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2024-2027年专项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29113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2024-2027年专项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2024-2027年专项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2024-2027年专项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2024-2027年专项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2024-2027年专项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2024-2027年专项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2024-2027年专项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XX小学2024-2027年专项发展规划完善“5431”教师梯队培养机制,打造“智慧教师”工作目标L进一步完善“5431”教师梯队培养机制。“5”即从“齐悦青春团一齐悦新星团一齐悦新秀团一齐悦骨干教师一齐悦智慧教师”的五级教师成长梯队;“4”即从“青苗班主任一青树班主任一青优班主任一青箸班主任”的四级班主任梯队;“3”即“备课组长一年级组长一中层干部”的三级管理梯队;“1”即为每名教师打造属于自己的一张特色名片。2 .通过不同层级、不同形式的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勤谨、博学、彰德、创新”的智慧教师。3 .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师发展环境,以“团队建设”促“我要发展”的良好氛围,打造富

2、有特色的品牌学科。目标达成标志2024-2025年:L制定XXXX小学5431教师梯队建设培养方案,确定各梯队的进阶标准,通过个人申报一团队推荐的方式初步确定各团队培养人,实施“5431教师培养工程”。2 .每位教师提交个人名片申报意向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有方向,专业素养有提升。在区级以上评选中至少有5名以上教师榜上有名,并力保区优质课一等奖3-5人。3 .加强学校学科团队建设,确定团队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团队文化。2025-2026年:1 ,认定学校“骨干教师”“智慧教师”“青优班主任”“青箸班主任”,形成动态管理机制。2 .教师个人发展方向不断明晰,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名片。指导、帮助教

3、师提炼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有3-5名教师发展特色鲜明。3 .学科团队建设初显成果,学校内评选3-5个优秀学科。2026-2027年:L组织“智慧教师”“青普班主任”成果交流会,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动态管理机制运行良好。4 .教师专业化成长取得明显成效,培养3-4名区域内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能手,培养1-2名区域内名师,成为学校特色名片。5 .学校团队建设纵深发展,区域内形成2-3个品牌学科。实施措施L精准把脉定规划。指导学科组、学科教师制定团队三年发展规划和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方向,申报个人名片和学科特色。学校成立工作小组,帮助、指导团队和教师精准定位,科学规划。2 .“全员阅读

4、”提品质。实施“全员阅读”工程,丰腴教师精神,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契机,通过开展“共读一本书”“读书打卡”等活动,创设积极的读书氛围;通过“读书沙龙”“共享书香演讲”“我与一本书的故事”等活动,引领深度阅读;通过组建“悦读小分队”“悦读成果分享”等展示阅读成效。3 .名师辐射有引领。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开展“名师周”系列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向纵深发展。4 .“智慧教研”赋内涵。各学科团队确定每学期的教研主题,开展好两周一次的学科大教研和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常规活动,选好学科与信息化2.O工程做好融合创新点,提升教研内涵。5 .教师成长搭云梯。组织“新教师过关课”“新星新秀评选”

5、“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活动,为各级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助推教师专业发展。6 .校本培训助成长。“悦远智慧场”创新形式,精选内容,为优秀的教师成果推广提供平台,充分利用身边的“大家”资源做好校本培训;积极邀请各级教育教学专家到校为教师的发展进行精准指导,提炼成果;积极争取各种外出培训机会,设计“走进名校浸泡式培训”“名家主题培训”等培训课程,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育教学理念。7 .干部培养优机制。优化干部竞选和培养机制,将品行好、专业好、有干劲、有创新的年轻人吸收到学校的管理团队中。充分聚合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组成的“智囊团”智慧,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课程建设一开发跑遍X

6、X之非遗齐韵课程工作目标继续丰富跑遍XX课程,开发非遗齐韵特色子课程,以“五育”融合为理念,构建起非遗齐韵课程体系。充分利用非遗项目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和育人功能,与当地齐文化相融合,培养齐悦学子的家乡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争当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者,并在非遗项目的学习和传承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目标达成标志2024-2025年:依托省、市规划课题实施,非遗齐韵特色课程之二十四节气课程、XX花灯课程逐步形成体系。2025-2026年:完善二十四节气课程、XX花灯课程,并继续探索开设1-2项非遗特色课程,课程搭建更加丰富、充实。2026-2027年:逐步完善非遗齐韵课程,提炼总结,形

