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总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总复习.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总复习,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范 娟,课程总复习,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三、时域分析法,四、根轨迹法,五、频率分析法,六、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一、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基本概念,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控制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反馈是将输出量送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相比较产生偏差信号的过程。,控制装置包含测量元件、比较元件和执行元件三个基本部分。,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2、控制系统的两
2、种基本控制方式:,若反馈信号是与输入信号相减而使偏差值越来越小,则称为负反馈;反之,则称为正反馈。,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环节。,开环控制-没有反馈通道,结构简单,实现容易闭环控制-存在反馈(系统的输出对系统有控制作用),控制精度较高,但易振荡,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例1:一个转速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负载变化时,为了保持负载端电压稳定不变,a、b、c、d应如何连接?它属于什么控制方式(正反馈、负反馈)?说出系统中的被控对象、被控量、测量元件。,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3、控制系统的分类,线性系统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非线性方程的特点是系数与变量有关,或者方程中含有变量及其导数的高
3、次幂或乘积项。,按系统输出量对输入量之间关系分: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准、快,4、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1)稳定性确定系统是否稳定;,2)准确性使系统误差尽可能小;,3)快速性亦即系统动态要求,要求系统超调量小,调节时间短,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零初始条件:是指t0时,系统输入量、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传递函数的主要特点: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而与输入量的形式无关,也不反映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1.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传递函数的形式,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4、:,G(0)=bm/an=K,K称为系统的放大系数或增益。,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形式:,N(s)=0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决定系统瞬态响应曲线的收敛性,即稳定性,M(s)=0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影响瞬态响应曲线的形状,不影响系统稳定性,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就是系统的特征根。零点和极点的数值完全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微分环节常用来改善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积分环节常用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n称为无阻尼固有频率,延
5、迟环节的传递函数:,,为纯延迟时间。,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为:,闭环传递函数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输入Xi(s)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在扰动N(s)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系统在输入xi(t)及扰动n(t)共同作用下的总输出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固有特性与输入、输出的形式、位置均无关;同一个外作用加在系统不同的位置上,系统的响应不同,但不会改变系统的固有特性;,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都有相同的特征多项式。,(1)微分方程(2)有源、无源网络(3)结构图化简(4)信号流图,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5.传递函数的求取
6、方法,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1 系统如右图所示,已知 方框对应的微分方程为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Uc(S)/Ur(S),例2 求如图所示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注意:移动前后必须保持信号的等效性 相加点和分支点一般不宜交换其位置“-”号可以在信号线上越过方框移动,但不能越过相 加点和分支点,遵循原则:交换前后变量关系保持等效 交换前后前向通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应保持不变;回路中传递函数乘积应保持不变,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方框图的化简,一般系统方框图简化方法:,1)明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针对每个输入及其引起的输出分别进行化简;,2)若系统传递函
