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附案例解读(建议收藏研读).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00846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附案例解读(建议收藏研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附案例解读(建议收藏研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附案例解读(建议收藏研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附案例解读(建议收藏研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附案例解读(建议收藏研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附案例解读(建议收藏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附案例解读(建议收藏研读).docx(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附案例解读(建议收藏研读)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O第一套胜战计翻一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翻译】防备过于周密,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密谋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而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计名解析】瞒天过海:瞒,隐瞒,隐藏实情,不让别人知道;天,天子,即皇帝。瞒天过海原意是指用各种巧妙的伪装,遮挡住皇帝的视听,瞒骗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大队人马安全顺利地渡过大海。引申为用伪装的

2、手段作掩护,暗中活动。瞒天过海是指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瞒天过海的应用常常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实例解读】王羲之瞒天过海巧脱身举世闻名的王羲之也曾利用瞒天过海之计得以保全性命。王羲之从小聪明伶俐,深得大将军王敦的喜爱,王敦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并让他在自己的营帐中睡觉。但王敦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他一直想推翻东晋的皇帝,自立为君主。王羲之十岁时,有一天,王敦起得很早,那时王羲之还在安睡。这时,王敦的一个部下

3、进营帐来找他。王敦完全忘了王羲之还在自己的帐中睡觉,两个人便开始密谈造反的事情。此时王羲之正好睡醒,将这逆谋听得清清楚楚。他大惊失色,明白王敦回过神来之后一定会杀自己灭口。果然,王敦很快想起自己的营帐里还躺着个十岁的王羲之,便杀气腾腾地进营帐要了结了王羲之。但他掀被一看,王羲之正鼾声如雷,满脸都是鼻涕唾沫,连被子都被弄脏了。王敦一看认为王羲之还睡得非常沉,料想没有听见刚才的密谋,最后就放过了他。但这其实是王羲之急中生智,自己抠喉咙干呕,并将脏兮兮的黏液涂在脸上故作熟睡的样子,才瞒天过海,逃过一劫的。解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翻译】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从正面攻敌

4、,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计名解析】围魏救赵:魏、赵,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两个国家。其中魏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赵都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原意是指在魏国包围了赵国的时候,不直接去赵国解围,而是通过反过来包围魏国国都的办法,迫使其回救而解赵之困。引申为通过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战方法。在这条计策中,“围魏”和“救赵”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围魏”是手段,“救赵”是结果。这可以说是一种避实击虚的策略。【实例解读】曹操穰山破刘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这时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置敌于死地。正当曹操北伐袁绍之际,许都

5、荀或忽然来信告急说:“刘备现在率军已从汝南出发,欲乘机攻取许昌。”曹操立即回师迎击刘备,双方在穰山地界相遇。由于曹操远途急行,兵疲马乏,战斗力尚未恢复,首战便失利了,只好安下营寨,与刘备坚守对峙,不管对方如何挑战,就是不出寨迎战。曹操想,刘备兵马虽然不多,但其手下关羽、张飞、赵云,都是不可多得的勇将,不如设法分散其势,待我军休息已定后,再一举打败刘备。不久他听说汝南龚都押运粮草,即将来到刘备大营。曹操见时机已到,便立刻遣将去劫粮,同时命令大将夏侯惇率军去袭击刘备的根据地汝南,接着又在沿途布下伏兵,准备伏击刘备前往救援的军马。刘备见曹操坚守营寨不出战,正在纳闷,忽听探马报告说,运粮的龚都被曹军包

6、围。刘备想,我在穰山旷野之中与曹操对峙,军中无粮怎么能行?便派张飞立即分兵去救援。接着他又获悉,夏侯惇正抄近路去攻打汝南。刘备听罢,顿时慌了手脚,心想,汝南是我得以立锥的根据地,一旦失守,我不是会无处可归吗?于是连忙派关羽引兵去救应。不到一天,探马又回报说:“张飞去救龚都,反被曹军包围;夏侯惇已攻破汝南,关羽也身陷曹军的重围。”此刻,刘备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想回兵,又无处可回;想据守,营内兵力又十分空虚;想救关、张又力不能支。只好下令让军兵饱餐了一顿,夜里在营内虚设灯火,暗中退兵弃营而走,行“走为上”计。可曹操早已料到刘备必然会弃寨而走,已提前在其后寨布下伏兵。当刘备兵马一动,四下里伏兵齐出,把

