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整理.docx(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整理第1课时放大镜一、知识解读放大镜的结构1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2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凸透镜的特点是质地透明、中央厚、边缘薄。3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者区域叫透镜的视野。4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与镜片大小无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放大镜镜片凸度大中小放大倍数大中小5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方法一:镜动,物不动C如图1所示,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方法二:物动,镜不动C如图2所示,把放大镜移至
2、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ffll图26 .自制放大镜的材料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透明塑料袋装水等,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二、实验重现实验1: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1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镜片的特点。2 .实验器材: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等。3 .实验步骤:(1)用眼分别看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2)用手分别摸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3)分别用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观察同一个对象,如同一个字。4.实验记录:镜片类型火从上向下观察OO从镜片侧面观察1c=3相同点都是
3、透明的不同点从侧面看,放大镜的镜片中间是凸起的,玻璃片是平的,近视眼镜的镜片中间是凹陷的观察对象的变化放大不变缩小5.实验结论:放大镜的镜片透明,中央厚、边缘薄,能够将观察对象的图像放大;玻璃片透明,中央和边缘厚度相同,观察对象大小不变;近视眼镜的镜片透明,中央薄、边缘厚,能够将观察对象的图像缩小。实验2:探究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1.实验目的:探究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的关系。2 .实验器材:三个大小相同、1号3 .实验步骤:(1)选择一个观察对象。凸度不同的放大镜等。2号3号(2)分别用三个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图像放大情况。4.实验记录:1号2号3号放大镜镜片凸度微凸较
4、凸凸图像放大程度微微放大放大效果一般放大效果较好5.实验结论:(1)镜片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倍数越大。(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效果越明显。指点迷津问题:为什么放大镜能够将物体的图像放大,玻璃片却不能改变物体的图像大小,而近视眼镜的镜片却能缩小物体的图像?凸透镜与凹透镜都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放大镜是凸透镜。凹透镜中央簿、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又称为负球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玻璃片中央和边缘厚度相同,经玻璃片折射射出的光与射进玻璃片的光平行,所以无法改变物体的图像大小。第2课时怎样放
5、得更大一、知识解读1 .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直限的,把两个放大倍数不一样的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二两千倍。3 .为了观察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奥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病毒和大肠杆菌。4 .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过程:器台孔器使 货褂换优物也光光座 目优转物我通遮反优5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6 .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rrz粗准焦螺旋y/细泡焦螺旋,淤y/压片关需r结构作用结构作用目
6、镜放大物像粗准焦螺旋大幅度升降镜筒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细准焦螺旋小幅度升降镜筒物镜放大物体压片夹固定玻片载物台放玻片转换器调换物镜遮光器调节通光量镜臂便于提握镜身通光孔让光通过的孔镜柱支持镜身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镜座稳定镜身7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二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8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上面的镜片相当于显微镜的巨镜,下面的镜片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二、实验重现实验:制作一个简易的显微镜1 .实验目的:探究如何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 .实验器材:两个大小相同但凸度不同的放大镜、纸筒、胶布、课本等。3 .实验步骤:(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课本上较小的文字,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
7、大。(2)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看看能不能使课本上文字的图像放得更大。(3)保持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大小。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4)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4 .实验现象:用肉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提高放大倍数。这是因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期的显微镜。用透镜组发现把两个凸透
8、放大倍数。这是凸透镜成的像进发现把两个放大倍数。5 .实验结论:(1)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与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相比,图像的放大倍数更大,看得更清楚。指点迷津问题:为什么两个凸度不同的放大镜组合,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因为这种装置的放大倍数是两个凸透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所以其放大倍数会比其个任意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从而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第3课时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一、知识解读1.显微镜的使用:(1)安放:手拿显微镜时,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对光: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
