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魏世家-WPSOffice.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74911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8.魏世家-WPSOffice.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08.魏世家-WPSOffice.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08.魏世家-WPSOffice.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08.魏世家-WPSOffice.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08.魏世家-WPSOffice.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8.魏世家-WPSOffic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魏世家-WPSOffice.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魏世家本篇记述战国时期魏国的世系及其兴衰。文中多简短记事,但在魏文侯、魏惠王和安釐(xi,西)王三代记事颇详。因为魏之兴在文侯之世,魏之衰从惠王开始,而安釐王的失策加速了魏的灭亡。由于作者紧紧抓住了魏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所以全文篇幅虽长,但纲目清晰,有条不紊,平而不淡,时有波澜。魏文侯是战国初期颇有声望的国君。他礼敬贤人,以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重用贤土,文臣有李克、西门豹,武将有军事家吴起。文侯支持李克实行政治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作者没有具体记述文侯的政绩,但引述了秦国人对魏文侯的看法:“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借敌国的看法来评价人物,这种评价更有客观

2、性,胜过作者的主观评价。对李克的改革也没有具体记述,而是记载了他的两段谈话,中心是选相的五条标准。这两段谈话已充分显示了这位政治家品格与才干。通过记言来表现人物是司马迁写人的主要手法之一。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文中主要通过记事表现其为人。他在位三十六年,前十八年靠文侯打下的基础,与诸侯交战互有胜负;后十八年则连连败绩。一次是伐赵,被齐国派田忌、孙膑用计大败于桂陵;再一次是伐韩,又被田忌、孙膑大败于马陵;另一次是被商鞅率秦军打败,尽失河西之地。这几次大败使魏国兵力耗尽,国力空虚。惠王到晚年似乎有所觉悟,想广招贤土以挽回败局,但为时已晚。孟子的一席话给惠王作了总结:“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3、尖锐地指出魏惠王的失败是只顾争利,不施仁义的结果。引用名人的话来评价人物,比作者直接评价更具有权威性。对安釐王的记述篇幅较长,将近全文的三分之一。主要内容不在记事,而是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安釐王的严重失策。首先是通过苏代对安釐王的批评指出了“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的道理。其次是通过秦国大臣中旗对形势的分析指出,魏如能与韩联合起来,其力量是不可轻视的。最后记述了无忌反对魏王伐韩的谈话,这段谈话长约千言,对亲秦之害、存韩之利的分析极为精辟。三段谈话虽然出自不同人之口,但连系起来恰似一篇完整的谈话,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问题的要害。作者对这些史料的选择与安排是颇具匠心的。篇末的论赞,后人多所

4、指摘,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太史公愤激之极的反语。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天”理解为大势所趋,形势发展的必然,是否更贴近太史公的本意呢!史记魏世家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译文:魏氏的祖先是毕公高的后人。毕公高与周王室是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译文:周武王攻灭殷纣以后,高被封到了毕地,于是就以封地毕为氏。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译文:之后毕公高的后人断绝了封赐,沦为平民,其后人有的在中原生活,有的在夷狄地区生活。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译文: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个叫毕万的,效力于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译文:晋献公十六年(

5、前661年),赵夙驾车,毕万担任车右,随晋献公前往讨伐霍、耿、魏三国,献公率军攻灭三国。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译文:献公把耿国故地给了赵夙,把魏国故地给了毕万,二人自此都成为大夫。卜偃日:“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译文:主管占卜的卜偃说:“毕万的后世一定会兴旺,万,是满数;魏,有高达深远的寓意。以是始赏,天开之矣。译文:用这样的名称作为赏赐的开端,这是老天对他家族兴旺的引导。天子日兆民,诸侯日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译文:天子称兆民,诸侯称万民。如今封给毕万的封地是大名,后边还跟着满数,他一定会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家。初,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译文:当初,毕万

