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现状及预防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现状及预防策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4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现状及预防策略摘要:预防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对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体的子代及时联合免疫预防,同时建议高病毒水平(HBVDNA2105UmL)或乙肝e抗原阳性孕妇晚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母婴传播率可降至0.2%以下。全国普遍严格落实这些措施,是消除慢性乙肝的关键。关键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免疫预防;抗病毒药物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健康问题,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无免疫预防措施前,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母体,
2、乙肝e抗原(hepatitisBeantigen,HBeAg)阴性和阳性时,其母婴传播率分别高达10%30%和70%90%1L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随着乙肝疫苗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孕妇HBsAg阳性率从原来的10%左右,降至2020年的5.4%2,与HBV感染相关的妊娠并发症也相应减少3,但总体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如何合理预防HBV母婴传播,仍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控制HBV感染的重点。01、乙肝疫苗的演变和接种进展全球首个乙肝疫苗于1981年在美国获得批文,其生产原料是高滴度HBsAg携带者的血浆。1986年我国自行生产的血源乙肝疫苗获得批文,并于1987年开
3、始在HBsA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等感染高危人群中推广应用。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建议对所有新生儿接种。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成功生产由美国默克公司技术转让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自行成功研制哺乳动物细胞乙肝疫苗,我国于1998年6月停止生产血源乙肝疫苗,2000年起我国的所有乙肝疫苗均为重组乙肝疫苗10自2002年起我国对所有新生儿在出生时(24h内)均免费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于1个和6个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接种覆盖率逐年上升,2012年首针接种率和3针全程接种率均已超过95%4z并持续保持这一高覆盖率。02、对HBsAg阳性母体子代的被动和主动联合免疫预防HBsA
4、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在娩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于HBV,因此需采取暴露后免疫预防,即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Bimmunoglobulin,HBIG,被动免疫)和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才能发挥最佳的保护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国已经将HBIG用于高危新生儿乙肝的预防,但覆盖率不高,20032004年江苏省HBsA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覆盖率仅为37.6%5o自2011年起我国将HBV母婴传播的预防纳入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系统,强调了对所有孕妇的乙肝标志物进行筛查,对HBsA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及时联合免疫预防,并开始对所有HBsA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免费提供HBIGo疾
5、病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筛查HBsAg的孕妇数量接近1300万,筛查率为97.4%;使用HBIG新生儿数量为77.5万,占阳性母体分娩新生儿的97.7%61目前,我国HBsA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在95%以上,及时HBIG使用率在98%以上,为减少HBV母婴传播提供了保证。03、高病毒水平母体晚孕期抗病毒预防母婴传播对HBsA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后,HBeAg阴性母体的子代几乎不再发生母婴传播(发生率2105UmL)或HBeAg阳性孕妇在晚孕期使用抗HBV药物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研究,研究结果一致证实,从孕2832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
6、或丙酚替诺福韦,同时新生儿联合免疫预防,几乎能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7-12o这些药物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相同,但因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容易产生耐药,而替诺福韦不容易产生耐药,故目前孕妇多使用替诺福韦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减少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能通过胎盘,对胎儿的安全性是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母婴传播的关注点。总体而言,抗HBV药物对胎儿影响较小,但也有报道孕期服用各种抗病毒药物后,胎儿发生严重畸形,如耳缺失、脑瘫、先天性巨结肠、先天胆道闭锁、死胎、死产、新生儿猝死等各种严重不良事件11,13-16o这些不良事件是偶合关系还是因果关系,目前尚无定论,仍需要密切观察抗病毒药物对孕妇的子代是否存在严重不
7、良影响。但无论如何,与几乎能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益比较,晚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严重不良事件非常罕见,利远大于弊。因此,对高病毒水平或HBeAg阳性孕妇应建议在晚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以进一步减少HBV母婴传播。04、HBV母婴传播预防措施更加合理为规范预防HBV母婴传播措施的落实,我国于2013年发表了首个预防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指南17,并于2020年进行了更新18o该指南除了强调筛查所有孕妇的乙肝标志物,对HBsA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及时联合被动-主动免疫,对高病毒水平或HBeAg阳性母体晚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外,同时明确指出:母体晚孕期使用HBIGx剖宫产、放弃母乳喂养等属于无效的过度干预
8、,不仅不能减少母婴传播,而且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或导致其他不良后果。目前,这些过度干预措施基本得到控制,预防措施的落实更加合理。05、儿童和青少年人群HBV感染率持续下降随着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并对高危新生儿免费提供HBIG,HBV母婴传播率持续下降。对20022016年江苏省5149例HBsAg阳性母体的子代的真实世界数据调查结果显示,HBV母婴传播率为1.8%190对广东、浙江、陕西和河北4省20162017年HBsAg阳性母体分娩的4112例722个月龄的子代研究结果显示母婴传播率降为0.9%20fHBsAg阳性/HBeAg阴性母体的子代几乎不发生母婴传播19-21oHBsA
9、g和HBeAg双阳性母体的子代,母婴传播率从HBIG免费提供前的10.3%降至免费提供后的5.8%19o对高病毒水平母体晚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同时对新生儿实施免疫预防,HBV母婴传播率降至0.17%22,深圳地区部分高病毒水平母体服用抗病毒药物后,母婴传播率降至0.27%230以儿童人群为基础的全国或地区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4岁儿童人群HBsAg阳性率从1992年的9.6%降至2006年的1%,1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由1992年的10.8%降至2014年的0.8%,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下降到2020年的0.3%24-25006、加强预防HBV母
10、婴传播策略的落实6.1 提高晚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覆盖率自2020年起,我国已经常规推荐高病毒水平(HBVDNA2105UmL)或HBeAg阳性孕妇晚孕期服用抗病毒药,以进一步减少HBV母婴传播18虽然晚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覆盖率逐渐上升,但部分地区尚不足50%,距离要求的90%覆盖率尚有较大距离。6.2 加强部分地区HBIG和首针乙肝疫苗的及时使用率HBsA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出生后必须在12h内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越快使用,效果越好18然而,20132018年宁波地区HBsA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接种率仅为88.1%,24h内HBIG的使用率仅为80.6%2612016年西部7
11、省(甘肃、贵州、青海、云南、四川、西藏和新疆)的14个县和村镇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仅为80.2%27L2020年全国278个村114岁儿童出生后24h内首针乙肝疫苗接种率为89%28z2020年拉萨市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仅为94.8%29L延误使用免疫预防措施,将增加免疫预防失败的风险。6.3加强对出生时身体状况欠佳的足月儿或早产儿的免疫预防我国普遍存在对出生时身体状况欠佳的足月儿或早产儿延迟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的情况30-310HBIG是从高滴度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血浆中纯化IgG抗体而制备而来,无任何严重不良后果。因此,无论新生儿身体状况如何,使用后都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对HBsAg阳
12、性母体的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注射。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产生主动免疫应答,该过程存在炎症反应。因此,对需要抢救的新生儿或存在发热等症状时,需延迟接种,待身体恢复、平稳1周后再接种疫苗。早产儿身体状况稳定时,均可接种乙肝疫苗32007、结语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策略主要包括对所有孕妇产前筛查HBsAg,高病毒水平(HBVDNA2105UmL)或HBeAg阳性孕妇晚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所有HBsAg阳性母体的新生儿出生后12h内(越快越好)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并在1个月和6个月龄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这些措施的落实,在技术上并没有困难,也不存在经济因素,关键是全面严格落实这些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HBV母婴传播率。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