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78328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PPT 页数:366 大小:15.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6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6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6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6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下.ppt(3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章 关于行为,4.1 人-行为-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演变过程1、原始时期自然:荒凉、冷漠、恐怖、神秘。人类:被动的依赖,满怀恐惧、敬畏、崇拜之情生存:狩猎、采集。人类对于大自然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自觉主动的利用、开发自然。生存: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感性适应的状态变为理性适应的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理性适应的状态更为广泛、深入,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成对立敌斥的关系。生存以工业为主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埃比尼泽霍华

2、德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1850年 1月29日生于伦敦,1928年5月1日卒于韦林。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还设想了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模式: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其

3、地理分布呈现行星体系特征。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以快速交通和即时迅捷的通讯相连。各城市经济上独立,政治上联盟,文化上密切联系。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把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合思想,形成一个多中心,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4、现代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理性适应的状态逐渐升华,由前一阶段的对立、敌斥关系逐渐回归为亲和关系。人惧于天传统的农耕生产与文明人定胜天盲目的工业生产和精神膨胀天人合一生态优先的理性生产生活方式,从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史中可以看出:在环境、行为和心理三个层面中,行为作为承启层面,具有较强的执行功能,行为是“环境”与“心理”

4、沟通的桥梁。人的行为是出于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而这种刺激可能是机体自身产生的,如动机、需要与内驱力,也可能来自外部环境。自身需求往往会形成行为产生的源动力。例如:感到饥饿就会去找食物;感到口渴就会去找水喝。而吃什么喝什么就属于外部环境条件了,比如在你步行范围内有什么吃的,你的收入如何,这些都会影响你的行为所产生出的不同结果。,行为是由机体产生需要并由外部环境引导产生的最终结果。而由外部环境引导刺激机体需要并反射于外部环境而产生行为结果。比如大海蓝色亲近游泳或聆听等。,一、人行为环境的关系人行为环境的关系从心理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为:进化论、美感、改造及经营四个层面。,1、进化论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中

5、曾阐述到: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一样是生活在草地、森林、海洋和平原的动物,我们从本性上渴望吸入新鲜的空气,脚踩干爽的路面,沐浴温暖的阳光,人生来喜欢泥土的芳香、绿叶的清新、天空的蔚蓝和宽阔。内心深处,我们向往这一切,它时而强烈时而沉寂,但从未消失。而中国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等文人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去寻“陶渊明”式的恬静自然生活,从而繁衍出中国民众的中隐的人生观;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也。,当下的旅游行为基本上都是去自然度高的风景区,比如西藏、海南、云南等,在这些地方人们渴望看到最原生态的景观和人文,从而感悟生命的历程。在人的心理层面上都是渴望自然,在行为上对于自然度高的场所都有较强的

6、亲近力和共鸣性。如今的景观设计以从原来跟从建筑学流行的“北美风情”、“欧陆风情”之类的设计风格逐步转向“自然化”的景观设计手法。这一些说明了人类本质的动物属性是环境中最基本的行为动因。,案例: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四川都江堰广场,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1概述沈阳建筑大学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始建于1948年,是一所以土建类专业为主,工学、文学、理学、管理学、农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为发展需要,学校从沈阳市中心搬往浑南新区。新校园总占地面积80hm,一期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在新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基础上,2002年初,校方委托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

7、研究院进行整体场地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以下几个方面为设计提供了限制(挑战)和条件:(1)新校区土地原本是农业用地,以种植东北大米稻禾著称,土地肥沃,地下水位较高,取水方便,为作物和乡土物种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条件;(2)校园为一全新设计,建筑师已经为新校园设计了一个由9个方院构成的严谨的现代建筑群;(3)校方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新校园的景观效果;(4)投资非常有限,要求设计者必须用最少的投入,形成独特而实用的校园景观。,2设计特点(1)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能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在大

8、面积均匀的稻田中,便捷的步道串连着一个个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的读书台,每个读书台中都有一棵大树和一圈坐凳,让书声溶入稻香。本设计中,“园林结合生产”有了新的解释。在一个大城市的建筑大学里,对大多数来自城市的学生来说,自然和耕作是那么遥远。他们对农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感到陌生,他们甚至不知道农作物和乡土物种的名字。该校园的环境设计力图使当代学生有机会回到真实的土地,感受农作物自然生长和管理、采收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的间接知识的同时,也能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真知。,校园总平面图,校园南部稻田鸟瞰,校园南部稻田鸟瞰,校园南部稻田局部,校园南部稻田局部,校园南部稻田上的便捷道和杨树,校园南部稻田上的便

