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美容科口唇美容手术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1812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美容科口唇美容手术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医学美容科口唇美容手术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医学美容科口唇美容手术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医学美容科口唇美容手术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医学美容科口唇美容手术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美容科口唇美容手术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美容科口唇美容手术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口唇美容手术诊疗规范诊疗指南第一节重唇第二节薄唇与厚唇第三节唇珠、唇峰及人中畸形第四节上唇过短或过长第五节小口与大口畸形第六节口角畸形第七节唇系带过短第八节唇外翻第九节唇裂术后唇继发畸形第十节无酒窝第十一节唇缺损第十二节露龈笑第一节重唇【概述】重唇属先天性畸形,多见于上唇,常发生于乳牙替换恒牙萌出后。重唇系唇红内侧口腔黏膜过度发育,口轮匝肌深层外周部直接与唇红黏膜紧密粘连,似双重唇红。【临床表现】重唇系唇红向口腔黏膜移行处黏膜过度增生、松垂突出。唇红和口轮匝肌正常,多表现为上唇中线两侧近前庭唇黏膜过度发育,呈梭形松垂突出,与唇红之间形成凹陷横沟。张口微笑时表现出明显的上唇外观不协调,中线两侧唇

2、黏膜重唇畸形,唇红中份欠丰满,闭口时畸形不明显。【诊断要点】L先天性畸形,替牙期始发现.2 .开口微笑时,口轮匝肌收缩,唇红向口腔前庭黏膜移行部出现松垂突出增厚,与唇红间形成一横沟凹陷,破坏唇红形态美。闭口时畸形不明显。唇红湿润面外露。3 .重唇多位于中线两侧唇部,其唇红黏膜、口轮匝肌、唇珠及唇系带结构正常。【治疗方案及原则】根据重唇多少切除多余唇黏膜进行手术矫治。切除唇红湿润面外露部分,创面切口可采用直线或“多”字W缝合。上唇重唇常行两侧唇黏膜横梭形切口,切口外端需伸延至颊部,间断缝合。重唇明显需切除部分口轮匝肌组织及黏膜下组织较多时,为避免直线瘢痕挛缩,可设计成连续“Z”形切口。对于唇红中

3、分明显菲薄者,可将两侧切除的黏膜下组织修形后以中分为蒂旋转填塞入中分唇红黏膜下方,以增加唇红中分的厚度而形成丰满的唇珠和唇珠切迹。第二节薄唇与厚唇【概述】口唇是面下1/3处重要的组成部分,微突,对称的口唇、优美的口唇形态,与周围表情肌谐调、灵活、细腻的运动,既参与面部多种表情活动,乂参与语言、咀嚼、吞咽等重要生理功能。口唇部具有相应正常的上唇高度、与之相适应的唇红侧方凸度、正面观唇红匀称的厚度以及与面部形态和其他器官相和谐的口裂宽度才能称为一个自然匀称并于面部相和谐的美的口唇。唇红厚度是以上下唇自然闭合时上唇唇红中央厚度而言,分为薄唇(厚度在4mm以下)、中厚唇(58mm)厚唇(912mm)及

4、厚凸唇(12mm以上)四种。一、薄唇【临床表现】薄唇表现为唇红部发育不足、薄弱,或口腔内创伤及手术所致。上唇多见。一些老年人因皮肤和肌肉松弛,上唇高度延长,使唇红部分内卷,唇红显露减少,亦呈现薄唇外观。【诊断要点】L上下唇唇红厚度失去匀称,显露过少。2 .上下唇轻闭时上唇唇红中央厚度在4mm以下,或下唇中央厚度在6mm以下。3 .(或下)唇一方过度菲薄。【治疗方案及原则】L唇红横向双“Y-V”成形术在唇黏膜中分设计中轴合一,两开口在侧方的双“Y”形切口,切开后适当分离各瓣,两“V”形瓣向唇红及口腔黏膜方向相向推进,尖端相对或交错缝合,以增加唇红厚度。4 .上唇高度缩短术上唇皮肤松弛下垂所致的上

5、唇菲薄,可采用两侧鼻底上唇交界处雁弧形切口,切除适量的白唇皮肤、皮下组织,有时尚需切除部分肌肉组织,分层缝合肌层和皮肤。3.对单纯唇红中份菲薄,可采用唇红两侧黏膜下组织瓣旋转填人中份黏膜下,以增加唇红中份的厚度。也可采用注射性能可靠的生物材料增加唇的厚度,使唇形更美。此举不能增加唇红的宽度,仅使唇白可凸出。【概述】厚唇是由重唇、唇腺增生或唇黏膜慢性炎症性增生所致唇组织增厚,表现为唇红部增宽变厚,外露过多,唇部明显突出。有些与遗传有关及人种特征有关,原因不明。【临床表现】唇组织增厚,上、7唇均可见。唇红外露过多,闭口时或微笑时唇红突出。唇红凸度、厚度与其口裂宽度、面部形态不和谐。【诊断要点】L上

6、、下唇唇红厚度失去匀称,突出外露过多。2 .上、下唇轻闭时上唇厚度在8mm以上,下唇厚度在12mm以上。3 .唇黏膜及唇腺慢性炎症增生,增生不能消退。4 .排除上下颌前突,牙槽、牙龈增生畸形所致的唇突出。【治疗方案及原则】L在唇红靠近口腔前庭黏膜侧设计横梭形切口,或设计水平雁弧形切口,其两端延长至颊部,楔形切除过厚的唇黏膜及适量口轮匝肌,清除切口周边的唇腺组织,肌肉黏膜分层缝合。5 .切除组织较多时,为避免直线瘢痕挛缩,坷设计成连续“Z”形切口。6 .唇珠不显的厚唇,可设计成“S”形或双侧弧梭形切开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以中部为蒂,修整黏膜下组织瓣旋转填人中分,以增加唇珠丰满度。第三节唇珠、唇峰及

