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54689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5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按语文学细读是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公众号以文学细读杂志为基本平台,致力于推介各类“细读”文章,开辟一片以文会友的小园地。本期为抵掌谈戏”栏推出吴佩熏老师的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本文发表于文学细读二零二三年第一辑,感谢作者授权。作者简介吴佩熏(1987-),女,台湾云林人。台北政治大学中国文学所博士,台中勤益科技大学基础通识教育中心国文组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宋元明南戏和咏剧诗。发表过武宗南巡对于太湖流域南戏作家群之影响南戏剧本体制”演进之探讨刘克庄咏戏诗中的江西景观等单篇论文。陈三五娘故事流播

2、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吴佩熏摘要:陈三五娘的故事在闽南文化圈盛演不衰,自明清起形成各版本之间历时性的续衍,而在横向文类之间的承与变,更是传播研究中有待剖析的视角。本文梳理知见材料,即诸文类、各版本现存的概况,继以方言戏文荔镜记和文言小说荔镜传作为研究范围,分析出陈三五娘故事的言情主轴,乃以五娘投荔陈三磨镜三人私奔作为主要情节,在袭用才子佳人的爱情桥段前提下,考察荔镜记戏文中所提及的言情曲目,与关键言情情节之承继与开展,并探讨荔镜传小说于言情情节安排上另出蹊径之处。最后分别从接受者与创作者的心理切入,分析舞台效果指向观看者的审美需求,故剧作家务求发挥舞台的最大娱乐性;而小说作者的

3、主观意识是典型的文人襟抱,寄托于案头间的逞才自娱,还要兼顾情理法,让有情人在天命的安排之下终成眷属。关键词:陈三五娘;荔镜记;荔镜传;言情情节引言陈三五娘的故事于闽南文化圈传唱已久,积累在各类艺术、表演形式间,形成丰厚的积淀,引发了学界研究的热潮。特别是明清小说、戏文诸刊本的问世,提供了文献上比较分析的依据。学者们关注到的课题是:陈三五娘故事最早衍生为小说还是戏文?现存最早的戏曲刊本为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小说目前最早仅存清嘉庆甲戌年(1814年)新刻荔镜奇逢集。但学者们根据其他小说引述荔镜记,推测荔镜记应于弘治末至嘉靖初成书(弘治年:1488-

4、1505,嘉靖年:1522-1566,16世纪初),陈香先生直言”陈三五娘故事起于小说;而龚书辉先生则未下定论,认为陈三五娘故事的起源,以及其较早的形态,现在已不可得知3。陈益源先生只论各文类间有互相融合的情形,而未明言先后关系,4郑国权先生则以为在没有找到明代的奇逢集或荔镜传存书以前,小说与戏曲的先后关系一时也说不清楚。5刊刻的年代提供我们时间轴上的参考坐标,但并不等同于绝对的时间先后,更何况至今仍不见明嘉靖以前的小说刊本。这与文学史普遍的现象恰好相反,中国戏曲自宋元之际成熟为大戏以来,明代中叶已进入传奇体制,是以有才子佳人剧膨响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看法,而陈三五娘故事的流播情形是否属于该文学现

5、象呢?笔者虽对此论题十分感兴趣,但在资料不足的现况之下,以自己的能力恐怕难有突破,因此只能同郑先生所见,存而不论,暂时搁置了。在可掌握的文献基础上,学者探讨的是:文言小说和方言戏文为何导向了悲剧、喜剧不同的结局?郑国权先生在是喜剧,抑是悲剧?一文中,提到陈香先生不同意悲剧结局之说,以及辩证了施舟人先生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一文,乃是根据会文堂荔镜传小说,将陈三五娘故事定调为悲剧收尾,而非荔镜记戏文的喜剧结局。郑氏从观众的心理分析,认为戏曲的搬演会迎合大众的口味,大团圆的美满结局才是陈三五娘故事的正宗版本!7据此可思考:不同的文体会影响陈三五娘故事的接受与再创,目前可见的清刊本荔镜传小说大体维持喜庆

6、结局,只有会文堂的本子出现悲剧的结局,成为小说文体中“改写窜改的极端之例。显然,该作者非为商业效益而写,而是更忠于自己的写作心理,而那些忠于喜庆结局的小说,何以又在时间的洪流中浮沉湮灭,不及戏文的历久弥新呢?因此笔者揣想,小说作者的主体性比剧作家来得更强大,其创作心理的投射,很可能就左右了作品的流传性。任一艺术作品的生灭,都系乎创作者与接受者的两端,我们可以从某版本、某形式的流传,来反推接受者的心理;那么,被接受者所淘汰的其他版本,该创作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理,也应当去推敲、去省思。本文以期就这两种创作心理的比较,针对陈三五娘故事的流传现象,提出更进一步的说明。当陈三五娘的故事被不同的文类所

