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71298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5T-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DB45T-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DB45T-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DB45T-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DB45T-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45T-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5T-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西地方标准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3年广西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23)2257号)精神,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出,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三江县供联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起草的广西标准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项目编号2023-1125),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标准编制工作组分工表见表1。表1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标准编制工作组分工表姓名职务/职称单位分工何金旺推广研究员

2、三江县农业农村局主持编制陈爱秋站长/高级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框架构建参数设置杨澜主任/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参与编制杨天锦站长/推广研究员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协调杨为芳推广研究员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起草草案李明灌副站长/推广研究员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文稿审核潘玉萍局长/-级主任科员三江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协调石仁俊副局长/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参与编制梁丽娟副主任/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收集覃代胜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参与编制覃正维助理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整理陆樟松助理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文献查询杨家昌农业技术员三江县农业农村局材料收集杨金雄二级主任科员/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宣贯培训

3、杨凤婕校长/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宣贯培训侯新妹副校长/助理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宣贯培训郑浩助理农艺师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宣贯执行刘家仪农艺师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宣贯执行吴单日副站长/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参与编制曾严总经理/助理经济师三江县供联投资有限公司参与编制杨月策高级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参与编制梁雨珍站长/高级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参与编制龙海春主任/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材料整理杨春利助理农艺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宣贯执行荣毅姣助理会计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宣贯执行曹巧梅助理兽医师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宣贯执行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

4、远景目标纲要(桂政发(2021)11号)提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打造广西香米、富硒米等特色品牌,做强主粮加工业。稻田综合种养是广西主要推广的生态水产养殖模式之一,包括稻鱼共养、稻虾共作、稻嫌共生、稻鳖虾鱼共生等几种主要方式。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以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稻田单位产出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目前,我区按照宜鱼则鱼、宜虾则虾、宜螺则螺、宜蟹则蟹、宜鳖则鳖”的指导思想,先后总结创立了三江一季稻+再生稻+鱼、

5、灌阳稻+鱼叙龟鳖等品种混养、全州稻+禾花鱼、融水稻+河蟹、钦南稻+南美白对虾”等具有广西地方特色,并可在全区复制推广的H种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稻田养鱼后几乎不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大大提高了水稻和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两者互利互补。三江侗族自治县自古就有无鱼不成宴的乡俗民情,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均需有鱼来待客,故鱼产品在民间消费量较大。而稻田鱼恰恰能够满足群众的这一生活习俗。同时,因当地独特的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所产鱼产品肉质鲜美、鱼汤清甜,备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每年自产鲜鱼3000吨,远

6、远不能满足本地消费需求,还需从外地调入30多吨鲜鱼供应本地市场。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一季稻+再生稻+鱼”立体生态综合种养的生产模式及其先进技术,提高农田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鱼类产品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和民族特色经济发展,三江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对全县发展稻田养鱼作出了专门的安排部署,整合水产、水利、农业等部门工作,要求把全县稻田生态种养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之成为继该县两茶(茶叶和油茶)一木(杉木)”之后的又一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打造“两茶一木“种稻养鱼+中药材和小黄牛的5+2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关于印发三江县2018-2020年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工

7、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三政办发2018)2号)中提出2018-2020年全县计划推广优质稻+再生稻+鱼(螺)稻田综合种养3.6万亩,每年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4500亩以上。计划头季稻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再生季稻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鲜鱼平均亩产35公斤以上的目标任务。2018-2020年当地政府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共投入1061.04万元,在全县15个乡镇累计示范推广应用4.25万亩,建立示范片(基地)13个、示范面积1.71万亩,并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稻谷平均亩产由项目实施前2017年的461.0公斤提高到775.1公斤(头季稻514

8、.7公斤、再生稻260.4公斤),鲜鱼由平均亩产23.4公斤提高到43.0公斤;稻谷(一季稻+再生稻)比种植单季稻增产68.12%,亩增收1837.78元,增幅高达99.33%,从而将桂北高寒山区三江侗乡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二由此可见,标准化稻鱼生态种养模式的示范推广,充分体现了共生系统农业的系统集成、资源多重利用、“大生态、大系统、大循环”的整体关怀和复杂系统的共生构建,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广义杂交,多种技术集成,实现生态控制的自动化产生,使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因而具有创新性。通过制定广西地方标准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以标准为抓手,统一规范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

