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要求(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要求(试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沥方堵集市三滩她辰建傀技术震求(弑打)浙江省自然资源厅2023年Il月目录I范围.52规范性引用文件53术语和定义64基本规定75数据准备95.1数据收集95.3数据融合116数据库建设6.1数据库建设基本要求H6.2数据库主要内容6.3数据库维护116.4数据入库Il6.5数据检查117建模127.1精度基本要求127.3三维地质结构模型1473.1地形模型147.3.2模型框架14734三维地质结构模型157.4三维地质属性模型157.5地上地F-体化模型167.6三维水文地质模型167.7模型拼接融合177.8模型整饰要求177.9模型修改与更新178模型质量检查178.1几何检验178
2、.2地层拟合精度检验188.3地质结构合理性检验188*地质属性E理189模型应用189.2地下空间资源评估189.3地女,风险】/、别与Y:价,19.4其他应用19IO成果交付1910.1一般规定1910.2交付要求20附录A城市三维地质模型项目汇交电子文件命名21附录BXXX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说明书编写提纲23附录C城市三维地质模型成果汇交资料25前言利用三维地质模型直观表达三维地质要素空间关系及其属性信息,已成为城市地质工作支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资源调查、地质环境监测、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等的重要抓手。为规范我省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夯实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地质底座,支控浙江省城
3、市运行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实现地下空间三维地质体可视化和数字化服务,由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浙江省地质院起草编制了浙江省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要求(试行)。本技术要求(下称:本技术要求)在编制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省内外行业专家、学者及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与修改,于2023年7月通过专家组评审。本技术要求按照GBrrLlO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共包括10章3个附录,主要内容如下:1总则;2术语和定义;3规范性引用文件;4基本规定;5数据准备:6数据库建设;7建模;8模型质量检查;9模型应用;10成果交付:附录A(资料性);附录B(资料性);附录C(
4、资料性)。本技术要求由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起草单位:浙江省地质院本技术要求具体解释由起草单位负责。1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浙江省城市三维地质建模的基本规定、工作流程、数据准备、模型建设、质量检查和成果汇交等内容。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城市区三维地质模型建设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rr958区域地质图图例GB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7798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fT1889
5、4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19710地理信息元数据GB/T21740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fT23708地理信息地理标记语言GB/T41447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建模技术规范DB/T12328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f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D2019-12三维地质模型元数据DD2015-06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Geo3DML)DZrrO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DZfT0352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内容与数据库结构DZ0306城市地质调查规范DZ0383固体矿产勘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要求CJJ100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CJJrr157城