7、共享,被不同读者群、观众群所共赏,自然会衍生出不同的细节,甚至是悲剧、喜剧不同的结局旦是,故事的言情主轴,依旧是以“五娘投荔陈三磨镜三人私奔”作为主要情节。而这三大情节,绝非陈三五娘故事所独创,而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所习用的桥段,但陈三五娘故事巧妙地将这三大情节串连,成为闽南民间故事中,才子佳人故事的类型代表。本文试以此三大言情情节为考察对象,先论述戏文中作为言情主轴的三大情节的承继与开展,再检视小说中该情节的处理方式。第一节陈三五娘故事之文本现况”,梳理笔者知见材料,即诸文类、各版本现存的概况。第二节聚焦在方言戏文荔镜记中所提及的言情曲目、关键言情情节之承继与开展。第三节探讨文言小说荔镜传于

8、言情情节安排上另出蹊径之处。第四节分别从接受者与创作者的心理出发,分析舞台效果如何满足观看者的心理,同时反向窥测创作者的心理投射。一、陈三五娘故事之文本现况根据笔者的概览与整理,陈三五娘故事的流播与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目前学界普遍的看法,认为故事乃源自民间传说,8确切作者不可考,不见于南戏出目,只见于闽南文化圈。因此,笔者将成书的年代一一明代,作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水岭,而在写成文本以前,故事梗概也已成型:陈三离泉T灯下奇逢T林大托媒T陈三回潮一五娘投荔一李公相助T破镜为奴一情感纠缠-林大逼亲一相偕私奔一官府追捕一营救行动一成亲团圆。明清以降进入第二阶段,陈三五娘的故事写成文言小说荔镜传,

9、最慢于明代嘉靖初年已存,9再从嘉靖、万历年间的戏文刊本,可得知明代搬演的风气十分盛行,闽南地区以南管音乐伴奏的地方剧种因而咸受其益,歌仔册和歌仔戏亦共享了陈三五娘故事。截至今天,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仍演荔镜记,出自荔镜记本事之散曲,占南管散曲的二分之一,南管弦友传唱不已,也是歌仔戏的“四大出之一。第三阶段是近代人的改写,呈现其源源不绝的生命力。以上传播路径整理如下图示意之:源头、梗概明、清故事共享-五代陈瑞?-宋末真人真事?f 1.民间传说2.明代成书一、文本1 .传奇小说2 .戏文剧本二、各剧种搬演L南管戏(D梨园戏(2)南管木偶戏(3)车鼓小戏3 .歌仔戏三、说唱曲艺1 .南管曲唱2 .歌

10、仔册3 .俗谚四,五,如图所示,陈三五娘故事发展至今,已累积丰硕的成果。陈三与五娘的踪迹散布在各文类、各剧种、各说唱艺术之间。而荔镜记戏文和荔镜传小说的明清刊本自1950年代以来陆续问世,10截至2011年为止,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在郑国权先生主导之下,集结了目前最完整的第一手资料,201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荔镜记荔枝记四种;2011年又出版了两本书,即郑国权先生校订的明万历荔枝记校读和他编撰的荔镜奇缘古今谈。本文幸赖这三部书的出版,拟以明清的方言戏文和文言小说为讨论对象,各剧种的剧本,以及歌仔册、南管曲唱的唱词,本文就先不予列入讨论。以下说明荔镜记荔枝记四种明万历荔枝记校读和荔镜奇缘古今

11、谈所涵盖的第一手数据。目前明清戏文共有五本刊本,郑国权先生将明嘉靖本荔镜记、清顺治本荔枝记、清道光本荔枝记以及清光绪本荔枝记于2010年汇编出版,前面保留原刊本书影,并统一页面大小为16K,后面附上点校排印本,方便读者阅读。而明万历本被郑国权先生视为地道的潮州刊本,因此被剔除在泉州戏曲之外。但在曾永义老师的建议之下,认为故事既横跨泉潮,以之作为附录,可使陈三五娘完整呈现。因此,郑国权先生于2011年又校订出版了明万历荔枝记校读一书,同样是保留了原刊本书景乡和点校排印本,并作明万历荔枝记校读一一试以嘉靖本荔镜记与之比较一文,分享他的研究成果。以下以表格示之:年代书名全名/简称.公元.年号,156

12、6.明嘉靖.45丙寅.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荔镜记.1581.明万历.9辛巳“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荔枝记.备注未4种瓦165L清顺治.8辛卯.新刊时兴泉潮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荔枝记.183L清道光.11辛卯.陈伯卿新调绣像荔枝记全本/荔枝记.1884.清光绪.10甲申.陈伯卿新调绣像荔枝记真本/荔枝记.而荔镜奇缘古今谈一书,则是汇整陈香先生、陈益源先生和郑国权先生三人与陈三五娘相关的学术著作。该书取得陈香先生陈三五娘研究一书的版权,编为附录一。因目前荔镜传小说仅存清代刊本,11因此荔镜奇缘古今谈一书又提供了陈三五娘故事写成文言小说的第一手文本附录二为文言小说奇逢