7、人中畸形【概述】追求唇形美为人心所向。所谓唇形是指暴露的唇红部分的外形。上唇红、A唇交界处即唇红缘称为唇弓,形似爱神C口pid弓。唇弓两侧的最高处称为唇峰,两峰之间的低谷称为人中切迹。此处至两侧唇峰距离相等,两侧唇峰至口角距离相等。白唇正中为人中沟,其两侧隆起过唇峰的崎称为人中崎。唇珠是指上唇正中部向前向下突出圆凸的结节,是唇部美学的重要标志。唇红正面观的形态由两侧口角开始,唇部由薄变厚,到唇峰处即是唇红的最厚处,两唇峰之间的唇红因人中切迹存在而略变薄,却因唇珠的存在而与唇峰所在处厚度基本相等。第四节口唇美容手术一、唇珠重建唇珠是正常唇部的解剖标志之一,但不是上唇是否正常的标志。有唇珠形态不良

8、及肩珠缺失两种欲行唇珠重建。【诊断要点】上唇正中部平坦无突度和圆凸结节缺如,分别称为唇珠不显和唇珠缺失。【治疗方案及原则】L上唇中分设计垂直中轴的唇红黏膜“Z”形瓣,两对偶三角瓣交叉换位成形,对位缝合,即可形成明显的唇珠。2 .唇珠和唇珠切迹均不明显者,可设计成唇中分为蒂的双侧唇黏膜瓣,削除表层黏膜上皮,旋转填人中分唇红黏膜下,分层缝合,供瓣区拉拢缝合。即可形成突起的唇珠及凹陷的唇珠切迹。3 .上唇较松弛而唇珠不显者,可设计唇红横向双“Y-V”成形术。在唇黏膜中分设计中轴合一,两开口在侧方的双“Y”形切口,切开后适当分离各瓣,分别向唇红及口腔黏膜方向相向推进,尖端相对或交错缝合,以增加唇红中分

9、的厚度而形成明显的唇珠。4 .也可采用注射生物材料填充增大唇珠。5 .双侧唇裂术后唇珠缺失或唇红中份不足者,需根据具体唇、鼻畸形情况,分别采用相应成形方法。二、唇峰重建唇峰是上唇皮肤与唇红黏膜交界缘所形成的唇弓上高峰点。一般唇峰点较人中切迹凹陷点高出35mm.唇峰形态因人而异,有锐角型(唇峰角较锐)、钝角型及直线型。先天性畸形可致一侧或双侧唇峰消失,唇部外伤、唇颊肿瘤术后,可致唇峰缺如。常需要行唇峰重建。【治疗方案及原则】先确定唇峰点居的位置,标出人中崎与唇弓相交处为两侧唇峰点。使两点间的距离在Icm以内,唇峰距人中切迹点距离为5n口n左右。再根据两唇峰点间唇红的厚度来决定手术方案。上唇中份唇

10、红较厚(8mm)时,设计成唇峰两点间“口”形唇红切除,下拉白唇皮肤,缝合于唇红切缘而形成唇峰。若上唇中分唇红较薄,则在两点上方4mm处各做一三角形皮肤切除,再上提切口下缘唇红黏膜与皮肤缝合而形成唇峰。三、人中及人中崎重建人中是上唇中央部鼻小柱下方的上窄浅、下宽深的皮肤梯行凹陷。纵行凹陷的两侧为隆起于皮肤的人中崎。人中部完全平整、过宽松软,无人中沟甚至膨隆、人中崂平坦或呈沟状畸形时,上唇显得生硬呆板缺乏立体感,需行人中及人中崎重建术。【治疗方案及原则】标出两侧人中崎及人中凹陷区域,于其下方唇红部做约1.5.2cm的横切口,往上锐性剥离至人中,并在人中凹陷的部位切除皮下组织及部分浅表的口轮匝肌纤维

11、。止血后在两侧人中峭的皮肤处纵向褥式缝合数针,以形成纵行人中崎皮肤隆起,两崎之间置一硬金属管或塑料管并加压固定,缝合唇红黏膜切口。术后5天拆除唇红缝线,810天拆除人中崎褥式缝合线,并保持两崎间的管状加压3个月左右,以便获得远期效果,唇裂术后畸形需行人中重建时,在修整瘢痕的同时可将口轮匝肌在人中崎部位进行浅层肌层切开,并部分重叠缝合以形成明显的人中崎隆起。第四节上唇过短或过长上唇在鼻底下方,其皮肤部分称白唇。通常以人中崎的长度也就是鼻小柱根部至唇峰之间距离表示上唇高度。一般婴幼儿上唇高度为8-13mm,成人则为1518mmo一、上唇过短【概述】上唇过短系指白唇的垂直高度不足,常常与上唇外翻、上

12、颌前突相伴发生。单纯的上唇过短较少见。【临床表现】上唇过短常伴有上唇过度外翻,表现为开唇露齿,微笑时上颌牙龈及牙齿完全暴露。唇红暴露面过大。【诊断要点】1 .成人上唇人中崎高度少于12_,或鼻基底至口裂与口裂(闭口位)至额底比例小于1/3O2 .上唇唇红短并伴唇红外翻,唇红暴露面过大。3 .说话或微笑时,上颌牙齿甚至牙龈完全暴露。4,常伴有上颌牙性或骨性前突及深覆给。【治疗方案及原则】L上唇过短而不伴有上唇过紧畸形时,可设计上唇鼻底部开口向上的“V”形切口,外侧切口可延至鼻翼外侧,切开上唇皮肤至皮下往下方剥离,“V-Y”推进缝合,达到延长hH?高度的目的。4 .上唇过短并伴有上唇皮肤过紧时,先