9、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明亮的光圈。(3)上左:将要观察的标本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4)JS焦:从目镜往下看,慢慢调节旋钮,直到看到清晰放大的图像为止。(5)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2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的运动方向相反。3 .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一螺的触角蛆虫的触角叠蛾的触角天牛的触角蝴蝶的触角是榛状的,蝗虫的触角是丝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4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壬”,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5 .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称为复眼,这种眼睛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6 .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绕片组成的。这些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7 .受昆虫的启发,人们进行了很多发明创造。如人们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了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们研制出了蝇限期I机、蝇眼雷达受蝴蝶鳞片的启发,人们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灵敏的百叶窗样式解决了航天事业中的一个大难题。二、实验重现实验: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1 .实验E的:对比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2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蝴蝶标本、植
11、物的叶片等。3 .实验步骤: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的足、翅和植物的叶片。4 .实验现象:观察对象图片观察到的现象蝴蝶的足用肉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用肉眼观察:很小,能看清轮廓,看到全部,但看不清细节用放大镜观察:放大了,能看到全部,但还是看不清细节用显微镜观察:很大,很清楚,足上有很多毛,但只能看到足的一分蝴蝶的翅用肉眼观察叁用放大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用肉眼观察:很小,看不清细节用放大镜观察:图像变大,还看到翅膀发光,上有翅脉用显微镜观察:很大,看不到翅的全部,能看到翅脉的一部分植物的叶片用肉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用肉眼观察:很小,看不清细节用放大镜观察:图像变大,能
12、看到清晰的叶片脉络用显微镜观察:很大,看不到叶片的全部5 .实验结论: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都不同,用放大镜观察的图像小,视野大;用显微镜观察的图像大,视野小。指点迷津问题: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有什么不同?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就越大,视野范围就越小。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通过放大镜和显微镜看到的只是物体的图像变大,物体本身的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一、知识解读1 .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鹭酶胡克。2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蝇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3 .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4 .在
13、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叁方形,它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5 .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大泡泡是液泡。二、实验重现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 .实验目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2 .实验器材:洋葱、小刀、水、滴管、镜子、碘液、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3 .实验步骤:(1)取标本(3把洋葱纵向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戈,井,字,用镒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2)制片再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滴: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展:将所取材料放在载玻
14、片上,展平使其形成薄层盖:用镶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染、吸: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3)观察4.实验现象:我们发现洋葱表皮完整的细胞像长方形的格子,排列紧密,每个格子中有一个小黑点。5.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很多紧密排列的细胞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像长方形的格子,细胞内部有细胞核、细胞质等。指点迷津问题: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实验操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应该选取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薄膜;用银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以免产
