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与理解.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96046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34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与理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与理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与理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与理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与理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与理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与理解.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与理解,谢亚平0531-82679290,一、计量的法制要求,1、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2、组织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3、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4、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5、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并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品相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一、计量的法制要求,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6.2 从事定量

2、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6.3 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理解要点,1、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既要符合GB/T19022标准的要求,也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法规和规章的要求2、每个检定项目至少应有两人持有效检定员证件3、组织需实施检定的计量器具包括: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并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4、有特定要求的计量器具制造修理、定量包装商品生产、商品零售应满足相关的法规、规章规定的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1、总则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

3、量的要求。2、检测能力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a)质量管理体系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b)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c)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职业健康和监视和测量的要求;d)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3、检测水平需要时,计量检测水平应该满足以下要求:a)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生产、经营和实现对计量检测的要求;b)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计量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要点,1、组织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将检测能力与检测水平方面涉及的内容包括在内2、能源管理按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

4、具配备和管理通则标准要求实施。,GB/T19022与其它标准的关系,1、本标准是GB/T19000标准之一;2、引言: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2008的第7.6条款和GB/T24001-2004的第条款;3、引言: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4、范围: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19001-2008、GB/T24001-2004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5、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GB/T15481/ISO/IEC17025标准的

5、要求,引言,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GB/T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图1,测量管理体系模式,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术语和定义,3

6、.1 测量管理体系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要点:1、“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协调作用的体系。2、从定义可以看出测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是完成计量确认和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术语和定义,3.2 测量过程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理解要点:1、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如在设计、检测、生产、检验、节能、安全中的测量活动);2、“测量过程”与“测量”的定义相同3、我国的“计量”的定义为“为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一组活动”,测量和计量的两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只是单位(计量)必须是我国规定使用的法定计量单位,术语和定义,3.3

7、测量设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理解要点:1、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2、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软件,如测量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等;3、测量标准;4、标准样品(标准物质),如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溶液等5、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辅助设备,术语和定义,3.4 计量特性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注1、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注2、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理解要点 1、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误差、死区 2、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

8、备所要求的准确度”。,术语和定义,3.4 计量特性理解要点 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测试决定的。4、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它可以与计量确认中的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术语和定义,3.5 计量确认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注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注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注3.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注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

9、中规定。注5.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术语和定义,3.5 计量确认 理解要点:1、计量确认的目的是要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2、测量设备经过校准/检定获知了其计量特性,将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实施验证。3、计量要求通常不在产品标准中规定,而是由组织根据顾客的测量要求把之转化为计量要求。4、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术语和定义,3.6 计量职能metrological function 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理解要点:1、计量职能就是负责确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能,建立计量管理机

10、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是测量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2、计量职能的管理者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3、计量职能包括行政和技术方面的职能行政管理和技术保障是计量工作基础,两者缺一不可。,4.总要求-1,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理解要点:1、什么是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就是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2、计量要求的表示:对测量设备的要求可表示为误差的要求、分辨力的要求、量程的要求、稳定性的要求;对测量过程的要求可表示为允许不确定度的要求、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测量范围的要求、重复性、复现性等要求,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操作者技能、测量方法等要求,4.总要求-1,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

11、规定的计量要求。理解要点:3、计量要求的作用: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用于测量设备的购置和测量设备的验证;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用于测量管理的设计和测量过程的控制。4、计量要求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满足使用的需要即可。5、计量要求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4.总要求-2,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理解要点:体系范围和内容应包括:a)与质量有关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b)环境监视和测量的c)对职业健康监视和测量的d)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4.总要求-3,测量

12、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2)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见7.2)。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7.1)。,4.总要求-3,理解要点:1、测量管理体系由以下过程构成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过程 测量过程控制 管理职责过程 资源管理过程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2、体系内测量过程应受控3、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4.总要求-4,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理解要点:1、应建立文件化的测量管理体系。2、测量管理体系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权威性。3、体系的持续改进,应按组织的程序更改。,5、管理职责,5.1 计量职能

13、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理解要点: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1、建立计量职能部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门,也可以分布在整个组织中)2、提供必要的测量资源3、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5、管理职责,5.1 计量职能 理解要点:计量部门应承担的职责:1、制订体系文件2、建立测量管理体系;3、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注:1、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2、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各类管理、技术性作业指导书。3、管理手册中描述的各部门的计量职能应和职能分配表中分配的职能相一致,职能分配应不遗漏条款或部门,且和程序文件的相关规定相一致。,5、管理职责,5.2

