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绵阳三诊阅卷评分细则.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80287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绵阳三诊阅卷评分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届绵阳三诊阅卷评分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届绵阳三诊阅卷评分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届绵阳三诊阅卷评分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届绵阳三诊阅卷评分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绵阳三诊阅卷评分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绵阳三诊阅卷评分细则.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绵阳市高中2020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阅卷评分细则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答案 气温升高:持续晴天,温度升高,雪同地表分离;升华改变/雪层内部结构,变得脆弱。 持续暴雪:持续暴雪增加了山I.积雪的重量,使雪层的地心引力大于摩擦力,极易雪崩。风力强劲:罕见大风(120公里/小时)将大量的雪吹向背风坡,导致背风坡的积雪增多。二、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第一点从两个层次作答,分号前后各1分。第二点和第三点意思接近即可,但只概括,不分析,每点只给1分;只分析,不概括,酌情扣1分;完全不分点作答,在得分上扣1分。三、问题呈现(1)审题不准。未能抓住题干关键词“异常天气”,而是从“人为因素”“地形特征”等角

2、度作答。(2)角度单一。部分学生仅从“天气晴朗、气温上升”角度分析,导致答案要点遗漏。(3)概括角度和分析内容不一致。如:从“气温上升”角度概括,却以“大风增加背风坡积雪作为分析。(4)答案组织缺少关键词,表述不够准确。如答案中某些加粗关键词不见其踪。(5)答案要点构成不完整。有概括无分析或有分析无概括。四、备考建议(1)培养读文能力。立足文本,抓住中心,理清结构,从整体到局部读懂文本。(2)加强审题训练。圈点勾画题干关键词,准确把握答题方向。(3)注重语言表达规范。一是凸显关键词,拒绝泛泛作答。二是根据题干要求做到概括与分析共舞。三是因分赋点,分点作答。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一、答案信中有对自

3、己(母亲)的关心。儿子虽投身于抗战,但仍未忘记关心自己,这让母亲颇感安慰。 儿子满怀救国之热忱。儿子写出音乐作品,以实际行动鼓舞民众,这让母亲由衷欣慰。 言语中表明形势向好。中华民族渐渐觉醒,英勇顽强地齐心抗战,这让母亲看到希望。(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共6分)二、评分细则第点,重点从对母亲的角度作答,文中有对母亲的想念、关心、祝福等内容;第点,重点从作者自己的角度隹答,文中说到自己有救国热忱、写音乐作品等内容;第点,重点从家国民族、形势的角度作答,文中认为中华民族渐渐觉醒,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每点2分,最佳答案应既有概括又有分析,只概括未分析每点只给1分。如答到向母亲报平安,酌情给1分。三

4、、问题呈现(1)答题角度不准确,没有从母亲看到信的角度答题,而是从作者的角度答题,如“作者认为母亲一定会支持他所做的一切”(2)不会归纳概括,不能将大量信息浓缩为准确、简明的要点;(3)角度单一,不全面。如只答“儿子满怀救国之热忱”;(4)把文本当成小说,分析情节上的作用;(5)过度脑补,脑洞大开,把这封信当成一封绝笔信或遗书。第9题一、答案作者内心抵触战争,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又积极地投身抗战。(对战争的看法)作者时时感到沮丧(常感自己能力薄弱和实际生活的缺乏),但又充满信心,坚信音乐能在抗战中发挥作用(愿担重任)(对自身能力和音乐的看法)作者思念牵挂母亲,但为了抗战胜利,需加紧创作,只

5、能暂时忘记。(投身抗战与亲情的两难选择)二、评分细则每点心理分析应体现“复杂而矛盾”的特点,“狂杂”体现为多种心理,“矛盾”体现为“对立”“两难选择”的心理,每点只分析了一种心理,只给1分。若整体只答了一种心理,给0分。三、问题呈现(1)学生答案不能体现“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每点只分析某种单一的心理,如“紧张”“悲痛”“斗志昂扬”;或答了多种心理,但并不体现矛盾,如“对敌人的厌恶和对同胞的同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中国战士的赞美”;或把“复杂”单独提出来分析;(2)观点表述令人费解,如“人民与母亲对他的矛盾”;(3)答非所问,如“第一人称为线索”“推动了情节”;(4)找不到题干设问的关键词,把重

6、点放在“书信更能体现出”“本文没有宏大叙事”这些并不重要的语句的分析上。四、备考建议(1)对一个文本的解读不仅限于试题考查的内容,可以在理解、概括、分析、鉴赏、探究等多角度拓展,对文本再利用。(2)重视审题,看清要求,找准角度,思考全面。(3)在答案呈现上可以专项训练信息筛选、整合、概括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没有先概括的意识。(4)多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各种文体的练习都要覆盖,各类题型考点都要覆盖。文言翻译一、评分标准1.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5分)何况现在尊奉尚不能说话的小孩,来治理(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5分)译为“推荐” “立”不给分。译为“光临” “君临天下

