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R方法发展与回顾.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05009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EOR方法发展与回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EOR方法发展与回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EOR方法发展与回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EOR方法发展与回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EOR方法发展与回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EOR方法发展与回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OR方法发展与回顾.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EOR原理,教材著者:赵福麟 主 讲:葛际江,主要内容,第一章 EOR第二章 油层中的界面现象第三章 调剖堵水第四章 聚合物驱第五章 碱驱第六章 表面活性剂驱第七章 复合驱第八章 混相驱第九章 热力采油,第一章 EOR,第一节 EOR概念第二节 EOR方法回顾与展望第三节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分析,第一节,EOR概念,一、EOR方法的概念,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提高原油采收率,一、EOR方法的概念,采油的层次,致力于把其余的至少50%的油采出来,一、EOR方法的概念,EOR是指强化采油,包括采收率超过一次采油的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四次采油等,一、EOR方法的概念,注意:

2、EOR 三次采油,EOR,二次采油,三次采油,二、EOR方法发展,三、EOR与IOR,Improved Oil RecoveryIOR改进型采油IOR比EOR含义更广,三、EOR与IOR,IOR,EOR,周期注水,加密井,第二节,EOR方法回顾,一、EOR方法回顾,水驱的发展历史,19-80,20-10,20-30,20-20,20-50,20-40,20-60,20-70,20-80,20-90,提出水驱,扩大矿场试验,推广水驱并进行油井堵水试验,进行水井调剖的矿场试验,进行油水井对应调剖堵水的矿场试验,进行区块整体调剖堵水的试验,以调剖堵水为中心的区块综合治理,进行水驱的矿场试验,化学驱的

3、发展历史,19-80,20-10,20-30,20-20,20-50,20-40,20-60,20-70,20-80,20-90,进行碱驱的矿场试验,提出泡沫驱,进行聚合物驱矿场试验,提出微乳驱,进行泡沫驱矿场试验,进行微乳及低浓度表面活性剂驱的矿场试验,研究各种驱油方法组合,推广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提出碱驱,提出表面活性剂驱,提出聚合物驱,1917年,F.Squire 提出了向注入水中加入廉价的碱剂(Na2CO3、NaOH等)能够使水驱后残余油进一步启动从而提高采收率的观点(US1238355,1917)20世纪2030年代,M.De Groot(US1823439)提出用多环磺化物和木质

4、素亚硫酸盐废液、O.C.Holbrook(US3006411)提出用脂肪酸盐等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界面张力,提高原油采收率,由此导致了低张力表面活性剂驱油过程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后,W.B.Gogarty和R.W.Olson(US3254714)、J.Reisberg(US3330344、US3348611)、S.C.Jones(US3497006、US3506070)相继提出了微乳驱。此后,美国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的矿场试验(60年代进行泡沫驱,70年代进行微乳驱和低浓度表面活性剂)。,混相驱的发展历史,19-80,20-10,20-30,20-20,20-50,20-40,20-60,20

5、-70,20-80,20-90,提出二氧化碳驱,进行CO2驱和烃类混相驱矿场试验,提出N2驱和烃类混相驱,进行烃类混相驱矿场试验,进行CO2驱和N2驱矿场试验,热力采油的发展历史,19-80,20-10,20-30,20-20,20-50,20-40,20-60,20-70,20-80,20-90,进行蒸汽驱矿场试验,进行蒸汽吞吐矿场试验,研究湿式火烧油层和注蒸汽隔热技术,注蒸汽流度控制,注蒸汽广泛应用,提出注蒸汽采油,提出火烧油层,进行火烧油层驱矿场试验,二、美国EOR方法的发展,沈平平,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1、三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大发展2、化学驱发展最快,二、美国EOR方法的发展,二、

6、美国EOR方法的发展,二、美国EOR方法的发展,二、美国EOR方法的发展,在三方法中,热力采油贡献最大、气驱其次、化学驱最小,二、美国EOR方法的发展,三、我国EOR发展,四、美国对EOR方法展望,第三节,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孔隙度,指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一般用表示。,孔隙体积,指岩心或储层内有效孔隙的总体积。孔隙体积可作为注入流体的计量单位。,岩石渗透性,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称为渗透性。渗透性的大小用渗透率来表示。,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叫渗透率。渗透率的大小根据达西定律确定。通过的流体为空气时所测定的渗透率叫绝对渗透率。,渗透率,渗透率,当岩石中有