9、术要求,从而促进“再生稻+鱼”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应用,满足日益增长的稻鱼绿色生态产品的市场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带动农民参与,对实现丘陵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三、主要起草过程(一)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广西地方标准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项目任务下达后,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起草单位制定了起草编写方案与进度安排,明确任务职责,确定工作技术路线,开展标准研制工作。具体标准编制工作由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三江县供联投资有限公司组成标准编制工作组完成。编制工作组下设三个组,分别是资料收集组

10、、草案编写组、标准实施组。资料收集组负责国内外有关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文献资料的查询、收集和整理工作,查阅前人对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情况和目前科学界对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草案编写组负责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和标准编制说明、送审稿及编制说明的编写工作,包括后期召开征求意见会、网上征求意见,以及标准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标准实施组负责广西地方标准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发布后,组织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开展标准宣贯培训会,对标准进行详细解读,让相关人员了解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进行规范化操作,

11、保证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准确性,并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对团体标准提出修正意见。(二)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标准编制工作组收集了国内有关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有:1.相关标准DB23/T2790-2021稻鱼共作生产技术规程;DB3311/T227-2022优质稻生产技术规程;DB42/T1462-2018再生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DB45/T2016-2019三江稻田鲤鱼养殖生产技术规程;DB45/T2409-2021固化坑沟稻田生态养殖技术规范;DB50/T864-2018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DB50T935-2019优质中稻再生稻生

12、产技术规范;DB5108/T82018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DB51/T2750-2021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DB5306/T80-2022稻鱼共生大米生产技术规程;T/CMHXXH003-2020稻鱼共生技术操作规程T/GXAS560-2023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等;2.相关政策三江县2018-2020年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工作实施方案等;3.发表论文学术论文不同药剂对稻渔综合种养”稻田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评价;三江县纯稻作(稻鱼共作)模式中稻再生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三江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及关键技术探讨;三江县稻渔综合种养绿色高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稻

13、鱼共作模式下头季稻施氮量对全年水稻产量的影响;山区稻田鲤鱼放养密度对优质稻全年产量的影响;坑沟式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示范推广及存在问题分析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等。(三)研讨确定标准主体内容2023年1月2023年3月,根据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关于征集2023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函(桂市监函(2023)317号)精神,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迅速组织开展了广西地方标准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项目申报和研制工作。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对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标准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经过研究,标准的主体内容确定为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选择、

14、稻田工程建设、品种选择、播种育秧、头季稻田间管理、再生稻田间管理、生产档案等内容。(四)调研、形成草案、征求意见稿2022年2023年,为使得标准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牵头,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三江侗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三江侗族自治县经济作物工作指导站、三江县供联投资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起草、编制了团体标准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期间,起草单位也向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广西水产学会、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产科学

15、研究院、天峨县农业农村局、巴马农业农村局、龙胜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东兰县农业农村局、南丹县农业农村局、融水农业农村局、灌阳县农业农村局、田阳县农业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柳城县农业农村局等17家单位专家对团体标准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征求意见,经过一年的研究编制,于2023年7月31日,通过了广西标准化协会组织的专家审定;2023年8月28日正式发布实施。2023年3月2023年7月,标准编制工作组进行了广泛实地调研工作,深入古宜镇、丹洲镇、斗江镇、程村乡、老堡乡、和平乡、高基乡、林溪镇、八江镇、独峭镇、同乐乡、良口乡、洋溪乡、富禄乡、梅林乡进行实际调研,对坑沟式稻

16、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的实践情况进行系统总结,调研的同时,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召集相关人员开展了标准研讨会,对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相关文件进行系统总结,对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对项目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并先行开展了团体标准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经团体标准实践验证,开展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023年8月2023年10月,标准编制工作组通过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实践验证,掌握各方关于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的具体技术要求,提炼核心技术细节,广泛地针对国内不同区域开展技术对比和总

17、结,并在征求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三江县供联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意见基础上,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反复修改和研究讨论。标准编制组进一步讨论完善标准草案,形成广西地方标准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与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调情况(一)编制原则1、实用性原则本文件是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分析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当前现状,调研广西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情况,在现有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18、等单位多年的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及起草单位的实践经验而总结起草的,符合稻鲤共作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市场需求,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规范并推广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协调性原则本文件编写过程中注意了与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协调一致。3、规范性原则本文件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编写本标准的内容,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4、前瞻性原则本文件在兼