7、刘备打得惨败。最后刘备只得在赵云的掩护下,聚集残兵败将,投往荆州刘表去了。战势原本对曹操极为不利,可他经过冷静分析,找到了围魏救赵的自救良方,耐心等待时机,最后反而变被动为主动,打败了刘备。国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翻译】敌人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从周易损卦中推演出来的。【计名解析】借刀杀人,原指不用自己的刀而借用别人的刀去杀人,这样自己既可以不被发现,又可以在危急的时候嫁祸于人。引申为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利用矛盾,巧妙借用第三力量击破敌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兵经百字借字中说:“艰于力则

8、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却不抛头露面,这种间接杀人的计谋,就叫“借刀杀人”。【实例解读】刘备一言除吕布借刀杀人这是阴谋而非阳谋。因为借刀杀人是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不用抛头露面,是间接杀人,所以平时不可不防,当然必要时也不妨一用。三国演义可谓是中国的智谋全书。刘备在与孙权、曹操的争战中,虽然有关、张等武将,然而没有决胜的优势,对他而言,假手他人,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是极为重要的。曹操曾用王允之计把吕布生擒了。吕布当即就想投降曹操。吕布说:“明公您所担心的对手中没有人比我吕布更强,有我在您就不用担心了。您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平定天下就如吹灰一样容易。”曹操被吕布说

9、动了心,便想留下吕布,以增强自我势力。刘备见势不妙,连忙说:“曹公啊,您没有看到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下场吗?曹操一听,便立马下令杀死吕布。丁建阳就是丁原,最开始吕布是丁原的部下,后来他受董卓的怂恿,杀了丁原,跟随董卓。董卓入京之后,势力扩大,自称太师。后来王允等人巧用连环计,让董卓死在吕布手里。刘备的这句话暗指吕布不可信,如果曹操留用吕布,只怕会步丁原和董卓的后尘,最后也被吕布所害,也就是这句话让曹操狠心杀了吕布。可刘备为什么非要杀吕布呢?是真的担心曹操的安危吗?显然不是的。刘备这时没什么势力,他暂时栖身在曹营,但他心怀大计。曹操若与吕布联合,必给刘备未来的事业带来重大阻力。吕布英勇过人,武功盖世

10、。先前,虎牢关一战,吕布一人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且进退自如。如果他与曹操联合,天下哪还有敌手呢?刘备以此一言而杀吕布,正是他“借刀杀人”之智。此计应用到军事上,就是强调要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包括制造和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I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翻译】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这是从周易损卦彖辞中“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计名解析】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待,等待、等候。指养精蓄锐,痛击远来进犯的疲惫之敌。两军对峙时,凡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会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就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处于被

11、动,疲于应战。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自己占据主动。【实例解读】黄忠以逸待劳占定军山黄忠在定军山和曹将夏侯渊相遇,初战告捷。夏侯渊于是坚守山寨,不再出来交战,黄忠率领部队逼到定军山下。法正四面望了望定军山的地势,对黄忠说:“在定军山的西面,有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山,四面的山道崎岖艰险。在这座山上,能够充分探查定军山夏侯渊的虚实。将军如果能攻占这座山,再攻打定军山就易如反掌了。”黄忠抬头看了看,见山顶比较平缓,山上人马也不是很多,就决定先攻打这座山。这天夜里,黄忠带领军土,趁着敌军防范松懈时,突然敲鼓鸣锣,一直杀上山顶。这座山是由夏侯渊的部将杜袭把守的,只有几百人。当时望见黄忠大批人马一拥而上,声势

12、骇人,慌忙丢下营寨,逃下山去。黄忠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山顶,正好和定军山相对立,地势特别优越。法正说:“将军可以驻守在半山腰,我守住山顶。等夏侯渊来进攻时,我举起白旗将军按兵不动;等他倦怠了,疏于防备时,我就举起红旗,将军迅速地下山冲击曹军。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够获胜。”黄忠听后,连说妙计,便带领大部人马在半山腰扎下营寨。杜袭丢了山寨,逃回定军山,说黄忠夺取了对面的山顶。夏侯渊非常恼怒,说:“黄忠占领了对山,不由得我不出战!”张郃劝阻说:“这是他们的计谋,将军只宜坚守,不能出战。”夏侯渊说:“他占了我的对面山顶,观察我的军情虚实,我怎么能不出战呢?”张几次苦苦劝阻,夏侯渊就是不听。夏侯渊命令兵土围

13、住黄忠占领的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任凭夏侯渊在山下怎样百般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等到中午以后,法正见曹兵已经疲倦,心不在焉,不见丝毫锐气,大都下马,倚在石头旁休息,有的竟昏昏欲睡,就举起红旗。黄忠见山顶上红旗招展,一声令下。战鼓齐鸣,蜀汉的军队大喊着冲下山来,那种阵势犹如天崩地塌。夏侯渊措手不及,黄忠闪电般已经来到他的面前,大喝一声,像平地惊雷。夏侯渊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黄忠的宝刀落下,连头带肩被砍成两段。曹兵见主帅被斩,溃不成军。黄忠乘胜追击,占领了定军山。国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翻译】敌人的处境艰难,我方正好乘此有利时机出兵,坚决果断地打击敌人,以

