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测试研究综述与备考启示.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67429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测试研究综述与备考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测试研究综述与备考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测试研究综述与备考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测试研究综述与备考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测试研究综述与备考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测试研究综述与备考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测试研究综述与备考启示.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测试研究综述与备考启示【写在前面】“新高考”以降,其“李生兄弟”一一“适应性考试”便如影随形,从2020年为山东、海南两省命题作“提前适应”到2021年为八省市命题作“提前适应”,从2023年为四省作“提前适应”,直至2024为新高考省份扩容作七省(实际参加统测的是九省)“提前适应”,其目的概让即将参加新高考省份的师生通过演练把握新高考的实质和新意。【命制背景和试题定位】从参考省份入手,九大省份分别为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甘肃、广西、贵州、河南、新疆,共分为三个层次。其中,黑龙江、吉林、安徽三省已参与过去年的四省联考,并加入了新课标二卷的行列,应当作为此次考

2、试命题的主要参与者;江西、甘肃、广西三省(区)即将参与2024年的新高考,是此次九省联考最直接、最深刻的被影响者;河南、新疆将于2025年开启新高考,因此是新高考改革的过渡成员。从创新层级上说,新高考一卷新高考二卷,并且黑龙江、吉林、安徽三省也尚且只经历了一次新高考试题,同时要兼顾其余老高考地区的固有模式,所以九省联考在试题定位上并不会像新高考一卷一样具有高度创新性,在发展上必然有所滞后。与其说这份试卷是纯粹的新高考试卷,不如说是新高考过渡的样板卷。某种程度上,适应性试题比高考题还具备典型意义,因为高考题相当于产品,而适应性试题相当于样品,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赋予它更多的指向与导向功能。在实际的高

3、考命题中,命题组会有一种心理,上一年如何考,下一年会有意求变化,以防止形成应试模式(我们很多老师至今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基本是将上一年高考题模式化、模板化来进行应试教学,师生心理恰恰与命题者相反),但适应性试题在指导思想上,与半年后的正式高考题相比较,一般不会求异,而是要告诉师生一一正式的高考试题大概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会发现前几次的适应性试题与几个月后正式的高考试题几乎李生,这是由适应性试题的定位决定的。另外,高考命题改革作为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配套,其实是全国一盘棋。即便是未冠以新高考卷的全国甲、乙卷,其试题与新高考卷在结构上特别是现代文阅读部分有差异(前者依然延续了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阅

4、读三分法的模式,而新高考卷则是几年来坚持信息类阅读与文学类阅读两分法的格局),但其素养导向和测点设置以及具体题目的“问法”都没有明显差异。以2023全国甲、乙卷为例,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测内容(概念、观点、主张等)的理解分析,第3题测推理、推测、推论(即根据原文判断延伸说法的正误),对应的是新高考卷的第1、2题;甲、乙卷的第2题,关于论证思路或方法的理解分析,在新高考卷中可能不出现,若出现则常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实用类阅读中,除了继续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即第4题)外,还会有一题(即第5题)考查”分析与评价”,评价是较高的素养层级,在新高考中并非不考,而是会变化问法,渗透在信息类阅读的三道选择题和

5、两道主观题中进行。甲、乙卷和新高考卷在主观题的设置上,无论是测点还是测法,都不具有本质的区别性。而新高考卷必定出现的“论据有效性判断”题(即卷中的第3题),形式和指向非常明确,在甲、乙卷中看起来没有这道题,但在第2题、第4题、第5题的选项中也会涉及。所以,结论是,虽然甲、乙卷与新高考卷在非文学阅读的设题形式上有差异,但实际的素养指向、指标是一致的,亦即高考命题改革是一盘棋,所有试题是连动的。有老师会有一个疑惑一一2023年四省适应性测试所用的试题,其形态是新高考卷形态,而2023年正式高考时,这四省(安徽、黑龙江、吉林、云南)采用的却是甲、乙卷(所谓“老高考卷”),甚至有人认为是误导,而消除这

6、个疑惑的理由正是上面所说的“一盘棋”,设题形式有差异,但体现的是同样的素养导向,依据的是同一个学业质量标准。这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新高考试题也好,适应性试题也好,其新、其异,不是新造的另一世界,即便是甲、乙卷,虽没有冠以“新”,却并不“旧”,甚至如2023全国甲卷,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中,以一个文字语境包含填俗语、修改病句、写上下句、写评论、模仿讲解成语5道题,其形态和测点比“新高考卷”还“新”。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毫无必要割裂出新旧两个世界,互相参研、参证很有价值,包括给学生演练时,新高考I卷、新高考H卷、甲卷、乙卷其实可通用,因为素养导向下的测点安排是一致的,只是会变些“花样”。【理性看待适应

