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603488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1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一、孔子的启发式接受学习 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誉为“万师之表”。孔子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学 习 思 行,学习,首先指读书、“学文”,也指“多闻”,“多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尝经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也是孔子所说的治学的第一境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不愤不启,不

2、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为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未达其辞”。,由于孔子的教育主要体现为道德教育,所以其“行”体现为:“修身”,成为自己道德习惯的一部分“教人”,把道德要求教导于人 从政,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针对当时官学中盛行的注重个人教学所提出的。他反对师云亦云,不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让学生把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独立思考中去获得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他常常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

3、名的哲学家。他不仅在哲学上很有造诣,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他创立的苏格拉底教学法,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教学时,总喜欢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间题。当他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学生的正确回答时,他并不急于去纠正其中的错误,而是针对这些错误提出许多反问,使原有的错误变得更加突出,把学生的思维导入“困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原以为是正确、完善的东西,被证明是错误的或漏洞百出的东西。这就使他们原来的观念完全瓦解。,从历史上看,发现学习的始创人首推苏格拉底,他以神学唯心主义哲学观为理论指导,积极倡导“产婆术”即归谬式的发展学习。

4、教师的任务不在于向学生传递具体知识和灌输既定论断,而在于通过诱导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心灵深处神早已安排好了的真理。,“产婆术”的具体的教学过程,(1)从学生熟悉的具体事务和现象开始,教师提问,学生作答。(2)若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予以指出,补充反例,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回答,发现前后结论自相矛盾,于是修正自己的看法。(3)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自我修正,直至师生达到共识,发现真理。,三、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一)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的相同之处:1、教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大致相同。2、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无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亦或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是交

5、替进行、循环作用。3、他们所提倡和运用的启发式教学基木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通过谈话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从中获得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4、孔子的“启发式”和苏氏的“产婆术”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反映了东西方古代施教乃至教学的一般趋向和共同规律。5、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与弟子的对话教学中都没有讽刺打击学生,而是采取平等、激励的态度,体现出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思想。,(一)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的不同之处:,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适用范围不同。2、教学活动中所确立的主体不同。3、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看法不同。4、在教学中采用的对话方式不同。5、孔子的“启发式”和苏氏的“产婆术”,显示出东西方自古以来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透露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趋向。,四、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法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我们探讨以上两种教学法,目的就在于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此,在现代教学中应该交叉使用这两种教学方法。要像苏格拉底那样,不把知识直接给学生,而是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也要像孔子那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