7、数方框图内无交叉回路,则根据环节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等效从里到外进行简化;,3)若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内有交叉回路,则根据相加点、分支点等移动规则消除交叉回路,然后按每2)步进行化简;,注意:分支点和相加点之间不能相互移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3 某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4 由图示系统的结构图求C(s)/R(s),C(s)/N(s),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拉氏变换的定义式:,三、时域分析法,1.时间响应的基本概念,(1)系统在输入信号的作用下,其输出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即系统的时间响应。,(2)瞬态响应:系统
8、在某一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的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3)稳态响应:指时间t趋于无穷大时,系统的输出稳定状态。,2.一阶系统,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法,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1)时间常数T越小,系统的惯性越小。,(2)调节时间只反映系统的特性,与输入输出无关,(3)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导数(或积分)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信号响应的导数(或积分),时域分析法,(1)讨论系统的动态性能,通常选用单位阶跃函数作为输入信号。(2)二阶系统的标准形式:(3)典型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1 过阻尼状态(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数极点)01 欠阻尼状态(一对共轭的负实部复数极点)=1 临界阻尼状态(
9、两个相等的负实数极点)=0 无阻尼状态(一对共轭纯虚极点),3.二阶系统,时域分析法,(5)欠阻尼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tr,tp 表征初始阶段的快速性;ts 表征过渡过程的持续时间,从总体上反 映了系统的快速性;%反映了系统动态过程的平稳性,时域分析法,(6)二阶系统性能改善,比例-微分控制:称为PD控制,不改变系统的自然频率,可增大系统的阻尼比,阶跃响应的超调量下降。,测速反馈控制:会降低系统的开环增益,加大系统在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不影响系统的自然频率,增大系统的阻尼比,阶跃响应的超调量下降。,(7)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指特征方程式的所有特征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劳斯判据为:线
10、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劳斯阵列表中第一列所有项系数均大于零,系数改变符号次数为极点在s右半平面的个数。,特殊情况:劳斯表中第一列出现零 劳斯表中某一行中,所有元素都为零,时域分析法,(1)给定输入量的稳态误差的求取方法,静态误差系数法:,直接法:,终值定理法:,(sE(s)除在原点处有唯一的极点外,在s右半平面及虚轴上解析),(开环放大系数K是指开环传递函数以尾“1”的形式表示),注意:求稳态误差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使用条件:系统稳定;误差从输入端定义;输入量没有前馈环节,4.稳态误差,时域分析法,直接法:,终值定理法:,(2)扰动输入量的稳态误差的求取方法,时域分析法,例1:设单位反馈系统的
11、开环传递函数为,若系统以2rad/s频率持续振荡,试确定相应的K和值。,例2:某系统传递函数为:,为了将调节时间减小为原来的1/10,同时系统维持原有的增益,采用增加负反馈的办法,改造后的系统方框图如下。试确定参数K1和Kh的取值。,时域分析法,例3: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 要求输入信号r(t)=3t时,稳态误差,求K的取值范围。,返回,四、根轨迹法,1.基本知识点,(2)模值条件,相角条件,(1)根轨迹方程,根轨迹法,(3)根轨迹的绘制法则,法则1: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法则2:根轨迹的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和有限极点数n中的大者相等,它们是连续的并且对称于实轴。,法则3
12、:根轨迹的渐近线,与实轴交角,与实轴交点,法则4:实轴上某一区域,若其右边开环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数,则该区必是根轨迹。,根轨迹法,法则5:,分离点,法则6:,法则7: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在闭环特征方程中令,由劳斯稳定判据求解。,起始角,终止角,法则8:根之和,根轨迹法,(4)参数根轨迹,绘制参数根轨迹的步骤:对特征方程 进行等价变换,将其化为:的形式;是等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是除K*外系统任意的可变参量,再根据绘制常规根轨迹的方法,即可绘制参数根轨迹,2.性能分析,(1)条件稳定,(2)附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形状的影响,附加开环负实数极点,根轨迹将向右偏移,降低系统的稳定性;,附加开环负实
