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重点复习笔记整理汇总精华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重点复习笔记整理汇总精华版.doc(2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4年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重点复习笔记整理汇总精华版第一章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第一节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理论。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掌握公共产品的概念:纯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掌握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分割,如国防。依据受益范围的大小,可以将公共产品区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公共产品。(二)受益的非排他性某个人或者集团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者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也不会减少其他个人或集团消费该物
2、品的数量和质量,如航海中的灯塔。(三)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某一个人或经济组织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排斥和妨碍其他人或组织同时享用。如国防,航海中的灯塔。(四)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受益的非排他性与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注意混合产品的概念,比如教育。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掌握)“市场失灵”是财政存在的前提,从而也就决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市场失灵的表现:(一)公共产品(二)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存在,决定了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是过多或者过少。(三)不完全竞争(四)收入分配不公(五)经济波动与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市场失灵”为标
3、准,以纠正和解决“市场失灵”这一问题来界定的。第二节财政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掌握)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所以也称为政府资源配置。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不同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配置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原因(1)许
4、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二)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掌握)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财政分配决定的原则是效率,效率取决于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公共产品的效率由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组成。资源配置方式实质上是财政运行机制。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实质上涉及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问题。(三)公共产品效率供给的难点1.公共产品偏好表达的困难。2.公共产品效率供给的困难。(四)解决公共产品效率问题的基本途径1.实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
5、体制。包括(1)决策者(领导层)的选拔制度(2)文官晋升制度(3)决策信息的收集传送制度(4)公共产品的效率评估制度(5)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制度(6)审计监督制度2.实现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五)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包括直接满足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及间接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法律设施等。1.公共产品:国防、法律设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服务、基础科学研究。2.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3.天然垄断行业的产品政府提供的劳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公共劳务;另一类是为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间接服务的劳务。(六)财
6、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主要是通过税收、投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来实现。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途径:(1)调整投资结构一是调整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直接投资;二是利用税收、财政补贴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2)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即调整资产的存量结构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一)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收入分配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市场经济
7、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范围内。(二)社会公平的准则(掌握)第一,保证生存权准则;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共同富裕准则。(三)社会不公平的原因分析(掌握)第一,生产要素占有状况的不公平;第二,制度不完善。如就业不平等、性别歧视、同工不同酬等;第三,个人及家庭状况的不同。综合来看,社会不公平的原因为:历史的原因;制度建设的原因,个人自己的原因。(四)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1.财政的收入分配范围财政的收入分配范围就是社会公平的实施范围。(1)在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善初始条件的不公平;(2)完善市场机制,尽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3)在个人偏好方面进行适
8、当的干预社会保障。2.财政的收入分配方式(1)在组织财政收入时要考虑社会公平;(2)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考虑社会公平:在提供社会公共劳务时要考虑社会公平;构建效率市场的制度体系;不断改善市场机制初始条件的不平等状况;(3)要实行社会保障,以利于社会公平的切实实现。(五)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财政的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1.调节企业利润水平(1)税收:消费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2)财政补贴。2.调节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1)税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2)转移支付: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三、经
9、济稳定职能(一)经济稳定的含义(掌握)1.充分就业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就业人口100%的就业。2.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即物价上涨幅度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如3%5%。3.国际收支平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平衡注意经济稳定的含义:(1)经济稳定是动态稳定,而不是静态稳定;(2)增长发展:增长是数量的增长,通常用GNP或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还有质的提高。(二)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掌握)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做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1.通过财政
10、预算收支进行调节(1)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需求(2)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政策进行调节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3)社会总供求平衡时,国家预算应该实行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内在稳定器调节的最大特点在于无需借助于外力就可以直接产生调控的效果。表现:(1)在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2)在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的安排上,如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3.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配合的调节。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分类掌握财政支
11、出的各种分类方法;熟悉各种分类的依据分类依据分类结果解释范围1.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重要)(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特点: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特点: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未获得任何商品和劳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2.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很重要)(1)补偿性支出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目前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一项。(2)消费性支出财
12、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3)积累性支出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3.按照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熟悉)(1)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生民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等方面的支出。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2)创造性支出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4.按照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类(熟悉)(1)不可控制性支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所必须进行的支出。最
