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论据的运用:事实论据的选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实论据的运用:事实论据的选择.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课 事实论据的运用(一)事实论据的选择,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李莉莉,思考:下面这段文字的事实论据是否能有力证明论点?事实论据有哪些要求?,梅兰芳教会了我们: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曾拜师学艺。但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这对于当时正信心勃勃的梅兰芳来说,无疑是沉痛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重拾心情,灰心丧气从此灰飞烟灭。,范例导引,他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随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最终,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有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
2、,脉脉含情,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戏剧家。因为他不轻易说“不”,所以到达了理想的彼岸。(摘自2008年高考广东作文不要轻易说“不”),范例导引,这段文字用梅兰芳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这一分论点。文段叙述了天生“一双死鱼眼”的梅兰芳为了实现理想,用喂鸽子、养金鱼的机会来练眼睛,使其灵动的经历。仰望长空紧追鸽子,俯视水底寻觅金鱼的苦练正是“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的最好的诠释。,这一事实本身包含的道理与论点一致;选择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学艺经历作为论据,十分典型;选择他以喂鸽子、养金鱼的方式来练眼神的事例,给人新颖的感觉。,提醒,一致性事实本身包含的道理要和论点一致;典型性有代
3、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量;新颖性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发生在过去,较少被人引用的材料;为人熟知的事例换角度运用,也能给人新颖的感觉。,事实论据的基本要求,怎样选用论据,才能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有理也得守规,这一点古人就做得好。屈原被贬,他有罪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虽然君主把他流放了,但他却守规了,遵守了君主的指令,他去了贬谪之地,如果他不守规,而是奋起反抗,他人头早就落地了,成了历史长河的一滴水,淹没在历史之中,而屈原也就不是那为国而自沉于汨罗的屈原了,他也就无法表忠贞之心,流芳百世了。(摘自2009年高考江西作文有理,也得守规),突破点一,思考:选文用屈原被流放的
4、事例来论证“有理也得守规”这一观点,你认为恰当吗?,提醒:不恰当。选文中用屈原遵守君主指令,去了贬谪之地的例子来证明“有理也得守规”,实在牵强。文中还说屈原如果不遵指令而奋起反抗,就无法表忠贞之心而流芳百世,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突破点一,小结:,要正确地使用材料,就要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涵。要正确地运用作家作为论据材料,必须熟悉其经历、代表作品。要想以某历史人物事迹为事实论据,仅靠背“素材大全”之类的应试资料是不行的。要了解这一人物的人生经历,阅读其代表作品,写作时才能运用自如。比如,想了解屈原,可读他的离骚涉江天问等作品和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的经历,把握其精神实质
5、。,突破点一,材料典型,是不是都要选用名人伟人的事例?,示例: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以民为本。,突破点二,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
6、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者有之。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摘自2011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回到原点),突破点二,思考:选文
7、示例第三段在选例上有什么特点?是否能体现“材料典型”的要求?,提醒:选文第三段的用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时代感强。可看出作者善于关注社会时政、思考当下生活。作者从反面列举事例:部分官员无视人民这一原点,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众多公民没有原点意识,不愿承担公民之责。这两个事例从“官”和“民”这两个角度展开,很有代表性,与文题“回到原点”的立意要求相契合,真实而有说服力,因而能体现“材料典型”的要求。,突破点二,思考:选文示例第三段在选例上有什么特点?是否能体现“材料典型”的要求?,提醒:事实论据的“典型”,关键在于材料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特征,具有说服力量。所以,选用“典型”的事实论据,大可不必拘
8、泥于名人伟人的事例,热点时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名著中的事例等,无论来自文学、科学还是艺术等其他领域,都可为我所用。只要视野开阔,何愁“无米下锅”?,突破点二,论据新鲜,是否只有新近发生的事例才算新鲜?,示例1:白居易在四川见街边胡麻饼甚香,千里寄饼给长安好友一姓杨的大使,赋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肠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胡麻饼在路上颠簸三月,早就不脆不香了,怎么能“得似辅兴无”呢?唐人是浪漫的,我们虽不能想象“杨大使”收到饼时那且惊且喜的表情,但我们可以想象故事若发生在现代,饼虽能保鲜,而一份浪漫的心情、一种对友人的关切却打了折扣。现代文化使人们的沟通更
