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科学的社会过程.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19013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讲科学的社会过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7讲科学的社会过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7讲科学的社会过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7讲科学的社会过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7讲科学的社会过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讲科学的社会过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讲科学的社会过程.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讲 科学的社会过程,本讲提要:,科学交流科学合作科学竞争,引 言,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论是科学家个人的活动,还是科学共同体的运行,都是一个社会过程,是科学社会系统有连续性的交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动态状况。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科学最重要的社会过程是交流、合作和竞争。,“作为文明社会成员的人在追求个人目的方面,之所以比脱离社会而独自生活的人更能成功,其部分原因是文明能使他们不断地从其作为个人并不拥有的知识中获益,而另一部分原因是每一个个人对其特殊的知识的运用,本身就会对他人实现他们的目的有助益,尽管他并不认识这些人。当我们发现自己对于那些使我们彼此进行合作的因素几无所知时,我们所持的态度基本

2、上是一种憎恨的态度,而不是感到惊讶和好奇。我们之所以有时候会产生那种试图打碎整个文明复杂勾连的网络的鲁莽且冲动的欲望,全是因为我们无力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冯哈耶克,6.1 科学交流,一、科学交流及其意义“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萧伯纳,6.1 科学交流,一、科学交流及其意义1.科学交流所谓交流,“是指各个体之间借助于他们共同的符号(对人类来说就是口语、手势、文字等)进行情报交换,是指人们日常的思想交流。”科学交流就是关于科学信息情

3、报的交流,前苏联的米哈依洛夫在他的科学交流与情报学中对其定义为,“人类社会中提供、传递和获取科学情报的种种过程是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这些过程的总和我们称之为科学交流。”,2.科学交流的意义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集约型的社会活动,科学研究人员之间信息、知识、思想等交流可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是科学家之间对科学问题的讨论、对话、认同、反驳、争鸣、协商等;是科学家科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方式,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是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这种交流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传统;在各个时代科学研究的交流方式不同;科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在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网络时代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具有新的特点和价值。,2.科学交流的意义“科学共同体在专业问题上的一致,是通过科学交流逐步实现的;无论的符号系统、模型、及范例,无论是概念、理论、方法或仪器工具的使用,都通过科学交流而逐步取得一致的。科学交流的一种无声的力量,它把分散的科学家的认识汇集和统一起来,形成不同的研究领域、专业和学科,形成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正因为如此,各种科学社会学的著作和论文都以专门的篇幅讨论科学交流,讨论科学交流对科学事业发展的作用。”刘珺珺,科学社会学,二、科学交流的基本过程,1.科学交流的非正式过程 非正式过程指基本上由科学人员自己来完成的那些属于科学交流的过程,如科学家之间在从

5、事研究或研制领域里的直接对话;科学人员参观同行的实验室、科学技术展览,等等;科学家对同行作论文演讲报告;科学人员之间交换书信、出版物或其它资料;科学人员研究或研制成果在发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发表形式以及发表单位和时间的选择,等等。,书信,17世纪,伽利略就曾经通过书信和奥地利科学家就潮汐活动进行研究。牛顿曾于1671年、167年分别致信给皇家学会秘书奥尔登伯格,叙述他用新式望远镜进行观测所取得的新进展。英国曾在20世纪60年代对500名化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进行调查,发现95%的科学家是通过信件进行交流的。,科学交流非正式渠道的优点:,1.科学交流的非正式渠道具有最短的情报间隔时间;2.非

6、正式的科学交流过程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针对性;3.非正式交流过程具有声情并茂、激发灵感的作用。“从那些激励着每位科学家并作为使其研究成为可能的情报来源所提供的资料中,80%左右是他在这些资料正式报道之前通过非正式渠道从其它研究人员那里得到的,即通过代表会议、讨论会、预印本或者通过现在被称为无形的集体的其它一些场合和手段得到的。”D普赖斯,2.科学交流的正式过程,相对于科学交流的非正式过程,依靠科学文献进行科学情报交流的过程,是科学交流的正式过程。科技史表明,“科学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科学出版物的系统上,个别科学家的发现和研究变成共同的科学知识的过程,都是在科学出版物的系统内部进行的。”,科学文献在

