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docx(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B-XXX-XXXX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XXXX-20XX福建省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Standardof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inPrefabricatedBuilding(征求意见稿)2023-XX-XX 发布2023-XX-XX 实施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Standardof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inPrefabricatedBuilding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XXX-XXXX住房和城乡
2、建设部备案号:JlXXXX-20XX主编单位: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XXXX年XX月XX日2023年福州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Standardof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inPrefabricatedBuilding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XXX-XXXX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XXXX-20XX主编单位: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XXXX年XX月XX日2023年福州福建省住房和
3、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的通知闽建科(20XX)XX号各设区市建设局(建委),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各有关单位:由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的福建省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经组织审查,批准为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XXXXXX,自20XX年XX月XX日起实施。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函告省厅科技与设计处。该标准由省厅负责管理,具体技术内容由主编单位负责解释。附件:XX项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XX年XX月XX日附件XX项目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主编服位实施日期备注1DBJfTB-XX
4、X-XXXX福建省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尢院有限公司2O2X年XX月XX日前言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2022年第三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闽建科2022号15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设计阶段;5、生产阶段;6、施工阶段;7、运维阶段。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
5、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XXX,邮编:XXXXXX),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本标准主
6、要审查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目次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3.1一般规定43.2模型创建53. 3模型应用73.4成果交付及评价84设计阶段94. 1一般规定94.2 模型创建104.3 模型应用124.4 设计阶段成果交付155生产阶段205. 1一般规定205.2 模型应用205.3 可追溯管理215.4 成果交付226施工阶段236. I一般规定236.2 模型创建236.3 模型应用266.4 成果交付377运维阶段397. I一般规定397.2 运维模型创建397.3 模型运用407.4 运维模型交付43
7、本标准用词说明46引用标准名录47条文说明48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错误!未定义书签。12 TermSandSymboIS错误!未定义书签。23 BaSiCPrOViSionS43. 1GeneraIProViSionS44. 2MOdelCreation55. 3MOdeIADDliCaIion76. 4DeliVeryandEValUationOfReSUltS84DeSignPhaSe94. 1GeneralPrOViSionS94. 2MOdelCreatiOn104. 3MOdelADDliCation127. 4DeliVerVOfTheDeSign
8、PhaSe155PrOdUCtiOnPhaSe195. 1GeneraIProViSiOnS195. 2MOdeIADDliCaIion195. 3TraCeabiliIyManagement208. 4DeliVerVOfReSUItS216COnSUuctionPhaSe229. 1GeneraIProViSionS2210. 2MOdelCreation2211. 3MOdelADDliCaIion2512. 4DeIiVeryOfReSUllS367OPeratiOnandMaintenanCePhaSe3813. 1GeneraIProViSionS387.2MOdelCreatiO
