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建构时间观念 论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81177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体验建构时间观念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深度体验建构时间观念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深度体验建构时间观念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深度体验建构时间观念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深度体验建构时间观念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度体验建构时间观念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体验建构时间观念 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度体验建构时间观念摘要:人的生活离不开时间,小学生对时间熟悉但不熟知,对建构时间观念和应用时间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们应当将书本上静态结论性的时间知识转化为动态过程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在充分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时间的相关知识,认识常见的时间量,体验时间的长短,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关键词:活动体验,时间,量感引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活动直接和间接经验,深度理解概念、同伴深层交流、形成时间的深刻表象,增强对时间量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估测能力,建构时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如何刻画时间的概念完全依赖人的

2、想象。进一步,为了精确地刻画时间的概念,人们就必须构建关于时间的数学模型,似乎可以说,刻画时间是人类迄今为止构建的最为重要的数学模型,效能几乎可以与火的使用、文字的发明、自然数的发明媲美。认识时间是基本的生活常识,也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时间单位看不见、摸不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时间的生活经验,课堂上如何从认识记忆时间单位的知识技能教学走向建立时间量感思维体验为主的学习活动?学校备课组以时间主题内容为例,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将静态结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动态过程性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主动探索理

3、解时间的相关知识,在充分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常见的时间量,体验时间的长短,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一、创设生活情境,沟通联系,激活认知经验。时间计量存在着一套自然单位一年月日。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周而复始,产生了“年;月亮圆缺周期变化,月一盈亏谓之一月。太阳东升西落,昼夜变化,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形成了“日新知学习前学生从生活中已经了解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知道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等。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时间,学生虽然熟悉时间,但不熟知时间观念。课堂伊始,学生对学习时间量有什么认知需求?自由交流后,梳理出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时间从哪儿来?时间单位之间有什么关

4、系,为什么存在这样的进率关系?生活中怎么应用时间?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准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真实地展开探讨学习活动。二、借助学习素材,数形结合,经历模型建构。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要把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应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置于富有挑战性、可实验操作的活动场景里,学生由具象的观察、实验、分析结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问题驱动思考,自主探究,进行真实的学习。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钟面上只有1-12这些

5、数字,怎样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并区分两个不同的9时?课堂可以借助时间尺把结果性的知识转化为过程性的探究,动手动脑,启思明理,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学会思考。师:仔细观察钟面(如图1)。图1如果把时间刻度从12时剪开,第一圈刻度和第二圈刻度连接起来形成一天的时间尺。(如图2)师:观察时间尺,你发现这些时间刻度有什么特点?怎样让别人一眼就能区分出来第一圈的时刻与第二圈的时刻不同?学生先独立完成上面的学习单,然后同桌交流,展示作品,汇报想法。依靠讲授和记忆单纯学习的方式,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的成效是低下的。观察时间尺,两段都是完全一样的时间刻度,有的学生也明白时间尺上两段时间刻度表示不同的时间,但是

6、怎样能“把自己的明白改造成别人的明白,课堂上自学探究,交流分享,激活生活经验,自主创造出计时法“雏形。在解决某一类问题时,先通过具体的特例发现,从一般的规律或模式再推广到一般情况,从而建立一个一般的数学模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实现对一类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模型思想。怎样区分第一圈的时间刻度与第二圈的时间刻度,有的学生分别在两段时间刻度上标出:上午下午晚上,以这些时间词(时间段)区分,也有的学生把第二段的时间刻度改写成:13,14,1524o这两种表示方式其实就是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课堂上教师有意创造的矛盾冲突第一圈的时刻与第二圈的时刻相同吗?逼近学生自我探究计时法,创造发现,建构两种计

7、时法模型。区分出来第一圈的时刻与第二圈的时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揭示特征,沟通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板块有结构化的教,知识内部有关联的学。借助学习工具时间尺,让抽象的学习以直观形象,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汇报不同的方法,分享操作活动的直观经验,探究活动的思维经验,思维活动的策略经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这些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数学知识、观念、技能及一些感悟和体验。对数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数学思想的领悟,数学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培养度量意识,实验操作,充分体验量感。量源于量,培养量感还要在度量上下功夫。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常