13、全集(又名荔镜传),采用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年,1908)的石印本,全名为增注奇逢全集.附录三为陈益源先生的单篇论文荔镜传考,附录四为文言微型小说绣巾缘,提供陈三五娘故事作为文言小说荔镜传的重要资料。二、方言戏文荔镜记言情情节之运用方言戏文和文言小说”的对举,乃郑国权先生所提出,13笔者以为这样的称呼清楚地标示出文类和语言,是以行文间多所借用,并用来订定章节名称。当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已蔚为风尚,自会发现不同故事中,开始出现许多类似情节与人物形象的设计。林保淳先生于古典小说中的类型人物书中指出:才子佳人小说的固定情节模式大抵可以三圆概括:私订终身后花园、多情才子中状元、坎坷历尽庆团圆。14其他学

14、者也已注意到明清戏曲情节重复的现象,如许子汉先生的明传奇排场三要素发展历程之研究15、林鹤宜先生的规律与变异:明清戏曲学辨疑,及高祯临先生的明传奇戏剧情节研究口7,三者对于明传奇爰情剧讨论的课题名异而实同,许氏以袭用关目称之,林氏以程序情节称之,高氏则称其为关键情节换言之,在同类型的故事、小说、剧本中,类似的情节关目被反复使用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这些雷同,能够唤起观众的熟悉感,能够轻易地传达作家所欲表达之事,能够使三方达到共鸣。18如上所言,单就戏曲就有不同的指称,而本文又牵涉到跨文类的比较,考虑本文着重于言情情节不同的处理,故笔者选择以言情情节称之。在荔镜记戏文中,已直接点名承继的对象,特别

15、是青梅记和西厢记。一方面可说是借助耳熟能详的其他剧本来唤起观众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民间故事在蜕变为地方戏曲的过程中,袭用其他作品的特色。撷取其他作品,可说是一种承继、一种手段,但必须得变化开展出自己的独特性,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不朽的地位。因此第一小节先罗列荔镜记戏文中有迹可循的言情情节,于下再集中探讨“五娘投荔陈三磨镜三人私奔”的承与变。(一)荔镜记戏文中的言情情节林艳枝嘉靖本荔镜记研究论文中,已将荔镜记戏文中所提到的言情剧的曲目或情节一一列举,计有西厢记怀香记青梅记吕蒙正留鞋记乐昌公主司马相如等等,以及“神女襄王温蟒玉镜台刘晨阮肇误入天台”等典故。本文借鉴林氏所作之整理,再根据荔镜记荔枝

16、记四种第一种,明代嘉靖刊本荔镜记校订本之标逗、校字,补上出目名称、曲牌等,破折号之后为前后语境之简单交待,罗列如下:19向上滑动阅览1 .第六出五娘赏灯:“【大迓鼓】张琪莺莺围棋,宛然真正。五娘所见的花灯之一。2 .第十二出辞兄归省:“【望吾乡】韩寿偷香有情意,君瑞相见在琴边。看古人,有只例,姻缘愿乞早团圆.陈三辞兄,返回潮州,希望能有机会再见五娘一面,自述对五娘的思慕。3 .第十五出五娘投井:“【五更子】卢少春、锦桃李,汝曾力青梅做表记,恁今不免来学伊。一一益春劝慰五娘之词。4 .第十七出登楼抛荔:古时千金小姐同梅香在彩楼上,力抛球投着吕蒙正,后去夫妻成双。亚娘,今不免将手帕包荔枝,祝告天地

17、,待许灯下郎君只处过,投落乞伊拾去,后去姻缘决会成就。”主仆二人登楼,益春所献之计.5 .第十八出陈三学磨镜:【北上小楼】(白)记得当初张琪共莺莺有情,张琪袂得入头时,假意借书房西厢下读书。(唱)假意西厢下读书,伊暝日费尽心神。(白)记得少春袂得锦桃娘仔,着假意卖菜子入头,力玉盏打破除,姻缘即得成双.(唱)看伊万般计较,力玉盏打破卖身。(白)伯卿看伊割吊,若卜学只二人的所行,也无乜下贱。(唱)若得共伊姻缘就,阮情愿甘心学恁。陈三欲寻李公思量时所唱、念之词。6 .第十九出打破宝镜:“【好姐姐】(生唱)壮节丈夫谁得知,愿学温蟒下玉镜台.刘晨阮肇误入天台,神女嫦娥照见在目前。谁料今旦到只蓬莱,楚襄王

18、朝云暮雨梦到阳台。隐讳埋名,假做张生。轻身下贱,拜托红娘,即会和崔府莺莺有缘,千里终结姻亲。陈三磨镜时唱与五娘、益春听。7 .第二十出祝告嫦娥:【傍妆台】(贴唱)张琪莺莺情相遇,姻缘都是天注定。益春劝慰五娘之词.8 .第二十四出园内花开:“【双潮胡】(生唱)伊投落荔枝,全怙恁娘仔,卜学许当初青梅记,即学磨镜做奴婢。陈三遭五娘奚落,向益春诉屈。9 .第二十六出五娘刺绣:“【剔银灯】(贴白)简听见许老人讲古说,崔氏莺莺共张琪在西厢下相见,后来姻缘成就。亚娘学伊畏偶年?(贴唱)只姻缘学卜崔氏莺莺共张琪西厢记.一五娘发现字帖怒责益春,益春的劝词。10 .第二十九出鸾凤和同:(贴白)亚娘都不见古人说:当