9、n387.3MOdelADDIiCation397.4DeliVeryOfReSUltS42ExplanationofWondinginThisSPeCiCation_451.iStOfOUoIedSlandardS46Addition:EXDlanationOfPrOViSiOnS471总则.o.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指导和规范福建省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提升装配式建筑建设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本规程。1.0.2本标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运维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BlU)应用。1.0.3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外
10、,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建筑信息模型(BDI)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building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以及装配式组合结构或混合结构建筑。2.0.2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inprefabricatedbuilding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次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简称模型。2.0.3装配率prefabricationratio单体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
11、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2.0.4模型精细度IeVelofmodeldefinition建筑信息模型中所容纳的模型单元丰富程度的衡量指标。2. 0.5应用需求applicationrequirements根据工程操作目标而确定的对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需求。2.0.6交付物deliverable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并按照一定工作流程所产生的经过审核或批准的交付成果,包括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专业模型和与之对应的图纸、文档、表格,以及综合协调、模拟分析、可视化等成果文件。2.0.7协同collaboration基于建筑信息
12、模型进行数据共享及相互操作的过程。2.0.8模型单元modelunit建筑信息模型中承载建筑信息的实体及其相关属性的集合,是工程对象的数字化表达。2.0.9几何表达精度IeVelofgeometricdetail模型单元在视觉呈现时,几何表达真实性和精确性的衡量指标。2. 0.10信息深度IeVeIofinformationdetail模型单元承载属性信息详细程度的衡量指标。2.1 .11部品part由工厂生产、构成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建筑单一产品组装而成的功能单元的统称。2.2 .12部件component在工厂或现场预先生产制作完成,构成建筑结构系统的结构构件及其他构件的
13、统称。3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应贯穿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环节。3.1.2 项目开展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前应进行策划,应用策划宜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1项目地点、规模、类型、项目坐标和高程等项目信息。2模型的应用需求和应用目标。3模型应用的进度计划、交付物类别和交付方式。4数据交换方式和格式。5模型应用参与方,组织结构、人员职责。6使用的软件和版本。7模型架构、模型内容和模型精细度。8模型的权属。3.1.3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策划时应遵循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运维的原则。1.1.1 4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应符合现
14、行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福建省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I3-216-2015)的有关规定。3.1.5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在全生命周期的应用过程中,项目各方、各专业之间宜采用统一协同平台建立统一接口,建立统一的工作协同机制,对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一致性。3.1.6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实现各专业或各阶段的信息交互和共享。3.1.7 用于共享的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模型与设计保持一直。2模型数据已通过审核、清理。3模型是经过确认的版本。4模型数据内容和格式符合数据互用要求。3.1.8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集成结