9、捷道和杨树,校园南部稻田局部,冬秋之际,部分水稻被留下点缀冬景,从教室内看窗外景观,当地乡土茅草本蓼,被用之于道路绿化,当地乡土茅草本蓼,被用之于道路绿化,当地乡土茅草本蓼,被用之于大面积绿化美化,(2)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稻田和绿地及庭院的便捷的路网。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珍贵不仅体现在深夜通明的图书馆和教室里,也体现在“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上的匆匆行路中。古典园路的蜿蜒曲折和曲径通幽不是不美,而是不太符合时代快节奏的脚步。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态的关注,如3m米宽的水泥路面中央,留出宽20cm的种植带,让

10、乡土野草在这里生长。园区充分考虑了自行车的便捷通道。,(3)空间定位:重复的9个院落式建筑群,容易造成空间的迷失,景观设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应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进行9个庭院的设计,使每个庭院成为独具特色的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庭院的平面和内容,感知所在的位置。每个庭院中都有一个用于标识所在教室专业特色的雕塑和小品。这些小品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器材、机械及其他相关特征。连续的“之”线形步道通过两侧的白杨林行道树被强化,成为连接庭院内外空间的元素。,简洁的庭院景观设计,简洁的庭院景观设计,(4)通过旧物再利用,建立新旧校园之间的联系。把旧校园的门柱、石撵、地砖和树木结合到新校园环

11、境之中。使历史的情感得以延续,使校友回母校时有亲切感,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母校历史的延续。,旧校园的门柱被移到新校园作为入口标志,获奖情况: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2005,ASLA Design Honor Award)主要设计人:俞孔坚、韩晓晔、韩 毅、凌世红、王大伟、龙 翔、张宇飞、阕镇清、李 刚、吴利英、刘亦昕、孙熠文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项目建设地点:辽宁省沈阳浑南新区设计时间:2002年3月2003年10月竣工时间:目前部分完成,部分进行中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80hm绿化面积:约35 hm,四川都江堰广场,类别

12、:建筑设计甲方: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规模:10.7公顷地点:四川省都江堰市状态:2002年建成特色:因水治堰,因堰兴城,都江堰被称为“天府之源”。,城之西北古堰雄姿,群山环峙;东南平畴万里,千顷良田。其水由西北向东南汇百川、泽沃野,奔腾呼啸,气势磅礴,形成放射状的水网,奠定了天府之国扇形文化景观的基础格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之所依赖。而都江堰正是扇面的起点,广场则为都江堰的扇面核心。水文化是都江堰的渊源和主要场所特征。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建筑文化和种植文化是本设计的主要特色,在施工中间,我们大量使用当地原生材料来诠释这一特

13、色,使整个广场表现出质朴凝重、淳厚亲和的整体风格。,2、美感需求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的行为由必要的生活性慢慢转化为有选择的生活性。在选择行为的过程中,人们从自身机体和自然界中不断寻找美的规律和秩序。于是对于数列、对称、黄金分割比之类的形式关系受到了大众的认同,成为了美感的内在定律之一。人的行为具有大众的审美选择性。我们不会仅满足于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栖息地,而是会根据自己对美感的意识来进行相应的改造,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设计中我们强调比例、序列、节奏、对比、均衡等组合方式的重要性,正是源于人类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美感体验。,3、改造众所周知,从猿到人的变化,是以使用生产工具为伊始。促使人类使

14、用生产工具的过程中是人类为了更好满足生存需要。从生产工具的发展过程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等,无不证明了人行为环境关系上面的变革。生产能力越强,其环境的改造力就越强,人与环境的关系从畏惧到占据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也是人类本质的属性之一。对身边的环境进行个性化的改变,可以使环境产生亲切感和附属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对于安全感和归依感的心理需要。,常言道:“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茅屋。”就是因为别人的屋子缺乏带有自己个性暗示的环境陈设,即便再豪华也无法产生亲切温馨的感觉。某些词汇:外国人、流浪汉、陌生人、入侵者、外来务工人员等,强烈地暗示了不确定或带有陌生感的环境属性,给人以不安全感、紧张或