19、顾当前广西区内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现实情况的同时,还考虑到了广西区内稻鲤共作、稻谷产量需求快速发展的趋势和结构调整需要,因地制宜,集成技术创新,总结了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要点,操作性强,可供广西地区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农户或基地参考与应用,有助于促进稻鲤共作产业高质量发展。(二)编制依据本标准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标准主要内容参考DB45/T2016三江稻田鲤鱼养殖生产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药剂对稻渔综合种养”稻田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评价三江县纯稻作(稻鱼共作)模式中稻再生配套技术

20、的试验研究三江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及关键技术探讨坑沟式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示范推广及存在问题分析一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确定,并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后起草制定。(三)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与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调情况本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协调一致,无冲突。经查阅,与稻渔综合种养相关的标准有DB45/T2016-2019三江稻田鲤鱼养殖生产技术规程,DB45/T2409-2021固化坑沟稻田生态养殖技术规范,DB50/T864-2018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DB5108/T8-2018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DB51T2750-2021山区稻渔综合种养

21、技术规范,与稻鱼共作(或稻鱼共生)相关的标准有DB23/T2790-2021稻鱼共作生产技术规程,DB5306/80-2022稻鱼共生大米生产技术规程和T/CMHXXH003-2020稻鱼共生技术操作规程;与优质稻和(或)再生稻相关的标准有DB3311/T227-2022优质稻生产技术规程,DB42/1462-2018再生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DB50/T935-2019优质中稻一再生稻生产技术规范T/GXAS560-2023团体标准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以上标准分别针对稻渔综合种养(稻鱼共作或稻鱼共生)的渔业和水稻生产,优质稻生产和(或)再生稻栽培的部分内容进行规范,尚未

22、有标准针对坑沟式稻鲤共作模式下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的指导。T/GXAS560-2023团体标准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是编制单位制定的团标。本标准主要核心技术在于:1.明确了坑沟式稻鲤共作模式下水稻品种应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准予在当地种植并试种成功的产量较高、品质较优、再生力强、抗性好、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135d145d)、头季稻抽穗开花期较耐高温、再生稻较耐低温的水稻品种,以便在头季稻收割后可蓄力再生稻。2.7明确了播种育秧的具体操作指示,在无播种育秧相关引用标准的情况下,可给农户具体的操作指导。3明确了头季稻田间管理、再生稻田间管理的要求,以确保头季稻收割后稻茎上的

23、休眠芽可重新发苗、长穗,再收获一季水稻,并在管理的同时兼顾鲤鱼投放时间及管理。五、主要条款的说明广西地方标准坑沟式稻鲤共作蓄留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工艺流程、工艺操作。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呼吸袋法生产的柑橘皮渣发酵饲料。(一)术语和定义明确了坑沟式稻鲤共作“头季稻再生稻留桩高度的定义,主要在参考DB50/T935-2019优质中稻再生稻生产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及研讨确定。(二)产地环境选择优质稻喜欢在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条件,周围没有工厂、空气无污染的环境下生长。在土层比较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上种出的稻谷

24、食味品质较好。并结合三江县的产地特点定出年平均气温17oC-19oC,极端低温在-4。C以上,年降雨量140Omm1500mm,空气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国家II类标准以上,海拔高度150m350m、阳光充足、水质符合GB5084要求、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土壤质地为壤土或砂壤土的稻鱼共作田块。经对比SC/T0004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产地环境要求,为保证稻田鲤鱼生长环境,故规定了产地环境应符合SC/T0004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的要求。(三)稻田工程建设在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前,根据地形和稻田面积大小等自然条件,开挖好田字、日字或井”字

25、等形状的鱼沟,在进水口或适当位置开挖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的鱼坑,并进行田基加固改造,拦鱼设施建设等田间工程,主要依据DB45/T2016-2019三江稻田鲤鱼养殖生产技术规程确定。(四)品种选择稻谷是否优质,种植优质稻品种(组合)是基础。优质稻是没有受到污染,稻米腹白小、角质率度高、米色清亮,煮出的饭适口性好、米倪软硬适中、不粘结、冷版不回生的水稻。结合三江县多年多点试验及生产实践,确定产量较高、再生力强、抗性好、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135d145d)、头季稻抽穗开花期较耐高温、再生稻较耐低温,且符合GB/T17891的要求,稻米品质可达到优质稻谷国标3级以上的中浙优1号、中浙2A12、野香