13、低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债务利息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补贴等。(2)可控制性支出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支出,即弹性较大的支出。经济建设支出。5.按财政支出的收益范围分类(熟悉)(1)一般利益支出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其所提供的利益的支出。国防支出、司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2)特殊利益支出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企业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第二节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考试内容:掌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生产、流通、分配和国民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一、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对流通领域
14、的影响社会总需求由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政府的消费性需求所构成。在社会总需求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个人的消费需求。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减变动直接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转移性支出的相应部分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因此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生产领域的影响掌握:1.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直接或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价格上升企业利润率提高企业扩大生产所需生产资料增多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增加国民收入,形成经济繁荣的
15、局面。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者家庭,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掌握:2.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减少: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而导致社会生产的萎缩,减少国民收入,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对分配领域的影响1.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者劳务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发生改变,而在结构上仍保持着原来的状况。(1)购买性支出普遍增加时:促进社会生产增长国民收入增加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都会有所提高。(2)购买性支出普遍减少时:社会生产萎
16、缩国民收入减少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都会有所下降。三、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比较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一)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直接的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三)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四)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国民收入分配
17、的职能较强第三节财政支出的规模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可以用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来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常用财政支出的相对量作为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用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财政分配的规模,反映了财政分配的真实规模,也反映了财政分配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程度,更能反映财政分配的真实状况。我国选用的衡量指标:财政支出/国民收入。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大多选用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分母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了解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用国民生产总值作分母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好于用国民收入作分母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的原因在于:1.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忽略第三产业的产值无法反映国民经
18、济的全貌。2.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应将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统计在内。3.随着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很难扣除折旧。二、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掌握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财政支出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上来看,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熟悉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界对财政支出规模趋势的分析: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等。(一)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主要观点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因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增长。(二)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
19、收入增长引致论观点:公共支出的增长只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而造成。并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两种:1.内在因素在税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所征得的税收收入必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政府支出随之上升。2.外在因素财政收入因动荡原因增加后,很难再降低。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总是同步增加的。(三)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论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1)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一般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2)在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3)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共支
20、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使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四)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政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导致其规模越来越大,其支出水平越来越高。三、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熟悉)从1978年至1996年,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7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原因:第一,政策性调整;第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该上缴的财政收入未能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第三,管理体制上的原因预算外资金的问题;第四,统计原因。第四节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一、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财政支出必须讲究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二、
21、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掌握)政府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微观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支出效益分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较宽。(二)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不能单纯地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而必须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的效益标准。(三)择优的标准不同财政分配所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三、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考试内容:掌握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和适用的领域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一)成本-效益分析法适用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特别适用于投资性支出项目。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需考虑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直接成本、效益