19、初郭华共花娇女约定许暝相见,花娇女来时,郭华贪酒,困不知醒。花娇女见伊困不知,将弓鞋脱觅伊身边为记。郭华醒来不见花娇女,将弓鞋吞而死。五娘赴陈三之约,无奈陈三久待不见而瞄眠,五娘原置金钗为记,益春以郭华事为鉴,劝阻五娘。11 .第三十三出计议归宁:“【西地锦】(生唱)今愿学青梅、崔氏。陈三与五娘议定私奔所言。12 .第五十三出再续姻亲:“【慢】(旦唱)得见我君心欢喜,乐昌镜破再团圆。一陈三与嫂嫂至黄家再续姻亲,五娘喜见陈三而唱之词。从以上十二例,可看出重要情节皆有所本,剧作家不仅很清楚可以沿用言情的情节,更将剧中人塑造成有心仿效,例4的益春献计,即建议五娘效法吕蒙正中的刘月娥登彩楼、抛绣球,故

20、吕蒙正又称为彩楼记;例11陈三自言:今愿学青梅、崔氏。皆是再清楚不过的例证。甚至剧中人也会从言情故事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如例10,五娘毁约在先,第二晚才赴约,陈三却等到睡着,益春就以郭华与月英的悲剧为鉴,以防五娘单方面地留钗为记,恐导致陈三的误解。剧作家当然可以借此与观众产生共鸣,更有情节设计上的超越、翻新之意!以下,将再针对重要言情情节之承变论析,青梅记与西厢记对陈三五娘故事的影响力,亦于下面一并论之。(二)重要言情情节之承继与开展从上一小节的整理,可看出青梅记和西厢记对陈三五娘故事的主轴情节五娘投荔陈三磨镜三人私奔影响甚大,甚至还可能融合了其他故事的言情情节。下分三小节来观照,先简介

21、剧情,再做该情节之溯源,最后再比较出情节开展之处。1 .五娘抛荔根据嘉靖本荔镜记的出目,第八出士女同游为两人在元宵灯会初相见,隔着灯火阑珊皆为对方感到惊艳,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第九出到十五出是李婆代林大来求亲,五娘欲投井明志,益春极力劝阻,以灯下郎君作为五娘的希望。第十七出即为登楼抛荔,因婚事恼人,主仆二人登楼遣怀,佐以荔枝解馋。此时,益春以彩楼记刘月娥抛绣球投中吕蒙正一事向五娘献计,不妨伺机而动,以荔传情。陈三回潮寻五娘,宝马游街,两人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后,五娘便决定放手一搏,抛下荔枝。根据戏文中所言,十五出五娘投井,益春的劝辞为卢少春、锦桃李,汝曾力青梅做表记,恁今不免来学伊20,以青梅记

22、鼓励五娘要勇于去争取婚姻的自主权,追求应得的幸福。十七出登楼抛荔,益春再取彩楼记刘月娥抛绣球的灵感,要五娘把握机会。而二十四出园内花开,陈三忆昔所言伊投落荔枝,全怙恁娘仔,卜学许当初青梅记,即学磨镜做奴婢21,便以青梅记来比喻五娘抛荔。小说青梅记今已亡佚,仅能从其他文本拼凑出故事的大概:卢少春游马路过,墙内金锦桃正以青梅戏翦鸽,不慎掷出墙外砸中卢少春,卢少春遂误会墙里佳人乃是为他而笑。这样的开场可说是美丽的错误”,虽是由女方制造了契机,但仍属无心之举,无损于佳人冰清玉洁的形象。尔后,情感生发的主动权仍是掌握在男方手上,符合才子佳人的男女关系。综合陈三在戏中以青梅记来比拟抛荔一事,合理地推断,该

23、情节是在青梅记的基础上,将“青梅换成了广东土产的“荔枝,以期贴近风俗民情。除了上述的彩楼记抛绣球和青梅记明显为投荔情节之承继以外,龚书辉先生还考证出另一篇小说,剪灯新话(永乐十五年瞿佑重校,1417)卷二联芳楼记,薛兰英、薛惠英两姊妹从窗缝投下荔枝一双给昆山郑生的故事,其投荔定情的情节与五娘投荔完全相同。22而吴守礼先生曾就青梅记的本事再溯源,认为它可能与李白的长干行的弄青梅、白居易乐府井底引银瓶、元曲墙头马上的“捻青梅等文学技巧一脉相承。23回头检视龚先生所考证出的联芳楼记,或许更适合作为投荔情节之源头,然而除了龚先生以外,笔者尚未看到其他学者持此看法,多是着重在青梅记对陈三五娘故事的影响。

