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育》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00961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美育》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职美育》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职美育》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职美育》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职美育》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职美育》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美育》课程标准.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职美育课程标准【课程编码】【适用专业】各专业【总学时】24【编写日期】【课程名称】中职美育【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授课单位】【编写执笔人】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 课程性质与作用中职美育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与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导向性。本课程的任务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艺术审美体验为核心,通过审美、创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2、,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1.2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用“讲授一欣赏一感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1)讲授。首先简要介绍美和美育的基础知识,然后具体介绍各个领域的美,使学生对美的各种表现了然于心,从而全面提高审美素养。(2)欣赏。根据实际学情,选择适合学生欣赏的中外优秀艺术作品,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形式将这些作品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作品对比、现场观摩,引起学生的感官刺激,增强学习的兴趣。(3)感悟。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在多种美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所感受

3、,进而加深对“美”的感语。同时,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二、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了解美的本质、分类、特点和表现形式,理解美育的概念和作用;(2)熟悉天地日月之美、山水树石之美、鸟兽鱼虫之美、花草果蔬之美;(3)熟悉美感景象、精神景象和情感景象;(4)熟悉人体之美、人格之美、人情之美、悉劳动者之美、劳动工具之美、劳动环境之美、劳动过程之美、劳动产品之美、服饰之美、饮食之美和环境之美;(5) 了解声乐和器乐的演唱形式和作品的体裁;(6) 了解舞蹈的分类和构成要素;(7)熟悉音乐和舞蹈的欣赏方法;(8) 了解绘画和雕塑的分类、构成要素和欣赏方法;(9) 了解建

4、筑的分类和建筑美的表现;(10)熟悉诗经的表现手法和章法特色,理解诗经中的情感之美;(Il)熟悉唐诗的形式、发展和派别,以及宋词的派别和宋词美的表现;(12)掌握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基本笔画和特点;(13)了解戏剧的特性、分类,影视作品的分类、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法;(14)理解科学美的含义,熟悉科学美在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成就和中医成就中的表现;(15)理解技术美的含义,熟悉技术美在我国古代耕作技育、制陶技育、印刷技育中的表现。2.2能力目标(1)提高美育素养,能运用所学知识赏析身边的美;(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表演艺术之美、造型艺术之美、语言艺术之美、书法艺术之美、综

5、合艺术之美和科技之美;(3)通过赏析艺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及艺术鉴赏、分析和评价能力;(4)通过美育实践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5)能够在创作和实际设计中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3素质目标(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2)学习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从山川河流中体悟自然之美,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4)聆听经典音乐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思想内涵与历史积淀,体会不同音乐作品中的地域美、民俗美;(5)通过欣赏民族民间舞蹈,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

6、独特魅力,立志当好中华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6)体会中国画的源远流长、中国画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以及中国人崇尚和平的思想;(7)通过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说唱俑等雕塑,以及北京故宫、乔家大院等建筑,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8)从经典古诗词中领略文字之美,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提高文学素养;(9)从中华诗词中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从而厚植家国情怀,并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10)品味中国书法的独特之美,感受不同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人的风骨,坚定文化自信;(Il)坚持守正创新、承古开新,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营养,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发展

7、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12)感受中国戏曲文化之美,品味经典戏曲曲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14)尊重科学,弘扬科学精神,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三、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本课程共分为九个项目,项目一为美和美育,项目二至项目九分别为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表演艺术之美、造型艺术之美、语言艺术之美、书法艺术之美、综合艺术之美、科技之美,其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表1中职美育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表所用教材课程内容课时分配中职美育项目一美和美育任务一了解美的基础知识1224任务二了解美育的基础知识1项目二自然之

8、美任务一领略自然事物之美12任务二捕捉自然景象之美1项目三社会之美任务一感悟人之美14任务二探寻劳动之美1任务三了解社会美的其他表现形式2项目四表演艺术之美任务一聆听音乐之美12任务二欣赏舞蹈之美1项目五造型艺术之美任务一品赏绘画之美24任务二感知Ii塑之美1任务三体悟建筑之美1项目六语言艺术之美任务一探寻诗经之美24任务二品读唐诗之美1任务三赏析宋词之美1项目七书法艺术之美任务一鉴Ilt草书之类12任务二领略楷书之美任务三体味行书之美1项目八综合艺术之美任务一欣赏戏剧之美12任务二品味影视之美1项目九科技之美任务一追寻科学之美12任务二探索技术之美1四、课程实施4.1 教学条件我校十分注重建

9、设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数据库等。同时,我校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本课程的教学出谋划策。4.2 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遵循“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原则,采用讲解、多媒体演示、翻转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知识应用的机会。(D讲解法:主要用于讲授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2)多媒体演示法:在讲解过程中,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直观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3)翻转课堂法: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上对自己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分享和讲解,并对其讲解进行补充和评价,

10、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讨论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题讨论,使其在讨论中逐步提升思辨能力、欣赏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4.3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课程的教学评价由形成性测评(40%)和终结性测评(60%)组成,其考核要求如下:4.3.1 形成性测评形成性测评考核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包括出勤考核(10%)、课堂参与程度考核(10%)、作业完成质量考核(20%)等。(1)出勤考核:本项考核通过课前点名考核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迟到15分钟以内每次扣1

11、分,迟到15分钟以上或无故缺勤一节课每次扣2分,该项考核累计最多扣10分。(2)课堂参与程度考核:本项考核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积极发言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只要学生能按时上课听讲,即可获得5分的基本分。学生上课发言一次,即可另外获得05分,课堂发言最多可得5分。学生的最后成绩为“5+课堂发言得分”。(3)作业完成质量考核:本项考核主要通过学生作业来检测其对教学主体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每次作业成绩按照相应标准而定,学生作业质量划分为优秀(10分)、

12、良好(8分)、中等(7分)、及格(6分)和不及格(0分)五个档次。最后的作业成绩为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成绩的平均数。4.3.2 终结性测评终结性测评主要考核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所达到的水平,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考核。期末考试由闭卷笔试(60%)组成,主要评估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综合运用能力。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5.1 推荐使用教材中职美育,张从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5.2 网络资源课程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该平台,进行灵活的信息化教学。包括在线上进行随堂测试、期末考试、评分等。还有大量的图书、云课程可供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有利于学科交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线上学习园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