14、取得胜利。这是从周易夬彖辞“刚决柔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计名解析】趁火打劫:趁,乘机;劫,强行抢夺。成语原意是趁别人家里发生火灾,正处于一片混乱时,乘机抢夺人家的东西。比如趁别人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乘机害人。也就是乘敌人有危机而加以攻击的策略。心术不正的“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劫掠别人财物或出于某种企图而把别人搞垮,这种行为历来被正人君子所鄙夷,为人不齿,但却又不能不防。【实例解读】乘内乱扫除袁氏兄弟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最后抑郁而终,虽然袁氏集团因此遭受了沉重打击,但袁绍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仍然手握重兵,实力还是不容小觑。曹操打算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曹操首先向占据黎阳的袁

15、绍长子袁谭发起进攻。袁谭抵敌不住,火速向己继承了父位的三弟袁尚求助。可袁尚救援不及,两人均被打败,只得一起撤回袁尚所占的邺城。邺城易守难攻,加上二袁合兵,实力大增,曹操与他们相持了一段时间,毫无进展。为了能早日取胜,曹操整天苦思良策。忽然他心念一动,有了主意。他下令大军撤兵,放弃攻打两袁,转而去征讨刘表。曹操的谋士对此都很不解,认为只要再坚持围城,不出儿日,邺城就守不住了。但曹操显然已经拿定了主意。袁氏两兄弟见曹操撤兵而去,不久就起了罅隙。袁谭本就对袁尚继位很不满,加上他之前被曹操围困,丢了黎阳,他将失败的原因全怪罪于袁尚救援不力。为了争夺继承权,袁氏兄弟大打出手。刚刚被曹操打败的袁谭兵力自然

16、比不上袁尚,结果他兵败逃到平原,被袁尚的追兵团团围住,不得已他转而向曹操求助。曹操眼见袁氏兄弟反目成仇、势成水火,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跟谋士们一合计,决定暂缓出兵征讨刘表,而是要趁袁氏兄弟内乱之机,来坐收渔人之利。他为了不给袁氏兄弟合兵修好的机会,表面上答应了袁谭的求援,迅速出击,趁机进城先消灭了袁谭,紧接着又消灭了袁尚、袁熙,占领了河北的冀、青、并、幽四州。就这样,曹操消灭了袁氏集团。袁氏兄弟的内江是由于他们争夺继承权而引起的,这场“火”是他们自己点燃的。曹操只不过是事先给他们准备好了柴火,然后又及时地抓住机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内忧”,“乘危取利”。他所采取的手段是“明助暗夺”,以援助袁谭

17、为名,消灭袁氏兄弟,曹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司第六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翻译】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进攻。【计名解析】声东击西:声,声张。表面上声张着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指忽东忽西,巧妙诱敌,给对方制造错觉,乘机消灭敌人的出奇制胜的战术。此计一般在我方处于进攻态势的情况下使用。“声东”是虚晃一枪,“西”才是主攻目标。使“西”成为敌人不及之处是保证此计成功的关键。“声东击西”的目的在于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使其疏于防范。【实例解读】司

18、马懿声东击西,诸葛亮将计就计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所熟知,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随机应变。蜀汉建兴七年四月,诸葛亮领兵攻魏。得知这一消息,司马懿任张合为先锋,戴凌为副将,率十万大军前往祁山迎敌。司马懿大军到达祁山后,摆好架势准备迎击。可据前去蜀军打探消息的人回报,诸葛亮虽然先到达祁山,但却一直并未出击,两军之间还未交战。司马懿听完觉得很奇怪。照理说,蜀军远征作战不宜拖得太久,最好速战速决,可如今却迟迟不动,肯定有阴谋。而据派出的细作探听,魏军这边的陇西各郡守军都十分用心,日夜提防,并无意外情况,只有武都、阴平二处,毫无消息、。司马懿听到手下禀报的这些军情,用心思