6、占卜效力晋君的吉凶,得到屯卦变成比卦。辛廖占之,日: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译文:辛廖为其占卜此事,说:“这是吉利的卦象。屯卦象征坚固,比卦象征进入,还有比这个更吉利的卦象吗?将来一定会繁盛兴旺。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译文:毕万受封后的十一年,晋献公去世,献公的四个儿子争位,晋国发生了内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译文:而毕万的子孙越来越多,毕万的后代以其封国为氏称魏氏。毕万的继承人是其子魏武子。魏武子以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译文:魏武子凭借魏氏诸子的身份效力于晋公子重耳门下。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译文: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魏武

7、子随侍重耳出逃流亡。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译文:晋献公十九年后返回,重耳即位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生悼子。译文:并册封魏武子承袭魏氏后代的封爵,将其封为大夫,魏武子将治所设于魏地。魏武子的继承者是其子魏悼子。魏悼子徙治霍。生魏绛。译文:魏悼子又将魏氏的治所迁到霍地。魏悼子的继承者是其子魏绛。魏绛事晋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译文:魏绛效力于晋悼公。晋悼公三年(前570年),悼公召集诸侯会盟。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修辱杨干。译文:悼公的弟弟公子杨干扰乱了军队的秩序,魏绛杀掉杨干的仆人来羞辱公子杨干。悼公怒日:“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译文:悼公因此大怒,说

8、:寡人会合诸侯本来是引以为荣的事,现在魏绛却侮辱了我的弟弟!悼公准备下令杀掉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译文:有人劝说悼公,悼公才罢手。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译文:最终悼公还任用魏绛处理政务,并派魏绛去和戎、狄修好,戎、狄从此亲近并归附晋国。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译文:晋悼公十一年(前562年),悼公说:“自从我任用魏绛,八年之中,九次会盟诸侯,戎、狄也与我们相处和睦,这全是魏绛的功劳!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徙治安邑。译文:于是赐给魏绛乐器和乐队,魏降多次推让,最后才接受。同年,魏绛把魏氏治所迁到安邑。魏绛卒,谥为昭子。生魏嬴。嬴生魏

9、献子。译文:魏绛去世以后,谥号为昭子。魏昭子的继承者为其子魏赢。魏赢生下魏献子。献子事晋昭公。昭公卒而六卿强,公室卑。译文:魏献子效力于晋昭公。昭公去世后,晋国公卿士族六卿实力愈发强大,晋国公室开始衰微。晋顷公之十二年,韩宣子老,魏献子为国政。译文: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韩宣子年老,魏献子主持晋国国政。晋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恶,六卿诛之,尽取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子为之大夫。译文:晋国的宗族公卿祁氏和羊舌氏交恶,六卿联合诛灭祁氏和羊舌氏两家,六卿瓜分了祁氏和羊舌氏的所有封地,然后将两家封地分为十个县,六卿分别派他们家族子弟到十县去做大夫。献子与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并为晋卿。译文:魏献子

10、和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一同担任晋国的卿。其后十四岁而孔子相鲁。译文:此后的十四年,孔子在鲁国执政。后四岁,赵简子以晋阳之乱也,而与韩、魏共攻范、中行氏。译文:又过了四年,赵简子因为晋阳之乱,与韩氏、魏氏联合攻打范氏、中行氏。魏献子生魏侈。魏侈与赵鞅共攻范、中行氏。译文:魏献子的继承人为其子魏侈。魏侈与赵鞅联合攻打范氏、中行氏。魏侈之孙日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分其地。译文:魏侈的孙子叫魏桓子,他和韩康子、赵襄子共同征伐并消灭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领地。桓子之孙日文侯都。魏文侯元年,秦灵公之元年也。译文:魏桓子之孙称文侯都。魏文侯元年(前424年),同时也是秦灵公元年。与韩武子、赵

11、桓子、周威王同时。译文:魏文侯和韩武子、赵桓子、周威烈王是同一时期的诸侯。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译文:魏文侯六年(前419年),修筑少梁城池。魏文侯十三年(前412年),派子击率军包围了秦国的繁和庞两地,并驱逐了那里的百姓。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译文:魏文侯十六年(前409年),派兵征伐秦国,在攻占的临晋、元里修筑城池守卫。魏文侯十七年(前408年),魏国出兵讨伐中山国,文侯派公子击驻守攻下的中山国国土,并安排赵仓唐辅助他。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译文:子击在朝歌与文侯的老师田子方相遇,子击退车躲避,下车参

