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89090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3,4,5,6,7,8,9,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货币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作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中的许多变量都会发生影响。我们曾在第五章中对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作过一些简单的介绍。本章将对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需求的微观基础作更深入的分析。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介绍货币供给,第二节介绍货币需求理论,第三节介绍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10,第一节 货币供给,第五章曾谈到货币供给是一个经济中的货币存量,即该经济中各种可方便地用于交易的资产存量之和。根据对货币的不同定义,货币供给可以使用不同的计算口径。在第五章中,我们说过货币供给

2、可由中央银行来决定。然而,这一结论是需要一系列假设条件的。不管根据何种货币的定义,持有货币的都是中央银行之外的商业银行体系以及公众。因此商业银行和公众的货币持有行为势必会影响到货币供给。所以要了解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首先需要认识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为了方便叙述起见,让我们暂且将货币的范围定义为M2,即包括现金和各种银行存款。,11,一、商业银行的存款就创造机制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款和贷款,即从公众手里吸收存款,再款存款借贷给需要货币的家庭或企业。商业银行从存贷款的利息差中获取利润。由于客户的存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随时可以提取的活期存款,而且即使是定期存款,客户也可以要求提

3、前提取,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始终保留一部分客户存款作为灵活运用的资金,以随时应付客户可能的提取,这样的资金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百分比则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为降低银行的还贷风险,都规定了商业银行准备金比率的最低水平,即法定准备金率。如果商业银行实际持有的准备金率高于这一最低水平则超出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率。,12,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是100。则商业银行将全部客户存款部作为准备金以备客户随时提取之需。这样商业银行就不能将客户的存款转化为贷款再放出去。如果存款准备金率小于100则商业银行可将部分客户存款再贷出去,而获得贷款的客户则可能再将这笔钱存入银行,于是商业银行的存款便产生了

4、一种派生机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存款派生机制。假设公众不持有现金,一旦拥有货币就存入银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在此情况下,如果银行甲从客户A那里获得了100元的存款,这100元存款在准备金制度下会产生什么结果呢?银行甲会留下20元作为难备金。而将其余的80元贷给客户B客户B将这80元存入银行乙。银行乙留下16元作为准备金。将余下的64元贷给客户C。客户C又将这笔钱存人银行丙。各个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所示。,13,如果这一过程不停地继续下去,则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即为:100+100(1-20)+100(1-20)2+100(1-20)3+1001-(1-20)500

5、(元)由此可见,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最初的100元存款最后变成了500元。如果在上例中存款准备金率为rr,则最终的存款额为l00rr。,客户B贷款80准备金 20,客户A存款100,客户C贷款64准备金 16,客户B存款80,客户D贷款51.2准备金 12.8,客户C存款64,14,这种存款创造功能是商业银行所独有的、因而构成了银行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别。除了银行作为中介这样一种间接融资方式以外,还有许多直接融资渠道例如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进行融资。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将资金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想要购买资本品的投资者手中,但是在这种直接的融资过程中,并没有存款的创造。只有商业银行体系可

6、以创造出被列入M2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然而,应该注意一点商业银行虽然能够创造存款却不能够创造财富。在我们所举的上述例子中。客户B的存款来自于他从银行甲的贷款,他在获得存款的同时也须承担债务,他并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富有。客户C也是这样,商业银行只是创造出了可放列入货币资产的存款,增加了经济的流动性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财富。,15,二、货币供给模型,在了解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后我们来介绍一个简单的货币供给模型。该模型由以下三个变量构成。首先,我们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位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定义为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如下式所示:BC+R(141)其中,B为基础货币、也

7、称为高能货币;C为银行体系外的现金;R为银行准备金。其次,银行准备金率为rr是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之和。第三,我们将公众持有的现金占存款的比率设为cr。这一比率反映了公众对现金和存款这两种流动资产的不同偏好程度。这一模型旨在说明货币是如何随着基础货币、准备金率以及现金存款比率而变动的。我们仍然使用M2的定义,将货币定义为现金和银行存款之和即:MC+D(142)将式(14.2)两边同除以式(14.1),则有,16,(14.3),将上式右边的分子和分母同除以D,可得到:,(14.4),根据我们的定义,CD是现金占存款的比率cr;RD是存款准备金率rr。于是上式可改写为:,(14.5),从式(

8、145)中可以看出,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成正比。我们将比例系数(cr+1)(cr+rr)称为货币乘数(Money multtpler),用m表示,则(145)式可被写成:M=mB(14.6),17,仔细研究(145)式我们可以发现:货币乘数(m)既随着准备金率的下降而上升,也随着现金存款比率的下降而上升。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则商业银行只需保留较小一部分准备金而可以将更多的存款转贷出去。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会使货币供给增加。现金存款比率的下降,意味着公众持有的现金减少而更愿意以存款形式持有货币由于存款具有派生功能。所以现金存款比率的下降也会使货币供给增加。在上述货币供给模型的三个外生变量中,中

