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88197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9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docx(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北京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目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溶解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第7课别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声音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33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听听声音第2课声音是怎样

2、产生的第3课声音的变化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天气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第2课天气日历第3课温度与气温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第6课云的观测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我们的身体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第1课身体的结构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第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

3、行第6课口腔里的变化第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四、教学案例五、参考资料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1、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写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为教师了解全学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2、主要材料清单列出本学期探究活动涉及的主要实验和需要的器材与材料,供教师作方案和提前准备时使用。3、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用文

4、字形式介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活动间的结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教科书框架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4、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列出本单元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提供方向。5、背景和目标这是分课时教学,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识背景,方便教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所列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针对该节课的。6、教科书说明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详细说明正文、照片、图片、图表、对话框所包含的意义,对教科书正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或说明。7、教学建议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8、评价建议立足单元教学指

5、出评价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二、课时安排建议修订后的教科书每册均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三四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五六年级为8个教学活动。原那么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这是根据目前全国绝大局部地区小学科学课中、高年级均为每周2课时的现状安排的。在设计时,我们也考虑到个别省份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了弹性。针对这样的地区,我们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来解决:(一)对典型的过程与方法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例如“比拟水的多少”“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二)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

6、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活动;(三)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开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如“小杆秤的制造”“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等。为此每个单元安排3节左右的机动课时是适宜的,也是可操作的。三、教学目标的表述在这套教师用书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将教学目标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科学概念的陈述是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完成的,它比一个简单的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表达的是一个科学的观点或思想。科学概念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每一个核心概念是由不同的具体概念组成的,而具体概念是

7、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来的。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将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表达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四、概念图和图表的使用修订后的教科书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用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时用来描述概念。教师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为教学确定起点。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拟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比方只属于陆生植物的特征和只属于水生植物的特征应分别记在一个圆里,而它们的共同特征那么应记入两个圆的交叉局部。网状图是概念图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

8、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使用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中心词作尽可能多的联想,由此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气泡图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主题)作出联想,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和了解到的内容。柱状图(条形图)是在坐标图上用填充的方式,完成的数据表达,表现为条形图,一般由两组数据组成,例如时间和影长、时间和温度等。柱状图可以直观地表现数据之间的差异。记录不仅仅可以用文字,科学图画也是适合小学生记录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的图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每个

9、小的特点和线条。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评价他们的观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教科书整体结构表修订后的教科书共32个单元,更好地表达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两大主线并行开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书中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库,是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开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局部,但仅供学生阅读。上学期下学期三年级植物植物的生长动物动物的生命周期我们周围的材料温度与物体的变化水和空气磁铁四年级溶解电路

10、声音新的生命天气食物我们的身体岩石和矿物五年级生物与环境沉和浮光时间地球外表及其变化热和燃烧运动和力地球的运动六年级工具和机械微小世界形状与结构我们身边的物质能量宇宙生物的多样性环境和我们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使用说明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底,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怎样实

11、现这一目标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防止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没有人为的“伪证2 .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教科书中有多处涉及了这类实验,如“溶解的快与慢”“比拟声音强弱、上下的变化”“探索尺的音高变化”“观察上肢的运动”“测量心跳和呼吸”“体验心脏的工作”,等等。在四年级引入控制变量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

12、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3 .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天气”单元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催促和检查。4 .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教科书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如“描述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描述物体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等等。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5 .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

13、形成正确的解释。比方“天气”单元中,需要学生对所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做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开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概念开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

14、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开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那么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根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

15、气新的认识。“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材料清单“溶解”单元过滤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气体溶解器材:带有橡皮帽的注射器;蒸发器材: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其他器材:放大镜、搅拌棒。“声音”单元发声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锣、鼓、钢尺;传声器材:铝箔(能折叠成1米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尼龙绳。“天气”单元测温器材:温度计;制作雨量器器材:高于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我们的身体”单元模型:人体结构模型、人体骨骼模型、心脏模型;其他器材:哑铃、吸耳球、大约1米

16、长的塑料管。溶解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一、单元概述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i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一局部学生也听说过溶解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拟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一一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i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

17、解了的食盐还能别离出来吗?等。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为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一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拟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局部为第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一一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第三局部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本单元的教学要善于引

18、导学生在完成既定的观察研究活动的同时,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研究的问题,以使对溶解的研究逐步深入并扩展开去。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别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外表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别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观察和描述高

19、锌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比照实验的活动过程。 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认识到严格按标准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三、分课时教学建议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背景和目标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把食

20、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地化掉,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一些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本单元第1课,通过观察、比拟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学习使用过渡的方法,并期望通过过滤开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别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别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标准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二)教

21、学准备为小组准备:1个透明的玻璃杯、盛有水的水槽、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1根筷子、1根搅拌棒、3张滤纸、1个漏斗、3个烧杯、1个方座支架。(三)教科书说明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们要运用观察和比拟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拟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别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开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技能。第一局部:比拟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教科书提了两组问题。第一组: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呢?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呢?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常见物质

