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导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75301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2《登泰山记》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6.2《登泰山记》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6.2《登泰山记》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6.2《登泰山记》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6.2《登泰山记》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2《登泰山记》导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2《登泰山记》导学案教师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登泰山记导学案(教师版)课前自主预习一、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诗人、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他与方苞、刘大楣并称为“桐城三祖”。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二、背景介绍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三、必备知识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

2、,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槌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为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2.戊申陶可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3.乾隆三十)1年十二月。乾隆三十九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

3、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琵琶行并序中“元和十年”、石钟山记中“元丰七年”等。4.泰山之阴,汶水西流;其阳,济水东流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四、文本对译泰山之阳(南面),汶水西流;其阳(北面),济水东流。阴谷(山南面山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学(介词,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介词,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趁着,冒着)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到达)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道路)皆砌石为修(台阶,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

4、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所说的)环水也。余始曾(沿着,顺着)以入,道(走了)少半(少于),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又沿着)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里限(名作状,像门槛一样)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等到)既上,苍山奂(覆盖)雪,明理(名作动,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周(停留)雾若带然(的样子)。戊申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尊,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茄数十立者,山也。修不(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一会儿)成五采(同彩

5、”)o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更(有的)得日或否,维(大红色)皑(白色)嬖(杂)色,而皆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谩(模糊,缺失)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网(同“圆”,圆形的)。少杂树,多松,生石醉(石缝),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五、解读文本1、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一日观峰的位置。先写汶

6、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一一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一一日观峰的位置,是“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铺垫2、第2段中,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参考答案:旅程特点: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几个动词,准确的交代了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既表现了时令与地形,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3、作者在第2段中描写

7、山顶上雪后美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口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充满温柔飘逸美,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它使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在第3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按时间顺序去写。手法有:动静结合,拟人比喻,表达了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突

8、破困境的信心,对超拔品格的自我期许。5、第4段的景观与第3段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作用: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6、从第5段中找出泰山自然景观的特点、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特点:三多、三少、三无三多”是: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是: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是: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手法:白描六、文本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

9、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攀行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石头砌的台阶,那些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山,道路不到一半,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

10、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往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樗茄所用的掷具一样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色彩,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彩霞。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己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都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