22、与间接成本、效益;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等金融成本与效益是指由于该项目的建设,使得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致使价格上升或者下降,从而使某些单位或者个人增加了收入或减少了收入。(二)最低费用法 适用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该方法起源于美国,是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补充。(三)“公共劳务”收费法对于那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其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其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
23、教育、交通等支出),适宜采用公共劳务收费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最低费用选择法的区别在于: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收费标准,来达到对公共劳务有效地节约地使用,而不是对财政支出备选方案的选择。公共劳务的定价:1.免费和低价政策适用于必须从全局和社会的利益出发,在全国普遍使用,但居民对此尚未完全觉悟的情况,如强制进行义务教育,强制注射疫苗等。2.平价政策适用于从全社会的利益来看,无需特别鼓励使用,又无必要特别加以限制使用的公共劳务,如公路、公园、铁路、医疗。3.高价政策适用于从全社会利益来看必须限制使用的公共劳务在上述三种方法中,成本-效益分析法更为广泛地被发达国家所采用。第二章中,我们一共介绍了四
24、节的内容:财政支出的分类、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内容第一节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性支出。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这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还有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等。从世界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绝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张趋势,相对规模在一定发展阶段也是扩张趋势,达到一定规模则相对停滞。一、行政管理费与国防费支出(一)行政管理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
25、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掌握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内容: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按费用要素分类,行政管理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人员经费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从世界各国的一般情况看,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它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曾一度出现下降的趋势,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行政管理支出一度出现了上升的趋势。我国行政管理费用膨胀的原因:人员与机构双膨胀;政府预算约束软化。(二)国防费支出(熟悉)熟
26、悉国防费支出的内容: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我国国防费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安排,实行财政拨款制度,按照预算法实施管理,国防费预、决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由国家和军队的审计机构实施严格的审计和监督。可以采用“计划-方案-预算”法编制军事预算,这种制度最早由美、英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二、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支出掌握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支出、科学研究费支出、卫生支出等。(一)教育支出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产品。注意:(1)义务教育:纯公共产品;(2)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混合产品。从实践看,
27、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具有三个特点(1)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是来源于教育(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由政府主办教育服务并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本市场的不足。发展中国家当前教育支出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初等教育的投资,提高初等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二)科学研究费支出用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基础科学)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则可由微观主体来承
28、担。我国财政用于科学研究支出及其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有所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投入虽有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甚至比某些科技进步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今后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大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财政政策的力度,仍是财政政策一个重要方向。正确答案A(三)卫生支出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因此应由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此外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1)减少贫困(2)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产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
29、四)加强管理,提高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效益1.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财政工作的任务是:一方面在收支安排上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2.改革和完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即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具体规定。其中,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整个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中最基本、最高层次的法规,是所有国有事业单位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3.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形式我国原来的事业单位管理办法,是依据经费自给率的大小,划分为全额管理、差额管理和自收自支三种管理形式。4.推行定额管
30、理,改进资金分配办法过去经费分配一向采取“基数加增长法”,新的分配办法是在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实行“零基预算法”。5.多种形式发展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收支统一管理。现行管理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建立全面反映单位全部财务收支及财务活动的新型的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三、财政投资性支出(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标准(掌握)1.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部门投资两部分。一般而言,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政府投资与非政府部门投资的特点非政府部门投资政府投资盈利性追求微
31、观上的盈利性可以不盈利或微利,但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项目规模一般无力承担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只能从事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效益标准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政府投资与非政府部门投资在世界各国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很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经济体制的差异(2)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是不可
32、避免的。我国政府应改变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对投资主要采用直接调控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需要通过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进行。了解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概念。2.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这种标准是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即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二)基础设施投资1.基础设施投资
33、的性质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熟悉基础设施的特点: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具有初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应该由政府支持基础设施投资。2.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说可以归类为混合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了解)(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由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主要出于三种考虑: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三是反垄断的需要。此外,还有一些基础设施,诸如市区道路、上下水道,过街天桥等,也适于
34、作为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投资提供。(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典型的例子是地方性公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如“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是这种方式。(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对于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盈利率较低或风险较大的项目,如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适于采取这种提供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道路、港口甚至中小机场等适于采取这种提供方式。(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建设进行投资