6、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T/CSPSTC18城市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规范T/CSPSTC102城市地下空间全要素地质信息平台建设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要求。3.1三维地质结构模型3DGeologicalStructureModel利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建立的反映地质构造、地质界面、地质体的空间形态及其组合关系和属性的数字模型。3.2三维地质属性模型3DGeologicalAttributeModel在三维地质系统中,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划分为网格单元,并在网格节点、面片、单元上赋予地质体特征值的模型。T/CSPSTC18-2019,定义3.93.3地质空间数据GeologicalSpat
7、ialData是地质对象的空间位置、形态、规模、产状和几何拓扑关系的表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形式,以定量为主,采用栅格和矢量等形式表达。DZ/T0383,定义3.53.4地质属性数据GeologicalAttributeData是地质参数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包括地层、岩体、矿体的岩性、岩相、成分、蚀变、品位以及其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参数。地质属性数据具有多类、多层次和多主题的特征。DZ/T0383,定义3.63.5地质体GeologicalBody地质体通常是指地壳内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有其固有成分并可以与周围物质相区别的地质作用的产物,通常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内容。DCSPSTC18
8、-2019,定义3.183.6拓扑关系TopologicalRelation满足拓扑几何学原理的各空间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即用结点、弧段和多边形所表示的实体之间的邻接、关联、包含和连通关系。dcspstc18-2019,定义3.183.7地层尖灭PinchOut地层的厚度在沉积盆地边缘变薄以至消失的现象。DCSPSTC18-2019,定义3.153.8钻孔标准化BoreholeDataStandardization基于标准地层的层序、岩性和统一的编码规则,对用于建模的钻孔基本信息、分层及测试数据等关键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过程。3.9城市建成区UrbanBuilt-upArea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
9、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城镇开发边界内建成区以外的区域为一般区,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区域则为外围区。4基本规定4.1空间参照系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1985国家高程基准(复测),时间系统采用公历纪元和北京时间。4.2建模软件应符合国家信息系统建设相关要求,应具备多源异构数据管理、多源数据融合建模、模型高效可视化、网格剖分、地质要素插值分析、模型空间分析、动态更新及支持Geo3DML数据转换等功能。4.3建模方法应根据建模数据类型、精度及更新维护需求确定。4.4建模边界应具精准空间位置,闭合且无自相交。4.5建模精度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建模数
10、据精度和对模型的精细化需求进行确定。4.6模型应满足地质体结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关系表达,适应城市地质数字化相关场景的应用要求。4.7建模流程包括数据准备与建库、模型构建、质量检查及成果汇交等。4.8建模成果汇交数据的组成文件应包括:描述文件(元数据)、数据文件及相关文件等,相关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报告、说明文档。汇交数据应齐全完整、真实可靠,符合国家、行业或本专业的技术规范和要求。数据标准化b数据筛选厂定理数据钻孔及剖面数亮 墨表表程数据培质图 物探第译敷推 做叱统一空间爹用系基 叱数宓氐隹化 钻孔tt位 副直数脸隹化泊孔控制一构iS控 制沉积相控书.或岩 (性)唯制一主控 医素属田$制I区域
11、(行政怨兀)I里中区(规划区、I新区.开发区好)1IJ _ _ _岩性(相)模型 空性参数(如孔隙 度、步悬率.含水 辜筹)模堆 岩土力学参数侵里-j_一_一_J!地下(Jffi质+its下! ,5序一 一致性检查j 一一 一 一J不S走性分忻 可靠性分忻厂1I(=琅吉招赳! 归档 II图1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工作流程图图2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路线图5数据准备5.1数据收集5.1.1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字高程或数字正射影像。当缺乏数字高程数据时,可收集地形点云、等高线、遥感影像等数据。5.1.2基础地质资料包括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调查及工程勘察
