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监测的肝癌载药纳米粒研发和临床应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81848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3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磁共振监测的肝癌载药纳米粒研发和临床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磁共振监测的肝癌载药纳米粒研发和临床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磁共振监测的肝癌载药纳米粒研发和临床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磁共振监测的肝癌载药纳米粒研发和临床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磁共振监测的肝癌载药纳米粒研发和临床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磁共振监测的肝癌载药纳米粒研发和临床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磁共振监测的肝癌载药纳米粒研发和临床应用.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磁共振监测的肝癌载药纳米粒研发和临床应用苏州市立医院朱忻 吴锦昌,肝癌的发病情况,近年来,全球肝癌发病率明显升高,每年全世界新增病例超过100万人。肝癌的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道癌而居于第三位。由于乙肝病毒感染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肝癌发病率仍呈上升势头,我国年发病率高于10/10万,每年死于肝癌约11万人,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肝癌的治疗情况,肝癌治疗首选手术,但肝癌初诊时约80%失去手术机会,治疗理念是综合治疗。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在延长肝癌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微波、氩氦刀、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PEIT)以及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TACE被国内

2、外多数学者列为非手术治疗的首选。(5 year OS 5-15%),现有TACE存在的不足,大多数肿瘤不能完全坏死,需多次治疗。不可避免会对正常的肝实质带来损害,加重肝功能损伤,促进肝硬化,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另外,现代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还有:化疗选择性小,体内代谢快、有效期短、对增殖快的正常组织也有毒性: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基因及肿瘤疫苗治疗缺乏有效导入载体,缺乏监测效能的方法。,载药纳米粒生物技术,定义:运用某种具有特殊亲和力的载体(纳米粒)将药物定向输送到靶器官来发挥作用。特点:特异靶向性。毒副作用小。疗效高:纳米粒尺度下降3个数量级,其表面积提高6个数量级(100万倍),即疗

3、效提高100万倍。,聚乳酸纳米粒(polylactic acid,PLA),聚乳酸纳米粒:直径10500 nm的固态胶体粒子,无毒、可生物降解,并有适当的粒形与粒径,以及有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和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及药物包封率等优点。150nm的颗粒可躲避肝kufou细胞的吞噬,通过其靶向性杀伤癌细胞。而较大颗粒通过肝动脉被肝kufou细胞吞噬,并聚集于肿瘤中持续释放药物。,载药纳米粒,研究目的及意义,1.初步探讨阿霉素纳米制剂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寻求提高治疗肝癌的新药。2.为其他抗肿瘤药物、基因及其他生物治疗的活体MRI监测奠定基础。3.为以纳米粒为载体的新一代化疗药物及基因治疗载体的开发提

4、供实验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试验方法,1.纳米粒的制备和鉴定。2.制备兔肝癌模型 及MRI成像。3.介入法注射载药微粒入肿瘤内实验。4.载药微粒成像实验及药物动力学实验。5.病理组织学分析与图像分析比较。,纳米粒的制备和鉴定,以乳滴聚结法合成小于500nm的PLA-Gd-ADM-NP,并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体外测定PLA-Gd-ADM-NP的纳米颗粒大小、所包裹的Gd-DTPA浓度和阿霉素药量和包封率及释放规律。,制备兔肝癌模型 及MRI成像,制备:CT引导下经皮穿刺建立改良兔VX2 肝癌模型。成像:动物线圈实验兔肝癌模型MRI成像,记录肿瘤内部信号、大小情况等。,介入法注射载药微粒入肿瘤内实验

5、,采用经肝动脉插管法将PLA-Gd-ADM-NP混悬液、Gd-DTPA、阿霉素溶液、生理盐水等四种成分,注射入随机分组的兔肝癌内。采用同法将PLA-Gd-ADM-NP混悬液注射到正常兔肝动脉内。每组各15只,途中若有以外死亡,则给以增补。,载药微粒成像实验及药物动力学实验,A 常组、注射PLA-Gd-ADM-NP混悬液肝癌组、注射阿霉素肝癌组分别在注射术后外周静脉采血1ml,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药物浓度,监测药代动力学。B 常组、注射PLA-Gd-ADM-NP混悬液肝癌组每组选取510只以MRI分别在术后1d、3d、5d、7d、14d、21d观察记录溶液在肿瘤内分布、信号变化情况,重点观察

6、肝癌内和正常肝组织的分布。C 每组各510只分别于术后1d、3d、5d、7d、14d、21d行MRI检查观察肿块的坏死情况。,病理组织学分析与图像分析比较,在成像之后,将5组各随机各分3小组,每小组各5只,分别在治疗后的1、2、3周再次行MRI成像后记录肿瘤内信号、大小变化情况,随即处死动物,取肿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分析肿块大小、细胞坏死情况,对比分析MRI监测纳米粒在肿瘤代谢规律及作用情况,评价MR成像的效果和价值及治疗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残存细胞,检测VEGF、PCNA等指标。,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本研究利用聚乳酸接枝聚乳酸共聚物,制备负载阿霉素和GdDTPA的纳米微粒。活体MRI监测:1.研究该药在肝癌中的药物动力学。2.抗肿瘤效能监测。3.为其他抗肿瘤药物、基因及其他生物治疗的活体MRI监测奠定基础。,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