15、生气泡;染色时要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不要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一、知识解读1 .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 .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组织或者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4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5 .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能施旺麦丹。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主要作用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6 .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有些生物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7 .叶肉细胞有叶绿体。吐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8 .动物细胞
16、与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二、实验重现实验: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标本1 .实验目的:了解更多种类的细胞。2 .实验器材:多种动、植物和人体细胞的玻片标本,显微镜等。3 .实验步骤:(1)先将显微镜调试好,按照安放T对光T上片T调焦一观察的顺序进行操作。(2)观察并记录一个玻片标本后,换不同的玻片标本重复以上步骤。4 .实验现象:植物的各部分细胞:观察对象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观察到的现象叶肉细胞细胞中有绿色扁球状的叶绿体植物的根尖细胞细胞形状规则,排列紧密,没有叶绿体不同动物的细胞:观察对象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观察到的现象人体神经细胞Wr没有细胞壁,呈三角形或多边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没
17、有细胞壁,扁平,形状不规则人体骨骼细胞没有细胞壁,呈方形或矮柱状5.实验结论: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指点迷津问题:我们观察了这些生物体的细胞,有什么新的发现?不同生物的细胞,其形态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如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叶绿体。不仅如此,同一种植物或动物,其各个器官的细胞形态结构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器官的细胞,不同的组织,其细胞形态结构也会不同,比如一片叶子上的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形状差别就很大。一、知识解读1 .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2 .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才能看到。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
18、微生物。3 .在水中、空气中、土壤中都生活着微生物,它们多种多样、形态各异。4 .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生物,它们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呼吸、繁殖、进食、排泄、运动、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等。5 .自然水域中生活着大量的微小生物,主要有草履虫、钟形虫、变形虫、线虫、衣藻、新月藻等,它们都属于单细胞生物。C卑CE我触针靠去变般度统虫制新月藻6 .控制被观察微生物的运动速度的方法: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棍纤维;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7 .我们可以用王草培养微小生物。二、实验重现实验: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 .实验目的:观察并认识水中微小的生物。2 .实验器材:显微镜、含有微生物的水样、烧杯、滴管、载玻片、
19、盖玻片、镒子、吸水纸、脱脂棉纤维等。3 .实验步骤:(1)取少量脱脂棉纤维,交织成网状放在载玻片上。(2)用滴管从烧杯内吸取少许水样,滴一滴在载玻片的中央。(3)用镒子夹一块盖玻片从水滴的一侧轻轻盖在水滴上。(4)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5)将做好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通过显微镜观察。4 .实验现象: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发现有很多白点在快速地移动,通过调节显微镜,发现这些白点的形态各不相同。5 .实验结论:水中生活着很多微小的生物,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是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指点迷津问题:我们如何采集培养水中微小的生物?也我女亚5脩从*14面CT取
20、一些池塘或者鱼缸里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水面会有零点出现,这些霉点就是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成的。制作装片时要从靠近水面处取水。千草一、知识解读1 .食物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面包、橘子发霉是由于霉菌的大量繁殖。2 .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3 .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绝大多数要在电壬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4 .微生物给人们带来了危害。科学家发现,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元凶是细菌和病毒。5 .微生物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人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各种疫苗,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人
21、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生产食物,如面包、泡菜、腐乳等。6 .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用放大镜能看清 用肉眼能看清昆肉眼看不清的东 虫等较小的动物。用光学显微镜能用电子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看到更小的物质,西。物。如原子、分子。一、知识解读1 .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是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厚度最大,地壳厚度最小。2 .地球表面主要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海洋面积大,约占71%,陆地面积小,约占29%。3 .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4 .对比不同的地球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
