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钢筋混凝土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48085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钢筋混凝土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钢筋混凝土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钢筋混凝土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钢筋混凝土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钢筋混凝土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钢筋混凝土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钢筋混凝土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钢筋混凝土一一般规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3.5.2混凝土结构暴露的环境类别应按表3.5.2(表略)的要求划分。3.5.3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材料宜符合表3.5.3(表略)的规定。4.1.2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等级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o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o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o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

2、6年版)6.L3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注:底层指计算嵌固端所在的层。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

3、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4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6.1.4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IOo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

4、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3 )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2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在缝两侧沿房屋全高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抗撞墙的布置宜避免加大扭转效应,其长度可不大于1/2层高,抗震等级可同框架结构;框架构件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计算模型的不利情况取值。6.1.5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影

5、响。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6.1.7 采用装配整体式楼、屋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装配整体式楼、屋盖采用配筋现浇面层加强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o6.1.9 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宜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框支部分落地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应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4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其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非框支层楼层侧向刚度的50%;框支层落地抗震

6、墙间距不宜大于24m,框支层的平面布置宜对称,且宜设抗震筒体;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o6.1.10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6.1

7、.14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O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o2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3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D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Ll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

8、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2)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LI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4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6.1.15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2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3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

9、结。6.1.17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3.1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3.3.1-1的规定。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最大适用高度宜适当降低。3.4.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L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10、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l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3.4.10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7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3.5.2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刚度比Yl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

11、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o2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丫2可按武3.5.2-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L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LI;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o3.5.8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352、353、3.5.4条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L25的增大系数。二、结构分析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5.1.1 混凝土结构应进行整体作用效应分析,

12、必要时尚应对结构中受力状况特殊部位进行更详细的分析。5.1.2 当结构在施工和使用期的不同阶段有多种受力状况时,应分别进行结构分析,并确定其最不利的作用组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5.1.3 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2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3复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4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

13、、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4.3.14 跨度大于24m的楼盖结构、跨度大于12m的转换和连体结构、悬挑长度大于5m的悬挑结构,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宜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计算。时程分析计算时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规定的水平输入最大值的65%采用,反应谱分析时结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采用,但设计地震分组可按第一组采用。4.3.15 高层建筑中,大跨度结构、悬挑结构、转换结构、连体结构的连接体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不宜小于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表4.3.15(表略)所规定的竖向地震

14、作用系数的乘积。5.1.8 高层建筑结构内力计算中,当楼面活荷载大于4kNm2时,应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引起的结构内力的增大;当整体计算中未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应适当增大楼面梁的计算弯矩。5.1.9 复杂高层建筑及房屋高度大于15Om的其他高层建筑结构,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5.1.10 高层建筑结构进行风作用效应计算时,正反两个方向的风作用效应宜按两个方向计算的较大值采用;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应考虑风向角的不利影响。5.1.12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以及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5.4.2当高层建筑结构不满足本规程第5.4.1条的规定

15、时,结构弹性计算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对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内力和位移的不利影响。三、基本构造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4.2.1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应按下列规定选用:2梁、柱和斜撑构件的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xHRBF500钢筋。82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下列要求:1构件中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直径do2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8.2.1(表略)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8.2.1(表略)数值的L4

16、倍。8.3.1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受拉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本锚固长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普通钢筋2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应根据具体锚固条件按下列公式计算,且不应小于20Omm:Ia=aIab(8.3.1-3)3当锚固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时,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d/4;对梁、柱、斜撑杆状等构件间距不应大于5d,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应大于IOd,且均不应大于100mm,此处d为锚固钢筋的直径。8.4.2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8.4.4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应根据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搭接接头面

17、积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计算,且不应小于300mmoIl=lIa(8.4.4)8.5.2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o9.1.11(板柱结构)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Omm;2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L5hO(图略);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3,且不应大于100mm;3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

18、面相交(图略),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9.2.1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2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IO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o3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o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9.2.4 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