35、。3.财政投融资制度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被称为“政策性金融”。政府投资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无偿拨款。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政策性投融资是发展中国家基础部门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财政投融资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熟悉):(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特征的基础
36、产业部门融资。(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主要应由政府预算投资形成。(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财政投融资预算在一定范围内(如50% )的追加,无需主管部门的审批。(三)财政农业投资1.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要使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成为农业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高于农业市场的投入成本(2)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必须高于、至少不低于全社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在我国目前的价格体系和GDP分配格局下,上述两个条件都得不到满足。2.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范围和重点(1)以立法
37、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2)财政投资范围应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3)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3.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的支农政策目前,我国财政在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方面仍存在众多薄弱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解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应将财政的支农支出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1)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2)在农业投资方向上深化改革(3)深化改革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方式(4)健全财政监督
38、机制。第二节转移性支出一、社会保障支出(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1.社会保障的概念(掌握)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由德国的俾斯麦政府于19世纪80年代首创,英国在1908年,法国在1910年就社会保障进行了立法,美国在1935年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2.社会保障的内容(掌握)国际劳工组织认为,社会保障应承担9个方面的风险保护,即疾病、生育、老年、残疾、死亡、失业、工伤、职业病和家庭,从而满足劳动者一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起到促进
39、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作用。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掌握)类型解释具体内容(1)社会保险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居民的基本保障。即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险:主要对象是工商业的广大劳动者。失业(待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相比,失业保险基金征集较少。原因:第一,失业风险涉及的对象相对较少,失业风险经历的时间也相对较短;第二,失业津贴的发放是有条件的,通常的标准也较低。医疗保险:不仅患病职工(退休职工)可以享受,职工的直系亲属也可享受一定的医疗补助。疾病、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标准一般高于非因公负伤的职工。伤残保险:向未达到退休年龄但却因伤残而
40、失去劳动能力的职工支付伤残补助金。(2)社会救助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特点:全部费用由政府从财政资金中解决,接受者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受保人享受社会救助待遇需要接受一定形式的经济状况调查,国家向符合救助条件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救助。(3)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国家民政部门提供的,主要是对盲聋哑和鳏寡孤独的社会成员给予的各种物质帮助,其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如社会福利院。(4)社会优抚对革命军人及其家属提供的社会保障。(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了解)1.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2.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社
41、会保障支出是随经济周期而发生反向变化的,它可以弱化经济周期的震荡波幅。3.社会保障与税收相得益彰,共同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4.社会保障可以弥补商业保险的局限(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掌握)类型特点采用的国家1.社会保险型政府按照“风险分担,互助互济”的保险原则举办的社会保险计划。受保人和雇主要缴纳保险费。受保人发生受保事故时,无论其经济条件如何,只要按规定交纳了保险费,就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金。2.社会救济型(1)受保人不用缴纳任何费用,保障资金完全由政府从一般政府预算中筹资;(2)受保人享受保障计划的津贴需要经过家庭收入及财产调查,只有经济条件符合受保人的资格才享受政府的津贴。澳大利亚
42、和加拿大的公共养老金计划3.普遍津贴型政府按照“人人有份”的福利原则举办的一种社会保障计划。在这种计划中受保人及其雇主并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普遍津贴的资金来源与社会救济一样也完全由政府一般预算拨款,与社会救济不同的是,受保人在享受津贴时并不需要进行家庭生计调查。新西兰的公共养老金计划4.节俭基金型政府按照个人账户的方式举办的社会保障计划。在这种计划模式下,雇主和雇员都必须依法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雇员的个人账户缴费。个人账户中缴费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归职工个人所有,但这部分资产要由政府负责管理。一旦个人发生受保事故,政府要从其个人账户中提取资金支付保障津贴;而当职工不幸去世时,其个人账户中的
43、资产家属可以继承。节俭基金类型的社会保障计划与社会保险计划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受保人之间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收入再分配,因而不具有互助互济的保险功能。这种保障计划虽然没有任何收入再分配功能,但却具有强制储蓄的功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养老金(四)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内容)1.养老保险(1)保险覆盖范围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本人、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也可以参加养老社会保险。(2)保险费用筹集养老保险费用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负担,财政负责弥补养老保险计划的赤字。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确需超过20% 的,须报人力资源和社会
44、保障部、财政部审批;个人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3)运行模式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个人账户的存储额每年参考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利息。(4)养老金待遇人员类型养老金待遇新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缴费年限满15年在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个人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能享受基础养老金,其个人账户中的存储额一次性地支付给本人。新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已经退休的职工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放养老金,同时执行养老金的调整办法新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
45、年的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5)养老基金的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养老金开支外,其余全部要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不能用于其他盈利性投资。2.失业保险(1)失业保险覆盖的范围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均应参加失业保险计划。(2)保险费用筹集城镇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单位工资总额的2% 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要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但城镇企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3)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失业保险金应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发放。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时限
46、与职工单位和本人的缴费时限相关联。失业前所在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待遇不足1年的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满l年不满5年的最长期限为l2个月满5年不足l0年的最长期限为l8个月l0年以上的最长期限为24个月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l年而且本单位已经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其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工龄的长短一次性支付生活补助。3.医疗保险(1)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乡镇企业、城镇个体户是否需要为职工投保基本医疗保险,由当地省级政府决定。(2)保险费用筹集基本医疗保险费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的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 左右,职工个人的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