26、优3号、壮香优1205等优质稻品种(组合)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优质稻+再生稻”生产品种(组合),其种子发芽率、纯度及含水量应符合GB4401.1的规定。结合编制组的前期试验(见表1、表2),表明隆两优黄莉占、中浙2A12、野香优688、野香优3号和野香优703等优质稻品种(组合),其再生稻单产均接近或超过300kg/667m2,适宜蓄留再生稻。表1稻鱼共作不同优质稻品种再生力大区对比试验结果(2018年夏村点再生稻)品种(组合)小区产量(kg/n?)折合单产(kg667)隆两优黄莉占24.8332.1Aa中浙2A1223.8319.4Ab野香优68821.3285.8Bc星火优135418.92

27、53.6Cd野香优70317.5234.8De绿海优68817.0228.1De荃优丝苗12.0161.0Ef注:大区长13.8m、宽3.6m(含沟宽40cm)、面积为49.68m,表2稻鱼共作不同优质稻品种再生稻产量监测结果(2019年夏村点)田块面积实测面积实测毛重实测含水量杂质率折合单产(kg/667m2)品种(组合)(m2)(m2)(kg)(%)(%)生谷千谷野香优3号6675.64.131.62.0483.4380J野香优7036675.63.333.03.03853296.8中浙优10号6005.62.633.72.0304$232桂育9号低桩3005.62.633.52.0299

28、.4228.9桂育9号高桩3005.62.429.72.0277.4224.2(五)播种育秧经多年生产实践证明,为了确保再生稻齐穗期能完全避过“寒露风”危害,头季稻适宜在3月1520日播种。宜采取防寒育秧方式进行育秧,播种量掌握在湿润育秧田为每IoOm2播种2.25kg、旱育秧田每IoOnI2播种4kg,稀播匀播播后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温防寒。至2、3叶龄时趁晴暖天气进行揭膜炼苗,结合每IOom2秧田用5%多效嗖15g兑水50kg进行稀释喷洒,以促进秧苗分藁,控制苗高,至4.55.5叶龄时移栽到大田。(六)头季稻田间管理1、适时移栽移栽前两犁两耙稻田,整平田面,高低差小于3cm。秧龄25d30d

29、、叶龄4.55.5叶时移栽大田,按27cm33cmX17cm18cm规格插植,或每667肝抛栽1.2万穴L4万穴、2粒谷秧/穴。结合编制组前期试验(表3、表4)看出,以每66711f栽植1.2万穴1.4万穴、2粒谷秧/穴的处理两季稻产量均较高,为优质稻适宜的栽植密度。表3稻鱼共作优质稻壮香优1205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2020年平善点)栽植基本苗(万理论产量(kg/667r2)实际产量(kg/667m2)方式667m2)头季稻再生稻两季稻头季稻再生稻两季稻手插1.0381.6163.8545.4367.1161.9529.0Cc手插1.2412.8184.6597.4401.8179.2

30、581.0Aa手插1.4478.3182.0660,3437.0177,9614,9Aa手插1.6466.0191.2657.2415.3177.2592.5Aa手插1.8377.8177.1554.9374.0176.6550.6Bb表4稻鱼共作优质稻壮香优1205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2021年夏村点)造别栽植密度(万穴/667而)大区面积Cm2)大区生谷()折干率(%)杂质率(%)折单产(kg667m2)生谷干谷1.1(2粒谷秧/穴)66248.586.3L5481.5415.6Bh头季稻1.1(4粒谷秧/穴)66.251.090.41.5506.3457.6Aa1.4(2粒谷秧/穴

31、)66253.087.7L5526.1461.3AaLl(2粒卷秧/穴)66214.59L4L5143*93L5Rb再生稻1.1(4粒谷秧穴)66.217.092.61.5168.8156.3Aa1.4(2粒谷秧穴)66217.594.0L5173.7163.3Aa注:大区长4.5m、宽14.7m。2、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不仅能提高稻米产量和外观品质,还能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通过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进而有效地优化水稻的整体食味品质。因此,优质稻在栽培过程中要少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后期尽量不施氮肥,从而有利于水稻优良食味的形成。但有些有机肥由于含氮量较低,在生产中需要在保