15、构主体部件、内部装修部品和管线设备,实现项目设计构件化、构件信息化。1.1.1 9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将预制混凝土构件按专业划分,形成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部品部件库。3.1.10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部品部件库应包括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梁、墙、楼板、楼梯、阳台板、空调板,以及外墙板、内墙板、系统门窗、整体式厨房、整体卫生间等部品部件等。3.1.11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过程中,可通过模型拆分提高工作效率,模型拆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拆分前制定模型拆分方案。2提供多使用者进行存取环境。3创造多专业协同工作环境。3.1.12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具有统一的分类、编码和命名规则,并应符合现行建筑信息模型分类
16、和编码标准(GB/T51269-2017)的相关规定。3.2模型创建1.1.1 2.1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根据BlM应用相关专业和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任务的需要创建。1.1.2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宜按统一的规则和要求创建,当按专业或任务分别创建时,各模型应协调一致,并能够集成应用,保证数据有效传递和交换。1.1.3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应遵循部品部件标准化、参数化、少规格和多组合的原则,实现建筑平立面多样化和部品部件的系列化。1.1.4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宜应用统一的坐标系、原点和度量单位、标高、轴网。当采用自定义坐标时,应通过坐标转换实现模型集成。1.1.5 2.5装配式建筑信
17、息模型应由模型单元组成,模型单元应包含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等。3.2.6模型单元的几何信息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包含尺寸、定位、空回拓扑关系等几何信息。2应选取适宜的几何表达精度呈现模型单元的几何信息。3在满足建设深度和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应选取较低等级的几何表达精度。4不同的模型单元可选取不同几何表达精度。3.2.7模型单元的属性信息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名称、规格型号、材料和材质、生产商、功能与性能技术参数,以及系统类型、施工段、施工方式、工程逻辑关系等属性信息。2应选取适宜的信息深度呈现模型单元的属性信息。3.2.8当模型单元的几何信息与属性信息不一致时,应优先采用属性信息。3.2.8装配式建筑
18、信息模型所包含的最小模型单元应由模型精细度等级衡量。3.2.9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模型精细度、几何表达精度、信息深度应符合现行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17)的有关规定。3.2.10当工程发生变更时,应更新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和相关信息,并记录工程及模型的变更。3.2.11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或模型元素的增加、细化、拆分、合并、集成等操作后应进行模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3.3模型应用3.3.1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应符合全生命期应用、信息共享利用、各参与方协同实施的原则。3.3.2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前应制定
19、应用策划,应用策划宜符合下列规定:1应用目标。2应用范围和内容。3人员组织架构和相应职责。4应用流程。5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要求。6信息交换要求。7模型质量控制和信息安全要求。8进度计划和应用成果要求。9软硬件基础条件等。3.3.3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可按图3.3.1实施。图3.3.1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实施路径3.3.4在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信息安全,保证数据准确、安全的传递与存储。3.3.5按照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装配式建筑评价时,宜采用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计算建筑预制率、装配率。3.4成果交付及评价3.4.1交付前,应进行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质量
20、检查,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模型与工程项目的符合性检查。2不同模型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检查。3模型与相应标准规定的符合性检查。4模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检查。3.4.3交付物中除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以外的其他文件应优先从模型中生成,不宜或不需使用模型输出的部分信息,可以其他形式生成。3.4.4交付物中,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作为主要交付文件,其他成果文件可作为辅助文件。3.4.5交付物的文件格式应能满足装配式建筑评价评审的要求。3.4.6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交付应满足及时、准确、可靠的要求,宜按版本进行存储和管理。3.4.7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交付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