12、拜田子方。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译文:田子方却没有还礼。子击就向他询问说:“富贵的人待人傲慢呢?还是贫贱的人待人傲慢呢?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译文:田子方说:贫贱的人待人傲慢。诸侯如果待人傲慢就会失掉他的封国,大夫如果待人傲慢就会失掉他的封邑。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蹦然,奈何其同之哉!译文:贫贱的人,行为不合时宜,言语得不到采纳,他就会离开这里到楚、越去,就像脱掉草鞋一样,怎么可以和富贵的人相同呢!子击不怪而去。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译文:子击非常不高兴地离开了。子击率军向西攻打秦国,

13、行军至郑国就撤军回国了,然后子击率军攻占了雒阴、合阳并修筑城池。二十二年,魏、赵、韩列为诸侯。译文:魏文侯二十二年(前403年),魏国、赵国、韩国被正式册封为诸侯。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阳狐。译文:魏文侯二十四年(前401年),秦军出兵攻打魏国,一直打到阳狐。二十五年,子击生子鹭(ying)o译文: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00年),子击的儿子箱出身。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译文:文侯曾随子夏学习儒家经典,文侯像款待客人一样尊敬段干木,经过段干木居住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尝欲伐魏,或日:“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译文:秦国曾经计划攻打魏国,有人劝秦

14、王说:魏君对待贤能的人十分有礼貌,魏国人都称颂他的仁德,上下和谐一心,不可以对他有所图谋。”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译文:文侯因此在诸侯中得到了赞誉。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译文: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郡郡守,因而河内号称清平安定。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译文:魏文侯对李克(即法家大神李悝)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会想念贤良的妻子,国乱就会想念贤良的相国,。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译文:如今寡人计划任命相国,人选不是公子成就是翟璜,先生看这两个人如何?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译文:李克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会为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会为亲近

15、的人谋划。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译文:臣的责任在宫门之外,不敢担当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遇到要事时,就不要推让了。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译文:李克说:这是君侯没有认真考察的缘故。平时生活时观察和他亲近的人,富有的时候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的时候看他举荐哪些人,不得志的时候看他没有做哪些事;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译文:贫苦的时候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根据这五条就足够决定让谁做相国了,又为何要等我李克的建议呢!文侯日:“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译文:文侯说:先生请回吧,寡人已经定好相国的

16、人选了。李克快步走出去,经过翟璜家。翟璜日: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译文:翟璜说:今天我听说君上召见先生询问相国的人选,那君上安排谁成为相国呢?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译文:李克说:“魏成子要做魏国的相国相了。翟璜忿然作色日:“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译文:翟璜气得脸色都变了,说: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译文:西河郡的郡守吴起是我举荐的。君上内心对邺郡的治理非常担忧,我举荐了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译文:君上计划进攻中山国,我举荐了乐羊。中山国被攻灭以后,没有适合的将领驻守,我举荐

17、了先生你前往中山驻守。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船。臣何以负于魏成子!译文:君上的儿子没有合适的老师,我举荐了屈侯鲍。就凭借这些,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呢!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译文:李克说:先生对我说先生把我举荐给自己的君主,难道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求更大的官职吗?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译文:君上向我询问任命相国不是公子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如何?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译文:我回答说:这是君上没有认真考察的缘故。平时看他和哪些人亲近,富有的时候看他结交了哪些人,显贵的时候看他举荐哪些人;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

18、克哉!译文:不得志的时候看他不做什么事,贫苦的时候看他不要什么东西。有这五条标准就足以决定了,怎么还需要我李克的建议呢!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译文:因此我知道魏成子要做相国了。况且先生怎么可以和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译文:魏成子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用在了外边,只有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魏成子从东方请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译文:这三个人,君上将他们奉为老师。而先生所举荐的五个人,君上都把他们任用为臣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

