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59337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7.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秦岭淮河一条线南方大米北方面,“南船北马”,我国的农业布局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图文探究,知能演练,第1步 课前预习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梳理教材,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手帕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情景诱思,尝试探究:“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手帕头上戴”反映了该地种植什么样的作物和怎样的自然环境特点?答案:小麦。冬春风沙大,光照充足。,1.了解区域的概念、含义及主要特征。2.对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理解地理环

2、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掌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见附表,目标导读,区域: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特点:,1、有一定的区位特征,2、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和边界,3、有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边界有过渡性,4、层次性,第2步 课堂探究 突破重点 剖析难点 提升能力,一、区域的特点1.整体性: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图所示:,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3.层次性:即区域具有级别差异。如图所示:,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边界的相对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明确,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划分方案。例如,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方法技巧】利用形象图理解区域特征。,【典例剖析】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区域定位方法,该区域为()A.甘肃省 B.内蒙古自治区C.宁夏回族自治区D.黑龙江省(2)从图中信息可知()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轮廓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内部差异体

4、现了自然地域分异的纬度地带性规律D.区域具有层次性特征,B,A,思维导图:答案:(1)B(2)A,【误区警示】第(2)题易进入两个误区:一是据图中干湿地区分布信息推理该区域为自然地理区域,没有明确的形状和界线,选不出A项;二是对概念“纬度地带性”不理解,误认为纬度地带性即纬向地带性,选中C项。全面把握信息,正确理解有关地理概念,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地理环境差异主要表现为:(1)地理位置差异;(2)气候条件差异;(3)土地条件差异;(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2.人类活动差异表现为:(1)农业差异;(2)工业差异等。,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明

5、显的差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表:,【拓展延伸】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观点来分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三个要素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思考:阅读课文,结合图片,思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别。,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季节短,水热组合不及长江三角洲,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黑土,多为旱地,水田耕作业为主,水产业发达,旱地耕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地理环境,影 响,区域发展,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地理环境,影 响,区域发展,地理位置,决定,地理环境差异

6、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典例剖析】(2013年四川文综)如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读图,回答问题:,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A.昼夜温差大B.秋雨绵绵C.气候湿热 D.台风频繁,A,(2013年四川文综)如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读图,回答问题:,解题思路:由材料中“亚洲中纬度地区”“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可推知图示民居所处地区降水较少,应位于“亚洲中纬度”内陆地区,该地区降水少,晴天

7、多,云量少,昼夜温差大,厚墙在白天可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夜间可起保温作用。答案:A,三、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提示】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两个方向进行分析:横向和纵向。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及影响差异的对比为横向法,主要从静态方面加以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为纵向法,沿着历史发展过程,从动态方面加以分析。,【典例剖析】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1)有关图中从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河流的丰水

8、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图中城市人口增多,乡村人口减少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B.C.D.(2)到阶段,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C,D,思维导图:答案:(1)C(2)D,【解题技巧】本题需要的推理过程是:森林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丰水期径流量增大;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枯水期径流量减小。,2.读教材图1.3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据图回答:(1)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云梦泽”在图中可找到其位置,该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何变化?(2)农业社会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会成为

9、我国的粮食主产地?答案:(1)根据图示,古“云梦泽”即现在的江汉平原。战国时期的云梦泽,一片水乡泽国,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现在,江汉平原充足的水源、平坦的地形等成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江汉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农业社会时期,粮食生产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重点,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的几次大规模迁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人口中心。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促进了该地区的粮食生产;此外,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为该地区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再加上水稻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该地区稠密的人口为水稻种植

10、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已不再是耕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活动点拨,教材第34页活动答案:1.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比较而言,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的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厚实,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加,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

11、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第3步 图文探究 捕获信息 培养技巧 启发思维,图表解读,1.读教材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据图回答:(1)对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分布情况。(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自然特征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3)从图1.2上观察,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在松嫩平原明显向北凸出,为什么?答案:(1)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海拔低于20

12、0米,地势低平,年平均气温接近16,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松嫩平原海拔在2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约为2 4,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农业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交通便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松嫩平原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旱地耕作业,而发展商业的条件远不如长江三角洲。(3)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在此处向高纬凸出。,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建筑基督教堂。夏季可在

13、太阳岛上玩沙嬉水,冬季可欣赏栩栩如生的冰雕。在锡林郭勒牧区可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山西太原附近地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极好的一幅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

14、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导致景观也相应发生变化。,第4步 知能演练 实战演练 锻炼技能 培养技巧,随堂演练,一、单项选择题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据此回答12题: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

15、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B.C.D.,D,D,解析:1.D2.D第1题,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为划分的,故A项错误;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故B项错误;有的区域的界线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故C项错误;区域具有层次性特征,故D项正确。第2题,划分区域,对于了解区域差异和特点、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了解区域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江西重点中学联考)我国许多古诗词中描述了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请根据图甲、图乙及其中的古诗回答34题:,3.甲、乙两图反映出的地理环境分别是()A.甲:山高水深,常绿阔叶林

16、茂密乙:河口地带,鱼米之乡B.甲:春寒料峭,野渡无人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C.甲:北雁南飞,叶落草枯乙:一种喀斯特地貌D.甲:丘陵春深,溪水奔流乙:江南水乡,丘陵广布4.形成甲、乙两地区域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陆位置不同 B.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C.海拔不同 D.人类活动不同,B,C,解析:3.C4.B第3题,利用古诗词及相关景观图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特点的掌握,图甲诗为送兄,诗中描述“离亭叶正稀”及雁飞可判断为秋季树叶稀疏,北雁南飞的景象;图乙诗为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诗中描述的为桂林山水的景观,桂林山水为我国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第4题,考查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图甲反映的为深

17、秋季节的景观,主要受气候影响,图乙反映的为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受流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影响,即受地质作用影响。,二、综合题5.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1)我国平原湿地“北大荒”在省(填字母),这里今后不再开垦的原因是什么?(6分),这里经过50年的开垦,土地状况发生了变化(退化、沙化、水土流失、贫瘠);湿地环境效益突出,要以保护为主。,B,其三大产业基地的发展条件分别为:汽车:吉林省的长春有发展汽车工业的良好基础;农产品加工: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甜菜和林业基地,也是大豆的重点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原料十分丰富;医药:吉林的长白山区有野生名贵的药材,同时吉林还大量人工栽培人参和饲养梅花

18、鹿。,(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走“特色之路”,图中省(填字母)提出将重点建设汽车、农产品加工、医药等产业基地。根据该省区的实际情况,简述该省区三大基地中两个基地的发展条件。(6分),C,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为背景,考查区域在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第(1)题,A为内蒙古自治区,B为黑龙江省,C为吉林省,D为辽宁省。北大荒指黑龙江的三江平原,为了保护湿地、保护生态,不再开垦沼泽地。第(2)题,吉林省的长春有一汽,有发展汽车的良好工业基础,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林业基地,长白山区有野生名贵药材,因此可以建设汽车、农产品加工、医药等产业基地。,答案:(1)B这里经过50年的开垦,土地状况发生了变化(退化、沙化、水土流失、贫瘠);湿地环境效益突出,要以保护为主。(2)C其三大产业基地的发展条件分别为:汽车:吉林省的长春有发展汽车工业的良好基础;农产品加工: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甜菜和林业基地,也是大豆的重点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原料十分丰富;医药:吉林的长白山区有野生名贵的药材,同时吉林还大量人工栽培人参和饲养梅花鹿。(任选两个基地回答即可),点击进入课时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