32、证正常氮肥的前提条件下施用。头季稻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由于稻鱼共作,鱼粪可以肥田,较之水稻净作田,其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量均可适当减少(有机肥减少50%左右,化肥减少20%30%)。中等以上肥力田块,按500-550kg667Df的目标产量,一般施N8-10kg.P2053-3.5kg.K208-10kg较适宜。具体施肥量根据田块实际肥力而定。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规定。在头季稻移栽前犁耙田时,每667痛均匀撒施农家肥500kg以上或生物有机肥(有效活菌20.2亿/g,有机质240%,N+P2O5+K2O5)100kg作底肥。化肥施用前先排浅田水,保留水层5cm。施肥方法为在插

33、秧前整地时,根据施肥配方,将45%尿素、40%氯化钾和全部钙镁磷肥(PA15%)作基肥,均匀撒施并与田土充分拌匀后耙平;将余下45%尿素)、30%氯化钾作追肥结合除草剂于返青期均匀撒施于水稻行间,然后耘田;最后剩余10%尿素和30%氯化钾作穗肥,于水稻幼穗分化期第4、5期均匀撒施于水稻行间。结合编制组前期试验(表5、表6)看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有效穗数也随之增加,但达到一定数量后反而下降。因此在生产上应设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并注意氮磷钾的施用配比,而不是一味地增加施肥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环境到造成污染。从再生稻的穗粒结构来看,NlO处理的有效穗数最高、实粒数虽居第二位,但其产量却是最高的

34、。两季稻产量仍以NlO处理的最高,而N8、N12处理的产量非常接近。由此可知,对优质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以每667r112施NlOkg,N:P2O5:K2O=I:0.4:1的处理施肥效果最佳。表5稻鱼共作不同施肥量对头季稻产量的影响处株高有效博(万成移穗长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实粒数总粒数理(Cm)667m2)率()(cm)(%)(g)(kg667m2)(kg667m2)NO125,97,464.925.7255.5271.694.120.7391.5385.2BcN6124.59.259.325.2236.5272.786.522.7495.7427.6AbN8126.010.

35、974.724.7203.0255.979322.3496.4450.9AaNlO124.911.765=824.6191.8243.578,9213478.6466.5AaN12127.311.073.724.9207.9261.879.221.7496.94542Aa注;N:P2O5:K2O=I:0.4:1表6稻鱼共作不同施肥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处株高有效穗(万成例率穗长穗实f?总粒结实率千妆童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理(Crn)667m2)(%)(cm)粒(%)(kg667m2)(kg667m2)NO86.48368.618.057,989.964.421.0100.677.7BbN684.39

36、382.218.873.9118.162.622.015L7117.2AaN886.49.474.915.760.078.064.121.0118.1121.4AaN1088.29768.418,260,996.962,82L0124.2121.8AaNI285.59.470.617.258.490.864.321.()115.71205Aa注:N:P2O5:K2O=1:0.4:13、鱼苗投放养殖水稻返青后,每667投放体长4cm鱼苗300尾500尾,或体长26Cnl鱼苗150尾200尾。鲤鱼养殖日常管理应符合SC/T1135.1和SC/T1135.7的要求。结合编制组前期试验(表7)看出,头

37、季稻产量以处理B(150尾/667n!2)为最高,再生稻产量以处理E(450尾/66711!2)为最高,但两季稻产量仍以处理B(150尾/667?)为最高。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每667时投放体长、6cm鱼苗150尾200尾为宜。表7鱼苗不同投放量对优质稻产量的影响处理头季稻理论产量(kg667m2)再生稻理论产量(kg667m2)头季稻实际产量(kg667m2)再生稻实标产量(kg667m2)两季稻理论产量(kg667m2)两季稻实际产量(kg667m2)A424.7123.2424.5115.6547.9540.1AaB4742124.1425.2123.5598.3548.7AaC390

38、.3112.7383.8111.7503.0495.5BcD409.3124.1369.6122.7533.4492.3BcE392,1141.4391.3126.3533.5517.6BbF457.9123.2360.2115.6581.1475.8Bd注:A50667mB150尾66711C25O尾/667m?、D350667mE450尾667rF550667m24、水位管理移栽后至够苗时浅水层灌溉,田面水深5cm10cm,够苗后露晒田,落干田面上,保持沟中有水。幼穗分化前复水,保持田面水深8c15cm至抽穗扬花。收割前10d15d施再生稻促芽肥后再次露晒田。5、病虫防治(1)农业防治(1

