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92075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颌面部间隙感染,概 述,口腔颌面部解剖的特点:1、与外界相通,常驻有各菌。2、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3、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4、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且静 脉常无瓣膜。5、颜面部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也是细 菌常驻的部位,又暴露在外。,危险三角区: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 的三角区。特点:该区域的静脉常无瓣膜。很容易 经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2个途径 进入颅内海绵窦。,致病菌:口腔颌面部感染多属于化脓性感染,致 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菌 为主。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合 感染。内因:患者的年龄、感染发部预后:取决于 位、营养状态、免疫功能 和对细菌的感受性等。外因:致病

2、菌的种类、毒力数 量。,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下颌下 间隙、咽旁间隙、舌下间隙、颏下间隙、颊间隙、眶下间隙、尖牙窝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口底间隙等。病因:均为继发性感染。最常见的为牙源性感染;其次是腺源性感染;较少见的创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病原菌: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厌氧菌所致感 染少见。,临床表现: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感染的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或深在的。感染的来源可以是牙源性感染或腺源性感染。,治疗原则:1、全身治疗:一般支持疗法与抗生素治疗。2、局部治疗:应及时进行切开引

3、流。,切开引流的目的:使脓液和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少 毒素的吸收。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和张力缓解呼 吸道和咽腔的压迫,避免发生窒息。可防止感染向邻近间隙蔓延,防向 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避免严并 发症。可防止发生边缘性骨髓炎。,切开引流的指征:发病时间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4天,腺源性感染5-7天,给抗生素治疗后,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 细胞明显增高者。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 抽刺抽出脓者。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的切 开引流。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切开引流术的要点:切开部位应在脓肿低位。尽可能在口内引流;皮肤部作切口引流应 顺着皮纹方向或在面部

4、比较隐蔽处外切口。切口长度应视脓肿大小、深浅和部位而定,原则上不超过脓肿边界以外,且切口内外 给应等大。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忌挤压。建立引流。口内切开用橡皮片引流;口外 浅层用橡皮条引流;深部用凡士林沙条或 橡皮管引流。,一、眶下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骨 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上界为眶下缘、周界:下界为上颌牙槽突、内界为梨状孔侧缘、外界为、颧骨。,2、感染来源:以上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 感染为多见。3、扩散途径:向眶内直接扩散眶内蜂窝织炎。向颅内扩散并发海绵窦血栓性 静脉炎。4、切口部位:口内上颌尖牙或 前磨牙磨唇侧口 腔粘膜转折处。,二、咬肌间隙感染:1、位置:位

5、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周界:上界为颧弓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界为咬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内界为下颌支外侧骨板、外界为咬肌和腮腺。,2、感染来源:以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为最多见。3、扩散途径:无,但易并发边缘性骨髓炎。4、切口部位:下颌角下缘下1.5-2cm,作长5cm的 弧行切口。,三、翼下颌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内侧骨板之间。上界为翼外肌下缘、下界为翼内肌在下颌角内侧的附着、周界:前界为颞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和腮腺、内界为翼内肌、外界为下颌支内侧骨板。,2、感染来源:以下颌第三磨牙根尖感染或冠周炎为多见。3、扩散途径:向上扩散至颞间隙和颞下间

6、隙;向前扩散至颊间隙;向前下扩散至下颌下间隙和舌下间隙;向内扩散至咽旁间隙。4、切口部位:切口在下颌角下缘下1.5-2cm,作5cm的弧 行切口,,四、下颌下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下颌下三角区。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周界 后下界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前下界为二腹肌前腹、深面是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2、感染来源:成 人:下颌磨牙根炎感染和下颌第三 磨牙冠周炎;婴幼儿:继发于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3、扩散途径:向前侧颏下间隙;向内上侧舌下间隙;向后内侧咽旁间隙、翼下颌间隙;向下侧颈前间隙。4、切口部位:下颌骨下缘下1.5-2cm,作3-5cm长的平 行切口。,五、口底蜂窝织炎:1、位置:双侧下颌下间隙、双侧舌下间隙和 颏下间隙5个间隙的弥散性感染。2、感染来源:多见是下颌牙的化脓性或坏疽性根尖 周病或第三磨牙冠周炎扩散。其次是口咽部软组织损伤后继发口底 多间隙感染扩散;扁桃体炎口 炎、颏下或下颌下淋巴结炎散。,3、治疗:首先要防治窒息和中毒性休克。局部应尽早作切开引流。4、切口部位:由一侧下颌角至对侧下颌角,作平行于下颌下缘的弧行切 口,在颏部加作一纵行切口,类似于“T”或“”形切开。,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