21、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福建省地方标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有关规定。4设计阶段4.1 一般规定1. 1.1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设计阶段应根据对该装配式单元建筑及其场地的设计与检测成果创建。4. 1.2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包含评价总体场地、单元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等模型。5. 1.3装配式建筑应包含主体结构、混凝土外挂墙板、梁、板、楼梯、空调板等水平构件,现浇竖向构件采用装配式模板、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6. 1.4装配式建筑应包含全装修模型;采用非砌筑内隔墙时,应包含单元非砌筑内隔墙模型;现浇竖向构件采用装配式模板时,应包含单元装配式模板模型。7. 1.5预制
22、构件特殊连接节点部位宜建立详细节点模型。8. 1.6各专业设计模型分开提交时,应保证模型基点一致。9. 1.7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设计与检测的工作范围、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应能满足装配式建筑后续深化设计、施工及运维阶段模型集成应用的要求。10. .8交付物的表达内容和深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规定。11. 1.9交付物在交付前应进行正确性、协调性和一致性检查,保证交付物的安全性、准确性、延续性、可追溯性及扩展性。12. 1.10交付物宜形成标准化的资源库和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库资源的创建、收集、编辑、存储、使用、删除等管理。4.2 模型创建4.3 2.1方案设计阶段1
23、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中宜在方案阶段进行“技术策划”。2方案阶段应完成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总体策划,明确装配式建筑设计指标和装配建造方案。3应依据总体规划控制条件和建设单位的设计要求,结合场地条件、周围建筑环境、道路交通环境,应用BlM软件建立项目方案设计模型。4方案设计模型应体现装配式建筑设计方案,应包括:主体结构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装配式和传统施工工艺建造的建筑内隔墙与外围护墙、与装配式相关的装配化装修部品部件。4.2.2初步设计阶段1初步设计阶段应制定整合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的计划和流程。2初步设计阶段应初步明确装配率和技术方案。3初步设计模型应涵盖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初步设计信息,并保证一致性
24、和准确性,模型信息应能快速有效的传递给后续施工图设计环节。4初步设计模型应在方案设计模型基础上进行细化。5深化结构建模设计和分析检查。结构构件应选用标准化预制构件,遵循模数化原则。建筑结构模型应预留相应机电设备的洞口、预埋件,计算相应荷载,检查计算并调整建筑结构模型。6初步建立机电专业主管线模型,协调并优化机房及管井设置,优化主管路敷设路线。机电和装饰装修系统的部件设备、部品宜从标准化库中选用。4.2.3施工图设计阶段1施工图设计阶段宜根据初步设计阶段的审批结果创建施工图设计模型。创建时,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主要专业宜同步参与,装饰装修工程、园林景观工程、幕墙工程、钢结构深化等专项
25、设计宜按设计进度要求参与。2施工图设计模型交付物宜充分考虑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等模型及数据的应用需求。3施工图设计模型的创建应以初步设计阶段模型为基础数据源,或以相关二维设计图纸为基础数据源。模型精细度应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深度要求。4施工图设计模型构件分类应按不同专业、不同系统划分,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暧通、电气等主要专业及装饰装修、园林景观、幕墙、钢结构深化等专项。5施工图设计模型中装配式构件应有明确的参数注释说明;无需深化设计的装配式构件模型精细度和信息深度应满足施工及安装要求;需深化设计的装配式构件在深化设计阶段的模型精细度及信息深度应符合深化设计阶段数据的要求
26、。4.2.4深化设计阶段1深化设计模型应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继续深化,以达到深化设计出图要求,并且预制构件及所含预埋件应具有独立性。2深化设计图应包括二维图和必要的三维模型视图。3各专业深化设计完成后应形成总体模型,并进行碰撞再次检查和优化调整。在各专业深化设计和各阶段协调中,应以施工因素为核心,并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5主体建筑设计单位应对预制构件深化设计进行会签,确保其荷载、连接以及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均符合主体结构设计的要求。6交付的深化设计模型,宜采用标准节点构造设计。预制构件、部件部品的选型应遵循模数化、标准化、部品化、通用化原则,在综合考虑各专业信息、生产、施工因素基础上,应进行一体
27、化集成设计。7交付的深化设计模型,应能满足工厂加工生产、施工阶段交付、施工图深化设计、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管理等要求,并能为工程算量和施工管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4.3模型应用4.3.1方案阶段方案阶段应根据建筑的特点与建筑建造模式进行预制方案分析,表达装配技术使用部位、范围、采用的材料及构造方法,初步确定预制构件的组合关系。1场地分析:应创建场地模型,形成项目场地选址分析报告。2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应从日照、采光、通风、声学、能耗排放、绿色指标、人员疏散、结构装配等方面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估。3指标分析:应进行技术、经济指标数据分析。4数字技术应用:应包括“BIM+虚拟现实技术(VR)”、“BIM+