24、笔者推测,一是青梅记为戏中明言之模仿对象,二是青梅记还有“破盏为奴这一重要情节,几乎是涵盖了陈三和五娘的爱情前期。因此,以青梅记中,锦桃戏鹏鸽的青梅误中卢少春,作为“五娘投荔情节之所本,会更为周全恰当。以上,汇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知,才子佳人剧中,由女方投物搭起两人接触桥梁的情节渊源久矣。陈三五娘故事中的“五娘投荔,当然可说是青梅记这一系列下的变形,将对象换成了广东六月盛产的荔枝,十分具有地方色彩。同时,也不可忽略益春举彩楼记为例,绣球的确具备更鲜明的姻缘意象,当主仆二人为了小姐的终生幸福而努力时,当然是要相中良人,勇敢地抛出传情之物。笔者推测,剧作家在袭用该情节时,特意要强调五娘并非“无心投

25、物,而是有心为之,这才插入了彩楼记作为加强,以凸显五娘对于婚姻自主权的强烈渴望,此为该情节承变且丰富之处。2 .陈三磨镜根据嘉靖本荔镜记十七出登楼抛荔,陈三收下荔枝后喜不自胜,想找人去说媒,马上打听潮州可有同乡人,便寻到磨镜工匠李公处。十八出陈三学磨镜,写陈三前去拜访李公途中,就已先行联想到西厢记和青梅记了,被爱情冲昏头的陈三,为了如花美卷,什么事都做得来了。和李公一详谈,惊觉五娘已有婚配,益春正好来唤李公磨镜,陈三重新燃起了希望,向李公讨来了这个见面的机会。十九出打破宝镜,陈三顺利以磨镜人身份见到五娘,主仆二人虽有所联想,却不敢贸然相认,陈三应益春要求唱歌:”隐讳埋名,假做张生。轻身下贱,拜

26、托红娘,即会和崔府莺莺有缘,千里终结姻亲.”24企图借歌词内容暗示来意,但五娘一闪而过。25陈三心急生怕错失了姻缘,自言我今得当初卢少春打破玉盏,后来夫妻成就。不免将这镜打破26,交还镜子给益春之时,顺势失手破镜,惊动了黄父、家仆小七出场,四人一阵喧闹,陈三典身赔镜。破镜为奴”的情节显然是承袭自青梅记卢少春碎玉盏之举。陈益源先生根据道光本荔镜奇逢全集昔韩魏公不责碎玉盏吏27考证出碎玉盏事,当时是发生在韩魏公(韩琦,1008-1075年)身上,并引南宋彭乘墨客挥犀所记,推断青梅记本事脱胎于此。28龚书辉先生补充了另一个说法,他认为同世俗相传的唐伯虎三笑姻缘这故事十分的相似,龚先生认为卖身为奴和私

27、逃同样是这两个故事的重要骨骼。29龚先生提供了该情节传承的丰富性,虽非主流看法,但笔者认为可聊备一说。而“陈三破镜”的情节开展性,笔者认为是在于砌末的选择宝镜宝镜的意义,一般都会和第五十三出再续姻亲”(旦唱)得见我君心欢喜,乐昌镜破再团圆合看,认为典出乐昌分镜,林艳枝即持此说。30然回顾戏文本身,陈三应益春要求所歌,实已唱出了温峪玉镜台的本事源头。根据世说新语假谪所载,温塔丧妇,从姑刘氏托温蟒为女儿寻一门亲事,温蟒以自己试探择偶标准,便打定主意要温蟒自荐,遂以玉镜台为定情物。31郑国权先生青梅有约故人来说道:此来不是为磨镜,而是殷勤为谢深情意,愿像古人温峪那样,亲自把如同玉镜台一样的定情物送给

28、心爰的人。32因此破物”的情节,在荔镜记变化得十分巧妙,一来,宝镜并非肩负温蟒玉镜台”定情物的功能,而只保留了陈三欲与之定情的心意;二来,荔镜记熔铸了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精神,皆是为了日后的厮守,而不得不以退为进,以破为圆因此,陈三磨镜”的成功之处,除了青梅记情节的承袭,更在砌末上的择用,从温蟒玉镜台”和乐昌公主的“破镜重圆”,抽绎出定情与团聚的宗旨,往后才能开展出陈三专属的为奴生涯。3 .三人私奔嘉靖本第二十出到二十五出写陈三为奴兼求爱的过程。陈三的身份一直是五娘质疑的症结,因为无法相信他就是马上郎君,而对陈三摆出高姿态。陈三平生不曾干过下人的杂活,又情场不顺,遂大病一场,此时陈家的家仆总算找

29、到陈三,才证实了陈三的身份,又被益春目睹这一切,陈三的爱情才有转圜的余地。第二十六出五娘刺绣,益春再替陈三送了一幅莺柳图,借机向五娘汇报安童寻主,澄清了陈三的出身,两人终得以正视这份爰情。确定心意的两人马上相约幽会,但五娘碍于亲情、礼教等顾忌,不禁反悔,要益春去另约佳期。第二十八出的再约佳期,陈三等不到五娘赴约,竟转而调戏益春,欲享齐人之福,遭到益春的斥责。二十九出鸾凤和同,陈三与五娘私定终身。尔后三出,剧情绕到了外缘,铺写林大的催婚和陈三身份随黄父收租而曝光,形成了私奔的推力。第三十三出计议归宁与第三十四出走到花园,即写三人协议私奔到上路。嘉靖本未有“三人私奔”的出目,万历潮本和清刊本以降的