22、同,它们的制作方法、材料也会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二、实验重现实验1:自制地球结构模型1 .实验El的: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并观察地球的内部结构。2 .实验器材:红色、黄色、蓝色三种橡皮泥等。3 .实验步骤:(1)用红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2)用黄色的橡皮泥在红色地核的外面包一层,代表地幔。(3)用蓝色的橡皮泥在黄色地幔的外面包一层,代表地壳。地球结构模型剖面图4 .实验结论:地球由外到内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实验2:自制地球自转模型1 .实验目的:制作并观察地球自转模型。2 .实验器材:小刀、橙子、勺子、吸管等。3 .实验步骤:横切橙子 (厚度为17千米)(1)用小刀
23、将橙子从中间横向切开。(2)去掉里面的果肉。(3)将去掉果肉的橙子壳拼成原来的样子,将吸管穿过橙子壳。将吸管穿过橙子壳4 .实验结论:地球由南、北两个半球组成,中间切开的线就是赤道,穿过橙子壳的吸管就是地轴。指点迷津问题:地球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厚度怎样?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是地壳、地幔、地核,地核的厚度最大,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地壳的厚度最小,约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2900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见禽(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一、知识解读1 .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有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4、。2 .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约为24小时。3 .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这是由地球自黄形成的。4 .昼夜交替的假设:(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5.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模拟地球。二、实验重现实验: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1 .实验El的: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2 .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模型或乒乓球、记录纸等。3 .实验步骤:(1)提出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并记录下来。(2)用取下反光罩的手电筒代表太阳,用自制的地球模型代表地球。(3)调节手电筒跟
25、地球模型的距离和高度,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4)在地球模型上确定一个点作为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点。(5)有顺序地选择要验证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并一一记录实验现象。大田不动,咽蹿喊A碑4 .实验现象:四种方法都能使地球模型上出现昼夜交替现象。5 .实验结论:四种假设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但是在不同的假设中,昼夜交替变化的周期不同。指点迷津问题: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根据已有的认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同时地球上一年有四季变化,所以四种假设中,“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比较符合真实的情况。第3课时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知识解读1 .古代天文学家托
26、勒蜜在天文学大成中提出了“地心说”理论。2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日心说”理论。3 .“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比: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示意图/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能能4.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是博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5.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二、实验重现实验:昼夜交替现象的再模拟实验1 .实验目的:完善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2 .实验器材:地球模型、铁丝、手
27、电筒、反光的小圆片、记录纸等。3 .实验步骤:(1)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2)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的小圆片,代表地球上的观察点。(3)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绕地轴自转。(4)观察地球模型上的小圆片有无迎来亮和暗的变化,并记录。自转半周前自转半周后4 .实验现象:(1)通过转动地球模型,我们发现向光的一面贴有小圆片的地方会变亮,代表这里是白昼;小圆片被慢慢转到背光的一面,贴有小圆片的地方会变暗,代表这里是黑夜。(2)几个小圆片迎来白天或黑夜的时间有早有迟。5 .实验结论: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白天或黑夜的时间不一样
28、,有早有迟。指点迷津问题:通过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你有什么新发现?通过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了“日心说”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证据:地球自转可以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生。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很难分清到底哪种观点才是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真实原因。所以,我们要将目前得出的结论都暂时保留。一、知识解读1 .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的。2 .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3 .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这也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4 .地球的自转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
29、区星,西边地区迟。在北京比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5 .我国横跨五个时区,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二、实验重现实验: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1 .实验目的:探究地球上不同的地区谁先迎来黎明。2 .实验器材:表示城市与太阳的纸片等。3 .实验步骤:(1)观察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2) 一个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她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4)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工(5)大家按照由“西