7、两种以上的流体共存,岩石对其中某一项流体的通过能力,称为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中有多种流体共存时,每一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地层水饱和度,岩样中含油的体积与总孔隙体积之比称为含油饱和度。指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层中的水所占的孔隙体积与地层总孔隙体积的比称为地层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存在于储层的岩石颗粒表面、孔隙的角隅以及微毛细孔道中的不流动的水称为束缚水,这些水的体积与储层总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束缚水饱和度。经各种驱替作用后,仍然不能采出而残留于油层孔隙中的原油所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比称为残余油饱和度。,水驱难以采出的油,一、采收率,一、采收率,

8、二、影响采收率因素,1、地层的非均质性2、地层表面的润湿性3、流度比4、毛管数5、布井,1、地层的非均质性,地层越不均质,采收率越低。宏观不均质性:渗透率变异系数微观不均质性:孔喉大小分布曲线 孔喉比 孔喉配位数 孔喉表面粗糙度,1.1 渗透率变异系数,1.1 渗透率变异系数,标准点渗透率,统计偏差点(84.1)渗透率,1.1 渗透率变异系数,1.2 孔喉大小分布曲线,峰值越高,孔喉大小越均匀;峰值靠右,大孔喉出现频率越高,1.3 孔喉比,孔喉比指孔隙半径与喉道半径之比;孔喉比大的孔喉结构亦产生Jamin效应,1.4 孔喉配位数,定义:与一个孔隙相连的喉道数数值越大,油越容易分散,Jamine

9、效应严重,1.5 孔喉表面粗糙度,定义:孔喉真实面积与表观面积之比孔喉表面粗糙度越大,润湿滞后越严重,润湿性:非混相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流散现象。,通过实验不难得出几个结论:润湿总是发生在三相体系中,一相为固体,另两相为流体。润湿是三相共存时,三种相界面上自由表面能平衡的结果。润湿现象主要表现在两相流体在固体表面上争夺面积,它与 三个相界面上各自的自由表面能大小有密切关系。其中固相 与那一相液体的界面张力低,固体就亲哪一相液体,或者说哪 一相液体容易沿固体表面流散。,2、地层表面润湿性,2、地层表面润湿性,2.1 润湿角2.2Amott指数2.3 USBM指数,气,液,固,sl,lg,sg,根据

10、力的平衡条件有:,杨氏方程,2.1 接触角,90,润湿不好=0,完全润湿=180,完全不润湿,评价标准,练习,找出油滴在砂粒表面的润湿角,砂粒,油滴,水,练习,找出油滴在砂粒表面的润湿角,润湿滞后现象,前进角1:湿相驱非湿相角后退角2:非湿相驱湿相角,定义:三相接触周界沿着固体表 面移动迟缓而产生润湿接 触角改变的现象.,产生润湿滞后的原因:1 液体和固体表面的污染;2 表面的粗糙;3 大分子的表面不可动性;4 表面活性物质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脱附过程都需要时间。,润湿滞后的分类:(1)静润湿滞后(2)动润湿滞后,(1)静润湿滞后,(2)动润湿滞后,由于润湿次序的不同引起的接触角变化,表示静润湿

11、滞后现象的严重程度,启示:测定润湿接触角时必须等到其平衡了才能测定.,由于移动速度引起接触角的变化,现象:运动速度越大,则动润湿滞的现象越严重,当运动速度超过某一临界值后,会发生润湿反转现象。速度很大时,可能使前进角变大,使水驱油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亲油岩石的特点.,启示:油田注水速度不能过快,否则会影响驱油效果.,润湿角评价标准,均指对水的润湿角,粘附功,将单位面积(如1m2)固液界面在第三相中拉开所作之功,称为粘附功。,从粘附功分析驱油效率,W粘=油水(1+cos),油滴,水,毛细管压力,含水饱和度,%,Amott指数,1、饱和盐水,2、造束缚水,3、吸水排油,4、水驱油,5、吸油排水,6、

12、油驱水,2.2 其他表示润湿性方法:Amott指数法,IA(w)0:水湿;IA(w)=0:油湿;IA(w)接近于0为中性润湿IA(o)0:油湿;IA(o)=0:水湿;IA(o)接近于0为中性润湿,2.2 其他表示润湿性方法:USBM方法,W=lg(A1/A2)W正值:水湿W负值:油湿W为零:中性,2.4 润湿性对采收率影响,2.4 润湿性对采收率影响,2.4 润湿性对采收率影响,亲水地层,毛管力是水驱油动力;亲油地层,毛管力是水驱油阻力,3、流度比,4、毛管数,定义:是无因次准数,由下式定义:,4、毛管数,水驱:界面张力为10 毛管数为10-6若界面张力降为10-3则毛管数为10-2,5、布井,5、布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