9、央银行可以调节两个变量:基础货币数量B和存款准备金率rr。至于现金存款比率cr则由公众的偏好决定,且这一偏好相对稳定,因而cr基本为一常数。,(14.5),18,三、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数量和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间接地调节货币供给,这构成了货币政策的基础。一般而言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工具有三个。第一,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增加了经济中基础货币的数量。如果中央银行是从公众手中买人债券的,则公众手中的现金数量将增加,如果中央银行是从商业银行手中买入债券的,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因此无论中央银行从谁手中买入政府债券,都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数量。第二,准

10、备金率。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有权决定法定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准备金率,则货币供给会增加。但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业务,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各国中央银行都很少使用这一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19,第三,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应支付的利率、这一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则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成本就会降低这会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行为,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反之,中央银行调高再贴现率,则会减少货币供给。虽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上述三个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进行调节,但货币供给的变动并不一定

11、完全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进行。由于商业银行可以选择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以及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数量,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20,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第五章曾简单地介绍过费雪提出的货币数量说。货币数量说从某种角度讲构成了一种简单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方程式换一种写法,便可以得到一个货币需求函数:(14.7)该式表明经济中所需的真实货币余额由收入水平Y和货币流通速度k决定。当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时,货币需求就与收入成正比。很明显,这种货币需求理论认为,经济中之所以需要货币,完全是因为货币可以担任交易媒介,而没有考虑到货币的其他功能。考虑到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第五章曾给出了另一个货币需

12、求函数:,(14.8),这也就是我们在第八和十三章中所使用的货币需求函数。,2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与货币自身的职能是密不可分的。第五章曾说明货币具有三个职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手段。货币执行第一种职并不需要被人们所持有,人们对各种商品进行标价时使用的只是观念中的抽象的货币,并不需要持有货币。这本书价值20元,你并不需要手边持有20元人民币也能够理解这一点。而货币执行后两种职能时,却必须是具体的货币,即被人们持有的货币。在形形色色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我们将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的作为一类,称为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而将强调货币价值贮存职能的作为另一类,称为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22,一

13、、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货币是一种交易媒介,这是货币最主要的性质。据此,欧文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说。货币数量说的核心是数量方程式:MV=PT(14.9)其中M表示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逆度,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交易水平。(149)式其实是一个会计恒等式,因为在货币经济中,交易必须通过货币进行。尽管如此,(149)式依然有助于解答货币需求问题因为交易的需要是人们持有货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费雪看来,短期内的货币流通速度近似于一个常数,用表示。并且,假设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收入水平固定不变,由于交易水平对收入水平具有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交易水平也近似于一个常数,用了表示。因此,费雪认为贷币与价格之

14、间在短期内存在如下所示的函数关系:,(14.10),23,均衡状态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如果把M理解为货币供给量,(1410)式表明,价格水平由货币供给决定并且与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化。如果把M理解为货币需求量,(14.10)式表明实际货币需求为常数。,随着国民账户体系(SNA)的发展与完善,货币数量说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国民收入代替交易水平。(149)式被改写为国民收入形式:MVPY(14.11)其中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从(1411)式中可以看出,在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需求由实际收入水平决定,并且与实际收入同比例变化,(14.10),24,2剑桥理论,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

15、派从微观经济学中关于需求的一般理论出发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庇古认为,行为人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特殊的便利性,可以随时满足行为人对于交易的需求(也就是交易动执)。因此货币需求可以根据行为人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推导出来。由于交易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比例关系货币需求应当与收人水平正相关。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剑桥理论注意到了被货币数量说所忽视的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同样具有价值储藏职能的股票、债券等其他资产可以提供货币所没有的利息收入。因此。持有货币还会有一定的机会成本。这样,货币需求就应与利率水平负相关。剑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如果其他情况不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保持稳定),货币需求将与收入水

16、平成正比关系:,25,MkPY(1412)其中k是一个常数,(1412)式通常被称为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表明实际货币需求由实际收入水平决定,并且与实际收入水平同比例变化。从形式上看,只要把(14I 2)式中的k理解为(14.11)式中的1V,数量方程式的国民收入形式与剑桥方程式完全一致。但是,在几乎相同的方程式的背后,货币数量说与剑桥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除了货币数量说没有考虑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以外,这两种理论还存在着以下两大差异。第一,就行为人持有货币的原因而言,货币数量说从交易的会计恒等式出发,认为行为人为了进行交易必须持有货币。而剑桥理论则从行为人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强调行为人对