22、在水中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第二组: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引导学生关注两杯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为了使实验现象比照明显,这里要使用淘洗干净的沙粒。第二局部: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沙和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不同是明显的,面粉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引导学生近一步进行观察和比拟。用过滤的方法,分别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教科书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过滤实验发现只有食盐无法从水中别离出来,而沙和面粉都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别离出来。认识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一

23、个新方法过滤。教科书最后的交流,指向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四)教学建议1 .观察比拟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为了使比照更加明显,建议使用淘洗干净的沙粒。对于食盐和沙能否溶解于水里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知道答案。这项活动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对变化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要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这里共有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引导学生关注两杯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和特征。观察之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充分的描述,描述和观察可

24、以相互促进。2 .观察比拟面粉、盐和沙在水里的变化面粉在水里的情况显然不同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面粉这个材料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一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告诉学生两种观察方法,一是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中的颗粒。可以发现水中的面粉颗粒,但不能够看到水中的食盐颗粒。二是静置后观察。可以发现沙和面粉都会沉降到水底,而食盐不会。这两种观察方法指向溶液的两个特点一一(1)溶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2)溶液的稳定性。观察之后,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描述与讨论。接下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观察方法一一通过过滤观察面粉、食盐是否溶解于水。这里的过滤实验,

25、学生是第次操作,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折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往漏斗中倒入液体时,要十分小心,让学生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漏斗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应该要求学生明白并一定做到。上述两个活动结束之后,应组织学生及时整理和归纳:我们对溶解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现在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背景和目标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一一高镭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镒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

26、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别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锦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拟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四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高镒酸钾、1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教师准备:溶解记录表。(三)教科书说明第一局部:观察描述高锦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观察高镒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溶解的直观认识过程。观察高镒酸钾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把几颗高钵酸钾轻轻放入水杯中,静观

27、高锌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这一环节可让学生观察到高钵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以后,观察高镒酸钾的水溶液,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镒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记录表中的内容提示学生重点观察溶解过程中的这些特点。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拟,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第二局部:观察比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一步观察比拟高镒酸钾、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情况,并且完成相关的观察记录表,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至此,学生应该能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四)教学建

28、议1 .观察描述高镒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先让学生说一说,糖和盐可能是怎么溶解到水中去的。学生的描述是他们的初始想法,他们肯定非常想亲眼看一看物质是如何分散到水中成为溶液的。教师出示并介绍高镒酸钾,教师的取放演示一定要标准。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药品,要让学生先对高镒酸钾进行观察和描述。实验之前,先观察相关材料r应成为一个习惯。观察高铳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静观高锌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以后,观察高镒酸钾的水溶液。要引导学生借助溶解过程记录表对观察到的细节进行描述,这些语言描述会越来越接近溶解的本质特征。这里让学生想象食盐在水里的溶解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把刚刚建立的认

29、识进行迁移。2 .观察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学生分别观察了食盐、沙、面粉、高锦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接着比拟它们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这是引导学生对先前的观察和描述进行整理和概括。这里要充分发挥溶解记录表的作用,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拟分析,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别离出来。使学生掌握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的根本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背景和目标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这一课

30、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液体一一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拟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科学概念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那么不能。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拟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两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瓶胶水、1瓶洗发液、1根筷子、1个小匙、1小瓶醋、1小瓶酒精、1小瓶食用油、3只装水的试管、1个试管架。教师准备: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三

31、)教科书说明第一局部: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于水的教科书提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溶解的过程。第一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的?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的。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地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锦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拟。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第二局部: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教科书选用家中常见的三种液体作为研究材料,让学生经历预测一一验证的研究过程。先让学生预测这三种液体在水中会

32、怎么样,然后把它们分别和水参加试管中,充分振荡后静置,再让学生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学生会发现,醋和酒精能与水很好地混合在一起,它们能溶解于水,而食用油那么浮在水面上,不能溶解于水。最后的“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是对几种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整理。(四)教学建议1 .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一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锦酸钾一样溶解于水。学生列举出几种液体后,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胶水或洗发液在水里的溶解情况。指导学生观察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时,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问题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胶水和洗发液是怎么样进入水中的,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它们

33、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使实验过程有明确的观察点。同样,观察后,要让学生描述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2 .让学生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第一次使用试管振荡的方法,教师要做好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参加少量洗涤剂的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学生会发现,参加少量洗涤剂后,食用油也被溶解了,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一些液体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别的液体中。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背景和目标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能溶解于水,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本课中,学生将探究在相同条

34、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本课还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期望通过这项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科学概念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拟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2个透明玻璃杯各装30亳升水、1根筷子、20克食盐分6小份、20克小苏打分6小份、汽水1瓶、开瓶器1个、注射器1只附

35、橡皮帽。(三)教科书说明第一局部: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和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拟相似。在两个装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分别参加并搅拌,比拟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教科书用文字和插图对如何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等分,如何参加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进行记录作了提示。实验是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拟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第二局部: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了便于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科书选择了对汽水中的气体进行观察。翻开汽水瓶时,汽水中有气泡冒出,对这一点,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使用注射器装汽水,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