7、成成果,精选一项特色子课程形成品牌。实施措施L拓宽课程开发渠道,充分利用学校、家长、社会等校内外优质资源,开设非遗项目社团,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借助非遗项目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发挥非遗项目的育人功能。2 .课程开发以“五育”融合为理念,与国家课程相整合,以学科课堂为阵地,提升课程实施质量,服务学生全面发展。3 .依托学校立项省、市规划课题,将课程建设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加强课程建设与实施效能。4 .完善课程构建体系,开展“兴致盎然学非遗”动手动脑做非遗”欢天喜地玩非遗”“津津有味品非遗”等活动,将非遗项目与当地齐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的家乡意识、家国情怀。5 .开设“节气种

8、植园”“节气气象观测站”“非遗创美园”等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度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形成人人争当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者的浓厚氛围。6 .邀请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培训,让学生切身感受非遗魅力。7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在非遗项目的学习和传承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8 .将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融合,实现“处处景观能育人,面面墙壁会说话”的环境育人效能。9 .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加大科研力度,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实现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工作目标坚持“抓问题促发展”的思路,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

9、为中心,以培训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构建“教科研训一体化”工作新常态,探索教师教科研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促进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信息化2.O的深度融合,实现“引领教育科研,凝练实践成果,服务师生发展”的工作目标。目标达成标志2024-2025年:L开拓教师研究视野,推送先进教科研理念。营造“发展型”教科研氛围,优化各级课题申报管理制度,完善“服务型”教科研机制。2 .开展课题实践研究,激发教师教科研内驱力。依托现有的省规划课题、省教研课题、市区规划课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课题申报立项率和结题通过率。3 .依托课题创新教研,实现科研、教学同频共振。充分发挥课题研究核心小组作用,扎

10、实推进课题理论学习,推动课题实践研究,提高教科研成效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协同发展。2025-2026年:L通过“双研”专题活动,分项目培育教科研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和课例研修的“双研”主题活动,探索教师教科研素养提升策略和路径,提升教师教科研软实力。4 .打造教师自能培训圈,培养教科研“特色”教师。形成闭环思维,定期复盘各项研究工作,构建“自主学习一内化吸收一实践验证一成果分享”的教科研训良性循环模式。5 .进行“传统文化进校园”“二十四节气”两项教科研成果的凝练,参加XX市优秀教科研成果奖评选。2026-2027年:L深化“大单元逆向设计”研究,促进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

11、训、信息化2.0的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品牌学科。6 .培养草根教科研专家,引领各级课题申报和研究、论文撰写与发表,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行稳致远。7 .培植“大单元逆向设计”教学成果,参加市级成果奖评选。实施措施L通过“问诊式”综合指导,组织针对性专题培训,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带领一批教科研骨干,开展“沉浸参与式”课题研究,争取实现“有申报必有参与,有参与必有立项”的工作新局面。2 .利用教研员蹲点包校指导、校园读书节专题活动、二十四节气实践研究完成市重点课题“XX花灯”“神话传说”“二十四节气”三个重点项目的实践和成果提炼,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擦亮“传统文化示范校”名片。借助C-ST