7、科学交流中的作用,科学研究的结晶是以科学文献的形式来表述;科学文献是传播科学的基本手段;科学文献是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标志;科学文献发表的数量是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公认指标;科学文献的积累构成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字记录有两个原因。一是使研究结果、观测结果、计算结果和理论等留下永久性的公开记录,以供其它科学家日后参考,这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批判、反驳和进一步推敲被假设的事实提供机会,这也是必不可少的。”J齐曼,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社会范畴,学术期刊,已故英国著名编辑迪克曾说,“从17世纪开始,定期刊物是报道新发明和传播新理论的主要工具。我甚至说,假设没有定期刊物,现代科学当会以另

8、一种途径和缓慢得多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且科学和技术工作也不会成为如同现在一样的职业。”,三、科学交流的基本原则,科学交流涉及组织文化、管理模式和人际关系等。其实,科学家是组织人、理性人、社会人的复合体。因此,他们之间的交往知识交流和共享等,在不能完全可以利用商品交换的方式进行时,就按类似一种契约或承诺的原则进行,即按自己算计的合适的方式进行互惠原则进行。根据礼物研究者对互惠原则进行的讨论,我们知道,“互惠”更多地从物质利益角度的得失来考虑的;但是这个考虑更多的是基于长期交往和未来可能的交往所带来的而益处,体现了长期合作关系维持的一种衡量标准。事实上,组织学习中的个人决定与谁合作和合作的方式,完全

9、是基于互惠基础进行的,往往表现出互相帮助、亲密关系、交流信息和知识等。,四、科学交流的功能,1.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大科学时代没有社会合作和交流的科学技术研究是不可能取得大的成果的,科研信息作用越来越大,一个人要想取得科研成果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获取渠道。2.形成科学技术共同体。科学技术共同体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基础,科学技术共同体是科学技术研究传统、方法、规范传承的单位和组织形式。3.追踪科学技术前沿。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可以了解别人在做什么,可以了解科学技术最新的动态。4.刺激科学技术的竞争。,案例一: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的发展体现了集体智慧:交流合作,分享知识。1911年玻尔到卡文迪许

10、实验室和曼大卢瑟福实验室访问,后来筹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探索一套制度和方法,让世界上最有天赋的、思维敏捷的物理学家团结在研究所的周围。1927-1928年量子力学诞生。丹麦语、德语和英语;不同国籍、民族、语言、文化和性格,但又拥有共同的哥本哈根精神。,37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玻尔,科学合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合作维持需要一定的条件,具备条件才会激发科学家之间交流、合作的热情。科学家之间有时合作占主导地位、有时竞争占主导地位,科学合作之中有竞争、科学竞争之中有合作。科学合作涉及科学体制、科学发展机制、科学文化环境等问题。科学合作必须要规范,使科学合作关系合理、有序,这样科学合作才能持

11、久、良性;相反,科学合作没有规范就会造成对科学家的精神伤害,进而影响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需要改善科学发展的物质条件,但是,更需要改善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只有建立使科学家心情舒畅的科学文化环境,才算是真正重视科学、尊重科学。,6.2 科学合作,6.2 科学合作,1.科学合作的出现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显著表现为科学社会化过程中的合作现象。16世纪以前,科学处于分散的个体活动方式,合作只是一种偶然现象。科学合作是在科学职业化之后的必然产物,是与近代科学同时产生的。现在科学发展愈来愈需要合作。科学合作与科学的整体化趋势是同步发展的。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一方面是科学分工越来越细。科学活动中的专门化分工

12、,对不同能级的科学人员、科学辅助人员来说以为着要加强合作;另一方面是个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于科学的横向转移,各门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综合性交叉学科和新的边缘科学,尤其是一些连接经济、社会发展的横断学科,需要众多学科的科学家和其他人员之间建立合作的关系。,默顿的统计数据,他选定的期刊在五十年代中,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论文83%是合著的;在社会科学中,这个数字也达到了32%。萨戛德(P.Thagard)对1992年的几种刊物进行了统计,合著论文的比率都相当地高:科学是90%,物理评论快报为88%,美国社会学评论是 50%。维雷(K.B.Wray)从1998年的物理评论快报中随机抽样出30

