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97729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9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素质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与学科融合,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 中 国 音 乐 教 育 杂 志 社,金亚文,素质教育的涵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柳 斌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顾明远,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朱开轩,素质教育的四个要义

2、 一、面向全体学生 二、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生个性发展 四、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特征,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教师要做园丁,而不仅仅是伯乐 二、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育目标失衡 重视德、智、体、美的相互联系与影响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教育内容的基础性通识教育内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养成基本行为规范与习惯,形成基本学习生活能力四、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关注个性发展,重视兴趣培养,满足心理需求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学习五、教育空间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灵活安排与教学生成拓展课程、隐蔽课程及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现素质

3、教育精神的音乐教育基 本 特 征,一、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音乐教育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四、鼓励创造性学习的音乐教育五、注重开放式学习的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是音乐教育的基本责任 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作为素质教育范畴的音乐教育不需要、也不可能承载太多太重的专业化内容 音乐教育不应该培养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 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真谛的音乐教育不仅承认差异,还在于广泛的适应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音乐需求 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音乐

4、经验的联系 方法:倡导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和探索发现 评价:强调激励、改善、促进等功能 关注音乐兴趣培养,使音乐兴趣成为音乐学 习的持久动力 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最爱,把音乐学习的主 动权还给学生,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音乐教育在学校 中的地位和价值,即: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由于音乐教育的特点是情感审美,决定了其 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教学应以美感的发生为基本目标和内容,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感知、发现的过程 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 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启迪、唤醒、感染、净 化、陶冶等教育效应上,鼓励创造性学习的音乐教育,

5、音乐是非语义的信息,是不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译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环节均体现出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 音乐教育体现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注重开放式学习的音乐教育,现代社会是人们共同成长的社会,现代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成长环境的开放和接受教育途径的多向,使学生拥有丰富地信息掌握方式和对事物的理解途径 学校虽然是音乐教育的主渠道,但社会音乐环境

6、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辨证看待音乐课堂的“乱”,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开放的心态 世界在变,社会在变,教育在变,教师以往只扮演教育者的观念也需要改变,现代教育大趋势呼唤美育,美育,不仅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突破口的趋势。当今,愈来愈多的教育家与美学家主张“寓教育于艺术”,主张“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命题: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陶冶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被越来越向高智能性培养着,而人类的情感却被排挤和冷落,人的某些生理机能随着片

7、面的开发和使用在萎缩退化,缺乏活力,缺乏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整体知识,不能与和谐、平衡、有机变化的自然契合与交流,这就导致出现了许多现代文明的负产物“情感偏枯症”患者和畸形发展的“类机器人”!这是现代社会人的自身平衡机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要消除这种“危机”,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美育。现代教育需要以理服人(德育)、以知明人(智育)、以动健人(体育)这些方式,但更需要以情感人的美育方式。因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能够把握到一种节奏性、平衡性和统一性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总之,美育是造就一个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与最佳途径。,美育在学校里,并不是一门课程

8、,而是以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渗透在一切教学活动之中。艺术学科同其他学科在育人方式上有着显著差异。认识这种差异,有利于软化学科边缘,实现学科融合。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方式: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其他学科与艺术学科融合的方式:教学审美化。,美育的实施学科融合,殊途同归,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课例 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唱响国歌 从国歌的力度导入教学:唱国歌为什么需要这么强的力度?(了解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渗透革命历史教育)从国歌的演变展开教学:为什么要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记住历史,居安思危,渗透现实国情教育)从国歌的有关现象升华教学:注意

9、我们身边与国歌有关的现象:(用国歌作为手机来电的铃声,记不住国歌歌词,聆听国歌时交头接耳,学校升旗仪式上除去录音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国歌是国家的象征,让我们唱响国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国歌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会唱自己祖国的国歌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是最基本的事情。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升国旗的时候唱准国歌、唱响国歌应成为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音乐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在审美体验活动中,真正理解国歌代表的意义,这堂唱响国歌的公开课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内涵。这堂短短四十分钟的音乐课,正是教师深刻地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了音乐的思

10、想内涵,帮助学生成为“听得懂音乐的人”,才最终使学生成为“会唱歌的人”。,爵士乐 听辨导入:管弦乐和爵士乐片段,引出课题。交流研讨:学生展示各自的音乐资料并交流:爵士的起源、乐器、流派、风格、代表人物教师引导: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爵士乐的即兴性,爵士乐的发展流派,爵士乐的艺术价值,爵士乐在中国等。创作和表演:简单的旋律风格改编;为旋律配节奏伴奏;摸拟爵士乐手的演奏等。归纳与总结:再次提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探究式结课: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堂音乐课融合了语文、历史、社会、美术、手工制作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以美益智的现代教育理念。这堂音乐课并非孤立的教学行为,它背后是深厚的建构主

11、义理论基础: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这堂音乐课还说明:教师也是一个有限的主体,不可能“包罗万象”。优质的教学应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跳竹竿 南京,河海会堂。全国第三届中小学音乐优秀课展评活动在这里进行。舞台上,正在上着一堂别开生面的小学音乐课跳竹竿。伴随着优美的黎族音乐和竹竿碰击的清脆节奏以及学生们在竹竿中间跳跃的步伐,是全场2000多位听课教师整齐而热烈的拍掌声。一个学生顺利跳过,全场一片欢呼;一个学生没能跳好,全场一片婉惜;一个学生鞋子掉了,全场一片笑声如果说,一堂普通的音乐课能够吸引200

12、0多位听课教师的注意力已很不易,那么,这堂音乐课竟使这么多人的心弦随着音乐教学的进程而共振,就是很少见的现象了。,这堂课,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热烈的反响?值得我们深思!听课的人都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下课了,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这堂充满了动感的另类音乐课给人们带来了快乐所致。音乐教学能达到快乐的程度,尤其是能让观摩音乐教学的人感到快乐是不容易的,因为,这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源于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源于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原则,同时,也源于学科融合的课改精神。当许多音乐教师都在为音乐课的学科融合感到困惑时,跳竹竿一课无疑是一个很典型、很具体的教学观照。,其他

13、学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教学审美化 教学审美化是集教育学、美学和专业知识于一体,是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按照美的规律设置、构建和施教,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思维和学习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具体地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相互交流性等原则。,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一个审美化的教学过程的根本机制是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才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教学美感,陶情淑性。,形象性原则 教学手段的形象化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体现出来,把复杂事物的结构关系清晰地展示

14、出来。在审美化教学中,根据知识内容的需要,可借助各种现代化手段(幻灯、录像、音响、挂图、模型、实验用品、电脑等)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审美器官,促进想像和联想,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愉悦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的认识,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能够使教学过程愉悦化和教学方法趣味化,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使“要他学”变成“他要学”,进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相互交流性原则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教学审美化的首要标志。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建立这种良好教学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谢 谢!2008年7月赤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