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55285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嗣汉天师府”得名始终嗣:子嗣C汉:东汉。其意表明自东汉始,天师道代代相袭,道脉悠长。嗣汉天师府,又称龙虎山天师府、相国仙府、天下道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龙虎山上,地处龙虎山中部,为道教第十五洞天第三十二福地、道教正一派兼龙虎宗祖庭。天师府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乃宋徽宗赐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所建的私宅,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原址在上清关门口(约位于现天师府东侧一百余米处,旧址已不可考证)。元十三年(1276年)世祖忽必烈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因此天师府称“嗣汉天师府”O元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加封第三十八代天师

2、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箓”,三山即龙虎山、茅山、皂山。当时江南的道教,统归张天师管辖。明朝洪武初,朱元璋改封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真人,于是改“嗣汉天师府为“正一大真人府”,命张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并赐十五镒白金在今址上兴建天师府地C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介石派人修缮天师府,又恢复原名嗣汉天师府”,后沿用至今。“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由来天师府府门五间,坐北朝南C碧瓦红墙,重檐、丹楹、形壁、朱扉等典型的道教建筑风格十分鲜明。临街耸立,气势恢宏,上悬嗣汉天师府”匾额,前正中两柱书有抱柱楹联一对“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门前一对石刻麒麟,威风凛凛,灵气逼

3、人。其门临泸溪河,背靠华山,左右青山环抱,正是“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两边抱”的风水宝地。府门五间,坐北朝南.碧瓦红墙,丹楹朱扉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于嘉靖年间所撰所书。“麒麟殿”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所设立的军机议事之所,用以召集朝廷重臣举行军事会议的地方。“神仙客”则指的是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的开国军师张良。张良封留侯后即弃官隐居,跟随赤松子学道成仙去了。而东汉道教一“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道陵天师张道陵正是张良的第八世孙(亦有古籍记载为第九或十世孙),汉和帝时于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中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因此云锦山得名“龙虎山”

4、,后人尊称道陵真人为“道陵天师”。天师道为世袭制,自元代以来,天师均世袭二品,其中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被元武宗皇帝封“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与宰相同为一品,故称“宰相家”、“相国仙府”。此抱柱楹联意为:张良为兴汉开国功臣第一人,他的后代也是显赫世家门第。过去,人们称上清镇“隔河两宰相”,这两位宰相,一位是泸溪河南岸桂洲村的明朝首辅夏言,一位就是北岸天师府的张天师。这副对联形象地说明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显赫地位,也表明了天师府家族传承的历史性渊源。有仪可象,勃勃生机进府门,有一条百余米的鹅卵石铺成的宽阔甬道直通二门。甬道正中,有重建的仪门一一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两旁

5、松、柏、槐、杨、桐竹、花草等各具特色。仪门是明清两代官署大门之内的门,既取“有仪可象”之意一一仪表可以表象,同时隐含两仪生四象内涵,象征勃勃生机。同时又表示“列仪迎送”,取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是坐轿、骑马的起止点。甬道指庭院中居中的通道,有“官道”的意思。古代文武官员至此都要下轿、下马,张天师则根据客人的身份在此迎送。就此,我们便也做了次“神仙客”,身入了“宰相家”内,当我们继续穿过“有仪可象”、勃勃生机的仪门,脚下的甬道笔直延伸至二门“敕索旨”。二门外东西坐落着的便是“玄坛殿和“法箓局”了。封土为坛玄坛殿说文解字中日:“封土为坛”。玄坛殿的“坛”字,原意是土

6、筑的台子,是天师筑土为坛、讲经说法、祭祀天地的地方。现在的玄坛殿是1999年修复的,正殿三间,奉祀三位财神,左右配殿各三间,分别为救苦殿、文昌殿。正殿一一祀五路财神、武财神、文财神O进入玄坛殿的大门,走过平安桥便是财神殿。殿中间祀赵公明,又名赵玄坛、黑虎玄坛,是道教所信奉的财神,传说他能以役雷驭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秦时得道于终南山,封为财神,被塑造为骑坐黑龙,一手执钢鞭,一手托元宝的形象,统率招财、进宝、利市、纳珍四位童子,助世人买卖求财,世称“五路财神o后为道陵天师守护“玄坛”,由此得名正一玄坛赵元帅”。殿左祀关圣帝君,名关羽,是三国蜀汉著名武将。集忠、孝、节、义于一身,历朝均列入祀典。