13、0篇来统计,结果发现88%的论文是合著的;同年的三大物理刊物现代物理学评论、物理和化学参考数据杂志和物理进展报导,62%的论文是合著的;从基因学的三种最重要的期刊中随机抽样出365篇论文,结果有82%是合著的;同样地对动 物学和心理学期刊进行抽样,结果75%的论文是合著的。,科学合作情况统计,诺贝尔奖的合作情况,朱克曼研究:合作研究正在变成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式。19011972年间的286位诺贝尔获得者作了调查分析,合作趋势是越来越大,集体奖的比例也在日益增加。19011925,因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获奖人总数41;19261950,这个比例上升为65;19511972,该比例已达79。,我国

14、科学界的合作情况,我们对国内的若干刊物进行了统计,发现合著论文的比率同样很高。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合著论文为86%;2003年为93%,其中英文版的前九期中,174篇论文只有8篇是一个作者的,合著比率高达95.4%。物理学报2002年为93%,2003年的前四期为93.2%。,2合作研究的认识论意义,作为获取知识的认知主体经历了这样的变迁:从孤立的个人到社会个体,再到社会群体。科学家组成共同体,在科研单位里催生新科技,并用它来增进人类社会的福祉。这种群体性的认知活动构成了集体研究(collective research)。构成了新的认知主体,并使合作研究(collaborative rese

15、arch)成为一种认知方式。科学不是纯个人的活动,已成为社会的某种社会建制和社会活动。个人的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其他人的社会劳动。(图书资料管理,工具、仪器)爱因斯坦:“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3.科学合作的类型,科学史上,有无数合作研究案例。雇佣合作。实质性联系的紧密程度最弱,而且只是被雇佣的打工者。师徒合作。在自然科学中很普遍,比如导师和研究生。同行合作。具有相似知识背景和相同研究方向的研究者进行合作。非同行合作。交叉学科中,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为共同目标。,同行合作

16、案例:溃疡案例,马歇尔(B.J.Marshall)和华伦(J.R.Warren)合作研究溃疡案例就是一个合作研究的经典范例。1981年以前,医学界流行的观点是溃疡由酸过量引起。马歇尔和华伦通过合作,改变了这一看法;他们指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旋菌的感染。华伦是一个病理学家,他在进行活组织切片检查时,发现了螺旋菌,但他不能肯定这个发现的意义。马歇尔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肠胃病学专家,1981年开始和华伦合作。他们一起设计实验,证实了溃疡由细菌感染引起,并可用抗生素治愈。由于他们开创性的工作,马歇尔在1995年获得了著名的拉斯科(Lasker)奖。,“一个人如果被隔绝于世,接触不到与他有

17、共同兴趣的人,那么,他自己是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趣来长期从事一项研究的。多数科学家在孤独一个时停滞而无生气,而在群集时就相互发生一种类似共生的作用。”,非同行合作案例:DNA双螺旋结构研究,沃森(J.Watson,1928)克里克(F.H.C.Crick,19162005)1953年,发现了DNA双螺旋的沃森只是个刚刚离开校门的大学生,克里克是个不得志的物理学家,说到学识造诣,他们并不是诺贝尔奖桂冠最合适的人选,但是他们独一无二的开阔眼界和敏捷思维,使沃森和克里克当之无愧地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奖。,国际间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1986年美国生物学家杜尔贝科率先提出的,于199

18、0年正式启动,其目标是测出DNA上约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此后,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等国家在内的众多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投入达30亿美元的科学计划。经过10多年的奋战,2004年一张精度达99.999%、误差小于十万分之一的人类基因组图绘制完成,意味着人类生命天书已经几近完美。,四、科学合作的过程和机制,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时并没有自己关在家中进行科学研究,相反他与他的朋友们经常进行科学思想和研究的交流、讨论、争论等。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前几个月,曾经想从事私人授课;他还张贴了广告。在广告的指引下,使他结识了莫里斯索洛文在苏黎世大学的学生、罗马尼亚人。