12、EAM项目活动的开展,整合原有“互联网+”课题资源,开启信息化2.O时代的跨学科深度融合,开拓课题研究思路和视野,培育学生创新素养。3,将省教研课题重点进行分解,推出“逆向评价策略研究”“逆向学评单研究”等子课题。通过申报区级规划课题,依托语文名师工作室,组建高效磨课团队,扎实开展课例研修,创新教研形式,由“结伴联动教研”升级为“智慧教研”,让课题研究真正建立在教学实践之上。提炼相关策略,改进课堂教学,打造品牌学科,促进教师教科研专业素养的提升。4 .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扎实推进“五育”融合的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形成“五育”融合的育人路径与模式。“悦童年”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13、务,创新德育途径,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做好“悦童年”德育一体化建设。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打造师德高尚、专业精深、能力突出的“德育导师,队伍,培养友善、自信、健康、智慧的齐悦少年。目标达成标志2024-2025年:L依托XXXX小学5431教师梯队建设培养方案,构建“青苗班主任一青树班主任一青优班主任一青箸班主任”四级班主任梯队培养工程体系方案。通过个人申报、学校认定的方式形成梯队,并为不同层次班主任制定专业素养发展规划,做好“微笑”德育品牌的顶层设计和内涵挖掘。5 .开发“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探索劳动教育内容、路径和模

14、式。开展“这个月”主题活动,拓宽活动内容和形式。6 .做好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步形成系列微课。2025-2026年:L围绕班主任四级梯队培养工程体系,分层开展班主任专业素养培训活动,建立各层级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打造一支学习型、反思型、策略型、智慧型的“德育导师”队伍,积极研发德育校本教材,使“微笑”德育品牌在区域内有影响。2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形式和创新“这个月”活动设计。3.依托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列微课,完善家长学校课程资源实施。2026-2027年:L成立“青箸班主任工作室”,发挥四级班主任梯队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推动全校班主任工作

15、均衡发展,实现班主任队伍建设“共享智慧”带动学校班级管理的“各显风格”。2.形成“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月”活动出特色。3.创建XX市特色德育品牌和XX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措施L积极围绕师生培养目标达成,加大学校常规管理工作。(1)建立班主任培养长效机制,构建“青苗班主任一青树班主任一青优班主任一青箸班主任”四级班主任梯队培养工程体系,为不同层级班主任制定专业素养发展规划,分层开展班主任专业素养培训活动,建立不同层级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知行论坛”“专家培训”“身边榜样”等活动的开展,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通过成立“青箸班主任工作室”,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

16、和“特色主题班队会展示活动”等形式发挥德育骨干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德育导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围。(2)以“打造微笑德育品牌,培养友善、自信的齐悦学子”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主题,坚持开展“友善之星”“自信之星”“齐悦之星”“齐悦十佳最美学子”等评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品行。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加强基础管理,打造“特色班级”“特色中队”。2,深入研究德育课程内容,细化学校德育课程建设。(1)加强少先队建设,完善大、中、小队组织,加大队干部培训力度,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继续开展“这个月”特色活动,突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劳动教育活动形式,打造“体验式”活动课程

17、,力求入脑入心。加强阵地建设,利用好大队队室、中队队角、鼓号队等,营造有特色的少先队文化氛围。(2)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筛查,规范建设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学生个性咨询辅导,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室、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等途径积极为学生、家长提供个性咨询辅导。3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带动作用,开展家校共育。发挥家校育人合力,充分利用社会和周边资源,如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丰富学生体验,提升学生素养;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等做专题培训,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家长志愿者”等活动,有效促进家校沟通。四、实施保障(一)组织保障L成立领

18、导小组,形成校长任组长、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中层干部为规划成员的管理与实施组织体系。4 .制定XXXX小学教育行动纲领。以纲领诊断学校现状,引导全体师生的行为,构建学校提升空间。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各项工作发展提供全方位指导。5 .以项目负责制推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项目,明确分工,落实到人。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总体把握战略规划,对重点发展项目进行管理调控,适时微调,科学务实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副组长协助校长做好规划实施,并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予以调控平衡,定期开展项目评价、总结反思、整改纠偏;中层干部为各项目具体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对规划项目进行具体实施,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整改与上报。(二)高度重视全校教师充分学习、研讨,紧跟学校三年规划步伐,做到全校教师上下一心,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各部门制定出相应工作计划,教师个人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三)资金保障科学编制预算,精准投放,保障三年发展规划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升行政后勤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树立后勤为重点工作保驾护航的意识,让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拥有高质量的服务保障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