30、荔枝记才有“三人私奔一出。私奔的情节在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中渊源久远,文人特别歌颂相如、文君情事;戏文中只有在第七出灯下搭歌,林大赏灯时指出一灯为相如弹琴灯,但学者普遍认同私奔的情节大体是受到相如、文君私奔的影响。诚如林艳枝先生所云: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私奔情事,在明中叶兴起的反传统思想下是不被排斥,甚至赞同并加以鼓舞的。陈三、五娘因林大催亲事急,因而被迫私奔,除了本身情节的必然发展以外,也受到司马相如、卓文君私奔事件的启发,反映了民众对爱情的理想与执着,及对传统礼教的反抗。33又有梁惠敏的硕士论文中国戏曲私奔程序研究分析指出:在这些才子佳人剧作中极力肯定私奔的合理性,其实并不是真正要向礼教挑战,

31、也没有冲破礼教的牢笼的意愿,这由剧作的最后是以获得功名利禄来弥补私奔行为的缺失便可以得知。戏曲家创作这些才子佳人私奔情事的心理因素有二:一是藉由心目中理性女性(或红粉知己)敢于私奔,以成全爱情,来肯定才子的价值,并藉此以满足本身处在困呢环境中的自卑和不满;二是在虚构世界中,借着剧中人物敢于以私奔成就爱情,来提出婚姻爱情的自由、自主性。34显然陈三五娘故事是偏向后者,两人的私奔单纯是为爱走天涯。借用施舟人先生所言:”它并不是讲述一个书生如何克服重重难关,终于榜上有名,有情人终成眷属。看到的是两个青年男女狂热的爱恋。35这里须注意的是,陈三并未取得功名,该剧也没有借着更大的社会功利价值(赴试高中)

32、,来弥补私奔行为所造成的礼教缺失36两人为了爰情所做出一切离经叛道的举动,并未透过才子的金榜题名来使婚姻的难题迎刃而解。陈三五娘故事的私奔情节被剧作家纯粹化了,就只是要捍卫他们的爱情,反对不合理的婚约。从剧作家未安排陈三赴试高中,以抵补私奔行为所造成的礼教缺失来看,该情节的承转,倾向于极端的言情!此外,笔者要补充讨论益春。本小节所下之标题为“三人私奔,此时的动作者是陈三、五娘和益春。益春已经身兼这段姻缘的守护者、促成者、参与者了!关于益春在故事中所占的比重,从本节一开始的剧情介绍可窥一二,第二十三出求计达情,益春已然相信陈三身份的表白,并帮助了他两次,没想到第二十八出再约佳期,陈三竟对益春起心

33、动念,沈冬先生在陈三五娘的荔镜情缘一文中分析道:难道陈三不是为了五娘才卖身为奴的吗?为何又对益春意图不轨?反映了庶民大众对戏曲里这种打情骂俏的段落有特殊的偏爰,对于陈三和五娘益春二人一箭双雕满怀期待,所以戏曲也忠实呈现了庶民本色的声音。37检阅各刊本,发现益春的戏份有逐步加重的趋势。嘉靖本实无“益春留伞一出,陈三在安童来寻之后,并无萌生去意,遣走安童后益春紧接着与之对话,坐实了陈三的身份而已。要到万历本以降才将“益春留伞独立成一出,38陈三病中的心情十分抑郁,恰逢安童来寻,于是萌生去意,益春才赶紧留人。是以,从益春留伞”出目的独立,可说明益春与陈三的互动也成了观众观看的乐趣。陈三必须借助益春的

34、帮忙,才能突破五娘的心防,无形中增加了两人的接触,且益春的态度相对于五娘的斥责鄙弃和缓了许多,于是陈三就在五娘爽约,大失所望之际,企图向眼前人索取慰藉,口头上占益春的便宜。五娘当然不知道这件事,面临私奔与否的抉择,还望征得益春的支持与随行,遂使三人形成密不可分的三角关系。总括上述探讨,陈三五娘故事将私奔情节单纯化为成就爱情,而他们坚实的爱情,实乃铁三角关系的三人行。另外,西厢记对陈三五娘故事的影响层面,虽不在笔者上述情节中,但可见诸寄简、跳墙、得病、退约等情节,可参照沈冬先生的研究:如寄简、跳墙、得病、退约等关目,均袭自西厢,但曲折活泼犹有过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陈三身份的改换,西厢里张生始终

35、都须维持着公子的体段,而陈三既然卖身为奴,与五娘有主奴之分,不免更加做小低伏,五娘益发趾高气昂,彼此身份的悬殊,使得爱情的发展增添了不少刺激。39剧作家以陈三身份的转换为情节张力之所在,将爱情的难题集中在两人身上,一方是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另一方则是典身为奴的马上郎君,以男方身份的不确定性,制造了强烈的社会差距,使得五娘需要时间来观察陈三,陈三势必得委屈付出。40是以,尽管陈三五娘故事充斥着其他爰情故事的影子,但巧心的安排,仍使观者的心里得到既熟悉又新颖的感动,成为陈三五娘故事独到的魅力。三、文言小说荔镜传言情情节安排之异同本节拟在前文的基础上,讨论投荔磨镜”这两个情节在文言小说中所呈现的不同