19、莫里斯索洛文很想加深物理知识,并找到了爱因斯坦做他的“家教”(私人物理学的教师)。第一次谈话就确定了他们观点和兴趣的一致;此后他们会晤不断。“他们以长时间的谈话代替了上课。哈比希特不久也加入了他们一伙,他来苏黎世大学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数学教育。”他们主要是在业余时间里见面,并一起研读斯宾诺莎和休谟的一些哲学著作,马赫、阿芬那留斯、毕尔生的新著作,安培的作品科学的中学经验,亥姆霍茨的论文,黎曼的著名演讲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以爱因斯坦的奥林比亚科学院学院为例,以上这些作品中有许多都是爱因斯坦和他的朋友们已经熟悉的,但是他们被思想的交流迷住了。经常是某一页、某一句话引起了争论,争论持续到深夜并一

20、连几天。欢乐和贫困是最美好的事”在三年间,他们团结友爱曾一直存在着,是一个自发的科学研究机构,人文环境是自由开放的。“他们给了它一个名称奥林比亚科学院”。爱因斯坦与他的朋友们交流和讨论不同的思想,“爱因斯坦说,在全欧洲他都找不到新思想更好的共振器了”在这样融洽的人文环境中,使得他很快取得了重大的科学成果。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四篇物理学论文,其中有三篇可以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5年在物理学史上,被称为爱因斯坦年。,以爱因斯坦的奥林比亚科学院学院为例,五、科学合作的条件,首先,目标相容原则,即需要把集体目标和个体动机有机地结合与协调起来。不强调科学家的个体动机,科学家就会变得被动,失去

21、创造的热情;过分强调个人动机和目标,又有可能影响形成有效的集体创造力。两者的兼容和一致,需要科研小组的领导掌握创造性管理的艺术,尽可能地使集体的共同大目标转化为集体成员的个人小目标,并且能促进个人的创造动机的形成。因此,小组负责人在形成科研队伍时,首先就要考虑科学家的需要,把那些对组织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感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其次,集体内部成员互补,即组成的科研小组的成员之间要在年龄上、知识结构、能力和个性等各方面能够互相补充,而不能过度集中某一类型的人员,造成彼此冲突。,第三,集体成员和谐交流,即在共同的目标下集体成员之间需要一个和谐的交流的空间。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消除成员之间的距离感,不同

22、职称的研究人员之间经常交流,互通信息,可以在学术前沿问题上互相促进,迅速解决新发现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第四,集体成员无歧视问题,即不同年龄、性别和民族、不同家庭和受教育程度的科学家之间需要彼此承认和接受。相互尊重,科学家不把个人的意见或看法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权威科学家能够与其他研究人员友好相处,地位低的科学家也有胆量对权威科学家提出质疑。第五,一个集体要坚持群体规范,即每一个科学家要认可这个组织的行为规范和学术作风,这些行为规范包括激励原则、奖惩制度等具体内容。,第六,一个集体要坚持角色尊重。除了职业角色和科学角色之外,科学家个人还承担了一些其他角色,如一些科学家喜欢参与社会活动,另外的科学家

23、则要承担管理事务。只要这些角色不和组织需要的角色发生严重的冲突,科学家成员之间就要尊重这些角色。第七,一个集体要坚持合理流动,即集体成员需要和其他集体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合理流动包括正式人员的流动与非正式人员的流动,一个集体需要派遣正式人员到其他的科研机构交流学习,也需要邀请一些非正式人员到本组织进行交流研讨。像一个著名的企业必然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一样,一个著名的研究机构也应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研究风格。这些原则在研究机构中应用和存在的差异也导致了研究风格的差异。,六、合作能力培养,当代科学家置身于这样一个需要社会交流的环境之中:强调获取研究经费的企业家式的本领,科研人员与官僚主义的大学领导存在不

24、可避免的冲突,常常被迫参加各种咨询机构;繁重的教学任务;面对选择研究方向的眼里,所选的课题既时髦安全,又能根据下一个项目的申请以及提高自身学术地位的需要发表研究论文。大学研究人员把30%40%的时间化在申请研究经费的过程中。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已经习惯于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实验室以外的地方,谈判支持研究辅助人员,装备并运行现代化实验室所必需的日渐增长的大笔经费,加固有助于提高自身知名度合伙的进一步资助的名利和权力网,找到或推动形成政府经费资助的热点领域以及所有与提高自己在科学上的声望地位相关的工作。,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每个出色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因为,作为单个的个人