13、测定需要增加的上唇高度,设计双鼻唇沟三角瓣或矩形瓣。由鼻底横切开上唇皮肤、皮下,往下剥离,使上唇下移,根据需要增加的高度切取双鼻唇沟3_:角瓣或矩形瓣,旋转填入上唇切口缺隙内。分层缝合皮下及皮肤切口,达到延长唇高的目的。X伴有唇外翻或上颌牙性、骨性前突者须同时行唇外翻、上唇过长及牙颌综合矫治才有满意效果。二、上唇过长【临床表现】上唇过长畸形表现为白唇长度较正常为长,唇红有时菲薄及内翻。一些老年人皮肤松弛下垂,也可导致上唇过长。【诊断要点】L成人上唇唇高大于者,或自鼻基底至口裂(闭口位)与口裂至颁底比例大于1/3。5 .白唇过长,唇红变薄,甚至内翻隐蔽。【治疗方案及原则】白唇过长畸形的手木原则是

14、切除过长的白唇组织,上提上唇以缩短唇高及纠正唇内翻。L首先测量上唇高度,确定应缩短的长度。切口尽量位于上唇上方鼻底处,绕至鼻翼外侧。按需要缩短的距离画出切口线,切除皮肤、皮下组织,亦可切除其下方的部分厝肌,分层缝合肌层、皮下组织及皮肤,使上唇整体下移。6 .对唇红较薄,需增加唇红厚度的上唇过长者,可切除略多的皮肤,并有意识地做唇红外翻缝合达到矫治目的。7 .对口周烧伤唇红缘不明显的上唇过长者,可设计唇弓缘k方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及部分肌肉组织,唇峰上方略多切除皮肤组织,使唇红外翻,达到缩短上唇、唇峰重建、唇弓成形的目的。第五节小口与大口畸形【概述】门裂宽度因人而异,只要口裂宽度和面部形态及邻近其

15、他器官相称,均能显示出自然和谐的口唇。口裂宽度参数:一般男性口裂宽度为4555mm,女性为40s50mm一、小口畸形小口畸形即口裂比正常者小,又称小口症。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小口症很罕见,是由于胎儿时期发育障碍,导致上颌突与下颌突联合过多,口裂很小。严重者完全闭锁形成无口症。后天性小口症最常见为门周重度烧伤瘢痕挛缩所致,也可由于口唇外伤、炎症、肿瘤术后瘢痕粘连所造成。【临床表现】小口畸形一般局限于口角区。伴有唇黏膜丧失者,其口裂成鱼口状,严重影响饮食及语言功能,但口腔内侧黏膜组织丧失较少。小口畸形可为一侧口角部,也可为两侧口角部畸形。表现为裂小、张口受限、面部不对称。口裂过小者进食困难

16、,只能将小块食物塞入口内或川细吸管进流食,语言不清,无法正常对话,只能书面交流。【诊断要点】L闭口状态时两口角间的口裂宽度小于35mm。2 .口唇缩小,常伴饮食、语言、咀嚼、表情等生理功能活动障碍。3 .口角不对称,唇红前缘弧度丧失。4 .严重者口裂呈鱼口状,口角黏膜与牙龈甚至牙槽黏膜粘连。【治疗方案及原则】小口畸形修复方法很多。根据裂的发生原因、轻重程度及口角周围瘢痕粘连范围,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行口裂开大术。L滑行黏膜瓣法先测量确定新口角位置。口角位置通常为患者平视状态时过Iffi孔的垂线与口裂水平线的交点处。定点后由上下唇红皮肤醋与新口角点做连线,画出所切除的皮肤三角形区域。切除皮肤后,再横

17、向切开并分离口轮匝肌至口角处。口角黏膜切口没计成“Y”形,先水平切开口腔黏膜至距新口角34mm处,新口角处黏膜“口”形切开,将尖端黏膜瓣外翻与口角皮肤缝合,形成新的口角。另上下两块黏膜瓣略作修整,并外翻与上下唇皮肤创缘及口角黏膜缝合。2 .唇红组织瓣法首先测量出新口角位置,切除口角皮肤瘢痕组织,分离健侧肌肉至新口角处。设计口角区上下唇红组织瓣,“Z”行切开唇红黏膜,行黏膜下分离,旋转拉至口角处与皮肤缝合,形成唇红缘。口角尖端黏膜尽量纵形缝合,以减少张口时张力。3 .颊黏膜瓣法转移修复当口角区域瘢痕切除后唇红组织丧失较多时,可在近口角颊黏膜上设计蒂在后部的双叶状颊黏膜组织瓣,组织瓣充分游离后,旋

18、转外翻转移至上下唇红缺损的创面上固定缝合。颊黏膜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4 .口唇成形术适用于烧伤后口周有环状瘢痕且张口困难者。按正常口角定点,标出拟定口唇外形,双侧口角处保留底宽约Icm的三角形皮瓣。沿标记的唇红缘分开,切除瘢痕组织。两侧口角各保留三角形皮瓣,唇峰处可多切除三角状皮肤组织。将口腔黏膜充分游离,两侧口角黏膜水平切开约l2cm,将口腔黏膜拉出并外翻与上下唇皮肤创缘缝合形成唇红。口角处三角形皮瓣内转与黏膜创缘缝合形成口角。本法术后口角修成方形还可二期行口角修整术。二、大口畸形大口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面部发育畸形。系胚胎发育时期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仅部分联合,裂隙可自口角裂至耳屏前。