7、”不给分。译为“歌舞升平”不给分。译为“女”不给公C天下,却指望天下太平,难道能够实现吗?得分点:奉:尊奉:侍奉,伺候。临:统治,治理,掌管;面对。升平:太平,天下太平,治平。公甘.Tft酒但4,后同但W)句意1分,从严,译对四个关键词且句意没有硬伤即给句意分。1.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5分)现今保卫皇宫的文武大臣,足够和他们一战,只需守住河桥,观察对方的意图动向(就行了)。(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5分)得分点:宿卫:a作动词,译为“保护,保卫,护卫,警守卫”;b作名词,译为“宫禁中值宿,担任译为“驻守,驻扎”不给分。译为“可以”“能够”不给分。译为“但是”不给分。卫的

8、人”、“禁卫军”等。足:足够,充足,足以;够得上,值得。但:只需,只要,只用;仅仅需要。意趣:意图动向,意向,目的,打算,想法。译为“兴趣”不给分。句意1分,从严,译对四个关键词且句意没有硬伤即给句意分。二、主要问题1 .采点不准,考点字不译或漏译。如“而望升平”直接译为“却希望能升平”,“足得一战”译为“能够一战”等。2 .基础不牢,错字别字较多。如“待奉”“侍俸”“统临”“制理”“撑管”“天下大平”“难到”“意象”等。3 .逻辑欠缺,语境意识不强。如把“而望升平”译为“皇太后想要提升地位”三、教学建议1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2 .强化采分点意识,牢记“信达雅”三字诀。3 .掌握基本翻译技

9、巧,如字形推断、语法分析、熟语联想等。4 .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尽量避免错别字、逻辑不通,不合情理等问题。诗歌鉴赏题15.两首诗均以松树寄托感情,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一、评分细则 元诗借对小松未来长成千岁松树的期许(紧扣对象“小松”和对象特点“成长”,1分),寄托、了诗人对自己胸怀凌云壮志、奋进勃终将成材(紧扣对象“诗人或自己”和对象特点“成材或壮志”,1分)曲期许期待)之情(1分)。 刘诗传写青松刚劲且不畏劣境倍扣对象“青松或山上松”和对象特点“刚劲、坚强或不畏严寒”,分),勉励或劝诫、告诫、劝慰(1分)自己或从弟志向坚贞、坚守品性嗦扣对象“诗人或从弟”和对象特点

10、“志向坚贞、坚守品性”,1分)。(每点3分,诗中松树特点1分,情感对象1分,情感特征1分。意思接近即可,共6分)二、阅卷分析1 .前后勾连,整合信息,读懂诗歌由元稹的诗歌标题西斋小松二首(其二)可知,这首诗的写作对象是小松,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千岁盘老龙,修鳞自兹始”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小松成长的期许。可是,一些学生不看标题,不看诗歌上下文,只盯着诗歌结尾两句,片面地认为本诗写的是老松的坚强,并且错误地认为前面所写的小松是为了衬托老松。2 .注重高初中课文的理解和复习,强化教考结合的思维。第二首诗赠从弟出自初中选修教材的课文篇目,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对这首诗的理解很不到位。可见,学生对高初中课文所选

11、的诗歌特别是非背诵篇目的阅读理解没有到位,这是一个学习的短板,在后期复习中应当重视。3 .把握题目重心,准确识别题型题目“两首诗均以松树寄托感情,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的重心在回答所抒发的情感,属于内容理解,但不少学生把题型理解错了,重心放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4、紧扣题目关键词,把握答题方向和要求。题目“两首诗均以松树寄托感情”中“寄托感情”意味着不能直接回答对松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回答所抒发的情感不应该是表面的、直接的,而应该是诗歌隐含的对象和情感。题目“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的关键词是情感,答案的关键词也必须是情感词。5、巧妙利用题目信息,准确回答问题,题目“但所抒情感有所不

12、同”告诉学生,所抒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回答问题就应该比较分析两首诗的情感的差异。语言文字运用题第*题一、评分细则第一空:人山人海(或:水泄不通、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座无虚席、人头攒动)第二空:耳濡目染第三空:如痴如醉(或:如醉如痴、心醉神迷)(每空1分,共3分。有错别字,不给分)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 .对语境的理解分析不到位,选填的成语不准确:语意偏差。如:第一空填“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第二空镇“能歌善舞”,第三空填“恍若隔世”等。所填成语的感情色彩不当。如:第一空填“人满为患”。对成语用法的掌握不到位。如:第二空填“潜移默化”。2 .生造成语。如“陶醉不已”。3 .错别字多。如“人声