19、索了一下,想出了一条计策。他准备亲自领兵出阵与诸葛亮交战,然后派两员大将郭淮、孙礼从小路前往增援武都、阴平,再从背后突袭蜀军,以此来打乱蜀军阵势。郭淮、孙礼二人领命立即领五千人马从陇西小路直奔武都、阴平,准备按计行事,从蜀军背后发起突袭。没想到的是他二人正领兵行进,忽然哨马来报,说武都、阴平已先后被蜀将王平、姜维攻破,而蜀军已离郭淮、孙礼率领的魏兵不远了。孙礼听到这一讯息、,又惊又疑。他与郭淮商议,认为蜀军既已攻破武都、阴平,就没有必要把大军放在城外的道理,其中肯定有诈。他们二人准备先撤兵再说。他们正要下令退兵,忽然听到一声炮响,从山背后闪出一支军马,大旗上写着:“汉丞相诸葛亮”。原来诸葛亮识

20、破了司马懿使的是声东击西之计,表面上每天派人在正面阵前与蜀军交战,暗地里却让人袭击大军背后。而他只不过是借机来了个将计就计,就轻松拿下武都、阴平,郭淮、孙礼所部也因此被围,最终大获全胜。第二套敌战计图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翻译】用虚假情况迷惑敌人,但又不完全是虚假情况,因为在虚假情况中又有真实的行动。在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中,隐藏着大的军事行动;大的隐蔽的军事行动,又常常在非常公开的、大的军事行动中进行。【计名解析】无中生有:无指的是假,是虚;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造成敌方判断失误,行动

21、失误。无中生有的妙处在于使对方防不胜防,关键在于掌握对方的心理。实施此计要分成三步。首先要做出假象,让对方信以为真;其次要让对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最后我方要变假为真,让对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我方就能完全掌握主动权。因此此计要想成功,有两点必须注意:第一,对方性格越多疑、处事越是谨慎,此计就越能奏效;第二,要抓住对方受迷惑的时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实例解读】伍子胥虚构“夜明珠”巧过关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吴国首席谋臣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因为楚平王无道,杀了他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并且悬赏捉拿他。伍子胥只能仓皇逃离楚国,想要投奔吴国。从楚国到吴国,昭关是必经之地,盘查

22、也最森严,关口上还挂贴着他的画像。要知道伍子胥身高一丈,腰粗十围,眉宽一尺,外貌特征非常明显,想要蒙混过关,实在很不容易。为了早日过关,伍子胥躲在朋友东皋公家里苦思计策,通宵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第二天,东皋公看到他,大吃一惊。原来不到三十的伍子胥经过一夜的煎熬,头发和胡须竟然全白了,乍一看竟像是五六十岁的老头。伍子胥刚开始还为此痛哭流涕,但他马上意识到,这是能让自己过关的绝妙掩饰。他稍作打扮,果然顺利骗过了守将,出了昭关。但不巧的是他刚出城就遇上一位姓左名诚的小吏。左诚曾跟随伍家父子打猎,所以认识伍子胥。如今楚平王下令全国缉拿伍子胥,谁敢私放就会被满门抄斩。左诚自然不敢大意,连忙拦住伍子胥,要

23、将他缉拿回昭关。伍子胥为了脱身,只能骗左诚,说楚平王之所以在全国下令缉拿自己,是为了得到他伍家的“夜明珠”。可如今这颗“夜明珠”已经落入别人手里,而这人刚好出了昭关,他已将实情禀告昭关的守将,这才获准出关去寻回“夜明珠”的。左诚将信将疑,但还是坚持要将伍子胥带回昭关再做处置。伍子胥担心事情败露,只好出言恐吓左诚。说如果左诚坚持要将自己带回去也可以,只不过到时昭关的守将问起夜明珠的事,自己就会说,夜明珠我已经找到了,但却被你吞到肚子里了,到时就看你怎么交代。伍子胥见左诚有些动摇,继续恐吓他,说就算自己难逃一死,但楚平王为了得到夜明珠,只怕你左诚也活不成。左诚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眼见左诚中计,伍

24、子胥趁机说:“放了我,你最多无功;不放我,你可能性命难保。为了保全你我的性命,你不妨做个顺水人情,放我一马。”左诚无可奈何,只好放了伍子胥。无中生有的“夜明珠”就这样成为伍子胥的救命符。,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翻译】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诱使敌人集结固守某地,然后我军暗地里迂回到敌后进行偷袭,乘虚而入,出奇制胜。【计名解析】暗度陈仓: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古代是汉中、关中两地之间的必经之地。暗度陈仓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简化。意思是公开表示要从栈道走出,以佯修栈道,可是却利用佯修栈道的时间,从另外的道路偷偷通过,来到陈仓。现指运用迂回战略,从敌人意想不