19、一般裂隙多止于颊部,多为单侧,裂开至颊部者称口角裂或巨口畸形。裂至嚼肌前缘、下颌Si突、外耳区域称为面横裂。由于上下颌突均来自第一鲤弓,临床上面横裂尚可能伴有下颌骨发育不良及耳前瘦管、外耳畸形这种复合畸形称第一、第二鲤弓综合征。【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口角裂开。根据面裂裂隙的不同程度,又有轻、中、重度之分。轻度者口角裂至颊部,中度口角裂至咬肌前缘,重度口角裂至下颌骨、下颁骨后缘或外耳道。临床常表现为牙齿外露、咬合功能紊乱、面部肌无力、食物外溢、流涎、语言不清等功能障碍。【诊断要点】L上、下唇自然闭合时,两侧口角间的口裂宽度大于55mni02 .口角不对称,一侧口角正常,另一侧口角裂至同侧耳屏前的

20、方向,口角裂侧牙齿外露、食物外流、流涎、吮乳困难、发音障碍等。3 .严重面横裂可伴有面斜裂及第一、第二腮弓综合征体征。【治疗方案及原则】先天性大口畸形,愈早进行手术修复愈好。早期修复不仅可使面部畸形和牙列畸形得到矫正,还可使流涎、吮乳困难、发育障碍等得到治疗。1 直接缝合法大口畸形的矫治,首先是确定口角的正常位置。单侧面横裂可依健侧口角为准,双侧面横裂口角位置通常为患者平视状态时过瞳孔的垂线与口裂水平线的交点处。在上下唇红缘点分别做标记,自裂隙上下缘唇红皮肤交界处做切口,切开黏膜并翻向口腔侧o上唇做一水平唇红瓣切口,下唇做一纵形切口,形成两个三角形黏膜瓣。下唇黏膜瓣与上唇口内黏膜边缘缝合形成口

21、腔黏膜衬里,上唇黏膜瓣修形后缝合于口角成形成口角唇红边缘,再分层缝合肌层及皮肤。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理想的口角;其次是口内黏膜切口和口外皮肤切口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切除两侧口角的黏膜,分层缝合皮肤、肌肉、黏膜,使口裂成正常比例。2 .“Z”成形术对于裂隙较长的患者,口角定点及裂缘切口同直接缝合法。上下裂缘唇黏膜翻至口腔侧,上下直接缝合形成口腔黏膜衬里,分离并缝合肌层。为避免直线瘢痕挛缩造成口角移位,可在切口中段设计一组或多组连续“Z”成形术,缝合后皮肤切口呈锯齿形。3 .口角成形在缝合形成新口角时应避免直接缝合形成尖口角。因尖口角不仅外形欠佳,而且还会影响张口。应将上唇或下唇的丰满部切

22、断旋转向下或向上,缝合于相应的唇红处,即可形成有完整黏膜的口角。这样无论静止状态时的外形或是开口时的形态、功能均有较佳的效果。4 .后天性大口畸形,视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修复方法。5 .正常人口裂因人而异,存在大小差别。若口角位置超过角膜内缘垂线或瞳孔垂线,但口角自然、两侧对称,则不宜手术治疗,否则会造成口角瘢痕,反而会出现口角失常畸形。第六节口角畸形【概述】口角畸形包括口裂大小的异常及口角位置的异常。前者已在大口畸形及小口畸形修整术中论及,故此处仅涉及口角位置的异常。多数是由于烧伤后挛缩瘢痕牵拉口角移位,少数可因外伤或龈口炎后遗症所造成。【临床表现】口角或颊部、颁部因索状瘢痕挛缩,导致口角不在

23、一水平线上,表现为口角向上或向下歪斜。【诊断要点】L了解有无口周创伤、手术、感染史。6 .双侧口角不对称。7 .瘢痕牵拉一侧口角移位,一侧口角位置异常。口角可向上方或下方歪斜。【治疗方案及原则】L轻度口角歪斜畸形,且无组织缺损时,可设计成“V-Y”推进组织瓣矫治。手术时“V”形切开的组织瓣其蒂部应位于唇红部,切开深度应达肌层,游离组织瓣向畸形口角推进,使之复位,“Y”形缝合切口。2 .索条状瘢痕牵拉而引起的口角歪斜,手术方法是切除索条状瘢痕,以此为中轴顺着皮纹方向设计“Z”字成形术矫治。3 .片状瘢痕牵拉或因组织部分缺损后引起口角向上或下方移位时,可采用邻近口角组织瓣成形术矫治。于患侧口角上下

24、唇红缘外皮肤切开,上唇切口不超过人中崎外侧,深达肌层,充分松解瘢痕,形成口角皮瓣。再根据对侧口角相应的水平面,设计邻近对偶三角瓣与口角切口线连成“Z”形或反“Z”形,使三角瓣蒂位于颊部,其“Z”形切口线末端与对侧口角平齐,切口深至皮下或肌层,锐性剥离三角瓣,两三角瓣“Z”成形交叉换位后分层对位缝合,即可矫治口角不齐。第七节唇系带过短【概述】唇系带过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由于上唇系带粗短,上唇被紧系在牙黏膜上。【临床表现】唇系带过短,系带附丽较低,上唇和上颌中切牙间的牙槽黏膜相连,导致上唇活动受限,上颌中切牙间形成明显的间隙,影响恒牙或乳牙的排列。【诊断要点】1 .系先天性畸形。2 .上颌

