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先有垂直运动,再形成水平运动。),注: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对应高空为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对应高空为低压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等压面的形态变化 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也发生了如下图(abc)的形态变化。,读下列等压线示意图,正确的是:,冷,热,冷,热,冷,热,冷,热,冷,热,冷,热,A,B,C,D,B D,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近地面气压与气温的关系表现为:,热低压,冷高压,高压,低压,现实生活
2、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哪些呢?,思考:Ps:看图要仔细,做题,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 热力环流是一种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山谷、山坡的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高,低,高,低,高,低,高,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青岛的市民说,青岛一 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城 市,郊 区,郊 区,由郊区流向城市,由郊区流向城市,热,冷,冷,7,低,高,谷风,山风,山风与谷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新疆著名的“风城”达坂城就是位于地名为“三个泉”的山口北端,常年处于山口大风下,那里的居民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我
3、国的兰新铁路就经过达坂城。兰新铁路通车后,在达坂城附近山口处,火车多次被大风掀翻。1971年1月9日,一列货运列车的10节车厢一下子都被大风刮翻了。乌鲁木齐以东120公里左右的珍珠泉附近,是全国著名的“百里风区”,2007年2月28日,新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 807次旅客列车行至南疆线珍珠泉至红山渠间42公里处,13级大风造成11节车厢脱轨,事故中3名旅客死亡,34名旅客受伤。,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同一水平面上,常常存在着气压差异,于是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风-风向、风力(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越小),形成风的几种作用力的比较:
4、,风的受力分析,理想状态下的大气,影响风的力,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高空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近地面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风的形成,等压线图中风向、风力的判读(1)风向判断的“三步曲”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
5、向左偏。,第三步:定最终风向。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呈3045。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2)风速的判断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如上图:风力ABCD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等压线图的判读,在等压线分布图上,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低压槽中各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6、,叫高压脊。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脊线。两个高压之间和两个低压之间的区域叫鞍部。,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航海家们只能借助风力在海洋上航行。但是,他们的航行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连续多日乘风破浪;有时却风平浪静。在无风时,他们只能将船停泊下来,等候风的降临,甚至几天乃至几十天。航海家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无法航行,帆船上装载的马匹,因草料和淡水缺乏,而相继死掉,投到海里喂鱼。后来人们把无风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尝试探究:30纬度无风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该地带气流下沉,晴朗无风。,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
7、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3)全球性大气环流的作用:它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大气环流的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期平均状态。,重点知识:,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假设条件,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地球不自转,成因: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在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前提:,成因,地球表面均匀,组成,副热带高压带,2,4,副极地低压带
8、,7,6,1,3,5,8,9,10,-三圈环流,低纬环流,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赤道,北纬30度,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南风,北纬30度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被迫下沉,三圈环流的成因及分布,赤 道 低 压 带,副 热 带 高 压 带,副 热 带 高 压 带,副 极 地 低 压 带,副 极 地 低 压 带,极 地 高 压 带,极 地 高 压 带,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 地 东 风,3、地球上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如何记住这些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并且南北半球对称。,风
9、带分布规律:,南北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可根据气压带来记风带。,原因:_有规律地南北移动。规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与两分日相比,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太阳直射点,2326N,2326S,6634S,6634N,0,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气压带、风带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_有显著改变的现象。3季风的分布:亚洲_和_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季节,东部,南部,由于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海陆分布不均,地表起伏等因素,带状气压带变成了闭合的高低气压中心。,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二、气压带、风
10、带对气候的影响,亚洲低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陆热力,海洋,思考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何规律?提示:南北对称分布、气压带高低相间,气压带、风带交替出现。思考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这里“春风”是指什么风?提示:夏季风。,6、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6、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6、气压中心的分布:,2、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升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
11、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南半球带状分布,甲,7、季风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在赤道以南和以北附近两侧,常年吹着一个方向的风,风向不变很守“信用”,海员们称之为“信风”。古代航海家和商人,在多年的航海生活中,逐渐掌握了这个规律。他们在信风的帮助下,往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这种信风又有“贸易风”之称。在这一带海岛上的树,被定向风吹得像倒插的扫帚一样,形成一种绝妙的“风向标”。,一、不同假设条件下,大气环流形势的差异 地球球面均一,地球不自转与公转,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单调的闭合环流。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
12、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地球自转使其偏,地球球面均一,地球公转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有规律地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地球公转使其移,地球球面不均一,地球运动气压带、风带断裂成块状、北半球最典型,如7月。海陆分布使其断裂,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西伯利亚的奥伊尔米亚康小镇,经考证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人类聚居地。此处的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71摄氏度,它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这片美丽的山谷充分展现了西伯利亚地区受高气压控制下的极度寒冷。当地居民的木屋都搭建在这片永久冻土
13、上,屋内的热气逐渐使冻土层软化,因此整条街上的房子看上去都像东倒西歪似的。据说当时有很多人因为严重冻伤而被迫截肢,导致当地医院的麻醉药品供不应求。在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竟有冬泳俱乐部。砸开厚达半米的冰层,跳进刺骨的冰水,那滋味儿真是难以言喻。不到一分钟,皮肤就像长在了别人身上,大脑一片空白,如同中风一般。,图解北半球一、七月份气压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的形成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夏季风,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全球气压带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及对气候影响,高压 下沉 2030S(N)炎热干燥,低压 上升 6070S(N)低温湿润,高压 下沉8090S(N)寒冷干燥,
14、低压 上升 010S(N)终年高温多雨,冬夏气压中心,冷,热,热,冷,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结果,北半球,南半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气压中心,气压带分布比北半球明显,30S以南基本呈带状分布,蒙古高压,夏威夷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1月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名称,7月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名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7月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名称,2东亚季风,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它往往打破风带的带状分布规律,对区域的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对比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由
15、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气温低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形成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亚洲大陆气温高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和少雨夏炎热多雨,本节开始我们就知道了气压带风带的作用,一是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二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气压带和
16、风带是形成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非洲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阅读材料,第一步:判别南北半球方法:据温度曲线(或数字)七月气温高(低);一月气温低(高)为北(南)半球。,第二步:若为北(南)半球,观察一(七)月份的平均气温t。,气候类型的简易判别,当t15时,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各月降水量均较多,观察各月降水 200mm的月份,3个月,3个月,各月降水量均较少,热带沙漠气候,当0t15时,亚热带季风气候 各月降水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地中海气候 量不均匀 夏季
17、降水少冬季降水多,温带海洋气候 各月降水量较均匀,当t0时,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观察月降水量 l00mm的月份,各月气温均很低,2个月,2个月,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的洚水和旱涝,副热带高压带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它经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逐
18、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水带也随之北上。就平均状况而言,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被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
19、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课堂小结,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地球自转,地表均一三圈环流,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高、低压中心,地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原因:地表不均一,海陆热力差异结果:高压和低压中心,切断,三圈环流,低纬环流,高纬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季节移动,中纬环流,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分布及特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思考:7月份,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状况有什么不同,导致的原因是什么?,观察7月份全球气压分布,对
20、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思考: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为什么不呈带状分布?,观察1月份全球气压分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甲,乙,探究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思考:1)甲、乙两图,哪幅属于1月?哪幅属于7月?说出判断理由。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图中的气压与风向的分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