7、性”】适应性考试,可能长的跟大家预期的不太相符一说好的“无情境不命题”呢?说好的“随文出题”呢?似乎让新高考1卷的“考友”们着实跌了眼镜,在我看来(准备接受“拍砖”),这套“适应性”考试卷就是一“备胎”卷,试题命题材料应是近三年全国高考命题的副题,素材较为陈旧。试题题目变化多为照顾老高考地区,可从甲卷、乙卷中溯源目的就是让这些没经历过“新”高考的省份,去适应这样的高师方式,自然也就比较“友好”,表现出一种“真诚适应性测试,为了达到“适应”目的,在测点设置和题型上会有意“创新”,灵动、自由似乎是其显著特征,预示着多变与不确定,但多变与不确定中却又蕴含着不变,即素养立意一一既导考题设置,也导教学遵

8、循,教考互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总有思维较古板的老师,一看到选料、测点或题型创新就作以后如何如何的断言,这是抛开实质而只顾形式的表现。对新高考一卷省份(估计短期不会再扩容)来说,这份试卷固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不能够简单地将其定性为趋势并“照葫芦画瓢”式地模仿,因为新高考一卷必然比这份卷子更灵活,更有挑战性(正如四省联考与2023年新一卷也并没有题型上的绝对吻合);对新高考二卷省份来说,这份卷子是对新形势的一个总结,总的来说题型也与去年四省联考类似,模拟卷应对此有所借鉴,但需要更灵活;对尚处于老高考模式的省份来说,这份卷子的借鉴意义是最大的,因其较好地契合了“老改新”过渡阶段的某些特征和要求。

9、I四省联考12023新课标全国I卷I12023新高考Il卷I九省联考I变化与趋势.甑孽董I科普文这里是中国单文本理解和分析3概括和分析3说法正确3概括分析4文体要素分析4人文著作后真相时代单文本理解和分析3说法不正确3论据支撑观点3文本概括4文本概括6论述文谈调查研究双文本理解和分析3说法不正确3论证分析3词语作用4评价观点6论述文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双文本理解和分析3说法不正确3论据支撑观点3图表解读3文本概括6单双文本都有可能考科普的可能性在增大题型分值变化考图表材与命题文学类选材与命题茅盾畋文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内容理解3艺术鉴赏3形象分析6写法分析6围绕子贡的两则文言文材料断句3词语3内容理

10、解3翻译8内容理解与概括3苏辙宋诗理解赏析3内容分析6陈村实聆性小说给沈从文小说社戏儿子内容理解3内容理解3艺术鉴赏3句子赏析3写法分析4梳理概括4意蕴探究6文学短评6范小青小说牵手内容理解3艺术赏析3赏析概括5叙述角度6围绕李靖击突厥的两则材料断句3词语3内容理解3翻译8内容理解与概括3小说是主流第七题有变化文本解读的立场文咨文双文本渐成气候史论是重点11题全部衔接教材文言文阅读选材与命题围绕赵褰子的两则文言文材料断句3词语3内容理解3翻译8内容理解与概括3围绕泥水之战的两篇材料断句3词语3内容理解3翻译8内容理解与概括3林希夷宋诗林逋宋诗叶梦得宋词宋代作品受到重视选材与命题理解赏析3理解赏

11、析3内容分析6内容分析6理解赏析3内容分析6I2023新课标全国I卷I联考I默写命题I记忆性默写加开放性默写记忆性默写双文本默写情境默写理解性默写情境默写记忆性默写情境默写默写没有创新语言文字与运用选材与命题两个文本,一个是北京冬奥会会徽,一个是喝水与减肥.长句改短句修改一个病句补写句子补写成语有条件概括两个文本,一个是宥普文.一个是小说。句子补写修改三处病句单双音节表意不同标点符号增强表现力句式表意不同两个文本,一个是散文,一个是科普文。补写成语表达效果差异词义差异(选)句子补写修改一个病句两个文本,一个是郑学富的古画中的夏天,敝文,一个是科普文.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成语补写词语意义用法差异(选

12、)语句复位(选)句子补写有条件概括语用一个文本两个文本都可能选择题重新出现有条件概括要重视写作11、祖国之美2、谚语中的经聆与智U3、简约与繁复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1、交错带2、文化遗产3、送礼还是送钱4、选专业话题作文任务驱动读写结合思辨“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灵动、丰富、变化、创新的实质是“素养立意”,能测出素养就行,而不是一定要怎么测。此种意图下,我们老师需要做的有三件事:这是一个新题