25、中切牙唇侧根方可见粗扁的“V”状软组织附丽,系带附着近牙槽崎顶部。3 .系带粗短,附着过低,导致上唇运动障碍和畸形,上中切牙间存在间隙。4 .老年人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吸收过多,唇系带附着相对过低,影响义齿的固位。【治疗方案及原则】L系带延长术对片状扁薄的唇系带过短,可采用系带延长术。拉开上唇使系带绷紧,沿骨平面切断系带,深达唇部前庭洵底,在两侧稍做潜行分离,将所形成的菱形创面作纵行间断缝合。2-系带切除术对粗韧的系带可行系带切除术。拉开上唇钳夹系带,紧贴牙槽骨面及唇黏膜面切除中分系带,创缘潜行分离,无张力后行纵行间断缝合。3 .“Z”成形术利用Z成形延长中轴的原理,沿系带中央做纵行切口,切口两端

26、各做一相互平行的切口,切口呈“Z”形或反“Z”形,长度相等,方向相反,两同位角约60“。切开后充分游离软组织,将两对偶三角瓣互换位置后间断缝合。4 .“V-Y”成形术将系带附着于牙龈部作为“V”形尖,系带两侧切开黏膜,分离“V”形瓣,向上唇推移,切口两侧附着龈黏膜下潜行分离,缝合切口成“Y”形。即可达到延长系带的目的。第八节唇外翻【概述】唇外翻可发生于上唇或下唇。是由面飞部烧伤泰、创伤及感染等所致的唇不能完全闭合外翻畸形,造成露齿及露龈。其外翻畸形程度和功能障碍与瘢痕挛缩的轻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可有轻度外翻或仅有下唇外翻,或伴有口角变形。若颈颈或颈胸部发生严重粘连时,下唇可极度外翻并出现进食、咀

27、嚼、语言甚至呼吸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如幼时发生这种畸形,可因瘢痕牵拉影响下颌骨的发育。【临床表现】多见于面部创伤后,轻度唇外翻对外形及功能影响不大,表现为局部唇红增厚,露齿及露龈。严重者领部及颊部均有瘢痕,可出现涎液外流,语言不清。儿童期发病不及时治疗可影响下颌骨发育,造成牙列不齐S【诊断要点】L了解口周有无创伤、手术、感染史。5 .唇形美破坏,轻度唇外翻仅局部唇红变厚畸形,外翻处皮肤常有瘢痕挛缩,自然状态时不能完全闭合。、6 .重者可合并深层组织广泛破坏或瘢痕挛缩,甚至发生骨及颗下颌关节粘连、牙列不齐、鸟嘴畸形等。【治疗方案及原则】根据唇外翻程度可采取以下修复方法。1 .“V-Y”推进皮瓣法唇

28、部轻度外翻,唇周组织瘢痕已稳定、较松软,能够推移滑动时,可采用“V-Y”推进技术。“V”形瓣的蒂部位于唇红侧,切开深度达肌层,充分游离组织瓣向唇部推进,使外翻的唇部充分复位,“Y”形缝合切口创面。对上唇过短所致的上唇正中外翻,则可采用上唇上段鼻基部甚至延长至两侧鼻翼外侧部的雁弧形切口,充分游离上唇组织,鼻翼外侧部多余组织可行月牙形的切除,上唇向下推进“Y”形缝合。2 .“Z”成形术唇部皮肤条索状的瘢痕挛缩,可先切除索状瘢痕,松解周围组织,根据创面设计对偶三角瓣,切口深达肌层。将两块三角瓣交叉换位后间断缝合,即可松解外翻畸形。3 .鼻唇沟皮瓣法片状瘢痕挛缩可致的中度唇外翻,不能用“Z”成形术及“

29、V-Y”法修复时,可设计单侧或双侧鼻唇沟皮瓣修复。先沿瘢痕周边切除并松解,使口唇复位到正常水平。根据创面大小设计单侧或双侧鼻唇沟皮瓣,供瓣K创缘游离后直接拉拢缝合。一般设计皮瓣长度要比缺损部位长1cm,防止转移后出现不足。皮瓣长宽比一般不超过4:1,否则需对皮瓣行延迟术。4 .长方形颊颈部皮瓣法波及颁部、口角、颊部的大面积瘢痕挛缩可致重度唇外翻畸形,若同侧颈部组织正常,在切除下唇、口角、颊部的挛缩瘢痕后,可在颊颈部设计一长方形组织瓣,转移至下唇、口角、颊部创面,分层缝合,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5 .颈胸皮瓣法波及额部及两侧颊部的严重下唇外翻,在彻底切除并松解瘢痕后,可切取颈部皮瓣向上推移或胸肩皮

30、瓣转移覆盖面部创面。颈胸部创面则用全厚或中厚皮片移植覆盖。6 .皮片或皮管修复法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挛缩造成的广泛唇外翻畸形,先将挛缩的瘢痕组织全部切除。充分进行组织松解使唇部恢复到正常位,创面彻底止血,采用足量的自体全厚皮片修复并加以加压固定。皮片成活后应用弹性绷带压迫固定3个月以上,以防止皮片挛缩引起下唇再度外翻。对外翻范围很广旦肌层组织缺损时,可考虑延期皮管或游离皮瓣如前臂皮瓣等修复。第九节唇裂术后唇继发畸形【概述】唇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唇裂修复的方法虽日趋完善,通过手术将缺损和畸形移位的组织予以整复,使其恢复接近于正常的外形和功能,但仍有渚多因素影响疗效造成术后畸形。即唇裂时厝、鼻