15、恐惧的心理。同样,环境中某一可识别性的景观如果长期与人发生关系,这种熟悉感会带来感情上的个性相通,比如:提到西湖,杭州人就会自然地想起家乡,产生亲切感。,4、经营在人类改造环境程度日益加剧的过程中,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明显的负效应。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深入,不少学者发现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从寂静的春天到设计结合自然至今,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讨论,由环境危机而引发了生态学科的发展,如今的生态学领域涉及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明显的扩展。于是强调“人不是环境的主宰、人应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呼声唤起了人类共同的认知。,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

16、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1920-2001)教授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系主任。

17、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在环境规划设计中,大至项目的总体生态性规划;中至节能型的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废水的利用、多物种的共生关系等;小至雨水花园的设计、生态材料的大量运用等。这些无不证明了“经营”环境在设计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景观规划设计从传统的功能性、审美性等设计因子方面,又增加了生态性原则,使得设计手法与设

18、计形式更趋于多元化。案例:四川省成都市的活水公园,四川省成都市的活水公园,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位于中国四川成都,占地24000多平方米。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成都活水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是一个具国际知名度的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园中庞大的水处理工程,大大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也因此让市民亲眼目睹水由污变清的自然进程并为之骄傲。每天有200立方水从河中抽出除去细菌、重金属后再回到河中。,活水园的规划设计和府南河的环

19、境治理修复工程,是由成都市政府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地方有关部门施行的一次国际间的通力协作,参与者有府南河管理部门、园林部门、建设部门、规划部门、防灾部门的雕塑家、湿地生态学家,还有美国环境艺术家、擅长于水处理项目的Besty Damon;景观设计是由Magie Rulldick,她特别擅长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项目。这种非凡的合作模式十分必要和有利。环境问题已跨越了国界,超越了专业界线。其中景观师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并在将来会发挥更大潜能,二、人的基本需要 为了理解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有必要对人的基本需要与内驱力作一初步了解。马斯洛的层级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llow,1943)提出了

20、著名的个人需求金字塔的五个层级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是对食物、水、氧气、睡眠的需要,如饥、渴、寒、暖等。(2)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包括生理上的安全与心理上的安全。如安全感、领域感、私密性等。(3)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会需要)(affiliation needs):被集体所接受,得到情感的呵护,能感受到爱。如:家庭、亲属、好朋友、某一小团体等。(4)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如威信、自尊、受到别人的尊重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actualization needs):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21、个人潜力的发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低级的需要适当的得到满足之后,比它高一级的需求才能出现。每一低级的需要并不一定要完全满足,较高一级的需要才出现,从低到高的人的基本需要满足的过程就像波浪式演进的过程。户外空间的景观设计应主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基本需要的影响因素:人的基本需要的最终实现,受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生理、文化系、社会系和经济系这几个方面,也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人的多样性,也是人除了自身的生理属性(动物性)外,还具有了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等特征。,三、人的户外行为活动分类 交往与空间 丹麦.扬.盖尔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2,9,1、必要性

22、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例如:上学、上班、购物、候车。活动的发生很少受物质构成的影响,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意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例如:散步、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娱乐消遣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的环境条件。3、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例如:儿童游戏、打招呼、交谈、公共活动、被动式接触。,当户外空间质量好时,自发性活动的频率会增加,与此同时,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也会稳定增长,必要性活动发生的频率基本不变,但有延长时间的趋向。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大,交谈也就越

23、多。空间边界效应。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决定了人们对室外公共场所的空间依赖性不同,同时也决定了在外部环境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的类型活动,提供不同的环境设施。,空间边界效应,不论是吃饭、开会,还是乘坐公交地铁,人们往往下意识地选择最边上的座位。这种“习惯”背后有什么心理因素呢?西方心理学家德克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能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身处边界区域既能看清周围的一切,又可以较少暴露自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们在公众场合时,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意味着减少发生冲突的可能,满足了与他人保持距离的安全感需求。比如在地铁里靠边坐,要比坐在两人中间减少了与一个人的肢体接触,让人觉

24、得自在、安全一些。开会时靠边坐,远离主位上的领导,可以弱化内心被监督的感觉,减少被点名提问的可能性。喜欢靠门坐的人,潜意识中多半有逃离会场的想法。餐厅吃饭找角落,一方面不用担心谈话被人听到,保护隐私;另一方面能观察周围人的举动,也让人感到安全和踏实。,4.2 领域行为的空间层次,人的领域行为在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环境行为、中观环境行为、宏观环境行为领域性领域性是研究行为尺度的重要概念。领域性是从对动物活动的行为规律研究而发现来的。领域性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现象,它既发生在大尺度的环境中,也发生在我们身边。国与国之间需要勘定明确的边界,否则摩擦不断甚至导致战争。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有陌生人未经