19、卒为弟子。译文:就凭这一项,先生怎么可以和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几次后下拜说:“我翟璜这个人的认知太浅薄了,说话不得当,我愿意终身做先生门下的弟子。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译文:魏文侯二十六年(前399年),虢山崩塌,堵塞了黄河。三十二年,伐郑。城酸枣。败秦于注。译文:魏文侯三十二年(前393年),魏国出兵攻打郑国。魏国在酸枣修筑城池。在注城击败秦军。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译文:魏文侯三十五年(前390年),齐公夺取了魏国的襄陵。魏文侯三十六年(前389年),秦国侵占魏国的阴晋。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得其将识。是岁,文侯卒,子击立,是为武侯。译文:魏文侯三十八年

20、(前387年),魏国出兵攻打秦国,结果魏军在武下被秦军击败,魏军虽被击败却俘虏了秦国将领识。同年,文侯去世,其子击继立,即魏武侯。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译文:魏武侯元年(前386年),赵敬侯即位,赵国的公子朔发动叛乱,没有成功,逃奔到魏国,然后与魏军联合偷袭赵国邯郸,魏军战败后退兵。二年,城安邑、王垣。译文:魏武侯二年(前385年),魏国修筑安邑、王垣的城池。七年,伐齐,至桑丘。九年,翟败我于洛。译文:魏武侯七年(前380年),魏国出兵攻打齐国,一直打到桑丘。魏武侯九年(前378年),翟人在浸水大败魏军。使吴起伐齐,至灵丘。齐威王初立。译文:魏国

21、派吴起领兵攻打齐国,一直打到灵丘。这一年,齐威王即位。H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后。译文:魏武侯十一年(前376年),魏国与韩、赵两国联合瓜分了晋国公室的土地,然后诛灭了晋国公室的后代。十三年,秦献公县栋阳。十五年,败赵北蔺。译文:魏武侯十三年(前374年),秦献公在栋阳设县。魏武侯十五年(前374年),魏军在北蔺击败赵军。十六年,伐楚,取鲁阳。武侯卒,子鹭立,是为惠王。译文:魏武侯十六年(前371年),魏国出兵攻打楚国,夺取鲁阳。同年,武侯去世,其子禁即位,即魏惠王。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基与公中缓争为太子。译文:魏惠王元年(前370年),当初,武侯去世,其子魏基与公中缓争夺太子之位

22、。公孙顽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禁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译文:公孙顽自宋国来到赵国,又从赵国前往韩国,公孙斤页对韩懿侯说:魏现在魏国内部,魏基与公中缓争夺太子之位,君侯也听说这件事了吧?今魏禁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译文:如今魏禁得到王错的辅助,拥有上党地区,这等于拥有了半个国家。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译文:君侯可以趁着这个机会除掉魏鹭,这样就一定可以一举拿下魏国,君侯不可以错失这个机会。懿侯听后非常高兴,就与赵成侯联合出兵攻打魏国,联军与魏国在浊泽作战,结果魏国大败,魏惠王被包围。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

23、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译文:赵侯对韩侯说:“我们除掉魏君,立公中缓为魏王,然后要求魏王割让土地给我们后再退兵,这样做对我们很有利。韩日: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译文:韩侯说:不可以这么做。我们如果杀掉魏君,天下人就一定会说我们残暴;要求魏国割地才退兵,天下人一定会说我们贪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译文:我们不如把魏国分成两半。魏国分成了两个国家以后,其实力不会比宋国、卫国强大,那么我们永远都不用担心魏国会造成祸患了。可是赵侯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译文:韩侯因此很不爽,便率领韩国原本就不

24、多的军队连夜离开。魏惠王之所以没有死,魏国也没有被分裂,就是因为韩国和赵国两家的意见不一致。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译文:如果两家国君能够听从任何一家的建议,魏国就一定会被分裂了。因此说君主去世但是没有嫡子继位,这个国家就会面临灭亡。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三年,齐败我观。译文:魏惠王二年(前369年),魏军在马陵大败韩军,之后又在怀邑大败赵军。魏惠王三年(前368年),齐军在观城大败魏军。五年,与韩会宅阳。城武堵。为秦所败。六年,伐取宋仪台。译文:魏惠王五年(前366年),魏王和韩侯在宅阳举行会盟。同年,魏国修筑武堵城。这一年,魏军被秦军击败。魏惠王六年(前