19、于2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o9.2.6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5zIO为梁的计算跨度。9.2.11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9.3.1 柱中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2柱中纵向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宜大于

20、300mm;3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IO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4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根,不应少于6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5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o注:水平浇筑的预制柱,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9.2.1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9.3.2 柱中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21、;3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8.3.1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4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5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IOd(d为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且不应大于200mmo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6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箍筋的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中考虑间接

22、钢筋的作用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80mm及dcor/5,且不宜小于40mm,dcor为按箍筋内表面确定的核心截面直径。9.4.8剪力墙墙肢两端应配置竖向受力钢筋,并与墙内的竖向分布钢筋共同用于墙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每端的竖向受力钢筋不宜少于4根直径为12mm或2根直径为16mm的钢筋,并宜沿该竖向钢筋方向配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为250mm的箍筋或拉筋。9.7.1受力预埋件的锚板宜采用Q235、Q345级钢,锚板厚度应根据受力情况计算确定,且不宜小于锚筋直径的60%;受拉和受弯预埋件的锚板厚度尚宜大于b/8,b为锚筋的间距。受力预埋件的锚筋应采用HRB400或HPB300钢筋,不应采用冷加

23、工钢筋。直锚筋与锚板应采用T形焊接。当锚筋直径不大于20mm时宜采用压力埋弧焊;当锚筋直径大于20mm时宜采用穿孔塞焊。当采用手工焊时,焊缝高度不宜小于6mm,且对300MPa级钢筋不宜小于0.5d,对其他钢筋不宜小于0.6d,d为锚筋的直径。9.7.4预埋件锚筋中心至锚板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2d和20mmo预埋件的位置应使锚筋位于构件的外层主筋的内侧。预埋件的受力直锚筋直径不宜小于8mm,且不宜大于25mmo直锚筋数量不宜少于4根,且不宜多于4排;受剪预埋件的直锚筋可采用2根。对受拉和受弯预埋件(图略),其锚筋的间距b、bl和锚筋至构件边缘的距离c、CL均不应小于3d和45mm对受剪预埋件(图

24、略),其锚筋的间距b及bl不应大于300mm,且bl不应小于6d和70mm;锚筋至构件边缘的距离cl不应小于6d和70mm,b、c均不应小于3d和45mmo受拉直锚筋和弯折锚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8.3.1条规定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当锚筋采用HPB300级钢筋时末端还应有弯钩。当无法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时,应采取其他有效的锚固措施。受剪和受压直锚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锚筋的直径。(编者注:受力预埋件尚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结果)9.7.6吊环应采用HPB300钢筋或Q235B圆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吊环锚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应小于30d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d为吊环钢筋或圆钢的直

25、径。2应验算在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吊环应力,验算时每个吊环可按两个截面计算。对HPB3OO钢筋,吊环应力不应大于65Nmm2;对Q235B圆钢,吊环应力不应大于50Nmm2o3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4个吊环时,应按3个吊环进行计算。11.L7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和连接除应符合本规范第8.3节和第8.4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IaE应按下式计算:2当采用搭接连接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搭接长度IIE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1.1.9考虑地震作用的预埋件,应满足以下规定:1直锚钢筋截面面积可按本规范第9章的有关规定计算并增大25%,且应适当增大锚板厚度。2锚

26、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本规范第9.7节的有关规定并增加10%;当不能满足时,应采取有效措施。3预埋件不宜设置在塑性校区;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2.2各类结构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20,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抗震设计时,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2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3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4转换层楼板、转换梁、转换柱、箱形转换结构以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30;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不应低于C30;6

27、型钢混凝土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7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40;8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高于C60,8度时不宜高于C70;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60o39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相关范围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相关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3.9.6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房的抗震等级,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10.1特一级抗震等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所有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本节的有关规定。6.3.7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位置宜位于梁跨中1/3区段,洞口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40%;开洞较大时应进行承载力验算。梁上洞口周边应配置附加纵向钢筋和箍筋(图6.3.7略),并应符合计算及构造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