28、混合现实技术(AR)”、“BIM+地理信息技术(GIS)”、三维激光扫描技术、3D打印技术等。5方案阶段应应用模型进行装配式建筑经济性评估。6方案阶段宜利用拆分模型统计预制构件的体积和重量,指导预制率和装配率的计算,方便进行多种方案的比选,在方案阶段可暂不考虑钢筋与各类埋件模型布置。4.3.2初步设计阶段1初步设计阶段应基本确定预制方案,表达装配技术使用部位,范围及采用的材料及构造方法,应基本确定预制构件的组合关系和节点大样。2建筑专业优化调整应遵循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原则,通过标准化单元组合实现多样化。3结构专业优化调整应减少结构预制构件种类,竖向结构构件截面沿高度方向宜减少变化,水平结构
29、预制构件宜统一截面尺寸。4设备、装修专业优化调整应与建筑和结构专业相协调,采用标准化、集成化的部品和配件。5指标细化分析:应包括分析技术经济指标数据、绿色建筑设计指标数据、装配式建筑设计指标数据等。6装配式结构技术要点分析:应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机电、装饰装修方案,应用BIM对结构方案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结构预制构件标准化分析。7专业协同分析:对建筑、结构、机电专业模型协同整合后,应进行碰撞检测,分析各专业合理性,提交模型整合检查报告文件。8专项计算分析:应借助相应性能化分析软件开展,如分析是否达到相关星级的绿色建筑标准。9算量分析:1)初步设计阶段应对预制构件尺寸和重量等进行统计
30、,构件设计应遵循受力合理、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2)应将基本模型深化形成设计概算模型,配合相关行业定额、设备材料价格等数据,进行工程量统计,辅助完成设计概算。4. 3.3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应用1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模型应对接项目管理平台、算量软件、性能化分析软件、设计协同校核平台。2土建专业模型的对应检测,应提交土建冲突及碰撞检测报告,应记录冲突及碰撞内容的节点位置等,并提出调整建议提交责任方审定调整。3机电管线综合检测及优化,应提交管线碰撞检测报告,报告中应记录管线碰撞内容,包含碰撞分布情况、碰撞节点位置、对应碰撞构件ID、号、各类型碰撞统计等,并提出优化调整建议,最终形成机
31、电管线综合图;优化后的各专业模型应符合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要求。4空间净高检测优化,应提交净富分析报告,可与管线碰撞检测报告合并,宜记录不满足净高要求的节点位置、不满足原因及优化建议;优化后的各专业模型应符合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要求。5可视化应用,提交虚拟仿真漫游视频、轻量化三维模型。应能清晰表达建筑物的设计效果,并反映室内外主要空间布置。6项目各项指标复核,应用模型复核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单体建筑面积统计表、主要设备明细表、绿色建筑设计说明、标准化设计要点,预制部位及预制率计算等技术应用说明。7建筑性能化分析,宜应用模型进行日照分析、采光分析、风环境分析、节能分析、噪音分析等措施
32、,提供达到相关星级成果要求的优化建议。8实物量统计应用,提交模型实物量统计清单,可作为工程造价工程量统计的参考。9复杂节点施工交底,应提供局部大样三维轴测图等,图纸、模型统一提交设计施工图会审,便于施工单位理解设计意图。4.3.4深化设计阶段模型应用深化设计阶段模型应用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1可视化分析。2碰撞检查及设计优化。3施工模拟。4生成和导出图纸。5可视化分析应包含下列内容:1)展示预制构件的组合关系、分布、种类及数量。2)展示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的形式、分布、种类、数量以及与主体建筑的相应关系。3)展示全装修、机电一体化与预制构件的相应关系。4)展示单元式幕墙的形式、与主体建筑及预
33、制构件之间的相应关系。6碰撞检查及设计优化应包含下列内容:1)土建与机电间的碰撞检查。2)主体与内装间的碰撞检查。3)预制构件、预留预埋套管与预制构件、现浇部分间的碰撞检查。4)集成卫生间、集成厨房与主体间的碰撞检查及节点优化。5)单元式幕墙与主体之间碰撞检查及节点优化。6)装配式模板与预制构件间的碰撞检查。7)支撑加固体系与预制构件、装配式模板间的碰撞检查。8)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与建筑外立面、预制构件、装配式模板间的碰撞检查。7施工模拟应包括下列内容:1)预制构件安装模拟。2)机电管线安装模拟。3)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安装模拟。4)单元式幕墙安装模拟。5)装配式模板安装工艺模拟。8模型生成和导
34、出图纸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基于模型直接生成和导出二维图纸和材料表。2)由模型生成的二维图纸,应满足国家、福建省对二维图纸的交付要求。4.4设计阶段成果交付4.4.1方案阶段成果交付1交付的方案设计模型应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及设计审批的需要。2方案设计阶段宜提供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513O1相关要求,模型精细度达到LODI.OW模型。4交付的成果应包括:1)建筑场地模型、装配式楼栋单体模型相关图纸和设计说明。2)由模型生成的总平面设计图纸,建筑专业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鸟瞰图、透视图以及其他相关图纸。3)方案阶段的装配式楼栋单体模型应包括建筑单体信息、单体空间区域信