25、365年),攻打并夺取了宋国的仪台。九年,伐败韩于法。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瘗,取庞。译文:魏惠王九年(前362年),魏国在泠水攻打并战胜了韩国。魏军在少梁和秦军作战,秦军俘虏了魏国将领公孙瘗,并攻取了庞城。秦献公卒,子孝公立。译文:这一年,秦献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继立。十年,伐取赵皮牢。彗星见。十二年,星昼坠,有声。译文: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魏军攻打并夺取了赵国的皮牢。同年,天空出现彗星。魏惠王十二年(前359年),陨星于白天坠落,发出巨大声响。十四年,与赵会部。十五年,鲁、卫、宋、郑君来朝。译文:魏惠王十四年(前357年),魏王与赵侯在部邑举行会盟。魏惠王十五年(前356年),鲁国、卫

26、国、宋国和郑国的君主前来朝见魏惠王。十六年,与秦孝公会杜平。侵宋黄池,宋复取之。译文:魏惠王十六年(前355年),魏惠王和秦孝公在杜平举行会盟。魏国侵夺宋国的黄池,之后宋国又将其夺回。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译文:魏惠王十七年(前354年),魏军与秦军在元里交战,秦军攻占了魏国的少梁。同年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的邯郸城。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译文:魏惠王十八年(前353年),魏军攻占了赵国的邯郸城。赵国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国派遣田忌、孙膑领兵救赵,在桂陵大败魏军。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译文:魏惠王十九年(前352年),诸侯联合出兵

27、包围了魏国的襄陵。魏国修筑长城,固阳成为要塞。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译文:魏惠王二十年(前351年),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魏国和赵国在漳水之滨举行会盟。二H年,与秦会彤。赵成侯卒。译文:魏惠王二H一年(前350年),魏国和秦国在彤举行会盟。同年,赵成侯去世。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魏。译文: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3年),齐威王去世。中山君担任魏国的相国。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译文:魏惠王三十年(前341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告急。齐宣王采用孙膑的计谋,出兵攻打魏国援救赵国。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译文:魏国于是大举发兵,任命庞

28、涓为将领,命太子申担任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日:臣有百战百胜之术。译文:魏军途经外黄的时候,外黄的徐子对太子申说:我有百战百胜的办法。太子日:”可得闻乎?客日:固愿效之。译文:太子说:“可以说了让我听听吗?徐子说:我本来也是计划将这个办法告知太子的。日:“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译文:他接着说:太子亲自领兵攻打齐国,即使获得大胜并占领莒地,那么富有也不过是拥有魏国,显贵也不过是成为魏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译文:如果作战不能打败齐国,那么万世的子孙也无法得到魏国了。这就是我所说的百战百胜的办法。太子日:“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日

29、:太子虽欲还,不得矣。译文:太子申说:好,我一定会听从先生的意见返回魏国。徐子说:太子虽然想要返回,但已经不可能了。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译文:太子的那些属下都会劝说太子作战,因为想要从中得到利益的人太多了。因此,太子虽然想要撤军回国,恐怕是不可能了。”太子因欲还,其御日:”将出而还,与北同。译文:太子趁机想要撤军回国,为其驾车的人说:太子率军在将要出征时就返回,这与战败的结果是一样的。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译文:太子申最终无奈还是率军与齐军交战,最终在马陵战败。齐军俘虏魏太子申,杀掉魏军主将庞涓,魏军于是被攻破。三十一年,秦、赵

30、、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译文:魏惠王三H一年(前340年),秦、赵、齐联合出兵攻打魏国,秦国将领商鞅欺诈魏军主将公子卬,偷袭了公子卬所率的魏军,然后击破魏军。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译文:秦国重用商鞅,秦国东边的领土一直扩长到了黄河,而齐国、赵国又多次打败魏军,魏国的安邑与秦国接壤,于是魏国出于安全考虑把都城迁到了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译文:惠王立公子赫为太子。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译文:魏惠王三十三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从秦国逃出来到魏国,魏国人本来就对商鞅有怨,没有收留商鞅。三十五年,与齐宣