36、样貌。而私奔情节在小说中实已托之于天,故笔者改以天命作为切入点论之。本节的讨论方式是:对于剧情的简介着重于小说异于戏文之处,采用郑国权先生校订的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增注奇逢全集,该小说收录于荔镜奇缘古今谈一书中的附录二,41分成四卷,有题目而无题数,为求讨论方便,笔者编以序号,共六十五回。因小说中以碧堀、必卿行文,本节即从文本称之。(一)投荔元夜偶遇、林家求婚、必卿回潮等情节皆与戏文相去不远,而象征女方勇于追求幸福的投荔,小说有了截然不同的处理。第十六回五月六日堀投荔,主仆二人登楼又见灯下人,碧堀不知该如何是好,益春认为机不可失,当机立断,“遂取并蒂双荔,袭以罗巾,代为掷之,反观碧堀的

37、反应是惶愧下楼子甚悔之矣,彼人未谅其心,使借口为美谈,徒取羞耳。以物传情本是风月小说常见的桥段,因动作者为女方,小说为维护佳人完美的形象以益春强堀成之代为掷之42处理该情节,将投荔的行为交由益春来执行。43刘美芳先生的论文陈三五娘研究针对小说与戏文情节同中有异者,汇整了六点,第三点说道:投荔非因见陈三而动念,是益春早有计划,五娘亦有意以求意中郎君。44所谓益春早有计划,指的是第十二回堀谋春改林之婚益春以未尝求之,不可谓不得见其人45鼓励碧堀时,实已萌生放手一搏的念头,故在十六回五月六日堀投荔,见是灯下公子,马上托荔为媒,代为掷之。对照第十二回中的碧堀,对必卿的感觉乃是在受到林家婚事的触发时,将

38、必卿视为困境的转机,然而当机会来临时,又因林家婚事而裹足不前,无法做出任何抵触礼教的行为,事后更有浓浓的羞愧感。再者,小说以荔枝品种作发挥,笔者认为暗喻了碧堀的择偶条件,破折号之后为笔者简单的分析,以下条列之:向上滑动阅览1 .春日:诸品惟颗山最先。堀日:此虽得气之先,仅一弹丸耳,子其见少而欲速耶!欲速则不达,暗示婚姻不当躁进。2 .春日:金钟可乎?堀日:外足观矣,中无实物也,子其徇外而忘内矣。春日:世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多矣,奚独一荔。视人不当空取外表,强调择偶对象应内外兼具。3 .春曰:若椰种者,体既丰大而肉又甘,其庶乎?堀曰:大而无实,甘而匪清。且椰出于胡语,子欲习夷以乱华耶?不可以夷

39、乱华,本末倒置,呼应日后知晓必卿与碧堀早有婚约时,则可视林家婚事为以末乱本。4 .春曰:娘子其留意于状元红,因摘数茎以进。46中状元者,乃通过层层考试历练者,暗示真金不怕火炼,忠诚是爱情的必要条件。龚书辉先生曾考证上述四种荔枝品种,认为:荔镜传所载荔品高下名称,如上面所述,全不见诸广东通志,而反与泉州荔品若合符节。47姑且不论文中的荔枝是否如实,但最后投下的并蒂双荔乃状元红,根据笔者于上面引文之后的推测分析,48可以将主仆二人投荔之前的品荔,视为小说在此情节上的一大巧心。状元者,乃历经层层科考的人中之龙,其内涵与毅力,绝对符合碧堀的择偶条件,而外表者,已于第六回春慰堀可证:次早春谓堀曰:昨下郎

40、君其嫣然卫叔宝乎?堀曰:固然。49是以,本节的标题笔者定为投荔,而非碧堀投荔,实因小说为了佳人冰清玉洁的形象,将投荔的谋画者、执行者全归诸于益春。碧堀于元宵偶遇时曾经心动过,也同意必卿的佳貌,但随即又以理性自矜,恐虚有其表耳50;对于林家的求婚虽然无可奈何,待黄河克清乎的回应比起戏文的责媒、投井,形同微弱的呜咽,只能从益春的回答“倘所怀不遂,归林事迫,然后致命,岂运迟也,51判断碧堀的抗议应是包含死意。所以,投荔就碧堀而言只是一桩偶发事件,无法直接证明她的情意有无,只能看出她被塑造为一位矜持自重的大家闺秀。(二)磨镜十七回到二十三回,写陈三学磨镜、破镜为奴之外,小说更增添了十八回的堀梦镜坏和二