35、息、楼层信息等,并满足后续初步设计阶段建模的基础工作。3方案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装配式选型方案、性能化分析及相关资料。4方案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交付物应符合福建省地方标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有关规定。4.4.2初步设计阶段成果交付1初步设计交付的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初步设计审批的需要。2成果应包括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初步设计图纸、装配率计算书、碰撞检查报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构件部件部品明细表等。3初步设计阶段宜提供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O1相关要求,模型精细度达到LOD2.0的模型。4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应准确表达并满足
36、相应规范,应能有效的将相关的构件部品的尺寸、体积、重量、数量、面积、材质及性能等参数信息传递。当交付为特定或合同交付时,可按其相应内容提供模型。1)建筑专业交付内容应包含:建筑专业模型、设计说明、主要图纸。建筑专业相关图纸包含由信息模型生成的总平面设计图纸,建筑专业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其他相关图纸。2)结构专业交付内容应包含:结构专业模型、设计说明、主要图纸。建筑结构整合模型、三维透视图、碰撞检测报告、轴测图、剖切图等,以及通过模型剖切的平面、立面、剖面等二维图,并对检查修改前后的建筑结构模型作对比说明。3)机电专业交付内容应包含:机电专业系统模型、设计说明、各类系统及主要图纸、综合
37、检查报告。5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交付物应符合福建省地方标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有关规定。4.4.3施工图设计阶段成果交付1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及相关设计图纸、项目需求书、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建筑指标表,宜有项目及构件属性信息表。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宜提供满足钢筋碰撞检查要求的预制构件模型及碰撞检查报告,其他装配式结构宜提供包含详细节点设计的BlM模型及碰撞检查报告。3施工图设计阶段宜提供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相关要求,模型精细度达到LOD3.0的模型。4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专业模型应在初步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深化形成,并应
38、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深度要求,关键节点重点部位应进行三维视图模拟展示。5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进行整合、协同、优化,消除专业间的冲突碰撞,确保施工图设计质量。6数字化施工图设计图纸宜从模型中直接生成导出,并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2018)的规定,其修改变更时应与模型实时关联。7施工图设计阶段宜采用BIM协同平台进行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间的提资工作,完成各装配式构件中预留孔洞、管线线盒的设计工作,并交付相关三维、二维施工图等。8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综合管线的模块化、参数化设计,并交付相关三维、二维施工图等。9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构件进行
39、编码编号。1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宜提供满足钢筋碰撞检查要求的预制构件BIM模型及碰撞检查报告,其他装配式结构宜提供包含详细节点设计的BIM模型及碰撞检查报告。11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交付物应符合福建省地方标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有关规定。4. 4.4深化设计阶段成果交付1应提交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策划方案。2应提交各专业施工深化模型,包含预制构件模型、项目整体管综及主要设备用房深化模型、及其他深化模型等。3应提交深化施工图及节点图。4应提交深化模型漫游展示。5应提交模型会审记录,和建议的解决方案。可通过问题报告的形式体现,应包含问题部位、问题描述及截图、优化建议、设计反馈或审核
40、单位等内容。6当采用基于模型的施工协同平台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明确施工协同平台的使用品牌和功能。2)建设单位应提供信息化系统采购合同。3)相关方应提供平台的登陆方式。7深化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交付物应符合福建省地方标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有关规定。4. 4.5设计信息模型的创建及应用应符合福建省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DBJ/T13-426-2023)设计阶段评价的有关规定。5生产阶段5.1一般规定5. 1.1预制构件生产之前应进行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包括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详图设计、预制墙板深化设计。5. 1.2生产单位(装配式工厂)应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及工艺、试验检验条件