13、鼎沸”的“鼎”写成“顶”,“鼎”上面的“目”写成“日”;“耳濡目染”的“濡”写成“儒”等。4 .答题不规范。个别考生在一处填写了多个近义成语。第19题一、评分细则 “只有”意为单一,表明秦腔在秦川地区的独特(特殊)性(或:表明除了秦腔,没有什么戏曲更能展现秦川的特点,更能表现秦人的内心情感):(1分) “只能有”意为唯一,表明秦腔是唯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或:表明秦腔在秦川和秦人心中不可替代/表明秦川诞生秦腔的必然性);(分) 两个连用,构成一种强调(进一步突出):(1分) 凸显了秦腔对于秦地及秦人的重要性(重要意义/重要价值)。(1分)(画线处每点1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二、学生

14、存在的主要问题1 .分析太笼统。没有把“只有也只能有“分解为“只有”和”只能有”两个词组,再结合语境分别作解析。大部分考生只能笼统地把表达效果答成“表示强调”。2 .“贴标签”式作答。如答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感”。第20题一、评分细则第一空:不(容)易导致过敏(2分)第二空:且(又/或)有哮喘史(【所写句锁定关键词“哮喘史”,且语意通畅,给2分;如出现的关键词为“哮喘”“哮喘症状”,语意通畅,给1分】第三空:一是阻断(阻隔)过敏源(原)(或:一是阻断接触,一是做好防护(预防),一是避免与花粉接触)(2分)【所写答案为“有以下三种方法”,。分;如答案中没有“一是”这一关键语,只

15、有“要阻断过敏源”类似的表述,给1分】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不能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地“前后勾连”,对提示性语句分析和理解不到位。如:第一处填成了“容易导致过敏”,与文意刚好相反。2 .对语段的层次理解出错,将第三处填写的句子理解为后文的总起句,写成了“有以下三种方法”3 .答案表述不严谨,用词不准确。如:对第二处的关键词“哮喘史”提取不准,表述成“哮喘”“哮喘症状”等;第三处没有使用“一是”这样的句式;第三处把“阻断接触(花粉)”写成“减少接触(花粉)”等。第21题一、评分细则花粉过敏是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二safis病(或:花粉过敏是一种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过敏性疾病)

16、,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或: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其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严重损害(危害、影响、威胁)人类健康。(画线处改对1处给1分;无病句、语序无大变动、句子流畅,给1分:共4分)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 .病点找不准或找不全。部分考生误认为原句存在“语义重复”的问题,把“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的“等”字删去;误认为原句的分句间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从而调整了四个小分句的先后顺序等。2 .对原句修改过多,破坏了原句结构,甚至修改后的句子产生了新的语病。一些考生直接把“损坏人类健康”一句删去:将“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中的“所”字漏写,形成了新的病点。3 .答

17、题不规范。个别考生采用“把改为”的句式,以分点的方式来答题,或者是在自己答案的要点处画下划线。还有极个别考生将原句誉抄下来后,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语用”板块后期教学建议:1 .多反思一一语用备考是否全面,各考点是否全覆盖。语用中的“冷”热”考点,是相对而言的。在教学中,不能只一味关注主流题型、创新题型,全面复习,稳扎稳打,才能游刃有余。2 .有侧重一一在考点全覆盖的基础上,需特别关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表达效果赏析题。此类题型,既有对传统的修辞手法的赏析,又有对单个字词使用的赏析,更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 .巧积累一一用好平时的阅读资料和试题卷,一方面读懂文做好题,另一方面在具体

18、文段中品味语言,增加积淀。如在阅读论述文、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时,可有意识地圈点勾画文段中出现的成语,在具体情境中揣摩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多进行近义成语的比较,在理解鉴赏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4 .重基础一一写工整字,用规范语,用词要妥帖,文句要通顺。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前世界,变乱交织,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翻大变局中颂丽希望有(更多更强大)的确定性力量,来推动世界I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19、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一、整体导向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二、审题分析由“引发”可知:思考苕和认识者的的基点是材料.材料共两句话,源于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国家领导的讲话。第一句点出时局的特点:变乱交织挑战多,常态性的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第二句是针对第一句而来的人们的希望:有更多更强的确定性力量,推动世界发展向好。材料的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材料存在二元关系。而思考者和认识者的身份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立意的核心是世界怎么样(为何这个样),青年怎么想(青年怎么办,为何这么办)。世界:不定为定,无常为常,不变为变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现代