25、允许擅自闯入你的办公室,或是有人占用你的桌子,你定会感觉不快。生活里到处都有领域性行为,一旦意识到它,你会发现它无处不在。,1、领域性的概念 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territory)。一是领域性具有排他性;二是领域性具有控制性;三是领域性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2、领域的类型阿尔托曼(Altaman,1975)依据领域对个体或群体生活的重要程度而划分出人类使用的领域的三种不同类型: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1)主要领域由个人或小群体

26、所有。如家、房间、私家花园、办公室等。相对持久地拥有;使用者生活的中心。极度个性化;有完全的控制权;可限制别人的进入;被闯入是严重的事件,(2)次要领域相对主要领域来说不那么具有中心感与排他性,但它还是有属于一群人常去之地的感觉。如私人俱乐部、老年人活动场、校园绿地等。没有所有权;只是使用者之一。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一些管理权,(3)公共领域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公园、步行街、沙滩、城市广场等。没有所有权,只是暂时的占有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只是众多使用者中的一个。有时能暂时地个性化;不能实施控制;几乎没有防卫可能性;使用者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可以看出,园林环境主要是属于

27、公共领域的范围,对其公共领域中的边界、中心、人群特征、使用状况等方面的研究是园林环境领域性研究的重点。,3、领域行为的空间层次(1)微观环境(microspace)又称个人空间,属于机体占有的围绕自己身体周围的一个无形空间,如受到别人的干扰,就会下意识的积极防范。个人空间可以扩大为一个领域单元,如一间私密性的房间、一张桌子周围。它随人的身体移动而移动,具有伸缩性。,(2)中观环境(mesospace)是指比个人空间范围更大的空间,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组的、小集体的、属于家庭基地与邻里。属半永久性,由占有者防卫。在此领域内大部分时间用于食宿等日常生活。(3)宏观环境(marcospace)指机体

28、离家外出活动的最大范围,属公共空间,交通愈方便,这个范围愈大。但通常也只是限于一定的范围,如街区、城市等。,一、微观环境行为个人空间1、个人空间的特征无形的、不见边界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提及个人空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可移动的,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不容他人侵犯;个人空间是最个性化的,使用率高的个人空间常常会被赋予情感的记忆标示。以人的基本需要的构成关系而言,个人空间是以安全性、私密性为前提的,在其需要得以满足后再考虑如舒适等需要。,2、个人空间的尺度许多学者倾向于把个人周边空间比作各种类型的气泡。人体周边最小的“气泡”空间是领域空间的最小单位,是最不可侵犯的空间,也是人体的最基本

29、的安全空间。“气泡”最小在什么范围内能形成对人体不具侵犯的安全空间呢?日本学者高桥鹰志结合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人体最小“气泡”在直立伸手可及即80cm的范围内,是最不具侵犯的空间,其空间安全性最高。,我们常见在公车坐位上同排就坐的两个陌生人基本都尽可能保持最大空间距离,其物品不会放置共享的空间中;在拥挤的电梯和公车上,在无法保证80cm这一空间安全性尺度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都会尽量避免视线的对视,并会很注意周边的情况,以在心理上寻求个人的安全性。,Horowitzt等人在1970年设计了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的半身模型,让被试者从前、后、左、右和对角线等不同方位对模型靠近,从而研究被试者最接

30、近模型的位置。记录这个距离,随后通过记录的整理,可绘出一个图形。由图形可见,个人空间前面较大,后面次之,侧面最小,也就是说从侧面更容易接近他人。,这个交往过程中的气泡可以被看作是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的潜在危险的缓冲圈,以保护私密性或避免遭受过多刺激和身体受到侵犯。1966年,Edward Hall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进行了观察,在他的Hidden Dimension(隐匿的尺度)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1)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0-0.45m)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呼吸、气味和体温