8、见的时间量要求: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时间需要度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和充分动手测量活动,依据自身的具体的测量体验,反复体会单位量的大小,将1个单位的时间量大小具体化、形象化,积累对计量单位的丰富感知,让学生将计量单位与熟悉的事物一一对应,建立计量单位与参照物相联系的直观模型,以相应参照物去类比和估测,促进量感标准的内化。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课堂活动可以这样安排:1.认识秒。观察钟表,秒针走动1个小格就是1秒,认识时间单位秒。2.理解秒。对秒的认识将抽象的时间单位与生活做事情建立联系,眨1次眼,数1个数,将“秒数量化形象化,建构起具体

9、的直观的单位时间量。3.体验秒。看、听15秒时间节奏;以数数、打拍、呼吸等自己的方式跟着节奏做;闭上眼睛跟着头脑中节奏感觉15秒,并与钟表的节奏对比;调整节奏用自己的方式估测15秒。4.应用秒。1分钟能做什么事?就需要知道1分钟到底有多长时间?学生从1秒、15秒积累的经验,用秒的节奏类推1分钟的时长,进而体验1分钟时间内能做完成的一些活动。以单位时间1秒为标准进行累积叠加,数感建构和定量刻画1秒,15秒,1分钟,用不同的活动以数量化具体描述说明时间的具体意义,形成时间量感的认知体系。这节课凸显时间测量和活动体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丰富1秒的时间表象,从1秒扩展15秒、1分钟,通过视听识记秒的节

10、奏,以实验、操作、观察、验证等多种体验活动来估测时间,深化时间量感。在多次的认知体验中碰撞调整,具体化、形象化、数量化认识更长的时间单位“分钟,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量的感受从模糊到清晰,从直观走向抽象。四、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说理,深化模型应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描述以及解决现实世界中一类问题,也就是模型思想。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借助数学模型使数学回归于现实世界3。这个桥梁需要学生自我建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一般方法和数学模型形成过程,

11、积累数学学习和思考的经验,也就是从特例到一般推广到其它情形的抽象概括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巩固应用模型不是仅仅套用模型解决问题,而应引导学生分析梳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说理,针对不同的变式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尝试应用相关模型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例如:24时计时法练习题。1 .下午4时,爸爸开车走了公交车道,他违反交通规则了吗?2 .爸爸晚上11时30分下火车,要坐211路夜班车,有车吗?(如图4)槿班车北京站西一紫竹院南门HI-1 a W HN HOVt SZZAZM N图4两道习题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情境的背景中,学生通过阅读与理解梳理出有用的数学信息,探寻习题背后的

12、数学内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侧重让学生巩固和消化计时法的知识与应用,加深对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形成必要的技能,学会有理有据的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两种计时法哪个好?各有特点,不分好差,只不过是生活场景和使用习惯不同罢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时,应改变机械的指令性的单一知识点练习,从考查知识点转向追溯思考力,从关注“标准答案转向思辨表征过程,说理反思,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促进学生的思维生长。基于教材内容,创造性整合真实的可操作性的主题学习素材,立足度量

13、本质,深度理解概念、同伴深层交流、形成量的深刻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活动直接和间接经验,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体会量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和度量观念,形成量感,提高应用意识,落实核心素养。计量单位概念教学是学生发展量感的重要内容,时间、质量、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这些内容同属量的计量,知识内容分布在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的教材,表面上是散点的,但实际上编排结构及知识本质具有统一性、整体性。认识这些计量领域的教学规定性的数学知识、自然常识,教师应着眼知识结构化,有意识将知识归类,整体架构,建立关联,形成系统。学习方法应在同类知识迁移应用,设计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获得经验提取应用,

14、观察、比较、猜测、类比、概括,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实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习得方法,共生情趣,提升学习能力,达到主动学习会学习爱学习。课堂是学生思维生长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基于理解与体验建构时间观念,让学生从经历中获得经验,从经验悟得智慧,学习知识,提升思维,数学课追求知识的本真,数学课更应散发理性思维的光芒!参考文献1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6:219-2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学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