39、)在3月中旬前及时灌水进田并翻耕耙讴,减少螟虫基数,减轻虫害。(2)使用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3)使用此虫琳等药剂拌种,预防稻飞虱和稻蓟马。(2)物理防治(1)育秧期覆盖防虫网,防止稻飞虱和螟虫为害。(2)每2h2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3)使用性诱剂诱杀害虫,减少害虫密度。(4)使用黄板诱杀稻飞虱、叶蝉、潜蝇等。(3)生物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选用对口生物农药及时进行防治(见表8)。结合编制组前期试验(表9)看出,喷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氯虫苯甲酰胺、苦皮藤素和狼毒素4种药剂防治稻鱼共作田第三代稻纵卷叶螟,施药后3d平均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1.6%、61.7%、51.92

40、7%43.037%,杀虫防治效果分别为62.5%、75.4%、69.1%、63.4%,表明处理4速效性好,其次是处理2,另外两个药剂处理的速效性较差;药后7d杀虫防治效果分别为96.4%、90.8%、86.1%、84.8%,表明处理5的杀虫防治效果最好,达到了95%以上,其次是处理4,防效为90.8%,其他两个药剂处理防效较差;药后15d百丛稻残留虫量仍然能控制在较低水平,平均杀虫防治效果分别为97.1%、95.3%、94.0%、91.5%,均达90%以上,表明这4种药剂均具有一定的持效性,特别是处理5、处理4杀虫防治效果均达95%以上,持效性更长,另外两个药剂处理的持效性相对较短。4种药剂之

41、间的杀虫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施药后3d、7d、15d,4种药剂防效与施清水900kghm2(CK)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苦皮藤素和狼毒素防治稻鱼共作田稻纵卷叶螟幼虫持效性长,杀虫效果和控制卷苞效果均良好,且对稻、鱼安全,还能促进水稻增产,可在稻鱼共作田大面积推广使用。表8稻鱼共作适用生物农药品种及用量农药品种主要防治对象施药量(商品药量)兑水量kghm-2喷施次数施药距收获/次时问d苦皮藤素稻纵卷叶螟1050mlhm2900W2210狼毒素稻纵卷叶螟15OOmlhm2900W2210短稳杆菌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1200mlhmL15(X)mlhm2675W2210核型颗粒体病毒三化螟、二化螟

42、、稻纵卷叶螟750倍液675W210苏云金杆菌三化螟、二化螟15()0ghm2-5250g/hm?75021枯革芽疱杆菌稻瘟病、稻纹枯痛360ghm2450ghi2675310菇类蛋白多糖水稻矮缩病300倍液675310井冈霉素纹枯病、稻曲病15OOghm2*225Oghm6752214表9稻鱼共作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杀虫效果比较处理药前活虫数(头/25丛)施药后3d篦药后7d施药后I5d活虫数(25丛)虫口减退率(%)W治效果(%活虫数(头/25丛)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活虫数(头/25丛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处理5236.7138341.662.5Aa15.09379&

43、4Aa6.797.297.1Aa处理4256.798.361.775.4Aa4J.783.890.8Aa11,795.595.3Aa处理2260.0125.051.969.1Aa63.375.6fi6.lAa15.094.2X.0Aa处理3286.7163,343.063.4Aa76.773.384.78Aa20.093.091.5Aa欠理1245.038L7-55.8430.0753235月4.1注:1(CK)喷清水900kg/hms2喷20亿PIB/L搞骨生核型多角体病毒I2mhm2.3喷35%氯虫苯甲酰胺90ghnh,4喷1%苦皮分素1050mhm?处理5啧1.6%狼毒*1500mlhm26、适时收割头季稻85%90%稻穗黄熟时收割,留桩高度20Clll25CiIu收割后移至田外脱粒,尽量减少对稻柩的践踏和碾压。结合编制组前期试验(表IOT2),表明在头季稻85%90%成熟时收割再生稻产量较高,分别可达20商3kg/6可帝和232.5kg/66711而在75%、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