31、等额外的信息。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亲密交际的范围是有限的,人们对这种交际的距离也控制得相当严,决不允许一般人随便进入,如有擅自进入者,就会遭到拥有者的坚决抵抗。故此,作为交际者,要分清对象,掌握分寸,不要随意破界交际,否则就会招惹是非,彼此会有强烈的压迫感,不适合于一般的社交场合。,友人交际,正常情况下其距离在45厘米100厘米以内,以双方可以握到对方手为宜,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身体。特殊情况下,友人交际的距离也可以小于45厘米,如:双方见面或告别时握手、拥抱等,亦属这种距离。但友人交际毕竟不是情人或亲人交际,应适当保持一定的空间感,只是这种距离不宜过

32、大,这样才有利于交际,也有利于回避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尴尬与不悦。,(2)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0.45-1.2m)这种距离仍属易触的范围,但嗅觉、体温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个人得以更了解他人身体其它部分的动作或约半身的视觉影像。大约是与朋友交谈的距离,因此常态性的碰触通常会被允许。,3)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1.2-3.6m)接触双方不扰乱对方的个人空间,面部细节被忽略。较近的距离(1.2 2.1m)用于一起工作或进行非正式事务的人之间,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较远的距离(2.1 3.6m)使人必须提高音量,是为较正式的事务或社会互动所使

33、用。,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4)公共

34、距离(Public Distance)(大于3.6m)这种距离是非常正式的距离,交往不属于私人空间,细节看不清楚,多用于单项交流的。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如集会演讲。人们的交往程度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各种距离关系,最终决定了环境的空间尺度的布局,因而是空间尺度设计的基本依据。,交际距离-心理学研究,若你想从非亲密朋友那里获得某种信息,有效的空间距离为213厘米至366厘米。小于这一空间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印象;大于这一空间会使别人觉得你没礼貌,你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信息。这个空间距离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过小他人就认为你俩在密谋不可告人的勾

35、当;过大你们都会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366厘米以上的距离,是演讲者与听众或两人不愉快谈话的有效空间。有趣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要处理不同的人际空间。若与美国人交谈,必须保持在60厘米左右的空间距离上,这是他们认为最有分寸最友好的空间;若与一名阿拉伯人谈话,就要小于这个距离,否则就会出现你往后退他往前追的滑稽场面。因为,前者生活在非接触性文化环境中,而后者则生活在接触性文化环境中。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同样亲密关系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保持较远些的距离;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

36、些。合理运用你和他人的空间,会使你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3、个人空间的变化因素文化与种族;年龄与性别;亲近关系;社会地位;个性;环境;情境。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非接触文化:北欧和高加索,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现出更大的人际距离。,个人空间随年龄增大而扩大。女性的个人空间一般比男性的要小。亲近者与陌生者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地位越高的人常常使人有一种难于接近的感觉。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大。个人情绪好,心情舒畅时容易“平易近人”,情绪烦躁时则“咄咄逼人”。,由座椅看个人

37、空间领域观察针对于园林场所内:座椅与使用者、使用者与使用者间所发生的行为与互动,并对照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的个人空间气泡理论。个人空间气泡理论: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当我们的“气泡”与他人的“气泡”相遇重迭时,就会尽量避免由于这种的重迭所产生的不适,即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总会随时调整自己与他人所希望保持的间距。而关系愈是亲密,气泡愈小。座椅(坐凳)的尺寸是多少?座椅(坐凳)是如何摆放排布的?座椅(坐凳)的周边环境如何?人们如何选择空座椅?(没人和有人的不同情境下)以座椅上使用者人数来观察不同的行为,座椅(坐凳)的尺寸是多少?长椅高420-550mm,宽

38、450-600mm,普通1人使用椅长度为4045cm,相当于1人的肩宽;2人使用长度为1.2m/1.5m;桌椅之间距离150mm。剖面形状与尺寸要求要符合人体就座姿势,符合人体尺度。这主要取决于坐板与靠背的组合角度及椅子各部分的尺寸。坐板高度 350450mm;坐板水平倾角 67;椅面深度 400600mm;靠背与坐板夹角 98105;靠背高度 350650mm;扶手的高度:距离坐面200 mm-250mm最佳椅面形状应有一定曲线,宜光滑不存水;材料要容易清洁,表面光滑,导热性好;前方落脚的地方应置踏板,以防地面被踩踏成坑而积水,不便落座。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对倚靠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座椅(坐

