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爱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爱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观看了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收益匪浅。课上黄老师从纵向沟通了整数的加减法、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算理,较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分数加减法是否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一样?”这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牵引整节课的进行,编制了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黄老师告诉学生“分数其实是一个大家庭”,并用1/3举例说明,“1/3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虽然长得不一样,但大小却一样并引导学生找出有哪些家庭成员,比如2/6,3/9,4/12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为后面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黄老师还通过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三段中的一小段就是1/3,2/6,3/9,4/12并复习了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接着,
2、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比如计算时要数位对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分数的加减法在算的道理上,和已学过的整数、小数加减法在算的道理上是否是一回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和探索。老师在巡视中让学生通过举例、画图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汇报过程中,一学生回答“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是一回事,而异分母分数加减不是一回事J对此,黄老师没有立刻给出明确的判断。他启发学生画图尝试解决。比如,画图表示1312,提问“这一段到底表示多少?”“看不出,可怎么办?”“通分实际上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把异分母变成了同分母
3、,师追问道”把异分母变成了同分母,实际上是明确了什么?”一步步的追问,逐渐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认识到通分实际上是明确和统一了计数单位,也就是找到了一把测量线段有多长的尺子。接着,再让学生回到探索的问题上来,使其逐渐意识到分数加减法其实与整数、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想通的,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只不过分数的计数单位总在变化,而小数、整数的计数单位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快结束时,黄老师设计的课堂总结比较新颖。他设置了“与隔壁班同学对话”的情境和“擦黑板”的情境。“如果隔壁班同学问你,你今天做什么去了?”“去听课了,你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能给他讲讲你的收获吗?”通过这样一种与其他同学对话的情境进行课
4、堂小结,趣味性更浓。”老师写了一黑板,不舍得擦,怎么办?”学生说用照相机拍下来,黄老师说“把眼睛当成照相机把板书拍下来。拍照得有聚焦才好看,这里聚焦在哪里?”说完,黄老师把不是聚焦点的内容擦掉。“先擦哪里,再擦哪里?”一步步的聚焦,慢慢地回顾,最后留下了“总在变”三个字,追问学生“是什么总在变?”“是分数的计数单位总在变!”“怎么找呢?”“进行通分J通过这样有趣方式,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黄老师不仅是个数学大师,更是数学智者。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本次评课,观评黄爱华老师执教的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都知道黄爱华老师提出的“大问题”研究改变以往对数学教学研究更多放在提问的技巧性上,
5、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这是真正的为了“牵引”而“问”,真正为了“不教”而“问”、“不问”而“问”的研究。由于以前的研究缺乏整体架构和布局,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促在知识的分解上,因此呈现的依然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没有根本得到改变。课上黄老师从纵向沟通了整数的加减法、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算理,较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分数加减法是否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一样?”这类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个“大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牵引整节课的进行,编制了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黄老师告诉学生“分数其实是一个大家庭”,并用1/3举例说明,“1/3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虽然长得不一样,但大小
6、却一样并引导学生找出有哪些家庭成员,比如2/6,3/9,4/12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为后面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黄老师还通过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三段中的一小段就是1/3,2/6,3/9,4/12并复习了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比如计算时要数位对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分数的加减法在算的道理上,和已学过的整数、小数加减法在算的道理上是否是一回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和探索。老师在巡视中让学生通过举例、画图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汇报过程中,一学生回答“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是一回事,而
7、异分母分数加减不是一回事J对此,黄老师没有立刻给出明确的判断。他启发学生画图尝试解决。比如,画图表示1/3+1/2,提问“这一段到底表示多少?”“看不出,可怎么办?”“通分实际上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把异分母变成了同分母,师追问道“把异分母变成了同分母,实际上是明确了什么?”一步步的追问,逐渐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认识到通分实际上是明确和统一了计数单位,也就是找到了一把测量线段有多长的尺子。接着,再让学生回到探索的问题上来,使其逐渐意识到分数加减法其实与整数、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想通的,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只不过分数的计数单位总在变化,而小数、整数的计数单位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快结
8、束时,黄老师设计的课堂总结比较新颖。他设置了“与隔壁班同学对话”的情境和“擦黑板”的情境。”如果隔壁班同学问你,你今天做什么去了?”“去听课了,你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能给他讲讲你的收获吗?”通过这样一种与其他同学对话的情境进行课堂小结,趣味性更浓。“老师写了一黑板,不舍得擦,怎么办?”学生说用照相机拍下来,黄老师说“把眼睛当成照相机把板书拍下来。拍照得有聚焦才好看,这里聚焦在哪里?”说完,黄老师把不是聚焦点的内容擦掉。“先擦哪里,再擦哪里?”一步步的聚焦,慢慢地回顾,最后留下了“总在变”三个字,追问学生“是什么总在变?”“是分数的计数单位总在变!”“怎么找呢?”“进行通分J通过这样有趣方式,让学
9、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评课稿本周一起行走共同观摩数学大家黄爱华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今听完以后学到很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相加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一、建构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本节课学生在一种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学习,畅谈自己的解决方案、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如:在教学异分母加法原理时,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做法,提出自己的异议。在这样的环境学习学生学的轻松,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二.教学设计巧妙,揭示数学本质黄老师告诉学生“分数其实是一个大家庭”,并用1/3举例说明
10、,“1/3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虽然长得不一样,但大小却一样并引导学生找出有哪些家庭成员,比如2/6,3/9,4/12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为后面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黄老师还通过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三段中的一小段就是1/3,2/6,3/9,4/12并复习了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比如计算时要数位对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分数的加减法在算的道理上,和已学过的整数、小数加减法在算的道理上是否是一回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和探索。老师在巡视中让学生通过举例、画图启发学生思维。三.教
11、师巧妙引导,抓住学生兴趣一步步的追问,逐渐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认识到通分实际上是明确和统一了计数单位,也就是找到了一把测量线段有多长的尺子。接着,再让学生回到探索的问题上来,使其逐渐意识到分数加减法其实与整数、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想通的,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只不过分数的计数单位总在变化,而小数、整数的计数单位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快结束时,黄老师设计的课堂总结比较新颖。他设置了“与隔壁班同学对话”的情境和“擦黑板”的情境。”如果隔壁班同学问你,你今天做什么去了?”“去听课了,你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能给他讲讲你的收获吗?”通过这样一种与其他同学对话的情境进行课堂小结,趣味性更浓。”老师写了一黑板,不舍得擦,怎么办?”学生说用照相机拍下来,黄老师说“把眼睛当成照相机把板书拍下来。拍照得有聚焦才好看,这里聚焦在哪里?”说完,黄老师把不是聚焦点的内容擦掉。“先擦哪里,再擦哪里?”一步步的聚焦,慢慢地回顾,最后留下了“总在变”三个字,追问学生”是什么总在变?”“是分数的计数单位总在变!”“怎么找呢?”“进行通分J通过这样有趣方式,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