14、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a)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b)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c)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理解要点 计量部门职责 1、识别顾客的测量要求,顾客的测量要求可能来自产品、与顾客签订的合同、校准规范、法律法规(如安全、环保)对计量的要求,以及组织在经营管理、生产过程控制、能源管理过程中对计量的要求等。,5、管理职责,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理解要点:2、将确定的顾客的测量要求转化为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即计量要求的导出,要保留计量要求的导出记录。3、体系应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4、能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过程的控制

15、能满足顾客的测量要求,5、管理职责,5.3 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理解要点:1、质量目标应量化,可测量2、制定质量目标时其含意应清晰明确,可界定3、应对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并将其结果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5、管理职责,5.3 质量目标理解要点:4、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这种质量目标的例子有:不会因不正确的测量而拒收合格的产品或接受不合格产品;测量过程失控的发现不超过一天;按照允许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计量确认;不存在不清晰的计量确认记录;按制定的计划完成所有技术培训项目;测量设备的停机时间减少到

16、规定的百分比。,5、管理职责,5.4 管理评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8条款)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5、管理职责,5.4 管理评审理解要点:1、管理评审会一般应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评审也可以和其他体系的管理评审同时进行。2、管理评审的输入主要包括内审报告、外部审核意见、质量状况、质量事故分析、纠正措施实施情况、质量目标贯彻实现情况、顾客需要变化、内外部投诉、业

17、务量和工作量变化情况、可能影响管理体系的变化、现有体系的充分性、适宜性、有效性、改进的建议等。3、管理评审的输出一般包括质量目标适宜性、现有管理体系的评价结论、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测量管理的改进、资源需求、明确改进的内容、措施和完成期限等内容,6.资源管理,6.1 人力资源 6.1.1 人员的职责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理解要点 1、这些职责可用组织机构图、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或程序来规定。2、不排除使用计量职能部门之外的专业人员。3、体系的所有人员是指体系管理人员(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职能部门负责人、专职计量员等)、计量技术人员、检定/校

18、准人员、检验测量人员、内审员及所有在体系中承担职责的人员,6.资源管理,6.1.2 能力和培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6.资源管理,6.1.2 能力和培训 理解要点:1、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执行分配的任务(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并通过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2、应规定专业能力要求 3、应识别能力要求与有

19、关人员所具备的能力之间的差别,制订培训计划,提供培训。4、按计划实施培训,评价有效性,保存培训录;5、使用正在培训的员工 时,应进行适宜的监督。,6.资源管理/6.2信息资源,6.2.1 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6.资源管理/6.2信息资源,6.2.1 程序理解要点:1、程序文件可分为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两类2、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3、程序应足够详细,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

20、一致性。4、程序应经确认(尤其是技术程序),以确保测量结果的有效性。5、程序的制定或更改应经授权批准,所有程序应受控6、程序应确保其现行有效,需要时,相关人员可获得和提供,6.资源管理/6.2信息资源,6.2.2 软件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有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理解要点:1、软件可以有几种形式,如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成品供应的软件包。,6.资源管理/6.2信息资源,6.2.2 软件/理解要点 2、测量用的和计算测量结果用的软件(也属于测量

21、设备)应形成文件,经识别和受控;软件的控制可帮助保持测量的完整和有效,如通过复制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取其他保护程序的手段,以及保证其可获得和可追溯性等。3、软件使用及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测试可能包括:病毒检查、用户算法程序检查,或必要时为达到要求的测量结果而做的组合测试(成品软件可以不要求测试)。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4、软件及其修改在启用前应经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6.资源管理/6.2信息资源,6.2.3 记录 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理解要点:1、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

22、信息的记录;2、应有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程序文件,6.资源管理/6.2信息资源,6.2.3 记录 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理解要点:1、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2、应有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程序文件 3、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抱怨、培训、资格或其他支持测量过程的历史数据。,6.资源管理/6.2信息资源,6.2.4 标识 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

23、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他设备清楚地区分。,6.资源管理/6.2信息资源,6.2.4 标识/理解要点:1、标识可分为:体系中所有测量设备应有标识(如唯一性标识);技术程序应有标识;体系内测量设备应有计量标识(如合格、限用、禁用等);已确认仅用于某个或某些特定测量过程的设备应清楚标识或受控。这些种类的标识可以分别地单独标识,也可以集中地进行标识。2、标识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不了解情况时的错误使用 3、应清楚地用标识区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与体系外的其他设备(如ABC分类管理标识、实验用等),6.资源管理/6.3物

24、资资源,6.3.1 测量设备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6.资源管理/6.3物资资源,6.3.1 测量设备/理解要点 1、由于计量要求的不同,测量设备能被确认用于某些特定的测量过程,而不被确认用于其他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计量

25、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或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2、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或由计量职能来设定。3、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外的组织进行。4、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校准要求。,6.资源管理/6.3物资资源,6.3.1 测量设备/理解要点 对测量设备的要求:1、为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顾客的、组织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而需要的所有测量设备,组织应配全,并清晰标识;2、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3、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4、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如温湿度计)应纳入到测量管理体系中,6.