41、,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关联到模型中。5. 1.3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模型应用,应包含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基本信息,内容包括社会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名称、法人代表、设计产能等;宜涵盖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工艺、排产计划、物料采购、质量验收、成本、资料管理与预制构件运输、存放、成品管理等全过程。5. 1.4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模型应包含包括构件安装位置信息、设计编号、几何信息、混凝土方量、混凝土强度、钢筋信息、预埋件信息等。5.1.5预制构件工艺设计、构件生产、存放、成品管理、运输等过程宜与BlM技术相结合。5.2模型应用5.2.1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模型应用中,宜采用模型模拟构件生产全流程。5.2.2
42、预制构件的模型宜是一独立模型,可独立应用于模具设计、构件入库存储规划、出库划分、吊装模拟。5.2.3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模型应用中,应依据设计阶段模型中的深化设计模型作为初始数据创建预制构件生产模型,并根据深化设计模型中提取的预制构件图纸、机电设备管线预埋、装饰装修部品部件预埋、其他材料等明细表统计,获得可用于生产的构件深化图及物料使用明细统计表。5.2.4宜根据深化设计模型和预制构件模型,对钢筋进行翻样,并生成钢筋下料文件及清单,应用于构件生产中。5.2.5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宜根据模型提取的构件信息统计表及施工进度计划,进行物料采购、模具需求申请、制定排产计划,对部品部件进行有序排产,优化资源
43、配置。5.2.6模具设计阶段,宜采用从设计阶段的模型中,获取构件的模具模型进行模具设计,利用模型对模具安装及拆卸过程进行碰撞检测,复核模具加工的准确性,其成果应满足构件生产要求。宜根据模具模型进行组立、拆卸模拟进行生产工艺交底。5.2.7在对施工现场的吊装工况,吊装设备、道路条件宜采用BIM技术对构件进行几何尺寸等的复核。5.2.8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反馈的实时进度建筑信息模型进行生产计划调整,优化资源配置。5.2.9宜应用BIM软件和大数据平台建立预制构件生产、运输、进场、吊装的实时动态监控信息。5. 2.9预制构件生产排产宜与现场的施工顺序相结合,以模型为基础进行信息化生产,将生产的构件在生产
44、流水线的布置、起板堆垛、装车顺序、现场吊装在模型中进行模拟,有效提高生产有序性、出货安全性,现场作业的高效性。5.3 可追溯管理5. 3.1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模型应用中应对预制构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和品质进行管理,并录入各关键工序的质检信息,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管理。6. 3.2预制构件的编码规则宜根据建筑领域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参照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各类信息内容的属性,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命名、分类,保证信息的唯一性,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7. 3.3当预制构件发生变更时(钢筋、几何尺寸、编码等),宜及时根据变更后的深化设计图或模型更新构件加工模型。8. 3.4预制构件生产阶段模型
45、应用,宜对各个关键工序建立管理流程,将各关键工序的质检管理验收信息、验收记录及时录入进行集中管理并添加到模型中,保证模型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可追溯性。9. 3.5生产阶段模型信息应与施工各阶段的模型协同工作,保持关联实现共享和信息传递。5.4 成果交付5.4.1预制构件生产阶段模型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预制构件生产模型、加工图、模具加工图以及构件生产的进度信息、质量信息、安全信息、成本信息、检测合格证信息等相关文件。6施工阶段6.1 一般规定6. 1.1施工阶段应应用BIM技术实施装配式建筑建造管理。7. 1.2施工模型应在施工过程随着现场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动态调整。8. 1.3应在施工图设计模
46、型可视化交底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9. 1.4施工阶段的BlM应用价值应主要体现在预制加工、进度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商务管理、可追溯管理、平台应用(智慧工地平台应用)等。10. .5应结合项目的管理目标和重难点分析,将BIM应用的职责覆盖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劳务班组。11. 1.6施工模型应用的工作内容宜细化到分部分项工程。12. .7宜结合工程创优策划进行施工BlM应用策划。6.2 模型创建6.2.1基本要求1施工模型应在设计阶段开始创建,并确保延续性。2施工阶段宜能提供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相关要求,模型精细度达到L0D4.O的模型。2施工模型的创建除应符合福建省建筑信息模型(BlM)技术应用指南相关规定,尚应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创建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木结构的预制构件、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标准化户型、全装修、机电一体化以及单元式幕墙等模型。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模型宜包含地面、墙面、天花、柜体、厨卫设备、五金配件、插座、照明、通风、给排水管线等。3施工模型应包含场地模型,且应标识出装配式预制构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