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组员:何启帆,王嘉华,曾双,程川鸿,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病毒),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病毒的发现,“埃博拉”是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北部的一条河
2、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埃博拉对人类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3月12日称,埃博拉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万。虽然近几个月新病例数量有所下降,但塞拉利昂和几内亚仍面临着如何阻止疾病传播的问题。,地区分布,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为止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但已从开始的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扩展到刚果共和
3、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埃,埃博拉病毒在人体发作时,人体各处将流血不止极其痛苦,埃博拉病毒反复发作夺去了许多非洲人的生命,传播途径,一 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病人和空气传播。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精液。2.处理发病和死亡的黑猩猩。3.医务人员经常因为看病人或者参加葬礼而感染。二 医源性感染 在1976扎伊尔的流行中,每一位病人因为被污染的注射器而感染。自然宿主似乎被认为存在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中,但仍未发现。宿主虽
4、尚未最后确定,但 到目前为止,已有多方证据表明猴子及猩猩等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其他动物有EBV 感染现象.,生物战争,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因此被美国疾病管制局归类为最高等级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被认为是最可怕的威胁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的潜在生物武器。根据美国科学家于Fort Detric和Biopreparat机构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曾在冷战期间被考虑作为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埃博拉因其致命性强而被考虑作为生物武器,但由于病毒孵化期短,很可能在先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大规模传播。因此有些病毒研究者希望通过结合天花病毒,制造出一种传播范围大、杀伤力强的病毒,作为恐怖主义武器。1992年,日本的奥姆
5、真理教领袖麻原彰晃曾带领40名成员赴扎伊尔,希望获得此病毒,作为大屠杀工具,但最后并未成功。,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征服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学界面对的一道难以解读的“哥德巴赫猜想”。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日本成功揭示埃博拉病毒入侵细胞机制,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下属的药学研究院日前发表公报,称其成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是如何侵入细胞的,用激光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埃博拉病毒入侵细胞的全过程;该成果将有助于开发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埃博拉病毒是通过诱导细胞启动微胞饮作用而侵入细胞内部的。胞饮作用也叫内吞作用,是细胞吸收水分、矿物质元素和其他物质的方式之一。在这一作用下,物质吸附在细胞质膜上,质膜内陷,形成将物质
6、包裹在内的小囊泡,并向细胞内部移动,进而被细胞吸收。而微胞饮作用则是在电子显微镜水平所见到的胞饮作用。由于胞饮作用是非选择性吸收,因此病毒也会趁机“溜进”细胞内部。据介绍,研究人员此前就认为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可能是通过微胞饮作用,但在实现病毒无毒化之前,此类实验的安全性很难保证。目前,凭借病毒无毒化技术,科学家们才得以完成实验。埃博拉病毒可通过人体血液和分泌物传染,可引发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全身酸痛、体内外出血等症状,致死率为50%至90%。,埃博拉病毒关键结构被发现,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向找到对付埃博拉病毒的方法又近了一步。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加雅阿马拉辛格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关键蛋白VP35的结构。VP35可干扰宿主抗击病毒感染的自然特性。“通常情况下,当病毒感染细胞时,宿主的免疫系统会抗击病毒并最终把病毒清除干净。但埃博拉病毒感染会让宿主防御病毒入侵的能力丧失。”阿马拉辛格说。这是由于VP35蛋白会干扰作为宿主防御病原体第一道防线的先天性免疫通路,他说。通过X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广谱学方法的结合,研究人员分辨出了这一非感染性蛋白的结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