7、传说宋徽宗时,关帝圣君协助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平州盐池水溢,宋徽宗以“崇宁钱”赏之,因世祀关羽为“崇宁真君,关羽变成了“武财神”。有司命禄、佑科举、驱辟恶、诛罚叛逆、庇护商贾招财进宝之法力,尊称为武财神。殿右祀陶朱公,原名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隐姓埋名经商发财,几聚几散给穷苦百姓。其善经营又济贫苦,后世奉他为文财神。O左配殿一一祀救苦天尊、吕纯阳、黄大仙O左配殿为救苦殿,殿中间祀救苦天尊。救苦天尊是道教六御之一,也是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坠入地狱之人的大神,配合玉帝综御万类。道教尊称为太乙救苦天尊玄青上帝,在封神演义中,他是哪吒的师父。殿左祀吕纯阳,姓吕名岩,字洞宾。得受钟离权的金液大丹、

8、灵宝毕法和火龙真人的日月交拜之法、天遁剑法。斩蛟除害,为民所敬。道教尊为八仙之一、“北五祖”之一。殿右祀黄大仙,原名黄初平,晋代金华人。曾在牧羊时遇道士,引至金华山石室修道成仙。他擅长法术,有“叱石成羊、“点石成金”的法术。扶厄济困、有求必应,深受民间的崇拜。O右配殿祀文昌帝君、许真君、葛先翁O右配殿为文昌殿。殿中间祀文昌帝君,亦名梓潼帝君。他掌管人间功名利禄,吉凶祸福等事。为历代学问、文章、科举仕子的保护神。殿左祀许真君,道教净明派祖师,名许逊。晋代道士,曾为旌阳令。遇上圣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后在新建县西山拔宅飞升,有斩蛟擒妖之法。造福百姓,深受后世崇拜。殿右祀葛先翁,灵宝派祖师,名葛玄

9、。三国时期吴国丹阳人。师事左慈,修习道术,精通医理,擅符咒炼丹法,在江西阁皂山修道成仙。永掌天下事一一法箓局法箓局原是明初兴建的两个机构法箓局和提举署。法箓局:正一派的符箓在此书写、盖印。提举署:历代天师“永学天下道教事”,这里是办事机构。2000年修复,现在供奉的是道教中地位较高的九位女神。正殿三间为斗姥殿,左右配殿各三间,分别为玄母殿、慈航殿。O正殿-一祀斗姥元君、西王母、后土皇帝O正殿中间祀斗姥元君,又称中天梵气斗母元君”O龙汉年间(指天地未分前所经历的五大劫号之一.有“龙汉开劫”之说)为周御王爱妃,号“紫光夫人,生了九个儿子,即玉皇大帝、紫徽大帝和北斗七星,故称“众星之母。斗姥法象即取

10、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圭卜,八卦定吉凶”之义。消灾解厄,祈福延寿的道教朝真礼斗科仪法会,恭请的就是斗姥元君,文末会为大家详解。殿左祀西王母,为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对“共理二气,调成天地,主宰天界人间,三界十方”O常赐福寿给人间的善男信女,西王母崇拜在民间十分兴盛。殿右祀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道教“三清四御”中的“四御”之一。是协助玉帝掌管阴阳、生育、万物生长的自然之神。O左配殿祀九天玄女、魏夫人、妈祖O左配殿为玄母殿C中间祀九天玄女娘娘,又称女蜗娘娘,骊山老母等,是斗姥元君的弟子、黄帝之师,协助黄帝大破蚩尤。谙熟兵法,常救助危难,替天行道,曾炼石补天。殿左祀魏夫