26、资源管理/6.3物资资源,6.3.1 测量设备/理解要点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1、为防止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计量职能部门应建立、保持和使用测量设备管理的程序文件;2、文件应包括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的程序;3、文件还包括处理测量设备(如纳入或撤出体系)的程序。,6.资源管理/6.3物资资源,6.3.2 环境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6.资源管理/6.3物资资源,6.3.2 环境/理解要点 1、应识别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对环境的

27、要求,并形成文件(如识别清单)2、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它因素;3、测量设备制造者经常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测量设备的技术规范,识别环境条件时应考虑此类因素;4、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 5、对环境条件造成的测量误差进行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6.资源管理/6.4外部供方,6.4 外部供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

28、产品或服务的记录。,6.资源管理/6.4外部供方,6.4 外部供方/理解要点 1、外部供方包括提供产品的提供服务(如检定/校准、检测等)两种;2、应对外部供方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3、应对外部供方的能力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记录评价结果;4、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外部供方的准则并形成文件 5、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6.资源管理/6.4外部供方,6.4 外部供方/理解要点 6、如果利用外部实验室进行校准服务,外部实验室应当能按实验室标准,如通过JJF1069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或ISO/IEC17025实验室认可证明其技术能力;7、还需对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7、

29、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1 总则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和附录A),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就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的限制和特殊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 宜其预期用途。,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1 总则/理解要点 1、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2、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检定和测量设备验证(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不必重新校准)。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测量

30、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验证 4、计量确认程序应当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要求的允许限以内的方法,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1 总则/理解要点 5、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误差,死区。6、测量人员应得到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有关信息,包括所有限制使用和特殊要求。7、对体系内的测量设备,组织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自行开展校准,基本条件包括:,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1 总则/理解要点 拥有用于校准

31、的标准器 标准器必须能溯源到SI单位标准 合适的自校人员(最好能取得相应项目的检定员证)。满足校准要求的环境条件 制定相应的自校规范。,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2 计量确认间隔 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2 计量确认间隔/理解要点 1、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或改变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2、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

32、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3、计量确认间隔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在确定是否修改计量确认间隔时,可利用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先进的知识及技术和测量过程统计控制技术的记录确定计量确认间隔。,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2 计量确认间隔/理解要点 4、校准间隔可以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5、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一般在对所有测量设备进行合理分类(如ABC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非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组织可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其确认间隔(即不一定按检定周期来定)。,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3 设备调整控制 在经确认的测量设

33、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3 设备调整控制/理解要点 1、应对某些测量设备进行封印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不是所有测量设备都需封印;2、保护措施是对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在能影响其性能的调整部位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封印的部位不适用于需要使用者自己调整的部位,如调零部位;3、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未经授权的改变将会被发现;,7、计量确认和

34、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3 设备调整控制/理解要点 4、计量确认过程的程序文件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5、对什么样的测量设备应当封印,对需要封印的调整或控制装置以及封印材料,如标签、封料、线材、油漆、等诸方面的事宜通常是留给计量职能决定,计量职能在执行封印程序时应当形成文件。,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需要时,记录应包括;a)设备制造

35、者的表述和唯一性标识、型号、系列号等;b)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c)计量确认结果;d)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e)计量确认程序的标识(见6.2.1);f)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g)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h)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i)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改等;j)使用限制;k)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l)对信息记录正确性负责的人员标识;m)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n)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o)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p)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时的调整、修改或

36、维修前的校准结果。,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理解要点 1、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2、应保存并可获得这些记录。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顾客的需要、法律法规要求和制造者的责任。有关测量标准的记录可能需要永久保存。3、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4、计量职能部门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理解要点 5、测量设备的验证记录形式可根据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程序有所不同,对于强制检定、关

37、键测量过程所使用的测量设备应有详细的验证记录,一般测量设备的验证记录可简化,但验证方式都须在程序文件中详细规定 6、校准结果的记录应当能够证明所有测量的溯源性,而且能够在接近原来的条件下能复现校准结果。7、在某些情况下,校准证书或报告中包括验证结果,用于说明设备符合(或不符合)规定要求。8、记录可以有手写的、打印的或缩微胶卷,也可以是电磁记忆装置或其它数据媒质。8、最大允许误差可由计量职能确定或参照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确定,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1 总则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

