕)往踐乃職,無逆朕命。(左傳僖公十二年),2023/11/2,16,其他的如: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成公二年)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同上)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離騷)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發誓說:“

9、我假如不對的話,天厭棄我吧!天厭棄我吧!”)(論語雍也)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尚書湯誓),2023/11/2,17,2.2 第二人稱代詞,上古時期第二人稱代詞有“汝(女)、若、乃、而、爾”等,它們又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汝(女)”“爾”“若”,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和定語,如: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傳僖公四年)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敗禍奸宄(gu,作亂或盜竊的壞人。),以自災於厥身。(尚書盤庚上),2023/11/2,18,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莊子齊物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

10、土石何?”(列子湯問)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以上作主語。,2023/11/2,19,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戰國策秦策一)王謂臣曰:“吾必不聽眾口與讒言,吾信汝也。”(戰國策燕策二)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莊子天運)吾已為爾請之矣,使爾擊之。(韓非子內儲說上)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莊子齊物論)以上作賓語。,2023/11/2,20,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國語越語上)予必懷亡爾

11、社稷,滅爾百姓。(墨子迎敵祠)宜爾室家,樂爾妻帑。(詩經小雅常棣)子曰:“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以上作定語。,2023/11/2,21,再如下面這段話:“吾”作主語,“女”作主、賓語,“爾”作定語,區別明顯。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禮記檀弓上),2023/11/2,

12、22,所以,王力先生曾猜想:“在原始時代,本來是汝字用於主賓位,爾字用於領位的。所以在某些作品中仍然保留著這種語法。墨子汝(女)字共出現了8次,全都是用於主賓位的;爾字共出現了7次,全都是用於領位的,可以作爲例政。”(漢語語法史,p47)。,2023/11/2,23,第二人稱代詞還有一類是“乃”和“而”,它們一般只用作定語,如:其害於而家,兇與而邦。(尚書洪範)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動用非罰?(從前我的先王和你們的祖父、父親都共過甘苦,我怎麼敢隨便動用刑罰呢?)(尚書盤庚上)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哉?(史記平原君列傳)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必欲烹乃翁,則幸分我一

13、杯羹。(漢書項藉傳),2023/11/2,24,2.3 第三人稱表示法,嚴格地說,先秦時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人稱代詞,所以,現代漢語需要用第三人稱代詞的地方,古代漢語一般有三種處理法法:一是臨時使用本是指示代詞的“之”和“其”,二是直接使用名詞,三是省略。下面分別介紹。,2023/11/2,25,“之”“其”很多時候都被臨時用來表達第三人稱的意義,其中“其”用作定語,“之”用作賓語,如: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禮記檀弓上)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左傳隱公元年)大史書曰:“趙盾弑其君。”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14、,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2023/11/2,26,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禮記內則)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隱西元年)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同上)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大國聘焉,以繼好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左傳襄公元年)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論語八佾),2023/11/2,27,以下是“其”“之”同現,分別明顯: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莊公十年)趙盾、士季見其手

15、,問其故而患之。(左傳宣公二年)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左傳宣公十年)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論語先進),2023/11/2,28,“其”的作用相當於名詞後面加“之”,如: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2023/11/2,29,現代漢語用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語的地方,古代有兩種表達方法:一是直接重複前面出現的名詞,如: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左傳襄公十五年)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左僖28)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

16、太子忽辭。(左桓6)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傳成公三年)二是省略主語,如:使子路反見之。子路至,則丈人行矣。(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接輿趨而辟之,孔子不得與之言。(同上)公射其左,其左越於車下,公射其右,其右斃於車中。(左成2),2023/11/2,30,2.4 複數表達法,在上古漢語裏,人稱代詞是單複數同形的。這就是說,“我們”仍用“吾”“我”等字表示,“你們”仍用“汝”“爾”等字表示,“他們的”仍用“其”字表示,“他們”仍用“之”字表示,並不像後代用“我等”“汝等”“彼等”。例如:魯衛諫曰:“齊疾我矣!其死亡者皆親昵也。子若不許,仇我

17、必甚。”(左傳成公二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2023/11/2,31,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孟子梁惠王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吾侪”“若属”等,等於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例如: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2023/11/2,32,古人常用謙稱和尊稱。謙稱代替了第一人稱,尊稱代替了第二人稱。謙稱和尊稱都是名詞(或形容詞用如名