25、到的地点、方向发起进攻。此计与声东击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迷惑敌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不同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进攻点,而暗度陈仓隐蔽的则是进攻路线。而且暗度陈仓实施起来也比声东击西要难得多,因为不但要“暗度”而且还必须要先“明修栈道”,做好铺垫。【实例解读】狄青饮宴夺关“暗度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即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松懈警示。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狄青掷钱卜卦,全军士气高涨,军威大振,他们一路势不可当,很快便来到昆仑

26、关。昆仑关是去邕州的必经之地。侬智高在关上驻下了雄兵猛将,把守此关。广西铃辖陈曙曾经先后带人攻关,都被侬智高杀得大败而回。狄青来到山下,没有下令攻关,而是命令部队安营扎寨,按兵不动。侬智高听说狄青带领大军到来,一面下令守关部队加强戒备,一面不断派人打探狄青的动静。狄青手下的将气正高,也都纷纷请战攻关。可狄青却一概微笑拒绝了。他气定神闲地说:“仗迟早会打的,但现在大家要先休息。”他自己每天与随从将士在帐中谈天、下棋,高高兴兴地玩乐,好像不是到这里来打仗,而是来休养的。将士们都猜不透元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狄青下令:”将士们终年行军打仗,流血流汗,元宵节要好好庆贺一番。“狄青下令

27、在军营中多点灯火,摆酒庆贺,大宴三天,大家尽情玩乐。将士们见元帅下令,一个个也乐得痛痛快快地玩。头一晚,狄青和将士们饮酒作乐,猜拳行令,一直闹了个通宵。第二晚,继续摆开酒席,狄青仍和众将交杯递盏,兴高采烈地畅饮了起来。到了二更天时,狄青忽然满脸愁苦地说,自己忽然有些头晕心痛,要回内室歇息一会儿。众将士都没在意,继续饮酒作乐。过了一会儿,狄青派人出来传话,说自己刚服了药,需要再休息一会儿,请孙转运使代为主持宴会,陪众位将军多喝几杯。孙转运使名叫孙抗,是歙州夥县人(今安徽黄山市辖),当时正任广西转运使。宋代转运使的权力很大,不但掌管财政,还管边防、治安,且有监察地方官吏的权力。他听到狄青的传话,便

28、站起来向众将士殷勤劝酒。就这样,隔一会儿内室就有人出来传话,内容不外是狄元帅请诸位将军多喝几杯,他本人再歇息一会儿就出来奉陪。众将坐在席上,边喝边等,谁也不敢离位,可一直等到天亮还不见狄青人影。大家正惊疑不定,突然,从帐外传来一阵急骤的马蹄声,很快马就在中军营帐前停住,有人下马闯进营帐来大声喊道:“众位将军!狄元帅已经把昆仑关攻下来了,请众将军火速过关。”众将士闻言全都惊呆了:狄元帅不是称病回内室歇息了吗,什么时候将昆仑关攻下来的?报马笑道:“这是狄元帅使的暗度陈仓之计。”原来狄青早就做好了攻关准备,他举办元宵宴会,让众将土畅饮作乐都只为了麻痹侬智高而已。侬智高接到情报,果然中计,就连守关部队

29、也都放松了戒备;加上昨夜三更,风雨交加,敌人更加松懈,正好给了狄青夺关的天赐良机。狄青离开酒席后,立即带领一队精兵前去夺关。他有如天降,敌人又未作防备,自然是毫不费力地一举攻下了昆仑关。9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翻译】当敌人内部产生争斗、秩序混乱时,我方应静观待其发生变乱。待敌人穷凶极恶,自相仇杀,必定会自取灭亡。顺应时势而行动,就像豫卦所说的那样,要达到令人喜悦的目的,必须顺应时势行动,不宜操之过急。【计名解析】隔岸观火:隔,隔开,隔离;观,看。从河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之时,袖手旁观,待其自毙。在军事上指不靠直接交战,而在敌

30、人内部自相倾轧时,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促使其矛盾更加激化,在其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观”并不是消极的,有时要善于主动点火,有时候要想方设法让火烧得更大,然后视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实例解读】苏代巧计纵火救赵国一个国家或集团遭遇天灾或内乱之祸,而它的整体力量又并没有在灾祸中受到多大损伤,这时候如果又有外部的势力想要趁火打劫反而会得不偿失。因为这股外部势力反而会使其内部的矛盾势力团结一气,同仇敌惰,一致对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隔岸观火的重要性。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攻下赵国十七座城池,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