30、”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太阳”。(6)然后再按照由“东响“西”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见到“太阳”。4 .实验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谁先迎来黎明自西向东北京自东向西乌鲁木齐5 .实验结论:(1)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迎来黎明。(2)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3)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先后也会不同。指点迷津问题:谁先迎来黎明和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系吗?有关系。根据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对运动,我们每天看见太阳东升西落,也就是从东边运动到西边,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在地球自西向东
31、的自转过程中,东边的区域比西边的区域先迎来黎明。一、知识解读1 .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关。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是上午低,中午高,下午低。2 .阳光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低,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高,物体的影子短。3 .古人观测发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叁;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春分和秋分,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4 .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分旦影长度的天文仪器。5 .根据圭表上面的日影长度,就能确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6 .太阳仰角:太阳入射光线与观察者所在地平线之间的
32、夹角。二、实验重现实验:制作简易圭表观察测量四季的影长1 .实验目的:观察日影随四季变化时方向和长度的变化。2 .实验器材:长尺、笔、纸、剪刀、手电筒、标有四个节气的纸片等。3 .实验步骤:(1)利用尺子、笔、纸等制作一个圭面刻度,然后在圭面上立表。(2)查阅当地一年四季(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3)根据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的太阳高度的数据,将标有四个节气的纸片让组内同学摆在相应的高度。(4)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在不同高度照向圭表,观察影子的长度变化并记录。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4 .实验现象:(1)用手电筒照射圭表,手电筒在不同高度时,影子长度会发生变
33、化。(2)手电筒高度低时,影子长;手电筒高度高时,影子短;手电筒高度适中时,影子长度适中。5 .实验结论:(1)日影的四季变化与太阳高度变化有关。(2)同一地点,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低,物体的影子长;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高,物体的影子短;春分和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适中,物体的影子长度也适中。指点迷津问题:一天中影子长度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子总是和太阳所在的方向相反。影子的长短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
34、午,影子逐渐变长的是下午。一、知识解读1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地轴自转。2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 .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角度不变,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4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楣圆形的。5 .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6 .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出现在二a初,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出现在乜旦初。7 .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8 .地球距离太阳近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春分半球秋分zf4r0如半球冬至毋*幺)南半球夏至南平季冬
35、至一弋三,北半球秋分南华球鼻分二、实验重现实验: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 .实验月的:探究地球的运动规律。2 .实验器材:塑料小球、圆盘、油性笔等。3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塑料小球,在球上画一条“赤道”。(2)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的轨道。(3)让塑料小球在盘中运动起来,观察塑料小球的运动。4 .实验现象:(1)塑料小球绕着圆盘边沿做圆周运动。(2)塑料小球自己也在转动,小球上的“赤道”线稍有倾斜。5 .实验结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时也在自转。指点迷津问题:通过观察图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地球公转的特点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公转L公转一周是一二年,并且产生了四季
36、变化。第7课时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一、知识解读1 .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叠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2 .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3 .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如鸡、鸭子等。有的动物适应眼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如猫头鹰、老鼠等。4 .有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魂而变化,如郁金香白天开放,晚上会收拢花瓣。5 .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6 .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如蛇、刺猬等。7 .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以适应寒冷的环境。第1课时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一、知识解读1 .在生活中,
