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54161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重点)3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4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5 .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

2、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2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3 .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4 .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默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5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6 .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教师指导断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7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8 .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最后齐读诗歌。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9 .汇报交流,合作探究。(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介绍这两处风景。(2)欣赏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理解“中断二(从中间断开。)(3)播放

4、江水奔腾回旋的视频,理解“至此回二(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4)思考:读这两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5)指导朗读,读出水的浩荡、山的磅礴。(6)引导学生将望庐山瀑布的“望”,同本诗中的“望”比较,理解“相对出二明确: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船随着激流前行,前方的天门山扑入诗人的眼帘,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7)引导学生说说后两句的诗意。明确: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似乎倾斜着出现在江边;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驶来。(8)教师点拨

5、重点并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豪情。四、想象意境,升华情感1.听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体会。(1)自读诗歌,圈画诗歌中描绘的景物。(青山、碧水、孤帆、红日)(2)听诗歌,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2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内容。3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小结:巍峨俊秀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水,这是多么壮丽的自然奇观!乘一叶轻舟,望青山出迎,看江水奔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说说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热爱。)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

6、首诗吧!4 .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激情诵读、试背。五、小结方法,自学提示1.回顾所学,梳理学习古诗的方法。5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1)解诗题:明白诗歌写的内容。(2)读诗文:读准字音、节奏、轻重音,读通、读顺古诗。(3)明诗意:理解重点、难点词语,理解诗歌大意。(4)想画面:想象诗歌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5)悟诗情:通过诗人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人的情感。6 .教师小结。小结:常言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J登山临水,能让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山水怡情”就是这个道理。这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览名山的奇崛,下节课,我们将追随另外两位诗人去感受秀水的

7、柔情。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7 .作业设计。(1)背诵望天门山。尝试默写全诗(2)搜集并阅读更多描写山川的古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时目标1 .认识“亦、抹、宜”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抹”。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2 .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3 .拓展学习,注重积累。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 .抽查背诵望天门山,齐背。2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3 .教师过渡,引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8、。过渡: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风物让人见之忘俗,尤其是西湖,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这其中就有宋代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题)4 .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二、比较朗读,整体感知1 .回顾所学,指名学生介绍苏轼其人。过渡:我们在本册第二单元学过苏轼的一首诗赠刘景文。那现在谁来当当小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2 .教师简单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写作背景。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

9、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除了这次和朋友们游湖外,他曾无数次在西湖边漫步,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3 .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节奏。4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多音字。5 .播放朗读音频,注意听节奏、轻重音,教师指导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激潮/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6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7 .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比较朗读,有所感悟。过渡:山也好,水也罢,都是美不胜收。但这两种美读出来是一样的吗?显然不同。(出示填空:美)如果要在横线

10、上补充一个字组成双音节词概括你读诗的感受,这两首诗,你会分别填什么字?(示例:壮、柔)8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名读,齐读。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1)明诗意: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圈画出不太明白的地方,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2)想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悟诗情:从诗人所做的事、所看见的景,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9 .学习“水光激潮晴方好”,赏西湖之“晴二(1)出示诗句,理解“激涌二(波光闪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2)出示晴天的西湖照片,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进行

11、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3)指导朗读,读出温柔、明媚的感觉。10 学习“山色空蒙雨亦奇”,赏西湖之“雨二过渡:晴天的西湖水光激潮,娇媚艳丽,真让人陶醉啊!诗人和朋友们一起,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举杯畅饮,好不开怀!然而过了不久,湖面上有雨落下,升腾起一片缥缈的水汽。诗人抬眼望去,远处的山峦隐隐约约,已然是另外一番景象。(2)出示诗句,理解“空蒙”。(迷茫的样子。)想象“山色空蒙”的画面。(3)出示雨天西湖的照片,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4)指导朗读,读出神秘、向往的感觉。11 个性赏读“晴雨西湖”。过渡: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

12、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按照你们自己的体会,大声读一读前两句吧!(1)学生自由练读,想想哪些词语读重音。(2)指名朗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3)教师引读,引领学生熟读、背诵前两句诗。过渡:同学们,你们的朗读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吧!引读:两种“景色”都很美一一(学生齐读:水光激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引读:两种“天气”都很好一一(学生齐读:水光激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引读:两种“感觉”都很妙一一(学生齐读:水光激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12 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过渡:阳光下妩媚多情,细雨中朦胧秀丽,这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

13、人陶醉了,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一(1)出示第3、4句,学生齐读。思考: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2)出示西施图片,简介西施。(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3)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淡妆浓抹总相宜。)(4)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片,或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5)指名学生说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这句话是赞美谁的?(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既赞美了西施,也赞美了西湖。)(6)“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西湖本来就很美,晴天美,雨天也美;西施本来就很美,淡妆美,浓妆也美。晴天、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