31、王会平阿南。译文:魏惠王三十五年(前336年),魏王和齐宣王在平阳南边举行会盟。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译文:魏惠王多次遭受军事上的失败,因此用谦卑的礼节和丰厚礼品以招纳贤能之才。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译文:邹衍、淳于髡、孟轲都来到魏国的大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译文:魏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够贤德,军队多次在国外遭受挫折,太子被俘,上将战死,国内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译文:以致祖先的宗庙社稷蒙受羞辱,寡人感到非常惭愧,老先生不远千里,屈尊降贵来到敝国朝廷,将用什么方法让我的国家得到多大

32、的利益呢?孟轲日:君不可以言利若是。译文:孟轲说:“作为君主不能像大王这样谈论利益。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译文:君主想要得到利益,那么大夫也想要得到利益;大夫想要得到利益,那么百姓也想要得到利益,上下都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译文:作为一国的君主,讲究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孟子不愧为天生恋人王啊)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译文:魏惠王三十六年(前335年),魏王再次和齐王在甄邑举行会盟。同年,惠王去世,其子襄王继立(这段太史公的记载有误,此时惠王还没死)。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

33、惠王为王。译文:魏惠王三十七年(前334年),魏惠王与诸侯在徐州举行会盟,互相称王。襄王追尊他的父亲惠王为王。(参加会盟的还是魏惠王,此句太史公记载有误)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译文:魏惠王四十一年(前330年),秦军在雕阴击败魏国龙贾率领的四万五千人的大军,围困了魏国的焦城和曲沃。魏国将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六年,与秦会应。秦取我汾阴、皮氏、焦。魏伐楚,败之隆山。译文:魏惠王四十二年(前329年),魏王与秦王在应城举行会盟。秦军攻取魏国的汾阴、皮氏和焦城。魏国出兵攻打楚国,魏国在隆山大败楚军。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阳。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34、译文:魏惠王四十三年(前328年),魏国把上郡的土地全部割让给秦国。秦军夺取了魏国的蒲阳。魏惠王四十四年(前327年),秦国归还了之前占领的魏国焦城和曲沃。十二年,楚败我襄陵。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桑。译文:魏惠王四十八年(前323年),楚军在襄陵击败魏军。这一年各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和秦国的国相张仪在啮桑举行会盟。十三年,张仪相魏。魏有女子化为丈夫。秦取我曲沃、平周。译文:魏惠王四十九年(前322年),张仪来到魏国担任相国。这一年魏国有一位女子变性成男子。同年,秦国攻取魏国的曲沃、平周。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张仪复归秦。译文:魏惠王五十二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其子魏襄王继立(魏国就没

35、有哀王,所以此处即位的应该是襄王)。张仪也在这一年返回秦国。哀王元年,五国共攻秦,不胜而去。译文:魏襄王元年(前318年),五国联合出兵攻打秦国,没能取得胜利就撤兵了。二年,齐败我观津。五年,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门。译文:魏襄王二年(前317年),齐军在观津击败魏军。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秦国命樗里子率军攻打并夺取了魏国的曲沃,樗里子还率军在岸门击败并赶走犀首。六年,秦来立公子政为太子。与秦会临晋。七年,攻齐。与秦伐燕。译文:魏襄王六年(前313年),秦国遣人到魏国强迫魏国立公子政为太子。同年魏王和秦王在临晋举行会盟。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魏军攻打齐国。同年,魏军和秦军一起联

36、合攻打燕国。八年,伐卫,拔列城二。卫君患之。译文:魏襄王八年(前311年),魏军出兵攻打卫国,拔取两座城邑。如耳见卫君曰:“请罢魏兵,免成陵君可乎?译文:卫国的国君为此十分忧虑。大夫如耳拜见卫君说:“请让我前去说服魏国收兵,并说服魏王免去成陵君的职务,可以吗?”卫君日:“先生果能,孤请世世以卫事先生。译文:卫君说:“如果先生真的能做到,寡人愿意世世代代用整个卫国来服侍先生。如耳见成陵君日:“昔者魏伐赵,断羊肠,拔阕与,约斩赵;译文:如耳前往见到成陵君说:“从前魏军攻打赵国,断绝羊肠坂,拔取阕与,相约分割赵国;赵分而为二,所以不亡者,魏为从主也。今卫已迫亡,将西请事于秦。译文:赵国被分割为两部分