18、詞),不是代詞,所以它們不受代詞規律的制約(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動詞前面);但是,從詞義上說,它們又表示了“我”或“你”。例如: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雖然,必告不穀。(左傳成公三年)欲與大叔,臣請事之。(左傳隱西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西元年)老婦恃輦而行。(戰國策趙策)僕非敢如此也。(報任安書)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出師表)以上是謙稱。,2023/11/2,3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僖公三十年)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戰國策魏策)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傳僖公三十年)諾!先生休矣!(戰國策

19、齊策)以上是尊稱。,2023/11/2,34,此外,自稱其名也是一種謙稱,稱人之字也是一種尊稱。例如: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戰國策齊策)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以上自稱其名。以下是稱別人的字:今少卿抱不測之罪。(報任安書)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韓愈送孟東野序),2023/11/2,35,總的來看,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用得少些,有兩個原因:(1)古代漢語省略主語的地方較多,而且第三人稱代詞不用作主語;(2)謙稱和尊稱代替了人稱代詞。,2023/11/2,36,三、指示代詞,現代漢語的指示代詞主要有“這”“那”兩個,

20、前者是近指,後者是遠指。古代漢語的指示代詞卻複雜得多,主要有“此、是、斯、茲、彼”等,其中“彼”是遠指,其餘的都是近指。另外還有“之、其、夫、若、然、爾、焉”等。如: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僖公四年)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2023/11/2,37,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論語八佾)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亡鄧國者,必此人也。(左傳莊公六年)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左傳僖公五年)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

21、賢?(左傳隱公三年)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左傳文西元年),2023/11/2,38,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論語學而)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彼竭我盈,故克之。(左傳莊公十年)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孟子公孫醜下)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孟子告子上),2023/11/2,39,“之”和“其”都不作主語,其中“之”表示泛指,用作定語和賓語,“其”表示特指,用作定語: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之

22、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遊)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非其鬼而祭之,諂之。(論語爲政)茍有其備,何故不可?(左傳昭公五年)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史記項羽本紀)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報任安書),2023/11/2,40,“夫”作指示代詞時表示遠指,指示性較弱,現代漢語中往往不必譯出,如:食夫稻,衣夫錦。(論語陽貨)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左傳成公十六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論語季氏),2023/11/2,41,指示代詞還有“若、然、爾”等,其中“若”常作定語,“然”和“爾”常作謂語,大約等於現代漢語的“這樣”“那樣”“如此”等,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

23、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個人,好一個君子!這個人,多么尊尚道德!)(論語憲問)問若言,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戰國策齊策六)河東兇亦然。(孟子梁惠王上)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勸學)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古詩十九首),2023/11/2,42,“焉”是一個特殊的指示代詞,因爲它兼有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雙重性質。它不僅用來指代某一個範圍或方面,也經常用在敘述句的句末表示停頓,後面一般不加別的語氣詞,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孟子滕文公上)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荀子勸學)這裏的“焉”可以解釋爲“於是”,即在某個地方。,20

24、23/11/2,43,“焉”因爲經常放在句尾,所以後來逐漸具有了語氣詞的性質,在有些句子裏,它甚至完全失去了指代性,成爲純粹的語氣詞。如: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荀子勸學),2023/11/2,44,四、代詞系統的發展演變,上古漢語代詞系統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首先是沒有專門的第三人稱代詞,其次是單複數同形,第三是每個人稱之內有多個代詞,並且各個代詞之間有比較明顯的分工。以上這些特點都是跟現代漢語有差別的地方,下面將重點介紹第三人稱代詞、人稱代詞複數形式指示代詞“這”“那”等形式的產生和發展。,2023/11/2,45,4.1 第三人稱代詞的產生與發展

25、,上文已經講到,先秦時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人稱代詞,雖然在表示第三人稱時,可以臨時使用“之”和“其”兩個指示代詞,但這些詞始終都不能獨立作主語,並沒有真正轉化爲第三人稱代詞。現代漢語中專職的第三人稱代詞是“他(她、它)”,那麼這個“他”是怎麼產生的呢?,2023/11/2,46,4.1.1“他”的產生和發展,“他”在先秦漢語中就已經存在,只是那時的“他”是指示代詞,意思是“別的”“別人的”“另外的”,一般在句中作定語。如: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巧言)他山之石,可以為錯。(詩經小雅鶴鳴)士有獻于國君,他日,君問之曰:“安取彼?”(禮記曲禮下),2023/11/2,47,公曰:“制,岩