13、型,该如何答题;这样考,在测什么素养;为了测这种素养,还可以怎么测与问。一般老师关注的只是第一件事,对高考真研究的老师关注的是后两件事。而对于最后一件事,又正是有着较高测评素养的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去“玩”的一一牢牢抓住素养导向,“玩”出新花样,学生也有趣味。2024年高考适应性测试现代文阅读具体分析与教学启示(一)究竟什么是信息类阅读?在测试什么?这里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何过去长时间以来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分,变成了新高考卷和适应性测试卷较多采纳的“信息类阅读”?首先是课标对阅读的类别划分不再是狭窄的论述和实用类,还出现了跨媒介阅读、思辨性阅读、科学文化论著阅读等新维度

14、或领域,由于文类杂糅和广泛,自然要换新名词,用“信息类”即便不准确,但约定俗成,我们明确它指代的是什么就行。那为何是“信息类”而不是其他名称呢?与这部分阅读要测查的素养有关。作为信息时代的人,应该具有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它会包括哪些呢?具体展开如下:在熟悉文本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惯例的基础上,把握、评价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分析、整合、评价;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信息和信息间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能跨文本建立信息间的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如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15、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凸显思维过程与思维品质,如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极点上,“信息类”阅读似乎更突出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些素养目标决定了用“信息类”代替“论述类和实用类”阅读更为合理。再由这些目标出发,我们就可以发现,试卷里面的五道题,主要是想测什么?你理解吗?理解得准确吗?会辨析吗?会整合吗?讲道理、下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惯吗?有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的初步能力吗?知道要考查信息是否足够支持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观点吗?能辨别自己和他人观点背后的假设、立场和视角吗?能注意寻求和对比不同观点,比较它们的根据和优缺点吗?你理解了以后,会

16、将这些知识、原则、规律用于社会现象评判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想清楚了这些评测出发点,我们再来观照2024年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第一组的五道题,就不难分析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8 .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C.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D.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此题测的是“你能准确理解别人说的话或提供的信息吗”,涉及的是对概念、观点、主张、态度、现象描

17、述的理解和分析。9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B.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图”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D.泰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泰。此题测的是经由准确理解和分析信息后,走向整合并更前进或更深入一步的信息处理能力,涉及的是在现有概,念、观点、主张、态度基础上作出的推理、

18、推测、推论。10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B.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3000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C.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D.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此题测查的是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知道要考查信息是否足够支持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观点,简单点地说,这是论证素养中的一个基本素养,说话要有证据,而且

19、证据要有力、有效。这三道选择题,就信息类阅读设题而言,基本成型且较固定,为何是这三题,因为它们对应了信息处理的三个最基本素养。至于主观题的测点,目前看比较自由,随文设题的特征更明显,或属于更高要求的理解、整合、概括(如本适应卷中的“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2023年新课标I卷要求列举出误导者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和概括出作者通过什么途径澄清事件),或用所读去分析事例(如2021年新高考I卷中用“诗画异质”的观点去分析顾恺之的画“手挥五弦”易、画“目送归鸿”难),或辨析、探究,表达自己的看法(如2021年适应测试卷“有人认为二者观点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或学以致用、解决

20、生活问题(如2022年新高考I卷“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在过去的新高考卷中都已经有大量例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就是信息获取、处理、探究、运用的能力。其中还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时代里的信息类阅读素养直接关联到试卷中的批判性思维测评。此话题在笔者的语文新高考中的批判性思维测评(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年第10期)中有例释,此处不赘述。另外,结合本次适应性测试卷以及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分析,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选料基本采用的是平实好懂甚至是有趣的文章,如“人机大战”“青藏高原成因”以及“游牧业产生”,而不大再出现艰涩难懂的“高深”学术文

21、。其出发点是,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态度、主张的把握,以及运用文本所提供信息、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不会在文字与概念的艰深上为难考生。(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测点有无规律?隐含着怎样的教学逻辑?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在试卷上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所有非文学的阅读“打包”为“信息类阅读”;其实广义的文学阅读还包括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由于它与文言文合为“古代诗文阅读“,所以此处的文学阅读主要指现代文阅读的第二组)。近年的高考命题与教学应对中,有一个几乎成为共识的说法:因文设题。“因文设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一是设题避免套路化、模式化,其目的是避免应试模式的出

22、现和教学中的机械刷题。二是一切从该文本的特殊性出发,也就是说不追求“类性”,而着眼于“篇性”,其目的是突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如过去的传统试题特别是某些省市自主命题,若选了小说作为语料,就几乎不出意外地会在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方面各出一道题,其逻辑在于小说有三要素。但这样设题的问题在于,“三要素”是用于小说分析的,属于“文学”范畴,而高考试卷中的小说阅读测评是个课程概念,着眼于读者的反应,它并不对文章分析学以及分析知识提出要求(几乎没有人会在读了一篇好小说后,会拿出三要素来进行概念化分析),它追求的是作为阅读者的理解、感受并对生活作出关联和体悟。也就是说,我们读小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基于文本中心的

