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大夫食礼》与《仪礼》再认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38013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简《大夫食礼》与《仪礼》再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华简《大夫食礼》与《仪礼》再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华简《大夫食礼》与《仪礼》再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清华简《大夫食礼》与《仪礼》再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华简《大夫食礼》与《仪礼》再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简《大夫食礼》与《仪礼》再认识.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华简大夫食礼与仪礼再认识2023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三辑整理报告出版,其中的大夫食礼凡两篇,原本编连为一卷,相附而行。两篇简背序号各自列序,分别为51简与14简,两篇关系也与传世仪礼诸篇与附经之“记”关系相似。传世文献仪礼十七篇中有公食大夫礼,记主国国君以食礼接待来聘之大夫,大夫食礼与该篇宾入载俎、设馔属食、三饭卒食诸仪节大体相类,整理者因以“食礼”名篇。传世礼书中述及饮食的内容,从重至轻为飨(字或作“享”)、食、燕(字或作“宴”)三种,飨礼牲、酒皆备;食礼主于饭,有牲无酒;燕礼主于酒。据仪礼聘礼,主国国君与来访的聘宾要举行两次飨礼、一次食礼,与副使一飨、一食,燕礼则无常数,主国

2、大夫于宾介亦有飨、食。又据左传所载,飨礼当日或次日,往往继以燕礼,飨主恭敬,燕主亲好,可以说是二国相重、宾主尽欢了。飨、食、燕在左传国语中多有涉及,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春秋齐桓公时,管仲平戎于周,周襄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让,称齐之国氏、高氏为上卿,终受下卿之礼而还。但也在春秋时期,维系尊卑差序的宗法礼制有松动的趋势。晋景公使士会平王室,周定王享之,有般烝折俎,士会不明其故,周定王告之以“王公立铁,则有房烝;亲戚宴飨,则有肴烝,士会,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可见典礼旷废已久。春秋末年孔子及其后学开始了礼书的修撰,礼记杂记所载“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土丧礼于是乎书,是讨论仪

3、礼成书上限的核心材料。至于战国年间到西汉前期,孔门后学如何编订讲说,秦代如何散失亡佚,汉初高堂生如何传土礼十七篇,皆邈不可考。清华简大夫食礼之写定约在战国中期,庶几可补礼书流传的缺环。大夫食礼与仪礼公食大夫礼仪节大体相类,如列鼎庭中,俎在鼎南;设馔皆先醯豆而后食箧;三饭之前皆卷加席,三饭后皆有浆饮;卒食后皆撤俎归宾。从礼文详略来看,公食大夫礼在正馔、加馔陈设,宾祭正馔、加馔仪节部分叙述详尽,而大夫食礼则详于宾主侯相礼辞。与仪礼十七篇合观,二者结构上都呈现出整合归并同类礼文的特点:土相见礼主体部分是土与土相见,又载士见大夫、士尝为大夫臣者见大夫、大夫相见、大夫士庶人见君、他邦之人见君;聘礼主体部

4、分是使卿(上大夫)聘问,兼载小聘使大夫(下大夫)之礼;大夫食礼主体部分记大夫与大夫大食之礼,兼记小食。揆诸仪礼通例,主人迎宾于门右,宾立于门左,主人先入以导宾;一辞而许为礼辞,再辞而许日固辞;升成拜,谓不敢拜于堂上,拜于堂下,主人辞之,升堂复再拜稽首,大夫食礼也一一吻合。大夫食礼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仪礼之处。比如仪礼中的“左还”(字或作“旋”)谓右转,“右还”谓左转,据右转时左手向外、左转时右手向外而言;大夫食礼则“左还”即左转,“右还”即右转。仪礼诸篇主人之席在阵阶上,西面,宾客之席在户牖之间,南面;大夫食礼宾席却在西阶上,东面,与主人相对,相当于仪礼诸篇介席所载。并且大夫食礼中出现了“县公”

5、“莫敖”“连敖”“司马”等封君、职官名称,又有“五大夫”“七大夫”等爵名,体现出了鲜明的楚地特征。由此可见,大夫食礼固然属于先秦逸礼,与传世的仪礼十七篇文句、结构颇为相近,却并不属于同一具体的礼书系统。仪礼在传统经书之中,最称难治,历代学者耕耘不辍,或分节以明仪节起讫,或绘图以显面位陈具,或释例以求综贯微言,终能变易弥缝,发疑正读。而在学术史上,礼类文献曾有两次重大发现,都对仪礼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汉初年,伏生传尚书二十九篇,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体系。景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壁中古文,有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直到哀帝初年,刘歆欲建逸礼、古文尚书及左氏春秋于学官,

6、指称这“三事”“三学”皆优于学官所传:尚书二十九篇绝非完备,古文尚书篇目便多出十六篇,且简册完整,文字精善;左丘明亲见孔子,论本事作传,优于口传的公羊谷梁。至于逸礼,刘歆称“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仪礼十七篇“则幽冥而莫知其原”,而多出的逸礼三十九篇“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显然优于后仓就土礼推演的天子礼。然而出土文献研究终归要依傍既有的学术基础,尚书唯今古文共有的二十九篇可相参证,逸书十六篇无可取资,至东汉马融已言“绝无师说”;逸礼三十九篇也同样如此,只有奔丧投壶诸侯衅庙诸侯迁庙公冠等被采入大小戴礼记,其余诸篇也大都湮没无闻了。至于今古文共有的仪礼十七篇,经郑玄参酌去取,择

7、善而从,形成了后世通行的经本。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武威磨嘴子六号墓发掘出大量汉代竹木简,经整理释读,于1964年出版武威汉简,包括土相见礼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丧服及两篇服传,整理报告出版后,引起王关仕、沈文倬等学者关注,就仪礼成书时间、经记关系、汉代今古文及武威简师承家法等问题展开了长期讨论。此次清华大学刊布的大夫食礼是战国中期的礼类文献,与传世仪礼十七篇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具有鲜明的楚地特征。整理者根据仪礼郑注以降逐渐形成的研究方法对之进行了考释与解读,希望能够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术、仪礼成书与流传的讨论提供新的资料。(作者:马楠,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副教授)(20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