25、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独立地去完成任何工作或研究课题。现代科技活动走向大科学的结果,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协同进行同一项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科学家人数的激烈增加也导致了科学职业的竞争性。在现代社会,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因而也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对于当代科学家而言,竞争是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竞争是实力的展示,掌握较多的技能,善于把握时机,敢于展示自己才会在竞争中取胜;竞争实际上是人格的考验,必须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心态。协作能力强的科学家则是变成合作型科学家,协作能力弱而独立思考能力强的科学家则变成独立型科学家;竞争心强的科学家将成为竞争型科学家。,科学家一

26、开始从事科研,就出于各种目的进行经常的交流。他们需要知道别人正在作些什么;需要告诉别的科学家自己工作的进展;他们要不断地向资助研究项目的机构提供研究进展报告;他们有时候也必须向大众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获得公众的支持。交流是从表达开始的,表达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交流的广泛与深入程度。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一个科学家可以对研究领域以外的问题不闻不问,但对于正在研究的问题首先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次是要发表经过思考后的见解。与人与人之间的一般交流不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有不同的特征。因为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以论文或者论著形

27、式体现的,因此文字表达能力也是科学家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科学家科学研究在于创造,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学家都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成为第一,科学家之间必然存在竞争。科学的创造性派生出科学的竞争性,使得科学家个体之间存在特殊的复杂关系,贯穿科学活动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形成科学文化氛围。“同其它领域的竞争不同,科学界内的竞争更趋严酷,这是因为只有第一才是有价值的,才能获得发现的优先权。”,6.3 科学竞争,6.3 科学竞争,一、科学竞争的认识论基础 其认识论根源之一来自于科学认识活动的目标是产生新知识本身。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当它作为确证的知识形态出现时,虽然对社会有重要价值(如对教育就有重要的作用,

28、推动教育体系的更新),但它作为一种知识而言,已不再处于前沿。换句话说,它们已不再代表科学创造性的前端,不再是科学活动的“矢量”之箭。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创新。因此,或然性、假说性或正在形成中的新知识才是科学活动的前沿。从这个角度看,当新知识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假说出现时,而且没有不容置疑的实验或其它经验证明时,就必然出现争论。,科学竞争是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表现。,二、科学竞争的类型,1.对科研成果的首创权的竞争。2.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争论,包括学术观点之争和学派之争。3.科学活动中的科学资源的竞争。4.科学岗位的竞争.,缪勒(1890.12-1967.4)生于美国曼哈顿,16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文

29、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哥伦比亚医学院读研究生。19101913年间,缪勒参与了摩尔根的果蝇小组的部分工作。缪勒把自己看成是摩尔根的助手而不只是他的学生,为了发现的优先权问题,他后来一直对摩尔根的种种做法耿耿于怀。他认为,摩尔根只不过原来是个保守主义者,只不过是勉强接受了关于遗传的现代观点,而这种接受主要是受了他年轻的学生们得出的日益增多的实验数据和解释的影响。而后来,采纳了学生们的结果和解释的摩尔根却以自己的名义发布这些发现,占有了学生们的优先权,构筑了自己的“摩尔根主义”学说。,优先权竞争:缪勒与摩尔根之争,对缪勒来说,一个荣誉不公的典型的例子是孟德尔的遗传机制一书的署名次序。缪勒

30、写了书中摩尔根不愿意写的大部分内容,结果却是摩尔却署名第一,摩尔根的学生斯特蒂文特署名第二(斯特蒂文特当时已离开美国去加勒比和南美洲做采集旅行,不可能写很多东西),缪勒署名第三。后来,摩尔根以一个人的名义出版了一本与这本书内容雷同的另一本书遗传的物质基础,则是完全占有了其他人的成果。另外,缪勒为果蝇小组贡献了很多理论思想,但在果蝇小组发表的文章中,没有一篇附有缪勒的名字,在致谢中叶没有写明缪勒的特殊贡献。摩尔根的这种做法使得缪勒离开了实验室。,优先权竞争:缪勒与摩尔根之争,而在斯特蒂文特眼里,摩尔根是一个慷慨大方、善于激发学生智慧的人。他让学生们内进行自由讨论,其结果是谁是第一个产生某些新概念

31、的人往往无法弄清,而且也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都是比较公平的。认识差异的根源可能在于,当时缪勒认为自己与摩尔根是负责人与助手关系,两者构成了竞争;而斯特蒂文特和摩尔根是师生关系,社会地位的差距较大,摩尔根借助斯特蒂文特一起和缪勒进行竞争。因为对摩尔根和斯特蒂文特等人的敌意,缪勒被称为是一个患有“优先权综合症”的狂妄的人。,优先权竞争:缪勒与摩尔根之争,优先权竞争:超导研究,19861987年在超导研究上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科学家为争夺超导首创发现权的竞争。1986年1月27日,美国IBM公司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研究所的两位科学家缪勒(KarlAlexMiller)和柏诺兹(J.

