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10《劝学(节选)》课件2(苏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79421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9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10《劝学(节选)》课件2(苏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本10《劝学(节选)》课件2(苏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本10《劝学(节选)》课件2(苏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本10《劝学(节选)》课件2(苏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本10《劝学(节选)》课件2(苏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本10《劝学(节选)》课件2(苏教版必修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10《劝学(节选)》课件2(苏教版必修1).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本10 劝学(节选),荀子(前325前235),荀子简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作孙卿。荀子是著名教育家,是法家思想家韩非、李斯的先生。战国期末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其论,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人对

2、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礼、尚贤使能。,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崐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3、,有积极意义。,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伪,人为也。”生而有欲,争权夺利,人欲横流,辞让亡焉,人世大乱,因此荀子认为要 规之以礼,确定分界;绳之以法,匡正时弊;劝之以学,促成向善。,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三十二篇,开启了有标题的并且以此为中心论题的学术论文写作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古代论文的成熟。荀子一书说理透彻,气势恢宏,语言质朴,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劝勉,学习,劝 学,劝学,勉励人们要不停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句式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锋利的爪),(

4、坚强的筋骨),理清全文思路,学习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态度,论,证,比喻 第1段 比喻五则第2段 比喻五则第3段 比喻十则,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找出第一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加工 冷冻蓝 青 水 冰 胜于 寒于,直木 轮 木 直金 利,輮,砺,绳,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自己,学习的意义在提高自己,读第2段,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假舟楫 绝江河,跂而望 登高博见,登高招 见者远,顺风呼 问者彰,假舆马 致千里,善假于物,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的,学习第3段,讨论分析第3段的推理过程,正面设喻,反面

5、设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比,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对比,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不可以已,坚持,专一,积累,对比,研究性探讨,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学习做人),(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分析“至”和“致”有何区别?,“至”在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1句强调指出自身累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

6、第4段的中心.“致”在中的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2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关 于 设 喻,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本 文 的 设 喻 特 点,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提高自己,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改变自己,知明而行无过,学习的意义,(正面设喻),解 读 文 章,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正反对照 反复设喻),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小 结,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 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 不译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 地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 却 可是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 不译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