17、于货币的意愿持有。根据剑桥方程式得到的货币需求实际上就是行为人的最优货币持有量。其次,为了得到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数量说需要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而剑桥理论则需要假设利率的稳定性。前者更多的是注重交易过程中的技术和制度因素,而后者更多的是注重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因素。由于我们可以方便地把(14.12)式中的k理解为利率r或者是其他经济变量的函数,相对货币数量说而言,利用剑桥理论可以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26,3鲍谟和托宾的现金管理模型,鲍谟和托宾为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提供了一个微观模型。该模型分析了持有现金的好处和坏处持有现金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往返银行所需的时间及各种麻烦,而

18、坏处在于损失了银行利息。鲍谟和托宾发现人们持有现金的平均数量与去银行提取现金的频率有关。假如一个人一年需要花费Y元,如果他只去一次银行则他在年初持有从银行一次性提出的Y元,然后随着他不断地开销,所持有的现金数量逐渐下降,到年末为零,这样他一年之中的平均持有现金量为Y/2,如图14,1(a)所示。如果这个人一年去两次银行,则他在年初时持有现金量为Y/2,到年中时刚好花光,再去银行提出于,到年末时又刚好花光,这样他全年之中持有现金的平均数量为Y/4,如图141(b)所示。如果这个人一年之中去银行N次,则每次只需提出Y/N元,这样他持有现金的平均数员就是Y/2N元,如图14,1(c)所示。,27,那

19、么去银行的次数N又如何决定呢?鲍谟和托宾注意到,人们在进行现金管理的时候,将承担两种成本:种是所放弃的银行利息,等于iY(2N);另一种是往返银行所花费的时间及麻烦,我们将其称为交易成本。假设每次往返银行的各种麻烦及所费时间相当于F元的损失,且这一损失是常数,则交易成本等于FN。总成本相当于利息损失和交易成本之和:CiY/(2N)+FN(1413)这两种成本是此消彼长的,如果货币持有人去银行提钱的次数较多,他承担的交易成本较高而利息损失较低如果货币持有人去银行提钱的较数较少则损失了较多的利息,但节省了较多的交易成本。货币持有人通过选择合适的次数N,使总成本达到最小。今(14l 3)式对N的一阶

20、导数为零。则可求得最优的去银行次数:,(14.14),因此,最优的持有现金平均量则为:,(14.15),28,现金管理模型分析了人们持有现金的的最优数量。我们将其扩展,以解释人们持有货币的最优数量。假设在人们的资产组合中有货币资产(例如从)和非货币资产(例如股票、债券等)。设i为两类资产的收益率之差,F为将非货币资产转化为货币资产的成本,将非货币资产转换为货币资产的频率与现金管理模型中去银行提取现金类似。则人们持有货币的最优数量也可以用(1415)式表示。在(1415)式中,货币持有量与i成反比,与Y成正比,这与(148)式所表示的货币需求函数是相似的。交易理论(Transactions th

21、eories)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主要动机在于用货币来进行交易。虽然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交易理论但是它们都基于一个相同的基本假设: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的缺点是收益率很低,优点是可方便地用于交易。微观行为主体为了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不断权衡利弊,使持有货币的好处和损失在边际上达到均衡,从而决定了货币的需求数量。,29,二、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与交易理论不同资产组合理论(Protflio theorris)强调货币的价值贮存功能。该理论将货币看作是人们所持有的各类资产的一部分。与股票、债券等其他资产相比,货币资产的优点是风险较低,但缺点是收益也低。人们通过持有不同的货币、股票、债券数量以达到最优的风险

22、收益组合。按照资产组合理论,货币需求函数可由下式表示:,(1416),其中,rb为债券的实际收益率,rs为股票的实际收益率,e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W是真实财富。按照资产组合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与rb,rs负相关,与W正相关。当股票、债券等其他资产的实际收益率较高时,人们就会用这些非货币资产来替代货币资产从而减少货币需求量。当预期通货膨胀上升时,则持有货币的损失将增加,人们也会减少对货币的需求。而当实际财富W上升时,则人们的资产总量上升了,因此对货币资产的需求自然也随之增加。利用费雪方程式,i=r+e会发现(14.8)式所描述的货币需求函数其实是(1416)式的一种简化形式。,(14.8),式