37、,赵国之所以没有灭亡;是因为魏国是合纵的盟主。如今卫国已濒临败亡,卫国计划向西请求侍奉秦国。与其以秦醛卫,不如以魏酉睾卫,卫之德魏必终无穷。成陵君日:诺。译文:与其等待秦国解救卫国,不如由魏国撤兵,宽释卫国,卫国就一定会永远感念魏王的恩德。成陵君说:好。如耳见魏王日:“臣有谒于卫。卫故周室之别也,其称小国,多宝器。译文:如耳又前往拜见魏王说:臣曾经到卫国去拜见卫国的国君。卫国本来就是周王室的分支,虽然卫国被人称为小国,但是其积累的宝器很多。今国迫于难而宝器不出者,其心以为攻卫醺卫不以王为主,故宝器虽出必不入于王也。译文:如今国家面临危难,但是仍然不献出其时代积累下来的宝器,是因为他们心里觉得攻

38、打卫国或是宽释卫国都不是由大王做主的,因此即使献出宝器也一定不会送给大王。臣窃料之,先言蜂卫者必受卫者也。”译文:臣个人猜测,最先建议大王宽释卫国的人,一定是接受了卫国贿赂的人。如耳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见魏王。译文:如耳退出后,成陵君进来面见魏王,就将如耳建议的话告诉了魏王。魏王听其说,罢其兵,免成陵君,终身不见。译文:魏王听了成陵君的建议,撤军回国,然后下令免去了成陵君的职务,终身都不再见成陵君。九年,与秦王会临晋。张仪、魏章皆归于魏。译文:魏襄王九年(前310年),魏王与秦王在临晋举行会盟。这一年张仪、魏章都归顺了魏国。魏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译文:魏国的相国田需去世,楚国的国君

39、很担心张仪、犀首和薛公中的一人会成为魏国的相国。楚相昭鱼谓苏代日:“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译文:楚国的相国昭鱼对苏代说:田需已经死了,我现在担心张仪、犀首、薛公三个人中有一个人会担任魏国相国。”代日:“然相者欲谁而君便之?昭鱼日:吾欲太子之自相也。”译文:苏代说:“那么谁做魏国相国才能对楚国有利呢?昭鱼说:“我的最优解是让魏国的太子亲自做相国。代日:”请为君北,必相之。昭鱼日:“奈何?译文:苏代说:相邦可以让我代替相邦到北方去游说魏王,我一定会让魏太子成为魏国国相。昭鱼说:先生是有什么办法吗?对日:“君其为梁王,代请说君。昭鱼日:奈何?译文:苏代回答说:“假设相邦是梁王,

40、由我来游说相邦。”昭鱼说:“那你会怎么说呢?对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译文:苏代回答说:“臣从楚国来到这里,楚国相昭鱼十分担忧,他说:田需已经去世了,我唯恐张仪、犀首、薛公三个人中会有一个人成为魏国的国相。代曰:梁王,长主也,必不相张仪。张仪相,必右秦而左魏。译文:我会说:魏王是年长有阅历的君主,一定不会让张仪担任自己国家的国相。张仪成为魏国相,就一定会把秦国的利益放在前,而把魏国的利益放在后。犀首相,必右韩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齐而左魏。译文:犀首成为魏国相,就一定会把韩国的利益放在前,而把魏国的利益放在后。薛公成为魏国相,就一定会把齐国的利益

41、放在前,而把魏国的利益放在后。梁王,长主也,必不便也。王日:然则寡人孰相?译文:魏王作为阅历丰富的君主,一定会明白让这三个人的任何一个当上相国都会对魏国不利。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欲得丞相玺也。译文:魏王就会说:那么寡人应该让谁担任国相呢?我说:不如让太子亲自担任国相。太子亲自担任国相,这三个人就都会认为太子不会长期担任国相一职,都会尽力让他们原来的国家服侍魏国,从而想要得到丞相的印玺。以魏之强,而三万乘之国辅之,魏必安矣。故日莫若太子译文:凭借魏国的强大,再加上三个万乘之国的辅助,魏国就一定会安定。所以说不如让太子亲自担任宰相。遂北见

