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娩护理中激励式护理模式的建立及效果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分娩护理中激励式护理模式的建立及效果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分娩护理中激励式护理模式的建立及效果研究张玮,李楠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陕西西安【摘要】目的探讨自然分娩护理中建立激励式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根据2021.01-12这段期间,于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选取72例用作研究目标,以分娩时间顺序对产妇分组护理,每组各有36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式护理模式,观察组产妇应用激励式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其产程时间、心理状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较优,(P0.05)o结论自然分娩护理中应用激励式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可缩短产妇的产程时间,缓解其负性情绪,值得推广。【关键词】自然分娩;激励式护理模式;分娩护理【收稿日期】2022年11
2、月21日【出刊日期】2023年3月27日(DOI10.12208/j.ijnr.EstablishmentandEffectofIncentiveNursingModeinnaturalLaborNursingWeiZhang,NanLi通讯作者:李楠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AirForce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ObstetricsandGynecology,Xian,Shaanxi(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establishingtheincentivenursingmodein
3、naturalbirthnursing.Methods:Accordingtotheperiodof2021.01to12,72womenofnaturaldeliveryinourhospitalwererandomlyselectedtogroupcareinthechronologicalorderofdelivery.36womenineachgroupreceivedroutinecaremode,andtheobservationgroupappliedincentivecaremode.Results:Thelaborduration,psychologicalstatussco
4、reandnursingsatisfactionwerebetter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P0.05)o1.2 方法1.2.1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式护理模式,在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了解其病史,评估产妇的生理及心理状态,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并耐心解答产妇及其家属的疑问等。1.2.2 观察组产妇应用激励式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分娩前,护理人员需为产妇介绍分娩的相关知识,讲解自然分娩对母体、婴儿的好处,促使产妇建立其自然分娩的信心与决心,消除其紧张与恐惧的心理,同时指导产妇练习分娩减痛方法、母乳喂养方法等,并根据产妇的喜好,为其准备书籍、音乐及电影等,来
5、转移其注意力,给予产妇心理鼓励与安慰,促使产妇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与产妇进行交流与沟通,询问产妇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帮助,并采用言语支持,如“加油、坚持住、挺住”等激励式语言,为产妇提供心理支持,促使其坚强的面对分娩的疼痛,同时护理人员还可指导产妇尝试拉玛泽呼吸减痛法、冥想放松法来缓解疼痛。另外,护理人员可以抚摸产妇的腹部,或者与其沟通,不断的进行鼓励,来分散其分娩注意力,并介绍成功自然分娩的方式,帮助产妇树立信心网。护理人员可采取激励式假慰的方式,对产妇产程进展进行生理学指标检测,比如宫缩情况、宫口扩张情况,但医护人员不得将相关检测实际值,告知给产妇
6、,而是为产妇告知检验序数,以激励的方式促进产妇的顺利分娩。在分娩后,护理人员可使用肢体语言,如给予产妇竖起大拇指以表赞扬,并在住院期间拉动产妇家属,加强对产妇的关怀与支持,以鼓励、陪伴等方式让产妇得到心理上的慰藉。护理人员可带动同病房分娩后的产妇,对未分娩的产妇进行激励式的交流,互相分享分娩经验与心得,帮助产妇减轻心理压力。1.3 观察指标(1)对2组产妇的各个产程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2)分别在护理前、护理后,以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2组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说明产妇的心理状态越差。(3)根据我院自拟的护理感受评价量表,共计100分,调查2组产妇对护理工
7、作的满意度,90分表示非常满意、N60分且90分表示一般满意、60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计算公式:非常满意例数与一般满意例数相加之和/总数Xl(X)%。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按照SPSS20.0统计软件,用于分析与处理,检验计量资料,对比行3表示运用(Ms),检验计数资料,对比行2,表示运用率(),统计学意义差异以p0.05为检测标准。2结果2.1 对比2组产妇的产程时间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其产程时间要明显更短,(P0.()5),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SAS.SDS评分要比对照组产妇显著较优,组间差异显著,(PV0.05);见表2为数据。2.3 对比2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观察组产妇与对
8、照组产妇的护理感受评价,明显观察组的满意度97.22%较高,(PV0.05);见表3为数据。表12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比较(元s),min组别例数(n)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观察组(n)36339.4343.1630.76+18.657.15+2.98对照组(n)36445.68+20.1546.89+16.999.69+5.17I值4.0174.5676.166P值0.050.050.050.050.05表32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1组别例数(n)非常满意-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观察组(n)3620(55.55)15(41.67)1(2.78)35(97.22)对照组(n)3619(52.