31、、皮肤、肌肉、咬合、牙槽、颌骨等畸形的程度(单侧或双侧,完全裂或不完全裂,是否合并牙槽裂等),术者手术的经验和技巧、手术时年龄、手术方法的选择等原因造成新的畸形或遗留未能完全矫治的原畸形,属于唇裂术后畸形。而需要分期治疗的一心畸形如鼻翼软骨移位、牙槽突裂等,则不属于肩裂术后继发畸形的范畴。唇裂术后唇继发畸形,根据原发畸形分为单侧唇裂和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根据发生部位和表现分为上唇高度不足或下垂,上唇宽度不足或松弛,唇红部形态不良等。术后畸形二期整复的难度与原唇裂的畸形程度、首次手术选用的修复方法、术者的技术水平及术中有无技术失误、术后有无继发感染等均有密切关系。若二期术中发生不应有的组织切除造成

32、某些重要组织的短缺,操作不当致自然解剖结构的破坏和移位、大量瘢痕组织的形成等,二期手术会变得相当困难,修复后也很难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如若再伴有牙颌系统的发育不足,二期整复的整体效果更不理想。因此,在预测术后效果时,必须认真地客观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一、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畸形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畸形包括口轮匝肌移位畸形、患侧上唇高度不足、患侧上唇过长、患侧上唇过紧、肠红及唇弓形态不良、上唇前庭沟过浅或粘连等。(一)口轮匝肌移位畸形【临床表现】患侧唇裂缝合处状似隐裂,低平甚至塌陷,无人中崎,唇部扁平不丰满或呈沟状凹陷,口轮匝肌完全断裂未接合。患侧鼻翼脚下方、唇上部袈现为增厚隆起

33、,为肌组织短缩移位所形成肌附着隆突。唇活动时:述凹陷和肌突起更加明显。【治疗方案及原则】重新做唇功能性修复术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可按原术式切口切开,在皮下及黏膜下分离口轮匝肌并切断异位附丽,分离剪断上唇方肌纤维,将两侧离断的门轮匝肌上下束准确文寸位,外翻褥式缝合。人中崎处可将肌层部分重叠缝合,达到人中崎重建。修整肌隆突及唇红,准确对位缝合唇红组织。(二)术后患侧唇高不足【临床表现】术后患侧上唇高度不足,唇峰点位置高。唇红及唇峰、明显上移。唇红部有切迹或缺损畸形。【治疗方案及原则】术后患侧唇高不足除设计不当外,还与患侧上唇面积小、组织量不足有密切关系,此外也可因术后创口发生严重感染,形成大量瘢痕

34、,瘢痕收缩牵拉患侧唇峰点使其明显上移所致,故应根据产生的原因采用相应的处理办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在原有的整复方法基础上予以矫治。1 .如为ROse法一期手术,可在切除原有的直线瘢痕后,于上唇的上1/3处行“Z”成形术矫正。2 .如为MiLLard法一期手术,可沿原切口切开,去除瘢痕,同时略延长切口线,加大患侧推进瓣底端宽度,以延长上唇高度。3 .如为Tennison法,若原手术区瘢痕不明显,可在患侧唇峰点上方行“Z”成形术矫正。若原手术瘢痕明显,可沿原切口切开,切除瘢痕,同时延长切口并增加三角瓣底端宽度。4 .此外还有一些病例非真正的唇高不足,而是患侧鼻翼基部未能复位而造成的唇高不足的视觉效

35、应。此类畸形须将患侧鼻翼复位。若患侧鼻孔与健侧对称,则可采用“V-Y”缝合法矫正;若患侧鼻孔较健侧小,可移一鼻唇瓣至鼻翼内侧进行矫正;若患侧鼻孔大,则可移鼻底三角瓣至鼻翼外侧矫正。5 .若上唇组织不足,患侧唇峰口角距明显短于健侧时,延长上唇高度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两侧唇峰口角距的不对称畸形,需酌情配合患侧口角开大术。(三)术后患侧上唇过长、上唇下垂畸形【临床表现】患侧上唇过长,唇峰低垂,唇红部向下突出。多见于单侧不完全唇裂术后,患侧鼻翼基部下移,移位的口轮匝肌未得到解剖复位。有时伴上唇部紧缩和人中切迹向患侧偏移畸形。【治疗方案及原则】矫正原则是按原切口重新手术矫治。从鼻底切至唇峰处,可不

36、全层切开,但必须深至肌层。将异位附丽的口轮匝肌自鼻翼基部切断,充分游离后缝合至鼻小柱基部,同时上拉缝合肌层及唇峰点,使患侧鼻翼基部上移复位而得到全面矫治。如唇红部仍有.突垂畸形,可行局部修整。(四术后上唇宽度不足【临床表现】术后上唇过紧,上唇宽度较下唇窄,上下唇宽度比例不协调,上唇短缩,其运动不灵活,上唇下部平坦内缩,患侧上唇组织不足,双侧上唇明显不对称,人中切迹和唇珠往往向患侧牵拉移位。此类畸形常发生在原有单侧完全性唇裂伴齿槽突裂且患侧唇面积不足者术后。【治疗方案及原则】上唇过紧畸形是单侧唇裂术后畸形中最严重,而且是最难矫治的继发畸形。伴有上颌骨发育不足、齿槽突裂及患侧牙槽突后缩等,更加重矫