11、人,晋代坤道,曾为天师道祭酒,得到清虚真人王褒降授的“神真之道”和景林真人的黄庭经。被尊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世称南岳夫人”O殿右祀妈祖,原名林默娘,宋代福建湄洲岛人。少时遇道人授以“玄微真法”因苦心修道,长大成人后又在古井中得“天书”,颇具神异,通晓变化,治病救人,显灵于海上,被尊奉为天妃娘娘、天上圣母。宋以后列为皇家祀典,在中国沿海有相当的威望,是海上救难的女神。O左配殿一一祀慈航道人、何仙姑、碧霞元君O右配殿为慈航殿C中间祀“慈航道人”、亦称观音大士”。是一位道教和佛教共同祀奉的真神。大慈大悲,时常应机以种种化身,救众脱离苦难,有求必应,深受崇奉。殿左祀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一位女神。唐

12、武则天时人,原名何秀姑,遇吕纯阳授予一桃,食后不饥不渴,遂成仙得道,洞知人间休咎。在民间有很多传说,求拜颇为灵验。殿右祀“碧霞元君”亦称“泰山娘娘”,早在汉代,就有关于泰山女神的传说,因她能保佑妇女生子,保佑儿童及婚姻、农耕、经商等事,又被奉为“送子娘娘”O朝真礼斗一一趋吉避凶、消灾解厄拜斗为世人对星宿的崇拜而生的敬仰,与人的生死祸福有关。北斗星君掌消灾解厄,南斗星君掌延寿施福。道陵天师为拜斗科仪始祖拜斗是道教独有的为人消灾祈福,延命保寿而设的法会科仪,成为民间最普通常见的祭仪,故有“南斗延寿,北斗解厄”的说法。拜斗的渊源甚早,起源于汉代张道陵天师,北斗经记载“永汉元年正月初七太上老君升玉阶座

13、授张天师“北斗延生秘诀”始知斗为天枢。斗乃指星斗,天上群体星辰皆为斗部,为人之十二元神来源与归宿,是生命根源的象征。拜斗的要义与目的礼斗法会主要是恭请斗姥元君及诸天神,莅斗坐镇,趋吉避凶,消灾解厄,以使自身元辰光彩,命宫光明。拜斗的法器拜斗的法器主要的部分为:油灯、米斗、斗灯伞、斗签所组成,还有斗内所置的斗镜、佥IJ、尺、秤、剪刀等五种法器,以象征五方五行之数。将参与拜斗之人的姓名、住址、生辰年月日写于斗签之上,插于装了米的斗内,再插上斗灯伞与镜、剑、秤、剪刀等。点燃斗灯,即为一幅完整的斗组C米:自古以来即被民间视为辟邪之物,道教以五斗米为信众消灾解厄,是道教科仪中请神与除邪不可或缺的用品,米

14、又可以养活万万生灵之性命,在斗中装满米,就是象征生命绵延不绝。油灯:代表着阳火,属阳,是光明的象征,在拜斗期间要让斗中灯火长明不灭,代表着光明生生不息,元辰光彩焕发。装米的圆斗:代表着大地承载与生养万物。斗灯伞:又称凉伞或彩伞,象征苍天覆育万物生灵,也代表着有上天的覆盖而受到庇护。米上所插的五种法器.各有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一一斗光焕彩大圆镜:圆镜代表光亮的心境,去除心中邪魔,也让四周的妖魔鬼怪显出原形,是非对错照分明,用以返照本命使元辰大放光彩。青龙桃木七星剑:借着东方的一点祥和之气,斩除不祥的妖氛,以守护自己的身形。白虎酸点两生秤:在做人处事方面须知轻重,以上合人心,下顾民意。朱雀凤凰朝仪剪:

15、以斩断横在前面的葛藤,去除邪祟,引来祥和之气。玄武天蓬大法尺:用尺量以知深浅,度量善恶,知悉人情义理。走过“封土为坛”的玄坛殿、“永掌天下道教事”的法箓局及提举署旧址,依旧可以感受到历代天师在此讲经说法、祭祀天地、书写符箓以及掌管道事的威严正气。沿着甬道继续向前,便是天师府二门一一敕灵旨。敕灵旨一一天师敕命,告诫鬼魅二门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原为木质,1995年改为钢混仿木建筑。门上方高悬敕灵旨”三字。“敕旨”指帝王的诏旨。敕”为命令、敕命;例如:敕书,敕封,奉敕,宣敕。同时有告诫、申敕、戒敕之意。古同饬,整顿。“敕灵旨”三字整体意为天师敕命,告戒鬼魅的威慑之意。门前抱柱楹联道高龙虎伏,

