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谋略新用之语文阅读中的思维训练.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2255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谋略新用之语文阅读中的思维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谋略新用之语文阅读中的思维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谋略新用之语文阅读中的思维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谋略新用之语文阅读中的思维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谋略新用之语文阅读中的思维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谋略新用之语文阅读中的思维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谋略新用之语文阅读中的思维训练.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谋略新用之语文阅读中的思维训练摘要:思维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谋略引进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谋略启迪智慧,让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本文巧用“暗渡陈仓”、“大智若愚”和“以夷制夷”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述。关键词:暗渡陈仓 大智若愚 以夷制夷 思维训练中国是个谋略大国,老子、孙子、诸葛亮智者的思想如灿烂的星汉,辉映着中国谋略的无尽光芒,给我们留下了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如此博大精深的谋略之道至简不过是“智胜”两字。“智”为战略战术、手段方法,“胜”乃目的结果。这个认识让我受益匪浅,突发奇想要把谋略中的智慧启迪运用到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去。学贵有思,这

2、是历代教育家所首肯的。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明确地提出思维在阅读中的重要性。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训练,发展创新思维成为语文教学实践的重头戏。然这出戏怎么唱怎么演才能深得“观众”喜欢,又能让“古韵”长存、陶冶情操呢?鉴于之前笔者对中国古代谋略的钟情与痴迷,就尝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兵法来训练学生思维,效果尚可。以下就结合教学实例,浅谈薄见。一、暗度陈仓、出奇制胜“暗渡陈仓”源自韩信的军事杰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为三十六计之第八计。“明修栈道”是假,“暗

3、渡陈仓”是真,意在诱惑对方做出错误判断,已便己方出奇制胜。把“暗度陈仓”引进语文阅读教学中,其含义是借助某种手段或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这当中“明”是手段,“暗”是目的,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其中的精髓。笔者在教劝学一文时,就借鉴了一份别样的教学设计,化用了此计。事先并没有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什么,而是先做造句练习:1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提高,就像( )一样。 2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就像( )一样。 3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就像( )一样。 4做事情时借助外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像( )一样。 5在学习上,积累是很重要的,就像( )一样。

4、 6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就像( )一样。 7心不专是取得成就的最大障碍,就像( )一样。 几分钟后学生开始回答,当然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此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权。但当有不良倾向出现时,就应适时引导,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如有学生回答第4题为考试作弊、谈恋爱要有资本,就必须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然后,我把答案加以引导,依次公布答案是:青出于蓝、把刀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刀会变得更锋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借助车马可以走得更快更远、汇聚小河可以成为江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螃蟹心浮气燥只能寄居于别人洞穴。至此,学生已隐约猜到今天要学的是哪一课了,我就顺势而问,大

5、家异口同声回答:“劝学。”最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对照答案来寻找原句,体会当中的含义。 就这样,在无形中就已经进入了劝学的学习。事实证明这几十分钟没有白费,在分析课文重点的时候,稍加点拨,学生就理解了。真可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二、 大智若愚、步步为营老子中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之说,苏东坡也有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之说。“大智若愚”作为一种韬光养晦的政治谋略,意在欺瞒对手隐藏自己的实力,最终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把“大智若愚”引进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示愚示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思维常规,培养和发展求异思维无疑具有不可忽略的战略意义。笔者在教莫泊桑的项链这一课时,

6、想要学生能够理解“玛蒂尔德”的悲剧有其必然性。她“丢项链”也并非只是偶然的,文中几处埋藏伏笔预示着悲剧极可能发生。这时,我就故意高调感叹:“真是无巧不成书啊,世上哪有这么凑巧的事,借一次项链就丢了,还怎么找都找不到,我看就是作者搞的噱头,牵强安排情节缺少艺术技巧。”边说边往平时课堂积极分子身边转,故意发表错误见解,“挑起事端”,引发学生思索。有“好事者”就按捺不住,极力辩解,这样的安排恰恰是精心设计,丢项链是合情合理的。我继续“装疯卖傻”:“他说项链丢了就丢了?还有结尾处才说出项链是假的,真得没开玩笑?一切都是作者虚构,原文中又没有提及,显得太突兀了吧。”此言一出,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大家议论纷

7、纷,群策群力,将文中几处关于“丢项链的可能性”和“项链是假的”伏笔一一找出,预设的目标轻松完成。这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大智若愚”,实际上是一种变教师的设疑为学生的质疑的“激疑”策略。教师的“示愚示错”是激发问题,学生质疑是提出问题,纠错是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三、 以夷制夷、不教而教 “以夷制夷”出自宋代王安石那里,旨在制造、利用夷之间的矛盾,令彼此相互冲突,以削弱其力量,达到统治的目的。把这项谋略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亦可“旧瓶装新酒”,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像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他又当校长,又当书记,又当老师,又当班主任,还

8、要到各地开会,作报告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不在班里,但他的学生照样还是成绩最优秀的,这其中的奥秘我想应该是魏老师对“以夷制夷”谋略神乎其神的运用吧。我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就尝试充分发掘文本的思维训练价值,运用“以夷制夷”之策,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节课是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这个性格转变的原因是重中之重。开始课堂上一片哑然,我就率先提出一个问题以抛砖引玉:“既然林冲是禁军80万教头,身手不凡,为何会甘心去当一个草料场的农夫?大家认真想一想,找一找,看看你对林冲还有什么疑惑?”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

9、.既然接管草料场是个闲差,为什么只派给林冲呢?2.接管草料场其实是一场阴谋?3.好好的草厅在一顿酒的时间就被大雪压塌了,这么凑巧? 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还得让学生自己进行。当中,教师要注意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如“那雪下得正紧”一句,阅读时,学生容易蜻蜓点水似的一掠而过。教师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一个“紧”字质疑。通过思考议论,学生体会到:这一个“紧”字,大有深意,它既是指雪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猛,越来越不松劲,一句话,越来越紧,又是指故事情节发展很吃紧,它预示了在大风雪的背后,一场迫害林冲的阴谋活动正在紧张进行,使读者不能不为林冲的处境感到心紧。正因为雪下得紧,草料场才会坍塌,林冲才会去山神庙避风

10、雪,也才有可能无意中从陆虞侯、富安的对话里知道高俅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的狠毒用心,从而怒火中烧,杀死仇人,在大风雪中逼上梁山。 通过以上的质疑解疑,学生对林冲性格的转变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突显“官逼民反”这个社会主题,毋须教师刻意总结,契合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语文教育观。 可见,“以夷制夷”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可以锻炼学生学会主动质疑,学会迂回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正体现了“不教而教”的至高境界。 以上是笔者对古代谋略新用于语文教学实践的尝试。相信,若能经常灵活巧妙地运用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定能有可观的发展。参考文献:做一名有谋略的教师 陈元勋著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陈安龙著 谈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5期 杨明仙、孙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