37、治难度。处理这类畸形时必须采取综合方法。L首先需矫治牙颌畸形,建立完整的上牙弓骨性支撑。2 .手术可沿原手术切口全层切开上唇,剥离并松弛患侧邻近颊部组织,将两侧组织复位,切除健侧切口处不对称的组织,使两侧上唇组织大致对称,将缺损区尽贵调整至正中部,准确测量上唇组织缺损量。3 .再由下唇转移相应大小的Abbe组织瓣到上唇,修复上唇缺损,准确对位缝合。(五)唇红部形态不良这类畸形比较常见,种类繁多。多因唇裂修复时设计失误或操作不够精心所致。归纳为患侧唇峰、唇弓外形不良、唇红下缘弧度缺陷或口哨畸形、唇红前缘弧度不良等。唇峰外形不良【临床表现】唇整体形态尚可,患侧唇峰分离而不呈峰状,唇峰角过宽或过窄,

38、患侧唇峰点上移或下移。有时健侧唇峰亦破坏,整个唇红上缘不呈弓形而呈单纯的弧形。【治疗方案及原则】L唇峰角过宽、唇峰分离时,以健侧宽度为标准,在患侧定点画线,纵梭形切除瘢痕及适量皮肤和唇红组织后对位缝合。2 .患侧唇峰低时,可在患侧唇峰缘上方切除一块新月形或三角形皮肤,分离唇弓缘和唇红,将唇弓缘上提缝合形成唇峰。3 .患侧唇峰高时,在患侧唇弓缘上方做倒“V”形切口,充分分离皮肤和唇红,按“V-Y”推进法行“Y”形缝合,可降低唇峰。4 .患侧唇峰角过窄,可在患侧唇峰点外侧、唇弓缘上方切除一块梭形或新月形皮肤,分离唇弓缘和唇红,向外上方牵拉缝合,可使窄的唇峰角增宽。5 .唇弓整体形态不良,整个唇红上

39、缘不呈弓形而呈单纯的弧形时,先在唇红缘上画上唇弓形态,再根据唇红中分厚度,采用下拉人中皮肤或上提唇红黏膜的方法进行成形。见第三节的“二、唇峰重建”中的内容。6 .唇弓对合不整时,沿唇红缘画出错位的对偶三角瓣,将唇红瓣与白唇瓣交换位置后对位缝合,注意唇弓缘的对合和对称的曲线形态。唇红下缘弧度缺陷或口哨畸形【临床表现】唇红下缘产生凹陷,唇红缝合处唇红组织薄,局部直线瘢痕挛缩,下缘弧度缺陷呈口哨畸形。【治疗方案及原则】L诉弓、唇珠形态正常的单纯唇红下缘凹陷畸形,可设计局部“V-Y”成形或合并“Z”成形术,将黏膜瓣推进旋转矫治畸形。7 .伴发患侧唇峰点分离的唇红凹陷畸形较明显时,可设计两唇峰分离点为基

40、底向上的全厚或接近全厚的三角形组织瓣,去除表层皮肤瘢痕,填塞于唇红部,唇红黏膜三角瓣交叉插入成形。唇红前缘弧度不良【临床表现】唇红前缘弧度不良为常见畸形,唇红缝合处组织薄,呈沟状凹陷。【治疗方案及原则】以唇红沟状凹陷为纵轴,设计对偶三角瓣,采用“Z”成形术,切开沟状区,分离两侧肌层,修整表面内卷多余的唇红黏膜,将两块三角瓣交叉换位后外翻缝合。前庭沟过浅或粘连【临床表现】上唇前部前庭洵过浅,黏膜前庭沟粘连,上唇活动受限,詹部受牵呈凹陷瘢痕条索。【治疗方案及原则】纵梭形切除条索瘢痕,设计“Z”成形术矫治,或者采用横切纵缝法行前庭沟成形术。粘连严重者需行皮肤或黏膜移植术。二、双侧唇裂术后唇继发畸形双

41、侧唇裂由两侧同时手术,因而不似单侧唇裂那样存在健侧和患侧的不对称、不谐调,其术后畸形较为规整。但双侧唇裂畸形程度远较单侧为重,伴发的相关畸形(鼻及牙槽突等畸形)均较严重,因此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整复也具有相当的难度。此类术后畸形有口轮匝的断裂移位、上唇过长过紧畸形、唇弓形态不良、唇红缺陷畸形及人中畸形等。(一)口轮匝肌未接合或未完全接合【临床表现】人中组织缺少、薄弱、平坦,无人中沟,两侧唇上方均可见肌性隆起,活动时尤为显著。,【治疗方案及原则】口轮匝肌未接合或未完全接合须行口轮匝肌修复术。按原切口重新切开双侧上唇,分离口轮匝肌并切断异位附着,使之充分松解,向中线推进。将口轮匝肌拉拢至中线对位缝合,

42、局部修整皮肤和唇红,以矫正其畸形。(二)上唇过校畸形【临床表现】白唇长度较正常为长,唇红有时变薄及内翻,或与上唇过紧合并存在。【治疗方案及原则】白唇过长畸形的手术原则是切除过长的白唇组织,上提以缩短上唇并纠正内翻。L单纯全上唇过长,可于上唇上方沿鼻底绕鼻翼脚雁弧形切除一条适当宽度的皮肤和部分肌组织,“Y-V”推进分层缝合。唇红也可随之稍向外翻,增加了上唇下部的突度。2.人中部唇高度正常或缩短,两侧唇过长时町于两侧唇鼻底下方切除一条适当宽度的皮肤肌肉组织后分层缝合。严重畸形者应沿原切口全层切开,分离口轮匝肌,在两侧唇上方各切除一块近似三角形的皮肤、肌肉组织,将口轮匝肌及侧唇上提分层缝合。唇红过厚