26、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傳隱公元年)趙旃(zhn)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左傳宣公十二年)晉士起將歸時事於宰旅,無他事矣。(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論語鄉黨)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孟子盡心下),2023/11/2,48,現代漢語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他”正是來源於先秦時期的指示代詞“他”,這一點已經成爲研究者的共識,但是它如何又指示代詞轉變爲人稱代詞,以及何時轉變爲人稱代詞,這些問題卻有較大的爭議。概括起來,有以下兩種說法:六朝說、唐代說。,2023/11/2,49,4.1.1.1 六朝說,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有楊樹達、呂叔湘

27、等。楊樹達先生在其高等國文法中舉了以下兩個例子(p70):長房曾與人共行,見一書生,黃巾被裘,無鞍騎馬,下而叩頭。長房曰:“還他罵,赦汝罪。”人問其故,長房曰:“此狸也,盜社公馬耳!”(後漢書方術傳)他自姓刁,那得韓盧後邪?(晉書張天錫傳)楊先生認爲這兩個“他”就是第三人稱代詞,但是真正使用是六朝晉宋以後的事。,2023/11/2,50,呂叔湘在其近代漢語指代詞中認爲:“他”指“別人”是泛指的,而作為第三人稱代詞必須是專指的,而且不能是無定的,必須是有定的,他認爲後漢書的例子中“他”雖然已經專指一人,但是仍是無定的,所以不是第三人稱代詞。呂先生認爲以下幾個句子中的“他”要么指點已經說起過的一個

28、人,要么指點就在前面的一個人,所以是第三人稱代詞:,2023/11/2,51,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謂他癡。(百喻經,上5)甲與乙鬥爭,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耳(而)口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笑林,鉤沉186)顏置脯斟酒於前。其人貪戲,但飲酒食脯,不顧。數巡,北邊坐者忽見顏在,叱曰:“何故在此?”顏唯拜之。南邊坐者語曰:“適來飲他酒脯,寧無情乎?”(幹寶搜神記),2023/11/2,52,郭錫良、梅祖麟等認爲以上前兩例中的“他”仍然指“別人”,仍然是無定的,還不是第三人稱代詞。汪紹楹、江藍生等認爲上述搜神記並非晉幹寶的

29、原作,而是出自稗海本搜神記,是唐人的作品。所以,他們認爲,“他”第三人稱代詞並非產生於六朝,而是唐代,但六朝是其轉變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時期。,2023/11/2,53,4.1.1.2 唐代說,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最多,有太田辰夫、王力、郭錫良、梅祖麟、江藍生、蔣紹愚等。唐代說也是現在最通行的一種觀點。郭錫良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認爲最早的最沒有異議的例子是高適漁父歌中的“他”: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2023/11/2,54,唐代的“他”比較常見,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等多種句法成份,如: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霍小玉傳)直欲危他性命。(燕子賦)玉兒不擬

30、負他。(牛僧孺周秦行記)不僅如此,唐代以後的“他”還可以指動物或無生物,如:俺道人每從來戒酒,不用他。(元曲陳摶高臥,4折)“他”指酒。猶喜得我先見他。(元曲張生煮海,3折)“他”指虎。好好兒的衣裳,爲什麽熏他?(紅樓夢,8回)“他”指衣服。,2023/11/2,55,4.2 人稱代詞複數的產生與發展,漢語人稱代詞複數的表達形式主要是在代詞之後加“們”。這一節主要討論“們”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們”字始見於宋代,有懣(滿)、瞞、門等不同寫法。如:相公懣只可道朝廷不知也。(三朝北盟會編,卷3)笑他滿恁撩亂,抖下俏和,嬌掩翠凌紅。(克齋詞洞仙歌),2023/11/2,56,不因你瞞番人在此,如何我瞞