16、德重鬼神钦。这是一幅古联,何人所撰已无从查考。这幅对联是当代道教大师、上海道协原会长陈莲笙书写的。意为:东汉时期,张道陵在龙虎中炼丹,丹成之日龙虎现;之后历代天师都居住在龙虎山中,为苍生祈禳,德高望重,就连龙虎都为之蛰伏,鬼神都对其钦佩。门前楹联道教圣地,龙盘虎踞千古胜;人间仙乡,鬼斧神工十分奇。”六扇门上的门神分别为秦琼、尉迟恭、单雄信、程咬金、罗成、杨林,他们都是隋唐时的著名将领。门神的传说非常悠久,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典籍都有记载

17、0玉皇殿前饮灵泉一入二门敕灵旨,映入眼帘的便是坐落正中的玉皇殿。玉皇殿原为天师教练弟子的“演法大厅”,1993年改建成玉皇殿,占地600余平方米,正中玉帝神像高9.99米,金童、玉女侍立两侧,另有十二天将陪祀两边。殿门前的“灵泉井”相传是南宋高道、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大师与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共同开凿的。灵泉井又名“法水井,为历代道众饮用及画符所用,有治病强身之功效。台阶上的“二龙戏珠”石雕,称为“丹陛石”,亦称陛阶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一般是一整块大石,或几段大石组成,丹陛石是中国帝王身份的象征,由此可见天师府地位之显赫。七星古樟隐真迹玉皇殿西侧为仁靖碑,伫立于“北斗

18、七星”形状排列的“七星古樟”林中。此碑为“玄教大宗师碑”,是元代遗物,由大书法家赵孟,慎所写,迄今已680余年,是天师府三绝文物之一。碑文记载了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弟子、上卿玄教大宗师、官一品、饶国公张留孙的生平事迹以及皇帝的敕赐等,由张留孙弟子吴全节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奉诏而立,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仁靖真人碑旁的两块碑记,一为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墓志铭;一为清代嘉庆年间重修上清官碑记,均为真品。官保第、广缘斋约建于明末清初,属古徽派建筑风格。“官保”二字乃“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的通称。明末,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第五十一代天师张显庸均加赠“太子少保,故有“官保第。旁边的广缘斋与官保第本

19、为一体建筑,是历代天师及家人用膳之所,今已对外开放,荤素两全。前宫后府相国仙府玉皇殿后,便是天师府内二、三进院落的分界,构成“前宫后府”式的建筑风格。私第是历代天师的住宅,名“三省堂,私弟门原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白金(即银子)十五镒(约合360两)重建。明嘉靖五年(1526)又进行了大修葺。门额“相国仙府”四字,其中“国字由“西、国、人三字组成,是道教独创的一个字。“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是一副古对联,不知何人所撰,说的是南张(张天师)、北孔(孔夫子)两大世家的荣耀与显赫。门内的古壁,称为“照壁”,又称“屏风石”O古代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的说法,屏有避风、辟邪的功效

20、。正面的太极图案是道教的标志图案。一阴一阳之谓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太”即大,大而又大;“极”即屋角.指宇宙的立体空间。背面石雕有鹤、鹿、蜂、猴,谐音即为“厚禄封侯”。此建筑区域是天师府的主体,分前、后、中三厅和东西廊房,以及前左右花墙厢房,并与后花园和敕书阁结成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中厅前的天井,是江南徽派建筑,聚水之井,取“水之不外流”之义。紫气门暗含“东边”的意思,取“紫气东来”,金光门即西便门,西方庚辛金,构思巧妙。中厅为历代天师的客厅,现改为殿堂,供奉“龙虎宗”创始人、第四代天师张盛。后厅与中厅紧密相连,中有天井,是标准的江南四合院。东侧卧室原为历代在位天师所居,现已依