43、时做梭形切除。(三)术后上唇唇高不足【临床表现】前唇部甚至两侧唇部短小,切口缝合部位组织薄弱。唇红部厚度不足,上唇两侧有肌隆起或两侧唇相女寸较长。【治疗方案及原则】L全上唇过短,按MiLLard双侧唇裂术式重新修复,同时行口轮匝肌重建。两侧唇峰点适当外移,两侧推进瓣上方切口可沿鼻翼沟向上延长,以使侧唇向中线做较大幅度的推进。前唇部各设计小三角瓣旋插于侧唇瓣上方,使前唇及侧唇均可得到适当延长。2仅前唇部短小,而两侧唇相对较长时,可设计前唇全长“V”形组织瓣,两侧绕鼻翼弧形切口,鼻翼外侧可切除新月形皮肤,充分分离后向下推进至正常位置,两侧唇瓣向中线推进,“V-Y”缝合延长中部前唇。或采用增加前唇高

44、度的改良法矫治。(四)上唇过紧畸形【临床表现】上唇过紧后缩,上唇宽度较下唇为窄。上下唇宽度比例失调,常伴有上唇过长、上颌发育不良、上颌后缩、前牙反拾、下唇相对前突畸形。【治疗方案及原则】上唇过紧畸形矫治难度较大,矫治这类畸形常采用综合疗法。L.伴上颌骨后缩时,应采用正颌外科Le-FOrtl型截骨术,将上颌骨前份骨段前移固定,达到既矫正上颌骨后缩畸形又推上唇向前的双重目的。2 .上唇组织不足可在前唇正中部全层切开,将两侧唇组织复位达到正常松弛度后,测量缺损的长、宽度。在下唇中央部设计下唇动脉为蒂的与缺隙相应大小的Abbe全层瓣,尽量解剖下唇动脉到仅保留一血管束为蒂,旋转180转移至上唇缺损部位,

45、分层缝合,二期行断蒂术。注意Abbe瓣大小尽量符合上唇人中形态,缝合后人中外形更理想。(五)木后上唇横宽松弛畸形【临床表现】双侧唇裂术后上唇横宽松弛,上唇明显松弛,上唇表现为“三半嘴”(包括两侧唇和中央前唇宽度各占1/3左右)不良外观。常合并有双侧侧唇及其下方唇红过分突出,两侧侧唇与前唇缝合处口哨畸形,前唇唇红缘处不丰满畸形等。【治疗方案及原则】前唇过宽畸形,在前唇仍按正常人中及人中崎形态定点画线,沿画线及两侧手术缝合处的瘢痕线做切口,深到肌层。将拟切除的两白唇组织瓣以唇红缘为蒂附着于侧唇唇红部,再进行必要的口轮匝肌分离复位,两侧唇人中崎表面采用外翻褥式缝合以形成明显的人中崎,唇红部翻起中分内

46、侧黏膜,将两侧切下的组织瓣去除表皮及瘢痕后交叉缝合填塞于翻起的前唇黏膜瓣下方,再将前唇黏膜瓣覆盖于其表面。唇红部局部修整三角瓣后交叉缝合。(六)术后唇红中分缺陷畸形【临床表现】双侧唇裂术后唇红中分缺陷畸形最常见,表现为中央唇红不丰满、凹陷,甚至有较大缺损,形如吹口哨状。【治疗方案及原则】L术后畸形轻时可采用“V-Y”成形术,以中分凹陷唇红为“V”形瓣蒂,松解瘢痕后向唇珠推进“Y”形缝合,以增加唇红中部厚度。3 .伴有前庭沟粘连,上唇凹陷畸形时可采用倒“V”形唇中分黏膜切口,切口深达肌层,两侧向前庭沟延长。两侧唇红黏膜肌瓣充分游离后向中分推进,呈倒“Y”形缝合,以达到唇红丰满。4 .对中分唇红菲

47、薄缺陷畸形,可在缺陷的唇红设计两个轴线合一的双水平“Y”形切口,切开分离后将两侧三角瓣相向推进,交错缝合,以增加唇红厚度。5 .若唇红中分凹陷,伴发两侧唇红肥厚并突出畸形,可用蒂在中线的两侧黏膜下肌蒂瓣,削除表面黏膜后折转填塞于中分唇红黏膜下,以增厚中分唇红厚度,形成明显的唇珠和唇珠切迹。或选用深部肌肉为蒂的两侧尖端在外的三角形黏膜肌瓣,削除中分凹陷处表层黏膜,将两侧三角肌瓣向中央推进缝合。6 .若上唇唇红中分缺陷畸形但其两侧唇形态正常,可用下唇内侧蒂的黏膜肌肉瓣转移至上唇唇红中分下缘修复其凹陷缺损。术后1周再行断蒂修整。下唇黏膜瓣可位于下唇内侧的上端或下端,依手术需要而定。(七)前庭沟过浅【

48、临床表现】双侧唇裂术后前唇部的前庭沟常很浅,严重者无前庭沟,致上唇活动受限,常伴有中央唇红缺损。【治疗方案及原则】L对轻型畸形,可采用系带矫治的横切纵缝法或“Z”成形术矫治。7 .对严重的畸形,可采用“V-Z”形推进加黏膜移植术。在牙龈上方牙槽骨黏膜做横切口,正中做“V”形唇黏膜切口,形成两侧的三角瓣和中央的“V”形瓣。“V”形瓣在骨膜上分离,使其充分向唇红部推进,矫正唇红缺损。两侧黏膜瓣分离后在中线交叉并和“V”形瓣呈“Z”形缝合,即可形成深的前庭沟。牙槽骨创面以颊黏膜移植覆盖。8 .也可设计前颌黏膜矩形瓣,以唇红缘为蒂设计前唇矩形瓣,于骨膜上分离,将瓣向唇红部推进以加深前庭沟。牙槽骨部创面行颊黏膜移植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