23、文章分析,而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基于阅读者中心的语文素养的测查。换个维度说,无论是教材选文,还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中的测查性阅读,之所以选“这一篇”小说作为语料,并不是因为这个文本是小说,与其他文类有区别,而是因为它与别的小说或在内容上或在题材上或在意图上或在表现方法上有区别,有特殊性。三是还原真实的阅读反应,着重考查“读懂”需要的最基本素养。看起来不讲路数的“神出鬼没”“摸不着头脑”的设题和测点,其实一点都不神秘;相反,其“路数”非常明确,即命题者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初读”者,会第一时间感受到或最大程度感受到作品的哪些方面的特性一一由此设题,其实测查的是最基本的文学阅读素养。这三个背后的逻辑决定了

24、文学类阅读“因文设题”的必要性和阅读价值构成。顺着这个理解,我们来分析2024年高考适应性测试的小说阅读语料及设题。选文是范小青的小说牵手,一篇既揭示出要关注盲人心理、情感健康问题的主旨,又因人性美和善而让人倍感暖意的作品,符合风格化、特色化选材追求。在设题上,两道选择题分别指向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读懂”,两道题八个选项分别指向人物心理揣摩、内容侧重的认定、小说主旨的理解、作者构思、表现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评价,特别是对表现手法理解、鉴赏的测查,与前几年的命题一致,不放在主观题中测查,而是通过选择判断题来达到对精准认知的检测。特别值得讨论的是两道主观题:8 .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

25、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5分)9 .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一问“伏笔”,二问“曾明视角”。试卷公开后,有不少老师认为这题目太老套了,叹息题目设置者江郎才尽,不再创新。其实创新不是求异,而是更接近本质。斗胆想象,笔者如果与命题者置于不同时空,都来就此语料命题,笔者所命题应该也会有这两角度的测查,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方面正是此文本最显著的特色所在(如果命题偏离文本的特色、特征,那文本的选择就没有了意义),大多数有一定文学阅读素养的人粗粗一读就应该能体会到这两个基本特色。具体点说,第一遍读该小说,到结尾处发现一句话“

26、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绝大多数读者都会意识到,“原来刘主任也是瞎子,前面没怎么注意,那么前面肯定有伏笔”;此文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本属于全知视角,但聚焦于曾明,只以他的角度讲故事,颇有点像林黛玉进贾府中随黛玉视角开展与推移情节,这又是一个特色。这两个读者反应都很“基本”,对应的正是两个最基本的特色一一测点于是出现。题目设置在这两个点上,正是前述三个逻辑决定的。回顾几年来高考的典型考题,无不是这些逻辑决定了测点所在:理水考题中“从故事和新编角度分析本文“,因为此文本的最大特色或特征就是“故事”“新编”;江上问“将义士换成普通渔人的文学效果”,同样是立足于最基本的文本特性,因为

27、任何一个读者,只要有一点阅读储备,第一阅读反应就是“传说中的义士拒剑和自杀的故事改了,这里是个普通渔人”。掌握了这个基于文本自然属性、瞄准最基本特色和阅读基本功能的设题原则,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优秀的命题人。这相应地给出了师生教与学的启示或策略:我们教材中的经典文学篇目,教学时可能会面面俱到,陷于文本静态知识的汪洋,但最重要的特色即区别于其他近类文学文本的特殊属性在哪?学生有没有把握?如对百合花作为战争文学的抒情性、人情美,第一次借被子这个极重要情节为何不写又具有重大作用,有没有让学生去理解与学会评价?对药中的双线构思、通过茶客谈药来侧面表现夏瑜品质及其命运,对孔乙己为何是小伙计讲故事而不是短衣帮或掌柜的,有没有让学生去融会贯通?有时我们教学中面面俱到,反而会失去重点,失去“基本盘”,而近年的高考试题包括此次适应性测试试题,都一再告诉我们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测点在哪一一文本最基本的特色和作为读者最应该发现与体悟的东西。那么,我们在所谓“复习”教学中是否可以把教材经典篇目都拿出来试着模仿高考命题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在高三的大量试卷练习中,是否可以用这个思路去给那些试题中的语料重新命题呢?新高考的“新”,不是乱花迷人眼,而是追求阅读本职之事。这既指引我们的应考,也指引着我们的日常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