12、等成果,应系统收集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及其相关测试数据等。包括构筑物、国土空间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等资料。5.2数据标准化521数据梳理按照建模及精度要求提取基础地理、地层岩性、钻孔、剖面及构筑物等特征要素及其属性等,数据应具备准确的空间属性信息。5.2.2数据标准化5.2.2.1空间参照系采用CGCS2000地理坐标系(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的高斯克吕格投影,经度分带及中央经线应根据实际工区位置和范围及跨带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建议采用3度分带,中央经线可选东经117、120或123度线,坐标东偏(False_Easting)500km(如果要加
13、带号为东偏40500km),坐标北偏(FalSeNorthing)0,缩放比例(SCaIeFactor)1,起始纬度0度。5.2.2.2基础数据a)基础地理数据分类应符合GBZT13923相关规定:b)基础地质数据应统一地层、地质构造、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属性信息,并进行统一编号、统一颜色和纹理。c)地形数据应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应剔除冗余数据。5.2.2.3钻孔数据钻孔数据标准化按“浙江省工程地质钻孔标准化技术要求(试行)”执行。5.2.2.4剖面数据剖面数据标准化主要包括剖面位置、地层编码、地层边界、折点(钻孔)坐标及相关参数标准化,地层标准化编码规则同样参照浙江省工程地质钻孔标准化技术要求
14、(试行)”执行。5.2.2.5构筑物数据地上地下构筑物数据应统一空间位置、边界、规模、用途等属性信息。5.3数据融合a)钻孔或剖面折点高程与地形数据融合,不一致时,应纠正处理后进行融合处理。b)钻孔+剖面交互式建模需将钻孔与剖面提取的相应点要素和线要素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地质点、线等三维地质数据要素再进行融合。c)地下构筑物模型与地质模型数据需进行有机融合,包括高程一致性融合和占用地质体扣减融合。6数据库建设6.1数据库建设基本要求宜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进行设计,基本功能应包括建模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导入、导出、存储、查询和更新等,实现数据入库、内容检查、数据维护管理等。6.2数据库主要内容数据库建
15、设参照DZfT0352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内容与数据库结构相关要求执行,应明确建模任务有关的项目、软件及其版本、模型要素等数据信息。6.3数据库维护包括数据库备份、恢复、更新、安全、升级等管理。6.4数据入库主要入库数据类型应包括原始资料、钻孔及剖面标准化数据,模型要素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等。数据入库可采用手工录入或批量导入电子表格、模型数据等,数据的增、删、改操作应进行记录。应对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合理性进行检查。当存在数据关联、类型错误,以及记录、字段漏缺等问题时,应进行数据纠正,并记录错漏字段、处理方法及核实前后的信息。7建模7.1精度基本要求三维地质模型精度分级应根据地质条件、城镇建设现状及
16、实际需求进行划分,宜划分为建成区、一般区和外围区。各比例尺精度要求为最低要求,不同建模精度的钻孔、剖面的平面分布应大致均匀。7.1.1建成区建模精度建成区勘察程度高,各类勘察钻孔密集,能很好地控制本区地层结构,满足建成区建模精度(1:10000)的基本要求,对于建成区内重点规划区等高精度建模区建模精度按1:2000要求执行。面上精度由钻孔密度控制,要求如表1:表1建成区建模面上精度表比例尺孔数(km2)1:20001001:1万25垂向精度受钻孔分层精度控制,要求达到地层标准化分层的亚层级。7.1.2一般区建模精度一般区具有一定的勘察程度,各类勘察钻孔较少,分布不均匀,难以控制本区地层结构,应
17、根据建模所需及岩性复杂程度等绘制控制性剖面,原则上精度宜达到1:2.5万。面上精度由钻孔及剖面密度控制,要求如表2:表2一般区建模面上精度表比例尺孑L数(孔/kn?)剖面间距(m)1:2.5万41GridWorldDepthlnsight,SuperMapGlSCreatarQuantyView等国产成熟的地质三维建模软件。7.2.2建模方法根据建模范围及其数据源,统一地理、地形、地质、物探、遥感、钻探等建模数据,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建模方法,构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三维地质属性模型。根据需求,融合遥感影像、倾斜摄影等地表和地下地质、构筑物数据,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模型等。7.3三维地质结构模型7.
18、3.1地形模型根据收集地形数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构建地形模型,地形模型应完整覆盖整个地质体模型构建区域,并准确反映山地、丘陵、平原、河流等实际情况。a)当收集的地形数据为数字高程模型(DEM)时,可直接作为城市三维地质体建模的地形面模型。b)当收集处理的地形数据为地形点云、等高线时,可利用点云、等高线采用插值的方法生成地形面模型。c)当钻孔孔口高程与原地形面有明显偏差,不利于城市三维地质体建模开展时,需要将钻孔实测坐标及高程反馈到地形数据中,将局部地形面重构更新。7.3.2模型框架a)对于盆地型、基岩型城市模型框架,应基于城市所处的地质单元,利用地质图、地质剖面数据、物探数据、钻孔数据等资
19、料,厘清地质单元的边界条件,通过人机交互建立交叉地质剖面模型,精准控制断层、地层形态,控制建模区域的框架结构;b)对于平原型(第四纪沉积为主)城市模型框架,可以地表高程、基岩起伏面、沉积单元等作为建模和插值边界,通过钻孔或钻孔+剖面(人工剖面、物探剖面)等构建地质面进行建模。7.3.3地质面构建a)利用钻孔分层、地质剖面、物探剖面等数据,构建地质面,在实测数据精度不足或不足以控制地质面形态时,可根据地质人员对沉积规律与当地地质条件理解补充虚拟钻孔、剖面参与地质面构建。对于透镜体、地层尖灭等地质现象,可以通过人工添加辅助线将复杂的地质问题进行简化。b)对于岩溶、褶皱等复杂地质条件占主导的区域,应