42、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译文:于是苏代前往北方拜见魏王,把上述的话告知了魏王。魏国的太子果然因此当上了国相。十年,张仪死。十一年,与秦武王会应。译文:魏襄王十年(前309年),张仪去世。魏襄王H一年(前308年),魏襄王与秦武王在应城举行会盟。十二年,太子朝于秦。秦来伐我皮氏,未拔而解。译文:魏襄王十二年(前307年),魏太子前往秦国朝见秦王。秦国出兵前来攻打魏国的皮氏,未能攻取秦国便撤兵回国。十四年,秦来归武王后。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译文:魏襄王十四年(前305年),秦国方面将秦武王的王后送回魏国。魏襄王十六年(前303年),秦军攻取了魏国的蒲反、阳晋和封陵。十七年,与秦会临

43、晋。秦予我蒲反。十八年,与秦伐楚。译文:魏襄王十七年(前302年),魏王和秦王在临晋举行会盟。秦国把蒲反归还给魏国。魏襄王十八年(前301年),魏国和秦国联合出兵攻打楚国。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译文:魏襄王二十一年(前298年),魏军和齐军、韩军联合在函谷关击败秦军。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哀王卒,子昭王立。译文:魏襄王二十三年(前296年),秦国又把之前占领的魏国的黄河以外的土地以及封陵归还给魏国,以此与魏国讲和。同年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继立。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二年,与秦战,我不利。译文:魏昭王元年(前295年),秦军攻打并占领了魏国的襄城。魏昭王二年(前294年),

44、魏军和秦军作战,魏军作战不利。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译文:魏昭王三年(前293年),魏国辅助韩国攻打秦国,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阙大败了魏国二十四万大军。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芒卯以诈重。译文:魏昭王六年(前290年),魏国把黄河以东四百里的土地割让给秦国。芒卯因善于使用诈术而被魏国重用。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H一O八年,秦昭王为西帝,齐愍王为东帝,月余,皆复称王归帝。译文:魏昭王七年(前289年),秦国前后共夺取魏国大小城邑共六十一处。魏昭王八年(前288年),秦昭王称西帝,齐愍王称东帝,一个多月以后,两国又都重新称王收回帝号。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译文:魏昭王九年(

45、前287年),秦军攻占魏国新垣、曲阳的城池。十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译文:魏昭王十年(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宋王在魏国的温地去世。十二年,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愍王出亡。译文:魏昭王十二年(前285年),魏国和秦、赵、韩、燕一起联合出兵攻打齐国,在济西击败齐军,齐愍王因此逃亡到国外。燕独入临蕾。与秦王会西周。译文:燕军单独攻入齐都临笛。魏王与秦王在西周举行会盟。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去。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陈。译文:魏昭王十三年(前283年),秦军攻取了魏国的安城。秦国大军行军至魏都大梁城下,不过很快秦军又撤走了。魏昭王十八年(前278年),秦军攻取了楚国的郢都,

46、楚王把都城迁到了陈。十九年,昭王卒,子安王立。译文:魏昭王十九年(前277年),昭王去世,他的儿子安厘王继立。安厘王元年,秦拔我两城。译文:安厘王元年(前276年),秦军攻占了魏国的两座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译文:安厘王二年(前275年),秦军又攻占了魏国的两座城,秦国大军再次行至大梁城下,韩国派兵前来援救魏国,魏国把温地割让给秦国以求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译文:安厘王三年(前274年),秦军攻取了魏国的四座城,斩杀魏军四万人。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译文:魏安厘王四年(前273年),秦国击败魏国和韩、赵两国的联军,斩杀联军十五万人,驱逐了魏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日: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译文:魏将段干子请求将南阳割让给秦国以求和。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秦国官爵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译文:如今大王想获得魏国土地的人掌握着给魏国官爵的权利,让想要得到秦国官爵的人控制魏国土地,那么,魏国的土地不败尽,这样的事情就不会结束。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译文:况且用土地来与秦国讲和,就好像是抱着干柴去救火,柴火不烧完,火是不会熄灭的。”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