23、(148)中用实际收入Y来代表(1416)式中的实际财富W,Y与W的不同含义并不妨碍我们对(148)式和(1416)式的比较,因为我们可以假定Y与W是正相关的,这一假定在现实中是合理的。由于资产组合理论假设货币也能产生一定的收益只是其收益率低于股票或债券等其他资产,因此资产组合理论并不适于解释人们对M1这类完全不产生收益的货币资产的需求。而相对适于解释人们对M2的需求。其实,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虽然视角不同基本结论却并不矛盾。二者都可以用(148)式来表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0,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在剑桥理论的基础上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对货币需求提出

24、了独辟路径的见解,在这里有必要对其进行单独的介绍。凯恩斯把行为人对于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他认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是形成流动性偏好的主要原因。凯恩斯对于交易动机的解释与剑桥理论比较类似,并认为由此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凯恩斯还指出,由于可能遇到某些意外情况人们需要为应付突然开支的紧急情况做准备,因而会持有一部分货币这就是持有货币的预防动机。他认为由此产生的货币需求同样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凯恩斯提出了人们持有货币的投机动机,即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投机行为而持有货币这里所说的市场主要是指债券市场。如果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行为人用货币来购买债券,从而投机

25、性货币为零;相反,如果预期债券价格下降,行为人会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这就是行为人的投机动机。预期的债券价格与预期利率相关,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31,Pesre(1417)其中Pe为预期债券价格s为债券利息re为预期利率。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会上升时,人们会持有货币,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下降时。人们会持有债券。而人们对利率的预期与市场上现实的利率相关。凯恩斯认为当人们面临着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而又必须作出预期时人们会求助于“正常利率”的概念即认为市场利率应当处于一个正常范围之内。如果市场利率高于人们心目中的正常利率,则人们会认为未来利率将下降,于是会持有债券。相反。如果市场利率低于人们心目中

26、的正常利率,则人们会认为未来利率将上升从而持有货币,32,但是,我们发现。根据投机动机,每个人要么持有货币,要么持有债券,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函数是不连续的。如果人们对正常利率的看法都是一致的话换言之,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是一致的那么总和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不连续的。但是凯恩斯认为,每个人心目中的正常利率并不一致,因此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在总和上看仍然是连续的。对于某个给定的市场利率有人认为这高于正常利率,因而持有债券,有人认为这低于正常利率,因而持有货币。当市场利率较高,认为它高于正常利率的人会较多,因此会有较多的人持有债券,较少的人持有货币;反之当市场利率较低,则会有较多的人持有货币较少的人持有

27、债券。因此从总和上来看投机性的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如图142所示。,流动性陷阱,值得注意的是,凯恩斯提出,在利率足够低时人们会一致认为利率低于正常利率。此时,人们都持有货币而不再持有债券,于是货币需求函数便成为图中的水平部分,即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变成无限。这种情况被称为“动流性陷井”。,33,第三节 金融创新和准货币,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很方便地使用“货币”一词来称呼那种既可以充当交易媒介又能进行价值贮藏的资产。虽然对货币所包括的资产范围有不同的界定,但我们似乎总可以根据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将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区别开来。然而,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却使得货币和非货

28、币资产的界限趋于模糊。所谓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体系内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等活动。例如,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明,自动取款机的普及,等等。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大大增强了以往所公认的一些非货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由于金融创新,以往的非货币资产现在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贷币资产。例如,通过共同基金,储户能够利用支票账户来买卖股票,从而很容易地将股票转化为交易性存款。流动性的增加使以往的非货币资产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准货币。,34,准货币的出现使货币政策变很复杂化。一方面,由于非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大大增加非货币资产与货币资产之间的可替代性也就增加了,从而公众的货币需求变得不稳定了。这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者难以把握经济

29、中真实的货币需求从而制订合理的货币供给政策。另一方面,准货币使得货币政策工具的功效大打折扣。例如中央银行可通过调节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给的目的。但是准货币是无需准备金的。因而中央银行传统的政策工具对准货币不具有调节作用。金融创新的另一个后果是使得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例如,自动取款机的普及以及信用卡的使用,使得人们不必总是去银行提取现金。换句话说,金融创新可以改变人们的现金管理方式。从交易理论的货币需求函数(14.15)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与交易成本F正相关,当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人们的货币需求量也将不断下降。而不断下降的货币需求又增加了中央银行稳定货币的难度。因为面对不断变化之中的货币需求,即使货币供给是稳定的物价同样会剧烈波动这从数量方程式也可以看出来。金融创新使得货币流通速度V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往那样是一个稳定的常数,于是物价也会相应地变化。,35,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提出的挑战使得货币当局不得不考虑修正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1993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宣布今后美联储的注意力将从控制短期货币总量的波动转移到制订合理的利率,以保证低通货膨胀和高经济增长。总之,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给各国货币政策的制订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货币方面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36,结 束,谢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