39、凳)是如何摆放排布的?首先确定吸引人视线的主景,可以是水景、植物或者雕塑,然后在视野最好的地方布置座椅。人口密集的公园间隔在20到30米之间;5m、10m座椅(坐凳)的周边环境如何?遮阴、后部填充,人们如何选择空座椅?人们在选择一空座椅时会从一端开始坐起,第二批到达的则会选择另一端,而中间的位置会最慢也最不想被使用。在公园的一张两人座椅上的一端坐着一个人,当另一个人来到椅子前坐下,此人不坐在椅子另一端而是坐在中间,这时原先坐在椅子上的人将会改变坐立的姿势或者表现出不自在。最后要么是后来者知趣地走开,要么是先来者无奈地躲开。一位使用者最易看出其自身的空间气泡与领域感,人们会用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或

40、是行为将自身领域界定并暗示其不希望被侵犯,二位使用者依照其亲密关系的不同会有不同程度和距离的差异。在两位使用座椅的情况下,通常其自身的空间气泡会缩小以容纳另一人的空间气泡。多位使用者在线性配置座椅的场景下,视线会注意到前方。亭子里的使用者迅速将四边角落座椅占据成为个人空间。除非是相互熟识的使用者需谈话,否则亭中间的座位几乎无人使用。,观察结论气泡与气泡之间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分界线;人体间距离空间(气泡)依其关系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异;人们用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或是行为将自身领域界定并暗示其不希望被侵犯。物品的摆放可以彰显并强化个人空间领域感;空间中角落最易最快被占据成为个人空间;亭中间的座位几乎无人

41、使用(被观察的不适与压力感)有座椅和顶盖遮蔽的位置最为公园中使用者所聚集。,小群生态多人空间如果不是有组织的会议、集会,人们聚集在一个公共空间中的交流往往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交流的,这一模式通常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小群生态。”对于室外开放空间的设计,如果符合这种小群生态的特点设计,则空间模式与人的活动行为模式能有较好的结合。,1、小群中人的数量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群在多数情况下是很小的,大部分由2人组成。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大部分人组成的小群多为三三两两地交谈,超过4人在一起的较少,而且这种交谈不断流动变化,重新组合,如果小群要扩大到8-10人在一起交谈,就要有所组织或涉及一个大家都十分关

42、心的中心议题,这时还可能有更多的人卷入。在景观环境空间中,如一般的园路设计宽度为1.2-1.5m,该尺度适合两个人同时并肩行走和交谈。即使是具有吸引力的主题空间中,如温泉泡池,虽然参与人的可能有1020人,但是能发生交流的小群行为也正常在个人的左右两侧,若谈论的话题具有大众性则能吸引更多的人。景观设计中多数的使用空间上一般是以24人的小群行为为主。,2、两人面对面接触中的空间关系(1)合作:相当一部分选择肩并肩的坐法。认为这样便于阅读共同的材料,或核对数据、使用工具。(2)进行交谈:此时选择90把角与面对面的坐法较多。解释中说这样既有接近也便于眼光接触,而目光的自由度很大,谈话过程中很少有连续

43、的目光接触。(3)竞赛:此时双方间希望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然而要有目光接触以刺激竞争意识。多选择面对面坐,这样各自工作有一定秘密性而又了解对方是怎么做的。(4)在一起各干各的事:往往选择距离最远的座位,可保持秘密,减少目光接触。景观空间往往都是作为一个共享空间而存在的,在设计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关于面对面的空间关系。,二、中观环境行为是指比个人空间范围更大的空间,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组的、小集体的。属半永久性,由占有者防卫,在此领域内大部分时间用于食宿等日常生活。个人空间是随个人而流动的,但家庭基地则相对稳定的。人是要群居的,多数住宅均成团、成组出现,相互有个照应,给人们以同属于这一组团的感觉,由

44、此形成组团式住宅的模式。(原始部落、农业社会中的村落、现代城市里的邻里街坊)中观环境行为包括家与邻里两个层次,1、家家比起一座住宅或公寓里的一套房子,寓意要深得多。对于个人或家庭成员来说“家”是有情感色彩的,它是个人世界的中心。在人们头脑中的意象,家往往是行动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人们是由家出发去接触认识整个世界,最后很可能又回到自己家所在的故土,渡过最后的晚年。当人们离开了家才倍感到家的温暖,在旅途上的人更理解家的含义。一个人如果真失去了家,就会有一种没有归属的空虚感。,(1)个性化、特色人们对自己的家要求个性化并进行必要的防范。个性化不仅表现在室内陈设上,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也会想方设法表现