38、的影响量。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1 总则/理解要点 1、对应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2、每一个测量过程应完整规范,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方法)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如温度),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1 总则/理解要点 3、测量过程的控制应程序

39、文件进行;4、一个测量过程可能使用单台测量设备,也可能使用多台测量设备;5、测量过程可能要求对数据修正,例如由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2 测量过程设计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对每一个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0、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2 测量过程设计/理解要点 1、应根据顾客、组织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2、设计测量过程,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3、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这些过程要素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2 测量过程设计/理解要点 4、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控制可分为高度控制(关键测量过程控制)和一般控制,一般控制可由测量设备

41、的计量确认替代。对识别的每一个关键测量过程都需要提供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量值溯源图、计量要求导出记录、监视记录、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5、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6、应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等;应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的计量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征是否满足预期的计量要求。,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2 测量过程设计/理解要点 7、在测量过程设计时,一般要确定:-哪些测量过程需控制,如确保产品质量的测量;-测量方法是什么?-进行测量需要什么测量设备;-测量人员具备的技能和资格。8、测量

42、过程是否有效,可通过与其它已认可的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测量比较,或通过对测量过程的特征连续分析方法来认可。,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2 测量过程设计/理解要点 9、高度的测量过程(关键测量过程)包括:-关键性的测量系统-复杂的测量系统;-保证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的测量-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如原材料验收、生产过程中需重点控制的测量、产品质量重要指标的出厂检验等),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2 测量过程设计/理解要点 10、非关键的简单测量,如手动量具测量机械零件,可以用对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程序控制就足够。11、影响量

43、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当量化。当不可能量化时,有时需要用专门实验和调查来确定,或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据、规范和警示。12、测量过程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有其他重要的特性。,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受控条件应包括:a)使用经确认的设备;b)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c)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d)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e)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f)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g)按规定实施监视。,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

44、,测量过程的实现/理解要点1、使用的测量设备必须经过校准/检定和验证2、测量程序可直接引用(套用)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方法标准,不能直接引用的须制定测量程序并确认有效。3、测量现场应获得相关信息(如测量设备的信息)4、测量环境应满足规程、规范、标准的要求5、自校人员资格一般可由相应项目检定员替代,测量过程操作人员可由企业自行培训发证。6、规定合适的记录格式和报告方式7、对测量过程应规定并实施监视,对于 AAA级尽可能采取连续监视的方式,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4 测量过程的记录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包括:a)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

45、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b)从测量过程控制系统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c)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d)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e)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f)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g)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测量过程,7.2.4 测量过程的记录/理解要点计量职能部门承担的职责:1、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2、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3、此处要求的是对测量过程控制的记录,测量的记录在“测量过程实现”中“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

46、(记录或测量报告)”中已有要求,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见5.1)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理解要点:1、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定测量不确定度(重点是自校项目和关键测量过程)。2、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在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3、在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指南(GUM)中给出了用于合成不确定度要素及提供结果时

47、所涉及的概念和所用的方法。4、为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理解要点:5、某些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与其它分量比较起来是较小时,可以不考虑6、对所有产生测量变量的来源形成文件,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记录可采取一个通用的陈述,并附有每个独立的测量过程所特有的变量的说明。7、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当考虑测量设备校准的不确定度。8、在分析以前的校准结果和评价几种类似的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时适当地采用统计技术有助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3测量不

48、确定度和溯源性,7.3.2 溯源性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单位标准。对SI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SI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SI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使用。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7.3.2 溯源性/理解要点1、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单位,SI单位可溯源到国际推荐自然常数上;2、只有当SI单位不存在时,经双方同意方可使用公认的计

49、量标准;3、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4、溯源通常是通过可靠的校准实验室来实现的,因为其本身可以保证溯源到国家测量标准上;例如符合GB/T15481/ISO/IEC17025要求的实验室可以认为是可靠的,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7.3.2 溯源性/理解要点5、国家计量研究机构,包括保存国家测量标准的其他机构,对国家测量标准和它们的溯源是负责的,测量结果也可以通过外国计量研究机构溯源6、有证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可认为是参考标准,8、测量分析和改进,8.1 总则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以:a

50、)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b)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8、测量分析和改进/8.2审核和监视,8.2.1 总则计量职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他适用技术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8、测量分析和改进/8.2审核和监视,8.2.2 顾客满意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应规定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方法。理解要点1、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重点在于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满足。2、应规定获得信息和使用这些信息的方法顾客满意度调查只是监视的方法之一,还有其它途径,如售后服务记录,顾客反馈获得和信息等。,8、测量分析和改进/8.2审核和监视,8.2.3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计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