31、岌岌可危。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之急。赵王与群臣商议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苏代带上厚礼前去咸阳拜见应侯范雎。他对范雎说,武安君原本就名声在外,再经长平一战更是威风凛凛,他要是攻下邯郸那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他假意为范雎担心,说你现在的地位虽然在他之上,将来只怕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范雎果然中计,连忙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便乘势说:“赵国现在完全不是秦国的对手,什么时候想攻占都可以,你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然后找机会解除武安君的兵权,那时你就能高枕无忧了。”范雎闻言果然面奏秦王,提议答应赵国割地求和的要求暂时休兵。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非常

32、不快,但也无可奈何。过了两年,秦王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又去攻打赵国。可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可白起心中有气,又知道廉颇不比赵括,不好对付,就以秦赵结盟,此时攻打赵国会失信于诸侯百般推诿,最后干脆称病就是不答应领兵。秦王怒不可遏,决定削去白起的官职,将他赶出咸阳。但范雎却不放心,他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将来只怕会回来报复秦国。”秦王一听,立即派人给白起送去一把剑,让他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竟落到了如此下场。要打击并消灭敌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观望,看清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能从内部烧垮了敌人

33、的有生力量,这时才能坐收渔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就这样苏代不但解了赵国之危,还除掉了敌人的一员猛将。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观”不是小计的,有时候要善于主动点火,有时候还要想办法让火烧得更大,然后视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了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由此可见,运用隔岸观火之计不应是消极等待、观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矛盾,加速两极转化,才能取得成功。耀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翻译】表面上要做得使敌人深信不疑,从而对我方不加戒备;我方则暗中策划,另

34、有图谋,做好充分准备,伺机而动,不要使敌方有所察觉而引发意外的变故。这就是外表上柔和,骨子里却要刚强的谋略。【计名解析】笑里藏刀:原意是形容脸露笑容而心有杀机,或外表和善、内心凶狠。在军事上就是表面缓和,借以麻痹敌人,暗中却积极准备,等待时机,突然行动,一举全歼敌人的策略。兵法上说,敌人的言辞谦卑,是包藏祸心的外露。笑里娥刀是一种表面和善而内心狠毒的两面派手法,虽然招人厌恶,但有时又不得不用,尤其是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而双方矛盾又尚未明朗之时,比较实用。运用此计的关键在于“笑”要真实,掌握好分寸。“笑”的目的是为了“藏刀”,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刀”都要藏在“笑”里,千万不能暴露,以防计策被人

35、识破。而且“刀”一旦出鞘,就必须果断,一刀致命。【实例解读】公孙鞅轻取靖山笑里藏刀是一种外示友好、暗臧杀机的谋略。此计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其实不易。因为在进攻敌人之前,己方必须瞒过敌人,集结兵力,作好战争准备。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先夺取地势险要地处属魏国的黄河靖山一带。于是秦王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前去攻打。公孙鞅的大军来到吴城城下。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很难见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印,心中大喜。他马上给公子印写了一封信,套了很多近乎,最后说,虽然我们现在各为其主,但以我们以前的交情,我觉得还是两国罢兵

36、,订立和约为好。信送出去后,公孙鞅立马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往回撤。公子印看了来信,又看到秦军撤兵,就信以为真,马上给公孙鞅回信约定双方会谈时间。公孙鞅见公子印已经中计,立马在会谈地点附近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印带了几百名随从如约而至。他见公孙鞅根本没带多少随从,而且全都没带兵器,彻底放了心。于是他吩咐随从在营外等候,只带了几名亲信进营帐与公孙鞅会谈。但他还没坐稳便听到营外传来一声号令,公孙鞅预设好的伏兵便冲了出来,公子印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随后公孙鞅威逼公子印,哄骗吴城的守门打开城门,进而轻松占据了吴城。魏国失去了重防要塞,最后只得按照秦国的要求,把崂山一带割让给了秦国

37、,向秦求和。公孙鞅就这样用“笑里臧刀”计轻取了嵯山。圜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翻译】当局势发展到不得不遭受损失的时候,要舍弃局部的利益,以求换得全局更大的胜利。【计名解析】李代桃僵:李、桃,李树和桃树;僵,僵硬、干枯。原意是李树代桃树受虫蛀。比喻兄弟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它转用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即用甲来代替乙,或以劣势的兵力牵制优势的敌人,以便为全局争取时间或提供有利条件。在两军对峙之时,在政治舞台上,在商业竞争中,要大获全胜是很困难的,有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或作出一定的牺牲。这时候就要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舍小取大,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由此可见,