13、数零点,根轨迹将向左偏移,增加系统的稳定性;,根轨迹法,例1: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确定系统的闭环极点全部为实数时系统的开环增益的取值范围。,(1)绘制T从 变化时的根轨迹图;,例2: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试求:,根轨迹法,(2)确定系统在欠阻尼状态下T的取值范围;,(3)求闭环极点出现重根时的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1)绘制K从 变化时的根轨迹图;,例3: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求:,根轨迹法,(2)求系统阶跃响应中含分量 时的K值范围(其中a0,w0);,(3)求出系统有一个闭环极点为-2时的闭环传递函数。,返回,五、频率分析法,1.基本知识点
14、,(5)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又称极坐标图):对称于实轴,(6)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又称伯德图):横坐标、纵坐标分度,(1)系统对正弦信号(或谐波信号)的稳态响应称为频率响应,(2)频率响应的稳态部分是和输入的正弦信号同频率的正弦波,但振幅及相位都与输入量不同。,(3)系统具有什么样的频率特性,取决于系统结构本身,与外界因素无关。,(4)频率曲线的求取:将传递函数中的s用j代替,(7)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一阶微分环节,振荡环节,滞后环节,频率分析法,2.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幅相曲线和伯德图),1)开环幅相曲线的起点(=0+)和终点(=);,3)开环幅相曲线的变
15、化范围(象限、单调性),2)开环幅相曲线与实轴的交点,概略开环幅相曲线:,频率分析法,1)开环传递函数按典型环节进行分解,并将交接频率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1,2,l,并标注在轴上;,2)绘制1左边的低频渐近线。低频渐近线为一直线,其斜率为-20N,取决于系统微分环节或积分环节的个数。根据下述三种方法确定渐近线上的一点:任选0值,则渐近线或其延长线过点(0,20lg|K|-20Nlg0);渐近线或其延长线在=1处的值L(1)=20lg|K|渐近线或其延长线在与零分贝线的交点为=K1/N,绘制对数频率特性曲线:,3)作1频段渐近线。自(1,20lg|K|-20Nlg1)点起,渐近线斜率发生变化,斜
16、率变化的数值取决于1对应的典型环节的种类,变化情况见下表。同样,在后面的各交接频率处,渐近线斜率都相应的改变。每两个相邻交接频率间,渐近线为一直线,注意:当系统的多个环节具有相同交接频率时,该交接频率点处斜率的变化应为各个环节的斜率变化值的代数和。,以k=-20NdB/dec的低频渐近线为起始直线,按交接频率由小到大顺序和由上表确定斜率变化,再逐一绘制直线。,频率分析法,频率分析法,2)当某处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的斜率发生变化时,此即为某个环节的转折频率。,1)系统最低频率段的斜率由开环积分环节个数决定。低频段斜率为-20NdB/dec,则系统开环传递有N个积分环节,系统为N型系统。,3)开
17、环增益K的确定已知低频渐近线上的点(0,20lgK-20Nlg0)已知截止频率(只考虑截止频率左边的典型环节),3.由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求取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频率分析法,4.奈氏稳定判据,奈氏判据: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奈氏曲线逆时针包围(-1,j0)点的圈数R等于开环传递函数右半平面的极点数P,即2NP;否则闭环系统不稳定,闭环正实部特征根个数Z可按下式确定:,Z=P-2N,对于含有积分环节的开环系统:,从开环幅相曲线上对应=0+的点起,用虚线逆时针补画半径为无穷大,90v的圆弧。,频率分析法,5.对数频率稳定判据,重要结论:,如果L()在c处的穿越斜率保持为-20dB/dec,则可以保证系
18、统的相位裕量0,一定是稳定的。如果L()在c处的穿越斜率为-40dB/dec,那么系统是稳定的或者是不稳定的,则应由其相位裕量的正负来判断。,相角裕量,对于最小相位系统,相角裕度和幅值裕量度都为正表示闭环系统是稳定的,反之系统不稳定,幅值裕量,频率分析法,例1: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渐近幅频特性如图所示,试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例2: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所示,试用奈氏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时K的取值范围。,a,频率分析法,例3:某最小相角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如图所示,要求:(1)写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2)求出相角裕度,并判断系统稳定性;,频率分析法,例4 单位反馈系统(最小相位)的开环对数幅
19、频特性如图所示,若串联一个传递函数为Gc(s)的环节,Gc(s)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中虚线所示,比较串联Gc(s)前后系统的穿越频率wc和相角裕度。,返回,六、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1.基本知识点,(1)校正方式:串联校正、反馈校正、顺馈校正,(2)基本控制规律:比例P、比例-微分PD、比例-积分PI、比例-积分-微分PID,(3)常用的无源校正网络:超前校正、滞后校正(要求会判断并熟知其特性),(4)开环频率特性:低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 中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高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抑制噪声的能力。,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5)超前校正的作用及使用的局限性 滞后校正的作用及应用场合,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