31、四千里路來?(齊東野語,卷5)官家差我擔銀犒設你門眾曰:我們也要戰,但無人主此事。(三朝北盟會編,卷242),2023/11/2,57,關於表複數的“們”的來源,現在尚無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來源於“輩”。呂叔湘較早提出這個觀點。他認爲們和中古的輩可能有語源關係,原因有二:一是輩常用於指人名詞和代詞之後,用來表示某一類人,與們在用法上所受的限制相同;二是語音上,輩與們均爲雙唇音,輩字去聲,們的早期形式懣也是去聲。,2023/11/2,58,2.來源於“物”。主要代表人物是江藍生。她認爲早期文獻中們具有輩、等的語義色彩,只說明們的語義來源是跟輩、等同義的類別詞,同時,們與輩、等並用

32、,有說明們不源自輩。她認爲們來源於表“等類、色樣”義的物,和疑問代詞什麽的麼同源。她認爲物的本義是雜色牛,先秦時期由轉指牛畜的毛色種類進而泛指人事的類別,六朝時更用於泛指眾人或總指一切人,具備了同等一樣用於指人名詞或代詞後表示類別并進一步虛化爲複數詞尾的條件。,2023/11/2,59,3.來源於“門”。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太田辰夫。他認爲們與門同源,“大概都是指同一族的人”。俞敏也認爲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家”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單位,所以一提多數,人們便說“我門(即我家)”,後來加個人旁,就是現代們的起源。,2023/11/2,60,“們”在宋元以後,用法就大致跟現代漢語接近,主要是用在指人名詞

33、或是代詞之後表示複數:郎君門意思,不肯將平州劃斷作燕京地分。(三朝北盟會編,卷4),2023/11/2,61,4.3 指示代詞的發展,上文已經介紹到,先秦時期的指示代詞跟現代漢語不一樣,那麼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指示代詞“這”和“那”是怎麼產生的呢?本節主要討論這兩個詞的產生與發展。,2023/11/2,62,4.3.1“這”的產生與發展,指示代詞“這”最早出現在唐代,早期的寫法還有“赭”“遮”“者”幾種。如:夏天將作衫,冬天將作被,冬夏遞互用,長年祗這是。(寒山詩)者漢大癡,好不自知。(燕子賦)及到遮身今有疾。(維摩詰講經文)者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王衍醉妝詞)赭回好好更看去也。(歷代法寶

34、記),2023/11/2,63,關於“這”的來源,有幾種看法:1.呂叔湘認爲來源於古代的“者”。者原爲上聲,作指示代詞用的者和這在宋代已經讀去聲,和現代漢語中這的聲調一致了。2.高名剴、王力等認爲來源於古代的“之”。王力漢語史稿說:“之和者同屬照母。由於口語和文言讀音的分道揚鑣,之字的文言音到了中古,和文言者的音想混了(聲調微異),就有人借者字表示。但是許多人覺得者字並非本字,所以又寫作遮。至於這本音彥,是迎的意思,爲什麽能被借來用作指示代詞,還是一個謎。”,2023/11/2,64,高名剴、周法高認爲這是適的借字。適的草體楷化變成這。高名剴認爲,適在廣韻中有“之石切”一讀,與中古的“之”音相

35、近,所以,“這(適)其實是中古之保留在口語里的音標。”3.志村良治從語音上探求“這”的來源,從中古時期的對音文獻來看,這的讀音爲,與者、遮、赭音同或音近。所以近代記作 音的近指代詞和上古舌音近指代詞是有關係的。,2023/11/2,65,4.3.2“那”的產生和發展,指示代詞“那”最早見於唐代。如:必是那狗!(朝野僉載,卷2)獸王問那大王。(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者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王衍醉妝詞)你這個與那個別不別?(祖堂集,卷11),2023/11/2,66,關於“那”的來源,學術界認爲或者來源於“若”,或者來源於“爾”。呂叔湘指出從上古起“若”和“爾”就有指示代詞的用法,如:君子哉若人

36、!(論語憲問)魏晉時期多用“爾”,如世說新語中多用“爾夜、爾夕、爾時”,其中的“爾”就相當於後來的“那”。,2023/11/2,67,五、總結,總之,漢語的代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自古以來經歷了很多變化,才形成現代漢語的格局。這裏只是粗線條地列舉了它們在各個時期的典型特徵,以求拋磚引玉。,2023/11/2,68,六、主要參考文獻,江藍生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郭錫良古代漢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郭錫良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語言學論叢第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