38、李代桃僵是一种舍小保大的计谋。在此计中,“李”是被牺牲的一方,“桃”为要保全的一方。如果你想避免成为被牺牲的角色,就必须注意几点:远离是非之地,别忍不白之冤,不揽非己之过。【实例解读】完子舍身保齐国作战时,统帅往往会选择牺牲局部利益来保全整体,或牺牲小股力量,保存实力,以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些都是“李代桃僵”法。春秋末期,齐国大夫田成子独揽大权,齐国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不但国内对田成子“名分不正”非常不满,怨声载道,就连诸侯各国也都对他不服,蠢蠢欲动。田成子对此一筹莫展。不久越国借口说田成子篡权,出兵攻打齐国。田成子慌了手脚,急忙召集幕僚商量对策。可幕僚也是众说纷纭。有人主张与越国硬拼,认为越国欺

39、人太甚,齐国虽兵力不如越国强大,但还是应该动员全国上下共同迎敌。有人认为力敌不可取,这些人认为国内人心浮动,大家对田成子原本就有怨言,如果倾城出动,只怕难得民心,难以服众。还有的人甚至提议,效仿他国,割让城池给越国来让其退兵。争来争去,田成子都觉得不妥,他知道,倾城出动迎敌,不仅耗费国力,而且仅靠一批善战勇士难以获胜,加上现在自己地位又不太稳定,恐怕还会出现反戈一击的局面。当然割让城池也非上策,自己刚刚掌权,就舍城丢地,将来更难以建立威望,实在是后患无穷。正当他焦头烂额之时,他的哥哥完子主动请战。他准备率领一批贤良之臣出城迎敌,而且准备力战而亡。他认为这样一来,必可让越国退兵,国家保全。他的话

40、让满座皆惊。田成子也非常不解,他问:“出城交战就算了,可为什么交战就一定要败,不但要败而且还必须全部战死?”完子从容地回答:“你刚当上国君,老百姓都不了解你的治国本领,没有看到你的政绩,有的还私下里议论纷纷,说你是窃国之盗,不愿听从你的号令。但现在外敌来犯,那些贤良的骁勇之臣会觉得国家蒙受了耻辱,愿意为国家拼尽全力。而越国出兵无非是要在诸侯面前耍耍威风,捞取正义的名声,况且,以现在的实力越国想吞并我们也不大容易。假如我能带领这些愿意为国捐躯的贤良之士出兵迎敌,战败而死,以身殉国,不但可退敌,还能帮助你稳定人心。一则越国见到齐国大王的兄长死了,其想教训我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势必没有借口再继续攻打

41、齐国。而国内原本对你不服的人见到我跟贤良之士都愿意替你出战,为国力战而死,也会改变对你的看法,愿意听从你的号令,这样也就能安定人心了。”田成子听从了兄长的建议,哭着为他送别。最后完子以身殉国,也因此救了齐国。在这个故事中,完子权衡了各方面利弊后,果断作出李代桃僵,牺牲自己保全国君和国家的决定,最终齐国得以安定。第十二计:顺手奉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翻译】敌人出现微小的漏洞,必须及时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一定要争取到。变敌人的小疏忽小过失为我方的小胜利。【计名解析】顺手牵羊:意思是乘机顺便把别人的羊牵过来,即伺机窃取。比喻顺便拿走人家的东西,或顺便做某件事情。也用以比喻眼

42、疾手快,有借力使力的智能和技巧。军事上是指利用敌方的间隙和薄弱之处,达到发展和取胜的目的。顺手牵羊可以说是人类贪婪本性之一。实施此计的关键在于“顺手”,即来去顺路,取之顺手,得之顺便,赢之顺时。顺手牵羊切忌因小失大。如果想在不顺手的情况下强行取利,不仅会劳而无功,还会影响本来的计划。【实例解读】弦高献牛退秦军“顺手牵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喻指意外获得某种便宜,或毫不费力地获得某种平常要花大气力才能获得的东西。大部队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战线拉得越长,也就意味着顺手牵羊的机会很多。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均可以运用此计。作为一种计谋,顺手牵羊常常不是等“羊”自动找上门来,而是着意寻找敌方的空子,或诱

43、使敌方出现漏洞并进一步利用漏洞,从而使自己牵羊时很“顺手”。在各种争斗中,机遇是非常重要的,敌方的疏漏往往是我方的机会。善于使用计谋的人没有不明白这一道理的。春秋时,秦将孟明视率领大军准备偷袭郑国,而郑国对此毫无察觉。郑国有一个贩牛的商人,名叫弦高,他这时正好在外做生意,刚好遇上浩浩荡荡的秦军。弦高知道事态严重,他急中生智,一边派人飞驰回国报信,一边将自己所带的牛和上千张牛皮献给了秦将孟明视,对孟明视说:“我们小小的郑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日夜惊恐不安,不敢放心睡大觉。今日我们郑国的国君听说将军前来,特让我奉上一点薄礼,以示心意。”语气中警告意味十足。孟明视听罢大吃一惊,认为郑国早有防备,偷袭之