14、浓抹的西施一样,都很合适。)(7)教师引读、小结。小结:西湖之美,何止在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西湖的景色各不相同,美不胜收。诗人发出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感慨为后世所称道,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6.诵读诗句,感悟诗情。(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天气下不同的美,你们觉得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再美美地读一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读。(3)指名试背整首古诗。齐背。四、对比阅读,加深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朗读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预设: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感受“壮美”与“秀美”的区别。

15、2 .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或回忆看过的电视、书籍等,跟同学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壮美”之景或“秀美”之景。小结:望天门山着力表现了长江的雄壮、天门山的险峻;饮湖上初晴后雨极力渲染了西湖的柔媚。两种景色各得其宜,共同书写了这样的主题一一祖国的山河真是多姿多彩!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1.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3 .推荐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组诗中的第一首。4 .搜集并阅读其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望洞庭课时目标1.认识“庭、未、盘”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 .通过品读,想

16、象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3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怀。背诵诗歌。4 .积累吟诵洞庭湖美景的名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诗文1 .教师导入,揭示课题。导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佳句。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起去洞庭湖边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夜景。2 .播放展示洞庭湖风光的视频,介绍相关背景资料。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二洞庭湖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17、,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在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笔下,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洞庭湖的山水恰是“白银盘里一青螺二3 .出示洞庭月色图,播放配乐诗朗诵。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1.出示课件,介绍诗人。4 .自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大,号O(2)小组合作,交流难理解的词句。5 .汇报展示,检测自学效果。(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划分节奏。(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相:相互。和:和谐。

18、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3)出示湖光秋月图,教师讲述古诗大意,让学生说说对应的诗句。在秋夜里,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湖光秋月两相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像是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潭面无风镜未磨)远远望去,碧绿的君山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湖中央,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遥望洞庭山水翠)君山就像是一枚青绿的螺蜒,盛放在像银色大盘子一样的洞庭湖上。(白银盘里一青螺)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1 .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赏析。(I)你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什么时间?天气怎样?周围的环境怎样?)(2)理解比喻:

19、“镜”比喻什么?(潭面。)“镜未磨”是什么状态?(不那么平整,照物模糊。)(3)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想象中的美景。(4)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朗读表达感受。(轻轻地读,读出一种柔和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一一多么宁静的月夜啊!一起来读一一(学生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引读: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泛起点点银光,仿佛一面没有被磨拭过的铜镜,朦朦胧胧,那么柔和。一起来读一一(学生齐读:潭面无风镜未磨)(5)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出这种画面带给人的感受?(和。)小结:夜色的柔和,湖水的温和,景物相衬相映的和谐,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

20、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2 .出示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赏析。(1)朗读诗句,圈画出表示颜色、形状的词,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水画面。(2)出示君山图片,教师简介传说。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中的一个小岛,总面积0.96平方公里,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传说洞庭山浮在水上,山里有数百间金玉做的殿堂,是玉女居住的地方,一年四季金石丝竹之声响彻山顶。后来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通称湘君)葬在此地,故后人就将这座山改名为君山。(3)理解“白银盘”“一青螺”比喻的巧妙。明确:一句诗七个字,藏着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诗人把君山比作一枚青螺,把

21、洞庭湖比作白银盘,绘形着色,化大自然为小巧艺术品,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4)指名读望洞庭,其他学生评价。(5)同桌互读,齐读。四、拓展阅读,体会诗情1.拓展对比,欣赏不同诗句中比喻的巧妙。过渡:看着这美丽的洞庭山水,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流出了“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奇妙诗句,唐代另一位诗人雍陶也写下了“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的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1)出示“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明确:洞庭湖中的君山大概是湘水女神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君山的水中倒影,多么像镜中仙女青绿的螺髻。(2)接着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比较朗读,想象画面。教师总结点

22、拨。明确:刘禹锡的诗句,描绘的是为银色波光所环抱的君山,运用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雍陶则着重描绘君山在水中的倒影,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两种写法,格调不同,却同样使得君山的秀美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2 .补充介绍诗人的相关资料,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引导学生感悟诗情。3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五、生字书写,作业设计1 .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2 .指名认读,给生字口头组词。3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明确易错点,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5 .拓展

23、延伸,作业设计。(1)搜集更多描写洞庭湖的诗文名句,选择感兴趣的进行摘抄积累。(2)如果有条件,趁假期亲临名山大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反思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小学生接触古诗不多,阅历和生活积累非常有限,追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的教学效果勉为其难。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渐渐丧失学习古诗的兴趣。所以此案例设计中,我摒弃了以往单纯地以理解诗句意思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次次地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助具体的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古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诗歌的意境,便能让他们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