36、汽水中气泡的变化。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四)教学建议1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是一个比拟简单的比照实验。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强调如何使比照过程公平。两杯水必须一样多,每次分别参加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一样多,要同时用筷子进行搅拌。而且,实验的过程尽可能科学标准,比方要等第一份加进去的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拟。比照实验的条件和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讨论。2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应选用含气体量多的汽水。在开启

37、之前,摇晃汽水瓶,观察里面的气泡,问学生:“这些气体是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用注射器吸出1/3管汽水,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推拉活塞,让学生仔细观察注射器里气泡的变化,认同气体确实可以溶解于水,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大小有关。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一)背景和目标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外表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点?学生比拟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屡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

38、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比照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比照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根底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一一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一假设一一验证一一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外表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比照实验的活动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2个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教师准

39、备:方糖溶解快慢的记录表。(三)教科书说明第一局部:哪一个溶解得快这局部选择前几课屡次用到的食盐作为观察材料,让学生通过比照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比照实验的方法是教科书教给的:把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它们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的结果比照是十清楚显的,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观察到: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书强调热水为60摄氏度,是从平安角度考虑。两组实验强调只改变一个条件,为第二局部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第二局部: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这局部实际上是模仿着进行比照

40、实验的设计和研究。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搅拌和热水的方法,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虑怎样控制这些因素,让每组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教科书还强调了如何选材、用多少水、如何计时、如何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比拟科学、标准的比照实验活动的过程。最后的吃糖块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标准性。(四)教学建议1.研究哪一个溶解得快首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用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学生会比拟自然地谈到搅拌,再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样的实验可以证明搅拌能加快溶解?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讨论教科书中的实验设计强调了什么,什么条件改变了,什么条件没改变,为什么只改变一个条件

41、。让学生对比照实验的意义有初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严格地按教科书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比照实验的过程,教师应加强指导,使实验尽可能的科学、标准,甚至要注意到指导学生如何投放食盐,如何进行计时等。第二组实验,分别使用冷、热水,如果使用的是原来的两个杯子,要强调把杯子里的溶液倒掉、洗干净,使用热水需强调平安。2.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引导学生仿照前一组实验的活动设计自行去探究,先引导学生想出一些可能加快方糖溶解的方法,再-验证这些方法是否真的能加快方糖的溶解。教科书中有一些提示实验注意点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回忆前一组实验的注意点,结合教科书中的问题提示,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相互合作,改正和完善设

42、计方案。在学生的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纠正,形成各小组的最后研究方案。然后按设计方案严格进行操作。如果时间不够,每个小组可以只研究一个对溶解快慢产生影响的条件。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背景和目标这一课其实是研究常温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在第4课学生已经发现食盐在水里的溶解不是无限的,那么,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一课中,学生将根据问题制订简单的研究方案,并通过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克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前概念。科学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过程与方法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

43、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开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标准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1个装100亳升水的烧杯、1根筷子、1个药匙、1张记录纸、1架天平、1袋精盐。(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的开头创设了提出这个问题的情境:不断地加盐,不断地溶解,不可能吧?并很自然地提出了“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教科书呈现了几个学生为一组,讨论如何开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活动场面。希望学生像图中的学生一样对如何来研究展开充分地讨论。一杯水是多大的一杯水?水中溶解了多少食盐,怎样进行称量和记录?这些问题

44、是学生们会涉及的、也是必须讨论的。教科书中给出了一个不完整的研窕方案的范例,以指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可进行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教科书以插图的形式对关键的步骤作了提示:图中呈放着四堆等量的食盐,提示学生要每次投入等量的食盐,等溶解完了第一勺再放第二勺,溶解完了第二勺再放第三勺直到参加的食盐不能再溶解,然后统计或算出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教科书还提示学生关注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大多数小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是怎么做的?溶解得最多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溶解得最少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都是怎么做的?如果仔细分析产生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观察注

45、意到溶液的“饱和”和“未饱和”状态。这或许是学生在研窕过程中的新发现、新问题。教科书要求学生讨论如何答复“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问题,期望通过前面的研究,意识到只有确定了一杯水的量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100亳升水中最多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最后,教科书提示把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节课继续研究时使用。(四)教学建议1 .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教师可创设问题情景:把一小匙食盐倒入水里,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一小匙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不断地加盐,盐能不断地溶解吗?在操作过程中自然提出这一问题。从节约时间考虑,每一次放的盐要多一些。2 .讨论如何研究“一杯水能溶

46、解多少食盐”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会发现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难着手进行研究,必须把它转化成可操作、可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参考教科书插图中的问题进行讨论,重点解决:(1)一杯水是多少水?(2)如何加放食盐?(3)如何进行称量和记录?这几个问题。对照教科书中的研究方案,讨论并制定本小组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经交流、改良、确认后,准备所需的相关材料。3 .做“100亳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先猜测100亳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然后提示学生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操作,进行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束,引导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溶解得最多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溶解得最少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47、?大多数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如果学生都是按标准操作的,各组的结果应该非常接近,学生就有可能注意到溶液的“饱和”状态,甚至可能形成“溶解度”的前概念。第7课别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背景和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新的问题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别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别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概念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开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