9、78)10(27.78)7(19.44)29(80.56)/值6.047P值0.053讨论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阶段,其剖宫产技术随之得到完善,成为妇产临床中处理难产等问题的首选方式,然而多数产妇会因恐惧分娩的疼痛,也会选择剖宫产,放弃自然分娩。虽然分娩及妊娠是女性的一个正常生理过程,可是部分产妇因缺乏正确的分娩认知,片面的认为自然分娩的风险性高,所以会倾向于剖宫产,但我国临床医学始终提倡自然分娩这一形式,更利于保障母婴的身体健康。故而如何降低剖宫产几率,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成为妇产科首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相关临床研究发现,产妇往往在分娩过程中,会存在恐慌、焦虑及紧张等情绪,这不仅会影响
10、产妇的身体机能,比如出现肺内气体交换不足、子宫缺氧及心率加快等情况,还会加重产妇的身心痛苦,所以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应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干预,以此促进其顺利分娩。然而常规式护理模式,仅仅关注产妇的分娩结局,忽略产妇的心理层面需求,导致其护理效果不够理想。而激励式护理模式的建立,这是一种持续性激发产妇心理的新型护理方式,通过言语激励、肢体语言等方式,对产妇进行心理的疏导与支持,调节产妇产生的不良情绪,促使产妇的大脑皮质始终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能够更加高度且集中的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分娩,同时还能有效的稳定产妇的情绪,帮助产妇树立其分娩的信心,以此来缩短其产程时间,这对产妇的分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
11、,为了进一步证明该护理模式建立的效果,本文根据2021.0112这段期间,于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选取72例用作研究目标,以分娩时间顺序对产妇分组护理,每组各有36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式护理模式,观察组产妇应用激励式护理模式展开调查。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其第一产程时间(339.4343.16)min、第二产程时间(30.7618.65)min、第三产程时间(7.152.98)min,要明显更短于对照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445.6820.15)min、第二产程时间(46.8916.99)min、第三产程时间(9.695.17)min,(P0.05),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
12、SAS、SDS评分要比对照组产妇显著较优,组间差异显著,(P0.05),数据可见,激励式护理模式的实施,可调节产妇的消极情绪,促使其顺利自然分娩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比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感受评价,明显观察组的满意度97.22%较高,(P0.05),由此可知,与常规式护理模式相比,建立激励式护理模式更利于产妇接受与认可,适用于自然分娩护理之中。综上所述,对于自然分娩的产妇,临床建立激励式护理模式的效果理想,可有效减少产妇的各个产程时间,缓解产妇存在的消极情绪,以便其树立其分娩信心,促进其顺利分娩,值得在临床护理上进行积极的推广与应用。参考文献1沈剑红.自然分娩护理中激励式护理
13、的应用价值分析Ub结直肠肛门外科,2021,27(S1):176-177.2苗艺凡.自然分娩护理中激励式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7):146-148.3崔新红,李珍珍.自然分娩护理中激励式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外医疗,2020,39(15):118-120.4陈思思.自然分娩护理中激励式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05):34-36.5胡丁燕.自然分娩护理中激励式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4):91-94.6刘玉霞.自然分娩护理中激励式护理的应用价值分析U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3):93.7韩丽莎,李玲.自然分娩护理中激励式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外医疗,2017,36(08):173-175.声明,2023作者与开放获取期刊研究中心(OAJRC)所有。本文章按照知识共享署名许可条款发表。OPEN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