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462510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有着浓浓的送别之意,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 中军置酒饮归客, 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愁云惨淡万里凝。 胡琴琵琶与羌笛。 风掣红旗冻不翻。 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北风席

2、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弓I。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2

3、)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狐裘(qi。):狐皮袍子。锦衾(qT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b6):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7)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都(Kj)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

4、着(ZhU6):一作“犹着二着:亦写作O瀚(han)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IO)惨淡:昏暗无光。(11)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12)胡琴琵琶与羌(qHng)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13)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14)风掣(Che):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

5、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15)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16)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7)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

6、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品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

7、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中间四句为

8、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9、。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