44、计已经败露,便移师攻打滑地,结果在引兵回国的途中,遭到晋国军队的伏击,全军覆灭。在这里,弦高因偶然的机会碰上前去偷袭郑国的秦军,他便随机应变,假借郑国国君之名,主动献上自己所贩的牛和牛皮,暗示郑国已做好防备。而意外牵到羊的秦军反而被震慑,只能移师他处。第三套攻战计j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翻译】真相不明就应查实,只有洞察了实情之后才能采取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阴谋的重要途径。【计名解析】打草惊蛇: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比喻甲乙事物相类似,甲受到打击惩处,就使乙感到惊慌。后用以比喻做事不机密,使对方知道了自己的意图而有所戒备。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在敌情不明或敌情

45、可疑时,要先进行试探性的佯攻,诱使敌人将真实情况暴露出来。打草惊蛇是一种引诱之法,在行进时先打草,蛇自然就会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一来要消灭蛇也就轻而易举了。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此计必须明确什么是“草”,什么是“蛇”。“草”指敌人的同类,“蛇”指的是敌人本身。【实例解读】商臣故作无礼探虚实楚成王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他立商臣为太子之后,又觉得有些不妥,想立职为太子,废黜太子商臣。太子商臣听说了这个消息、,但不知传闻是否确实。于是,商臣向他的老师潘崇问计。潘崇对他说:“你设宴招待江芈(音mi),要故意流露出对她不尊敬的神态。”商臣依计行事。江芈是楚成王的妹妹,贵不可言,人们见了她都毕恭毕敬,唯恐有

46、闪失。但是,在这次宴会上,商臣的种种傲慢举动使她十分不快。江芈在离席时向商臣骂道:“怪不得成王要废掉你,原来你是一个不争气的东西!”商臣听到江芈的话,证实了楚成王要废掉自己的消息确实无疑。便策划了一次宫廷政变,逼楚成王自杀,夺取了王位。在这里,商臣故意举止无礼相当于“打草”,所惊之“蛇”则是盛怒之下泄露机密的江芈。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翻译】凡是自身能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难以驾驭和控制,因而不能为我所用;凡是自身不能有作为的人,往往需要依赖别人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就有可能为我所用。将自身不能有所作为的人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其中的

47、道理,正与幼稚蒙昧之人需要求助于足智多谋的人,而不是足智多谋的人需要求助于幼稚蒙昧的人一样。【计名解析】借尸还魂:尸,死人的身体;魂,旧时迷信的说法,指能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人死后,将灵魂附于他人尸体而复活。现比喻已经没落或死亡的事物借助别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军事上指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事物,来实现自己的军事意图。此计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运用极广。【实例解读】楚项兴兵灭秦之战借尸还魂,原意是指使已经死亡的东西,借用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作为计谋运用时,它的实质是利用没有作为或不能有所作为而加以控制,对有作为难以控制的,则不可以施计,它和“假途伐虢”之计有所不同,借尸还魂,“借

48、”的对象是不确定的。而假途伐虢“假”是确定的,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曾成功地运用“借尸还魂”这一计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剪灭割据称雄的六国诸侯,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行郡县,修驰道,统一法律、货币、文字、度量衡;筑长城,北御匈奴,南定百越,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他专制暴戾,苛刑峻法,焚书坑儒,且极度奢靡豪华,修阿房宫,建骊山墓,以致役繁赋重,人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因而在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楚国人是对秦的怨愤最深,反抗最烈的,以致有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

49、楚。”首先举起义旗的是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军,他手下大多数为原楚国人,建立的政权就叫张楚,陈胜自立为张楚王。首先响应陈胜、吴广的是项梁、项羽两叔侄,他们杀了会稽(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郡守殷通,举兵反秦。之后,项梁、项羽接受陈胜的率领八千江东精兵,西渡长江,转战于江淮之间,屡战屡胜,他们还先后收编了陈婴、粽布、薄将军等多部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六七万人。公元209年(秦二世元年),项梁、项羽部队进驻薛城(在今山东省南部微山湖附近)不久,突然传来陈胜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被秦将章邯打败,为车夫汪贾所杀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有些部下便怂恿项梁自立为楚王,项梁一时拿不定主意。恰在这时,范增前来求见。范增学识丰富,见解独到,很有计谋。他就是为如何巧妙应对和利用当前时局一事,来给项梁出主意的。范增认为,陈胜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出身不是名门大族,声望不高,又没有特别的才干。虽然最先起义抗秦,但却不立楚国王室的后裔为王,而自己据地称王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