21、原样恢复;西侧卧室乃退位或继位天师所住。此处清堂瓦舍,幽雅异常。后厅的几块匾额,“道契蛭恫”是袁世凯赠给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的。契乃“合”的意思,指黄帝到嵯恫山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意思是说道教历史悠久,来历正宗。“教演宗传”是乾隆皇帝御笔题赠给第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的匾额.此匾仍是原物,历经沧桑得以保存,为天师府三绝文物之一。万法宗坛永掌天下道教事私第以西连接的院落为“万法宗坛,乃“万神集聚”之所。万法宗坛在元朝时就已建成,明嘉靖五年(1526)重修。门悬“万法宗坛”一匾,因宋、元以来正一派符箓“三山合一”,明朝张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故将茅山上清法坛、皂山灵宝玄坛、龙虎山龙虎宗坛、西山净明法坛

22、合并为“万法宗坛,所以,这里便是道教祖庭的象征。万法宗坛正殿五间,为“三清殿”,正中供奉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又指三清天、三清境,是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四御一一分别指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四御是仅次于三清的最高神祇。玉帝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祸福;紫微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勾陈大帝执掌南北二极、天、地、人三才及主人间兵革之事;皇地祇职掌阴阳造化,滋养万物。三官一一即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最早奉祀的神,源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三官又称三元,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

23、元”,旧时在民间影响很大。五方五老一五方乃东、南、西、北、中。五行乃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东方甲乙木,司春;南方丙丁火,司夏;西方庚辛金,司秋;北方壬癸水,司冬;中央黄老君即黄帝,为戊己士,司长夏或四季。这是中国农耕文明演化而来的天地自然崇拜的重要内容。东西二殿合面而建,左配殿为真武殿,祀北极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荡魔天尊。右配殿为雷祖殿,雷部正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执掌五雷,扬善惩恶。东西配殿祀诸天将共36位,称“元帅”或“天君,又称“天罡”,各有姓字,他们都是道教的护法神。万法宗坛内的这两棵参天大树是罗汉松,树龄近千年,相传为南宋高宗和第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所植,一雄一雌

24、。雌树会结果,可以泡水饮食,清神益智。如何判断这两棵罗汉树哪棵是雄性,哪棵是雌性呢?按照坐南朝北的方位,男左女右,左边粗壮的为雄树,右边亭亭玉立的为雌树。雄树枝繁叶茂,但不会开花结果;雌树每年八月间开始结果,红头绿肚,形似罗汉。土地庙:也称“土地公公”庙,由古代“社神”演化而来。“社”是古代的区域范围,即“封土为社”。土地公,土地母乃“福德正神”福佑一方百姓。无论走到哪里,都应尊崇当地社稷之神。甲子殿中祀六十甲子本命太岁神,太岁神主管每个人的吉凶祸福,考稽善恶,以及建房造屋,婚嫁、迁徙、经商、仕途等等。俗话说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就是说要顺应天时,择善而从。授箓院重大科仪斋醮地私第东侧的院落为

25、授箓院,是正一道举行授箓活动的场所。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而获得“箓”的仪式,即称为授箓。唐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命设授箓院。宋代也有授箓院之设。宋元之后,道士授箓均在天师府进行。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此建天师家庙,后毁。2007年重建,恢复旧制为授箓院。授箓院正殿面阔五间,檐下匾额为“天师殿”。天师殿原建于私第门内三省堂,2007年重建于授箓院内。里面供奉了自祖天师以下的63位天师及王长、赵升两位真人。整个殿堂巍峨高大,雕梁画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殿堂内部十分宽敞,能够容纳数百人同时举行宗教活动,是道教祖庭举行重大科仪斋醮活动的主要场所C左配殿为祈福堂,右配殿为狐仙堂C授箓院前空地中伫立的是朱元璋为天师府题字“永掌天下道教事”石刻,于2012年,在道教祖庭天师府建成。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大真人”,并赐白金十五镒重修天师府第;洪武三年(1370年),钦命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直至清朝和民国,历代天师世袭不替,天下符箓出此一家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