32、G.Bernorz)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氧化物材料,其超导转变温度比以往的超导材料高出12度,他们开始时故意秘而不宣,既不敢告诉公司里的同事,也不敢告诉外界的科学家。但是,科学上有一条规范,即只有当成果公开后,科学界才承认其发现的首创权。在这种情况下,两位科学家面临着二难问题:不公开,可能会失去首创权;公开,则原来安静地从事超导研究的条件可能一去不复返,而且可能很快就会有人追赶上来。于是,两位科学家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他们“写了一篇措辞谨慎的论文,但不敢投给物理评论通信,而投给了一个德文期刊,相信大多数物理学家不会读到这篇论文。两位物理学家如此谨慎,是由于超导研究史上充满了昙花一现的教训,而且

33、他们更希望悄悄继续自己的工作,而不致受到竞争者的骚扰”。,优先权竞争:超导研究,与此同时,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华裔科学家朱经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紧张地从事着超导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当时还没有出现发现的苗头。朱所领导的小组已经养成了一个到一定时间就通览文献的习惯,1986年11月,朱的小组发现了缪勒和柏诺兹的论文,马上带领他的小组迅速证实了这一结果,此时日本东京大学日中昭二教授的小组也发现了那篇论文,同时也证实了其结果。于是,一场关于超导研究的角逐拉开了序幕。在1986年底到1987年上半年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一会儿是美国朱经武小组获得了某某转变温度的超导体,一会儿是中国赵忠贤小组获得了某某转变温度

34、的超导体,一会儿又是日本方面获得了某某转变温度的超导体;此外,前苏联、前联邦德国和南斯拉夫的学者也都相继参加到这一激烈竞争的行列中,使超导研究的转变温度提高到了125K;使超导研究出现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优先权只能属于最先发现的人,1987年,缪勒和柏诺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争论:爱因斯坦与玻尔的竞争,爱因斯坦与玻尔争论的背景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1913年玻尔提出量子论原子模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1925年海森堡提出和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并证明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等价;1927年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玻尔

35、提出“互补原理”。,维尔纳海森堡,德布罗意,薛定谔,玻尔,在微观领域中,运用一部分经典概念,同时会排斥另一部分经典概念,但这些概念却是在另外条件下说明现象所不可缺少的。因此经典概念之间是互为补充的,不是互相排斥的。对于微观粒子的描述,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和图像,二者不可统一在同一图像中,但对解释微观粒子的行为是互补的。哥本哈根诠释正统诠释,1927年,玻尔提出互补原理,1927年第五届国际索尔维物理学大会上,爱因斯坦提出“上帝不是在掷骰子”。,玻尔与爱因斯坦之争,由xp h 得Et a E=mc2所以mtA,爱因斯坦的光子箱 理想实验,“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有成果的发展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

36、的思想路线上的交叉点上。”海森堡,三、科学竞争的意义,科学竞争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科学发展进步的动力。这种动力作用表现为:科学争论是科学创造力的激发过程:科学争论的过程是科学方法论具体化的过程;科学争论强化了学术自由的自觉性;它以冲突的方式捍卫了学术自由;科学争论强化了科学共同体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强化了科学学派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四、科学竞争的负面影响,竞争极大的激励了科学研究,竞争当然也使得科学研究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某些不幸。对竞争不恰当的理解,可能导致在管理上给科学家过分的压力,导致科研的扭曲。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劳厄曾说:优先权之争是科学史上不幸一章。,思考题,科学交流的形式有哪些?科学交流有哪些功能?科学合作的形式有哪些?展开科学合作的条件有哪些?科学竞争的形式及其对科学家有何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