45、在住宅的外部。在“千篇一律”中有“千变万化”,而并非千人一面。(2)安全防卫家要有安全感,要有私密性。从领域性原则看,只要个性化了的地方都由个人或小组加以防范,由此边界就十分重要。篱笆、铁栏、围墙都是边界的标志。家的安全体现在大门的不可侵犯性。不同文化的住宅对安全与私密性程度要求是很不相同的。中国的四合院,回教院落住宅,要求私密性程度最高。英国则在住宅基地外围设有低栏杆围合。美国的不少住宅用开敞式平面围以大玻璃,有的基地周围不设栏杆。,2、邻居邻居就是住在你隔壁或邻近的人。与亲戚朋友不同,亲戚是有血缘关系的,朋友是可选择的,而邻居往往不能选择,也没有什么既定的关系。朋友与邻居两者间至少有三点区

46、别(1)邻居是彼此住得很近的,朋友可能住得很远,分散在城市中的各个地方;(2)邻居间并没有很亲密的个人关系,好朋友则有很深的私交;(3)邻居同处于一个邻里中,具有一定的集体与社会的含义,但一旦搬了家,这种关系也可能由此中断。,3、邻里指的是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进入邻里人们会有到了家的感觉,给人以温暖感。作为个人来说家是邻里的中心。邻里植根于过去,那时以手工业、商业为基础的城镇,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以及住宅里坊。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有屠宰场、肉市、银匠、铜匠、铁匠集中地,亚洲也类似,当时邻里之形成有某种功能上的内聚力。“前店后宅”或下面是手工业作坊,上面是住宅,工作地点与居住

47、地点很近,同行业会保护他们的共同利益。,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在唐朝的长安以前就盛行坊里制,每个坊有坊名、坊门、坊的外围有夯土墙围合,因此也有很强的邻里感。北京的胡同、上海与天津的里弄感也颇鲜明。邻里关系意味着各个住户都是邻里中的一个成员,参与邻里中的一些共同活动。邻里应有一定的边界,在此边界内的住户既有一定的共同利益,也有一定的归属感、认同感。,一般邻里要维持两方面的平衡:其一,住宅要有自己的私密性;其二,居民在相互尊重各自私密性的前提下,有相互间的交往接触与支持。邻里中的各家各户彼此认识,见面打招呼,相互尊重各自的权益。,邻里住户间的关系 有些地区邻里住户间只是点头、打一下招呼而已;有些地区关

48、系很亲近,经常有交谈、相互帮助;有些妇女还常在一起议论、交换信息,有时某家出了事,邻居们也会去安慰照顾。一般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邻里住户间为保卫共同利益,相互间的关系达到高潮。,Keller于1968年在城市邻里一书中把邻里住户活动做了五点说明。(1)内容:在危机情况下能相互帮助,交换信息,尤其是与大家的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2)优先程度:在农村中邻里住户似乎没有亲戚重要,但比朋友重要。城市化后亲戚还是重要,但朋友比邻里住户更重要。(3)交往程度城市化后,邻里住户的关系减弱了。(4)幅度与深度:绝大部分城市居民,不认识许多邻里住户,邻里住户间关系也不很亲近。1962年有学者把英国的邻里住户间关系

49、按其深度依次排列了一个顺序:以在村落中最强,城里有较长的历史的工人居民区次之,最弱的是新区,尤其在那些个人拥有独院型住宅的居住区中,邻里住户间关系非常微弱。(5)邻里住户间接触频率:城里比乡下低得多,城里的邻里住户可能在家中、在街上、社区设施中,如学校、商店中相遇。城市里的邻居 最熟悉的陌生人,4、邻里单元邻里单元是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指在城市中一个比较小的、可被识别的、低层次的单元,存在于居民的住宅与城市之间。从古典的观点看,一个邻里是一个在物质空间上有所限定的整体,其中设有一些低层次的、以满足居民日常需要的服务设施,住在邻里单元的居民有一种社区的感觉。“邻里单位”:1929年美

50、国人C.A.佩里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来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内部设置服务设施;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一起小区规划:邻里单位为小区的“细胞”,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20世纪 2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它针对当时城市道路上机动交通日益增长,车祸经常发生,严重威胁老弱及儿童穿越街道,以及交叉口过多和住宅朝向不好等问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在邻里单位内设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