20、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构建。C)对于山脚第四纪地层浅覆盖区第四纪地层与基岩面(或残坡积层)接触关系等无钻孔控制的地段,应通过绘制垂直于接触面的地质剖面进行地质面构建。7.3.4三维地质结构模型a)地质体初始构建应按标准地层编码在地质面构建基础上进行拓扑重建,地质体之间拓扑关系应符合地质规律,充分反映本地区地质构造、地层等地质对象的形态、分布、接触关系等。b)覆盖型岩溶模型需单独构建,构建时应充分利用钻孔、物探(包括电磁法、地震等)等勘察数据,精准识别岩溶规模、发育层段、分布形态等信息,构建溶洞(隙)等边界,生成溶洞(隙)体模型,再与地质模型做叠加分析,并进行融合。7.4三维地质属性模型a)在地
21、质结构模型基础上,采用体元建模方法,对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各类地质块体进行内部剖分,剖分网格应符合地质体(地层、断层等)形态,根据钻孔和剖面的物理、化学参数等属性数据对网格剖分后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进行赋值、插值计算,建立三维地质属性模型。b)地质体属性应包括地质体的非连续和非均质性属性,如岩性、成分性质、工程力学性质、水文地质参数、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参数等。C)赋值、插值方法可根据数据特点和具体需要选择自然邻点插值法、距离事次反比法、序贯高斯模拟、序贯指示模拟建模方法、简单克里金、普通克里金、LVM克里金、指示克里金、趋势面插值法、样条函数插值法和离散平滑插值法等。d)地质属性模型网格精度用以描
22、述网格剖分后水平方向网格单元的大小,应与建模数据精度相匹配,网格设置初始参数见表4。最终模型的格网精度可依据建模数据精度和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优化,以精准表达地质体的非均质性。表4格网参数设置参考表比例尺网格平面精度(m)1:20001001:1万2001:2.5万5001:5万10007.5地上地下一体化模型如需建设地上地下一体化模型,应收集或构建地上地下构筑物模型,将其与地质体模型进行叠加分析并融合,得到地上地下一体化模型。构筑物模型数据应符合CJJ157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要求。7.6三维水文地质模型三维水文地质模型包括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和水文地质属性模型,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宜在地上地下一体化模
23、型的基础上,结合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钻孔、剖面等多源数据,建立水文地质含水岩组与工程地质层映射关系,厘定含水岩组和隔水层边界,概化钻孔水文地质结构,构建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再通过网格剖分、属性插值建立水文地质属性模型。隔水层、构筑物是限制水文地质属性的边界条件。7.7模型拼接融合多人协同建模时,应通过拼接边界一定宽度内钻孔、剖面共同参与建模,宽度视建模数据精度确定,由所选钻孔、剖面控制拼接模型边界,切割后合并融合。必要时可增加虚拟钻孔或剖面提高精度,虚拟钻孔或剖面必须保留使用记录。7.8模型整饰要求在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以后,应对模型添加必要的注记、公路、水系等地理元素和图例等地质要素,通过真实
24、纹理贴图、分层设色等手段进行视觉上的整饰,使模型的视觉效果更加贴合实际,空间信息更加全面。分层设色宜参照DBfr12328、DZ0179对相应地层进行。7.9模型修改与更新随着建模区勘察程度的提高和勘察数据的不断增加,应持续动态更新、管理及维护勘查数据和三维地质模型,宜通过整体或局部重构的方式对三维地质模型进行更新。模型局部更新参照7.5模型融合要求,重构并融合更新地质块体,局部重构后需进行冲突处理。修改与更新记录应记录在相关元数据中,包含修改责任人、修改时间、修改日志等。8模型质量检查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后,应进行模型质量检验,即检查地质模型的合理性。检验应该贯穿整个建模过程。模型检验包括以下几
25、个方面:8.1几何检验检验所形成的各个地层曲面在几何结构上是否正确,包括检查线的连续性、面的连续性和拓扑合理性。各地质体应为封闭的三维体,禁止出现体未封闭的状态,一个完整的三维地质模型应充满整个建模范围和建模深度范围内的地下空间,各地层之间应无缝贴合,无空隙、交叉。8.2地层拟合精度检验要求拟合地质结构面在钻孔、剖面位置处与实际能够吻合,包括钻孔孔口和剖面折点高程与地形数据应-一致,钻孔、剖面分层应-致,钻孔、剖面与地质图应一致等。8.3地质结构合理性检验检验所拟合的地层曲面的趋势是否合理。可以利用地质平面图、横剖面图和平切剖面图进行检验。根据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在己知位置进行剖切运算,并转化为相
26、应规范二维剖面图,与原有剖面进行对比验证,若不相符则需要进行修改。8.4地质属性合理性检验检查所建地层属性是否合理,应系统检查模型地层属性与钻孔地层属性信息的一致性,模型属性数据与地层测试数据的统计特征的一致性,以及网格剖分精度是否合理等。若不相符(不合理)则需要进行相关参数修正和模型重构。9模型应用提交的三维地质模型应可用于三维空间分析、地下空间资源评价及开发辅助决策、地质安全风险精细识别与评价等。9.1三维空间分析9.1.1进行地质体剖切、基坑及隧道开挖、钻孔虚拟钻进等可视化操作。9.1.2制作任意位置的剖面图、虚拟钻孔柱状图、水平切图(地下地图)等。9.1.3进行三维趋势面分析、坡度计算