41、十三回的堀梦镜圆,多了仙姬入梦的预示,将故事的发展统摄于天命。若承上所论,小说的投荔仅为一个偶发事件,而碧堀又囿于礼教,那她和必卿的爱情势必夭折。然而小说增添了仙姬的预言,将男方所有行为的动机诉诸于更强大的天命。破镜为奴”的情节,乍看之下与戏文中无异,但是黄东阳先生指出:必卿的行为却不仅是传达他个人对情感的执着,也是天帝预想下合理与命定的行为,如此却又淡化了个人意志的强度,令凛然不可改变的天意替代个人的意志,决定着情节进行的方向,让荔枝、宝镜在故事中的意义,不单是两人传递情意的主要凭信,又是天命所设下转折情节发展的枢纽,可绝对扭转现实中必当趋向悲剧收场的结局。52爱情是悬崖上的玫瑰,唯有拿出勇

42、气才能摘下,古代男女若要自由恋爰、婚姻自主,势必冲撞礼教;而必卿与碧堀的美满结局不靠皇命旌奖、功名仕宦作保,而是托之于天,因而能有幽会私奔之举,使读者着迷于大胆的情节,又能心安理得地接受。是以,笔者无法在此情节再做讨论,荔枝和宝镜的意象,甚至是私奔,因为一切皆因天意而理所当然了,于此,笔者下一节拟以天命”为题。(三)天命黄东阳先生分析荔镜传的创作思维与法式,即将两人意志、天意与礼教重新安置。53笔者检阅文本时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文中除了仙姬入于碧堀梦中之外,其他的天命意志,多出自于益春之口,俨然为天命的代言人,以下条列之:向上滑动阅览1 .第六回春慰堀:堀曰:天之所使人也,何尤?春曰:若出

43、于天,则泉潮大堑乃不期而遇。此天缘也。益春鼓励碧堀以天缘看待她与必卿的相遇。2 .第十二回堀谋春改林之婚:春曰:配偶虽制于人,实则由天所命,阿娘欲遂其愿,可托冥冥之助也。一一益春鼓励碧堀透过祷祝来强化个人意志与天命的结合,因此下一回为理祝于春熙亭。3 .第十六回五月六日堀投荔于卿:春日:阿娘祷天之应乎,不可失此机会!春归谓堀日:今日之事,其天作之合乎!否则,阿娘何为斯日而登楼,彼人何为斯日而至此?益春将男女主角第二次的相遇解读为心想事成,更是天命所归。4 .第十八回堀梦镜坏:春日:此黄粱未熟时,景象何足为意!化用黄粱一梦的典故,暗喻事情仍有转机。5 .第二十三回堀梦镜圆:春日:婢试猜之。良久进

44、揖日:可喜可贺,东床佳婿,娘将得之矣。春日:婢言有征也,此为拆字诗也,试为白之,黄金在侧竟来求,非镜字乎?石出波间水自流,非破字乎?鸟篆丝连无竹盖,非缘字乎?蹴寻去路两雎鸠,非就字乎?此乃镜破缘就四字分明然矣。益春解仙姬入梦留与碧堀之诗。6 .第二十九回卿倦扫:生日:旧潮令,正吾翁也,曾闻与王家婚,岂在兹乎?若果尔,岂非天之默成其巧哉。春日:”不可,是欲速自毙也。一一面对天之默成,益春反而更加小心行事,生怕弄巧成拙。7 .第四十二回卿与堀谋于春熙亭:生日:人虽多变,天不可欺,相与天一誓,则终身之好,可金石矣。(春)因道及前祝天之事,卿叹日:天定能胜人乎!54必卿对碧Ig许下诺言。承上所言,小说

45、的一切进行实系乎天意,从上面七例,益春显然传递了天命意志,以天缘解释元宵偶遇,以姻缘天注定鼓励碧堀,见灯下郎君经过,直呼必卿是应天而来,遂对自己做出投荔之举毫无悔意,因为她是促成天作之合也。黄粱一梦指的是人生如幻如梦,益春对镜坏之梦所言的此黄粱未熟时,景象何足为意,笔者认为隐含了事情还不到最后,尚有转机的弦外之音;而第二十三回解出拆字诗所射乃镜破缘就,如此天机仍是透过益春之口娓娓道出。刘美芳先生认为小说多有卖弄,碧堀求教于益春解诗,不亦可笑乎55,笔者认为言之过重,因益春有言阿娘已先解之矣,聊以试春耳”56,可见碧理并非不解,而是作者刻意安排给益春,笔者推敲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乃以碧堀的形象

46、为考虑,不好由佳人口中说出镜破缘就此等煽动之语;其二,益春是天命的代言人,天机自然由她道破,且Y环的身份使她并无形象上的顾虑。第二十九回得知陈王两家本有婚约,益春反而劝必卿不可躁进,因为欲速则不达,呼应十六回五月六日堀投荔于卿主仆二人论荔枝品种时所言:“春日:诸品惟颗山最先。堀曰:此虽得气之先,仅一弹丸耳,子其见少而欲速耶!457小说中的益春聪慧伶俐,因文人逞才,连丫环也能出口成章,与小姐的关系形同姊妹,在碧堀和必卿的爱情发展中扮演了推动者、守护者的角色。再观察益春与陈三的互动,经典的益春留陈三,小说三十五回堀观莺柳图以春固留之乃止一句带过。58三十四回卿求春,必卿喜于三人的对质,碧堀已知其身份与来意,即将柳暗花明的爱情,使他得意忘形,竟出言调戏益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