20、的而非传统的,多变量的而非单变量的,存在确定性但确定性不足不强的,有巨大挑战也有强大民意的由此想到中国:尽管国际环境恶化,不确定性增强,但中国政治稳定,外交政策稳定,发展方向稳定,国际合作稳定具有无可比拟的确定性:当然也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由此来在新时代中国青年,无畏不确定,对抗不确定,拥抱不确定,转化不确定,消减不确定坚守确定性,增强确定性,放大确定性,注入新的确定性总之,是“推动世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的正向力量。以上是原则性的,具体的想法和做法(如理念上认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行为上躬身入局,促进国家规划的落地走实,促进合作等)一定要与“确定化”(使不确定确定)合理勾连。三、思辨的

21、几个维度(一) 写作的背景和前提当今世界面临变乱局势,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这是写作的背景和前提。(二) “不确定性”内涵和表现有哪些(是什么,有哪些)?写“不稳定”“变局”“乱局”“挑战”也可以,但要与“确定化(使不确定确定)”勾连,未勾连,要降等。(三)“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四)“不确定性”的危害性(为什么要控制化解不确定性)(五)“不确定性”“确定性”的两面性(六)如何面对“不确定性”(怎么办)就是用确定性力量对冲,具体的想法和做法一定要与“确定化”合理勾连,完整展示其中逻辑链条,否则视为偏题。(七)如何壮大“确定性力量”(怎么办)(八)探讨“不确定性”“确定

22、性”的二元关系1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2 .在“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之间的反复博弈和较量中前进。3 .“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互相作用,互相转换。4 .“不确定”“确定”是相对而言的。(九)如何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身份意识在行文中不断强化“新时代青年”的时代意识和身份意识。新时代青年应躬身入局,挺博负责,世界是脆弱的,青年要反脆弱,自己获益,让他人社会国家甚至世界获益,为世界前进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确定性”力量。四、几点说明1 .所写完全未与“不确定性”或“确定性”建立关联,36分以下;2 .所写与“不确定性”或“确定性”建立了微弱关联,重心在其他,38分以下;3 .所写与“不确定性”或“

23、确定性”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关联,43分(三等最低)切入,按等正常给分。4 .所写与“不确定性”或“确定性”建立了合理的强关联且有一定情境意识(身份+时代48分(三等最高)切入,按等正常给分。5 .所写与“不确定性”或“确定性”建立了合理的强关联,且情境因素(身份+时代)体现良好,53分切入,按等正常给分。只抓住了“确定性”一个关键词,但能扣住世界大变局这一前提和背景也算符合题意。6 .加分(特色)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逻辑性强材料丰富结构完整语言有特色手法独特有其中一项即可加35分。六、阅卷中发现的问题1 .审题不准。考生不会审题,没有认真梳理材料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或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或抓住一点不及

24、其余或偷换关键同如把“不确定与确定”转换为“变与不变”“乱与稳”等,或开头点一句材料“确定性力量是坚持、是团结”,之后全文就只写坚持或团结,完全与材料脱钩。2 .写作重心偏离。多数考生只写青年应该怎么做,什么“责任担当”“坚持毅力”“以梦为马”“时代可为青年有为”等等不顾材料设置的前提和情境应结合材料指出的世界不稳定、不确定的大变局形势谈青年的奋斗,并与“确定性”关键词相勾连。3 .低级套作,亳无关联。把正确的话一股脑儿往作文上搬,喊口号,“坚持党的领导”“跟党走”“以民为本”“坚持初心”“大国担当”“青年使命”等,只说重要性,没有与材料的关键词“不确定”或“确定”勾连。个别考生语言半白不文,

25、为美而美,弄巧成拙,文风不端。4 .选材不典型。一是所选材料且论述与主题无关,如选史铁生、樊锦诗、张桂梅等名人事迹;二是不会恰当运用,不会根据主题需要寻找恰当角度分析材料来论证观点。5 .没有青年身份和时代意识。材料明确要求“新时代的青年”有“怎样的思考”,要么没有体现青年身份,要么夸大青年的力量,如“中国青年是世界确定性的指挥家、压舱石、定海神针”等。对时代主题或世界发展趋势也缺乏关注和了解。七、教学建议1 .进行严格审题训练。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是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分类型、有系统、常规化的进行审题训练。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原材料,紧扣原材料。2 .关注时代,了解世界。现在高考作文不回避社会热点,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生活,了解世界格局与变化,明确国家的方针政策。可与文科班政治学科融合,关注时事政治,积累时代鲜活材料。3 .端正文风,踏实作文。作文不可投机取巧,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套作宿构。考前让学生背一点范文或精彩片段是可以的,但要指导灵活运用,不可照搬照抄。要叙真事,抒真情,表真理,要关注高考作文评分的人员构成和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