27、、剖面计算、开挖土石方量计算、等值线绘制、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数据挖掘等。9.1.4对三维模型进行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显示和输出。9.2地下空间资源评估9.2.1支持地下空间资源的识别和地质资源量评价,包括推断资源量、占用资源量、可开发资源储量等。9.2.2根据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建设发展等最新数据,进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区划,服务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辅助决策。9.3地质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9.3.1挖掘不良地质体及其组合,建立地质安全风险三维定量预测模型,对各风险要素进行评价,圈出地质风险危险区,评价危险程度等级。9.3.2根据工程地质勘察、城市建设中最新数据,特别是深基坑及地下
28、线性工程施工数据,进行地质风险等级更新。9.3.3融合在建地下构建筑物模型、监测数据等,实时识别与分析地质安全风险及其影响范围,提出地质安全风险等级预警。9.3.4融合地面塌陷空间分布数据,对塌陷发展趋势进行预演,圈定塌陷范围,指导塌陷处理及风险防控。9.4其他应用导入构建筑物规划方案数据,进行空间碰撞分析,获取地层综合桩基承载力,辅助工程项目设计及建设需求分析。10成果交付10.1一般规定10.1.1三维地质模型成果电子文件归档应符合GBfr18894等有关规定,城市三维地质模型项目汇交电子文件命名应符合附录A相关规定。10.1.2城市三维地质建模完成后应编制模型说明书并符合附录B。10.1
29、.3三维地质模型成果应进行固化处理,三维地质模型固化发布应符合下列要求。a)三维地质模型固化成产品时应写入模型信息、项目信息、任务信息、单位信息等内容,并应采用产品唯一编码进行标识;b)宜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清除模型编辑与修改过程的数据;C)应通过刻盘或在线形式进行发布,发布前应进行成果校审和验收;d)应对涉密的电子文件进行加密处理。e)固化后的模型应满足版本唯一、数据保密、文件只读等要求。10.2交付要求10.2.1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成果交付内容a)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成果说明书。b)与三维地质模型版本一致的地质数据库。数据内容包括:城市(名称)建模使用原始数据、城市(名称)建模使用交换数据、城
30、市(名称)模型成果原始数据、城市(名称)模型成果交换数据(见附录C)。10.2.2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成果数据交换格式a)应提供建模使用数据的交换格式,交换格式应符合GB13908、GB33444、DZAT0078、DZ/T0079和DZfrOl79相应部分规定。b)应提供建模成果数据的交换格式,包括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三维地质属性模型和地上地下一体化模型等,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原则上使用Geo3DML(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数据应符合DD2015-06相关规定。附录A(资料性)城市三维地质模型项目汇交电子文件命名项目汇交的电子文件文件名按其标识作用的不同,分为5个部分:类别位、册序位、间隔位
31、、文件名称位和文件名后缀,如图A.1所示。城市三维地质模型汇交的电子文件如无特殊需要宜采用此方法命名。gqOT1文件名后缓文件名称位间隅位(下划线)册序位类别位图A.1城市三维地质模型项目汇交电子文件命名示意图A.1类别位标识该电子文件的类别(参见表A.1)。表A.1城市三维地质模型项目汇交电子文件类别代码表类别名称类别代码报告、资料、文档类模型数据类DM建模数据类A.2册序位册序位用于标识该电子文件所在分册的顺序。册序位的值为Ol99。若其值小于10,册序位的第1位填充“0”。同类未成册的电子文件视为一册,册序位取值“01”。A.3间隔位用于分隔册序位和文件序号位,用一表示。A.4文件名称位
32、标识该项目中文名称,如建模成果说明书、城市(名称)建模使用原始数据、城市(名称)建模使用交换数据、城市(名称)模型成果原始数据、城市(名称)模型成果交换数据。附录B(资料性)XXX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说明书编写提纲B.1项目概况B.1.1项目由来与目标任务B.1.2项目名称、起止时间、承担单位B.1.3工作任务完成情况BJ.4工作质量评述B.2工作区背景B.2.1建模区范围及交通B.2.2地形、地貌B.2.3城市规划概况B.2.4地质背景条件B.2.5三维地质结构特征B.2.6地质环境问题分析B.3建模软件和方法B.4三维地质建模B.4.1数据收集B.4.2数据清理与质量控制B.4.3数据库建设B.4.4三维地质模型B.4.4.1建模数据及建模精度B.4.4.2三维地质结构模型B.4.4.4地上地下一体化模型B.5模型质量控制及验证结果B.5.1模型定量评估B.5.2验证结果B.6适用说明与使用注意事项附件:三维地质建模元数据表附录C(资料性)城市三维地质模型成果汇交资料城市弓维地质模型成果汇交资料目录建模成果说明书建模使用原始数据建模使用交换数据建模成果原始数据建模成果交换数据表C.1建模成果说明书说明书题名: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归档日期:表C.2文件目录序件号文件题名推位数量密级载体形式文件格式文件字节数是否汇交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