37、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工A,这些工具一般能够省力或为我们带来方便。2 .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3 .生活中的常用工具有通信工具,如手机;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机械工具,如螺丝刀;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等。4 .我们在活动中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称为技术。5 .工具与技术的关系维恩图:二、实验重现实验:取出核桃仁1 .实验目的:体会使用工具更方便、有效。2 .实验器材:核桃若干、木棍、轮子、砖块、铁锤、核桃夹等。3 .实验步骤:(1)不用工具,借助身体力量取出核桃仁。可以用手压、用拳头砸、用手捏等。(2)用木棍、轮子、砖块、铁锤等工具取出核桃仁。(3)借助核桃夹取出核桃仁。4.实验现象:
38、工具手的感受核桃的变化不用工具花很长的时间;用很大的力气,手很酸核桃没有被打开;核桃仁没有被取出木棍时间不长;用较大的力气(不好使力),手不那么酸核桃破壳;部分核桃仁被取出砖块时间不长;用很小的力气,手不那么酸核桃壳粉碎;核桃仁虽能被取出,但成碎屑,与壳混在一起铁锤时间不长;用很小的力气,手不酸核桃壳碎裂;核桃仁被取出,但不完整核桃夹时间短;用很小的力气,手不酸核桃壳裂开;核桃仁被较完整地取出5.实验结论:没有使用工具取核桃仁会感觉费时、费力,使用工具后就省力和方便多了。借助核桃夹可以很方便地取出较完整的核桃仁,使用合适的工具可以高效地完成一些事情。指点迷津问题:如何巧妙使用核桃夹快速、完整地
39、取出全部的核桃仁?有的核桃夹有大小两个凹口,要与核桃的大小合理匹配。使用核桃夹时不能用力过大,在完成第一次破碎后,要转动核桃,挑选最大块的部分再次夹碎,如此多次,就能完整地取出全部的核桃仁。一、知识解读1 .与水平面成倾斜角度的平面,称为斜面。2 .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一个物体由高处滑到低处,靠的是重力。3 .利用斜面比直接提升物体省力。4 .斜面的坡度大小不同时,斜面省力的情况也不一样。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坡度越小的斜面就越省力。5 .生活中有很多利用斜面的事例,如斧头、剪刀、盘山公路、商场扶梯等。二、实验重现实验1:探究斜面的作用(一)1 .实验目的:探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2 .实验器
40、材:塑料槽、鹅卵石(有大有小)、一瓶水、水桶等。3 .实验步骤:(1)利用塑料槽搭建一个斜面,将一小袋鹅卵石从高处A沿斜面滑到低处B。IBI(2)用几段塑料槽搭建一个较长的斜面,模拟水渠引水,将一瓶水从高处引到低处,并在低处用水桶接流下的水。4 .实验现象:松手后,石块和水由于重力的作用直接滑到斜面的底部。5 .实验结论:利用斜面比人工搬运要省力。实验2:探究斜面的作用(二)1.实验目的:深度探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2.实验器材:斜面、重物、弹簧测力计等。3.实验步骤:改变的条件提升物体的方式怎样改变直接提升W沿斜面提升不变的条件物体的质量4.实验现象:将同一物体沿斜面拉上去所用的力小于直接提上
41、去所用的力。5.实验结论:将物体提升到一定高度,利用斜面比直接提起要省力。指点迷津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有时候读数会有变化,是什么原因呢?由于接触面的光滑情况、拉动物体的力量大小不均等原因,会造成重复实验时,每次的读数会相差很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接触面尽量光滑,同时在拉动物体的过程中用力尽量均匀。一、知识解读1 .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2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即用力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X: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3 .杠杆好比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有的像撬棍那样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像打捞网那样扩展了力的作用范围,有的像锄头那样改
42、变了力的作用方向。4 .生活中用到杠杆原理的工具有塔里、枉秤、天平等。5 .支点离用力点远、离阻力点近,这样的杠杆可以省力;支点离用力点近、离阻力点远,这样的杠杆费力;支点离用力点和阻力点的距离相等,这样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二、实验重现实验: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1 .实验目的: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将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2 .实验器材:木板、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A和终点B的宽纸带、作为杠杆支点的方木块等。3 .实验步骤:(1)做杠杆:把木板搭在方木块上,一端放大石块,另一端放小石块;并在大石块一端放置宽纸带。(2)测试杠杆:将方木块放在靠近小石块的位置,在另一端放大石块,观察大石
43、块能否被撬起。将方木块逐渐向大石块一端移动,每次移动后都观察大石块能否被撬起。(3)记录:记录大石块能否被撬起,以及被撬起后移动了多少距离。小石块大石块 A用力点支点阻力点4.实验现象:杠杆模拟实验记录表任务目标撬动的次数画出每次撬动时杠杆装置的情况大石块能否被撬起大石块移动的距离(用格数标记)把石块从A处撬到B处第1次ex否O第2次4否O第3次4否O第4次Ci-SA能1格第5次能2格5.实验结论: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撬起大石块,当支点逐渐靠近大石块一端时,大石块才能被撬起并移动位置,越靠近,大石块移动的格数越多。说明杠杆中支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杆的作用效果。指点迷津问题:为了更加顺利地完成以上任
44、务,有哪些小技巧?在实验过程中,两位同学要相互配合,小石块尽量放在木板的最边缘处,同时用手指不断把方木块往前推动,尽量靠近大石块。一、知识解读1 .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蛇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2 .使用带轮子的手推车运送重物具有省力、灵活、用时短等优点。3 .车轮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不论怎样改进,它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变化。4 .生活中的轮轴有水龙头、扳手、滑轮等。二、实验重现实验:用平板和手推车拉物品1 .实验目的:探究车轮与平板在运输过程中的不同。2 .实验器材:手推车、不带轮子的木板、标志桶A、标志桶B、标志桶C、两个重物等。3 .实验步骤:(1)画赛道:在操场上画出如图所示的赛道,并放置A、B、C三个标志桶。IA1町、(2)实测比较: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沿赛道运送同样质量的物品,记录两种方式所需的时间、用力情况等。(3)比较分析两种方式得到的数据和感受,得出结论。4.实验现象:任务目标工具是否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时间用力情况灵活度把物体从A平板是时间长费力、较困难较灵活处运到B处手推车是时间短省力、轻松灵活把物体从B平板是特别长费力、困难不灵活处运到C处手推车是时间短省力、较松灵活5.实验结论:虽然车轮运送和平板运送都能完成任务,但车轮运送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