9、容易了,而人们心灵的交流却更困难了。(摘自2005年高考上海作文夜深还过女墙来),突破点三,论据新鲜,是否只有新近发生的事例才算新鲜?,示例2:同样是细小的事物,一封已被很多人淡忘的忏悔书,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科学巨人的人格缺失。伽利略,这个历史上震动世界的名字,却曾经被写在一封可耻的忏悔书上。内容是,他承认他关于地球是转动的说法不正确,并向所有宗教忏悔。在威胁面前他放弃了人格,正如德国戏剧家在伽利略传中的评价:他让自己成为社会麻木人群的一部分,死亡了。(摘自2005年高考浙江作文水滴里的阳光),突破点三,思考1:白居易、伽利略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名人,示例1、2的作者用例会不会落入俗套呢?,提醒:
10、不会落入俗套。为人熟知的事例换一个角度用,也能给人新颖的感觉。白居易、伽利略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名人,但示例1作者用白居易千里寄饼给杨大使的材料作为古代文化的事例与现代文化相比照,切入的角度很别致。写的虽是旧事,在中学生作文中却鲜有人用,当然显得新鲜。而示例2,体现伽利略人格缺失的忏悔书更是让熟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我们倍感新鲜。,突破点三,思考2:示例3所用的事实论据新鲜吗?为什么?,示例3:表演和风格方面,京剧是安详的。京剧从不强调暴力或者血腥。像霸王别姬中的自刎,贵妃醉酒中的酗酒,谢瑶环中的上刑,碰碑中的自杀和各出戏里的打仗场面,均以“出之贵实,用之贵虚”为原则,将其艺术化、抽象化,以强
11、调其中的体态美、动作美或人物思想感情。最受观众喜爱的生旦两行中的梅、余两派,以安详典雅为最大风格:既不是程派的一唱三叹,也不是马派的泼辣激昂。京剧,既不是凌叔华等京派作家的阳春白雪,也不是评剧的下里巴人,它安于上庸,以安详为风格。(摘自2005年高考北京作文说“安”),突破点三,思考2:示例3所用的事实论据新鲜吗?为什么?,提醒:示例3所用的事实论据新鲜。示例3的作者是一位热爱并熟悉京剧艺术的考生,他巧妙地将题目“说安”化为“说京剧”,又将“说京剧”化为“说京剧的安祥”,自如地用上了自己所熟知而多数考生陌生的京剧材料,在考场上自然脱颖而出。,突破点三,思考2:示例3所用的事实论据新鲜吗?为什么
12、?,提醒:论据的新鲜并不单纯以时间来判定。一般来说,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在高考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一些疏于思考的考生甚至原封不动地照搬相关人物的颁奖词,以致用例时众口一词,千人一面。这样素材的时代感虽强,但在考生的滥用套用下已不新鲜了。倘若你了解某一项知识,倘若你熟悉或擅长某一门技艺,你尽可以根据题意大胆地让它为考题服务,因为你的体验会比别人更独特,深入,所以,这样的论据能让人耳目一新。,突破点三,1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与论点是否具有一致性?,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往往能够找到事物的积极方面。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鞋的,小女儿是卖伞的。然而,这位老太太整日都是烦闷的,因为,她总
13、是担心晴天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大女儿的鞋卖不好。一位邻人开导她说:“您应该高兴才是呀,晴天,你大女儿生意好,雨天你小女儿生意红火。”老太太一听心中顿悟,便开怀地笑了起来。从这则小故事中,给我们的启示太多,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天天快乐,然而生活中的许多事不尽如人意,给我们带来许多忧虑、烦恼,如果我们是个懂得换位思考的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会少几分不快,多几分快乐。(摘自200年高考湖南作文换位人生),病例透视之一,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与论点是否具有一致性?,提醒:不一致。作者试图通过列举心情郁闷、终日为女儿生意而担心的老太太,受邻人开导后开怀而笑的经历,来论证“要懂得换位思考”这一观
14、点。但这与作文题目材料所蕴含的观点之一(换个距离思考)不吻合。“换位思考”不等于“换个距离思考”。换位思考的实质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换个距离思考,由于距离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将产生变化。这二者不能混淆。文题为“换位人生”也与作文材料的寓意相去甚远。,病例透视之一,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是否典型?,往往这些说早死和晚死一样的人,其实他们也是怕死的,起码我是有一点根据的。我有一个亲戚,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就是不关心自己生命而得了一种病,他说治不好不治,也该走了。他是这么说,可是他心里却怕得不得了。医生说如果手术不成功,那么就不行了。手术的
15、成功率小,如果不做手术就一点机会也没有,就等死。他这下可急了,家人不同意他做手术,他自己却死活也要做,他满头出了汗,很是紧张。在医生给他做手术的时候,他的手紧紧地握住一位医护人员的手不放,眼睛里流出了泪水,他表面没事,可是他心里在害怕啊,他怕手术不成功,他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他一直看着医生,然后闭上眼睛,他自己为自己保佑,结果,手术成功了,他松了一口气,然后说一句话,“生命真重要,不能小看它”。(摘自20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生命高于一切),病例透视之二,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是否典型?,提醒:不要随意列举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不典型的事例材料作为论据,因为这类材料缺乏“共知性”,而缺乏“共知性”的论据不具备典型性。选文引述的主要材料“亲戚治病”,不够典型,缺少说服力。“在初中时的一次体育课上”“我有一个邻居”,不少考生举例时常常这么开头。当然不是说不能举身边的事例,只是若缺乏独特的生活体验及阅读视野而如此举例,会让人倍感乏味。论据缺乏典型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疏于关注社会,缺乏阅读积累,举例范围就出不了家里的院门学校的围墙了。,病例透视之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