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埶”:中国艺术起源的观念试探-YiTheConceptontheOriginofChineseAr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埶”:中国艺术起源的观念试探-YiTheConceptontheOriginofChineseArt.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致”:中国艺术起源的观念试探Yi:TheConceptontheOriginofChineseArt作者:张法作者简介:张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张法(1954-),男,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理论与中国美学史研究。原文出处:美育学刊(杭州)2022年第20224期第29-36页内容提要:从文字上看,中国艺术的“艺”可由“蓼”到“萩”和“桀”,进而寻源到“轨”。W有两释,持木之艺与持火之艺。从天文学与历史学的合一看,持火之艺在先,与远古时代以大火星为中心的时代相关。天上大火星的火见、运火、流火、火伏与地上的出火、行火、改火、内火互动,形成了以火
2、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和观念体系。使中国之“轨”(艺)从最初就具有了虚实一关联一整体型的特色。因天文岁差,远古观念从大火中心向太阳中心转型,以火为中心的艺体观念开始变化,最后观大火而来的体系进入立杆测影的太阳观察体系,远古之艺也开始从以用火为主之艺转向以用木为主之艺。Fromtheperspectiveofcharacter,YiinChinesewhichmeansarthasfourvariations.TherearetwointerpretationsoftheoriginofYi,theartofholdingwoodandtheartofholdingfire.Fromtheunityo
3、fastronomyandhistory,theartofholdingfirecomesfirst,associatedwiththeancienttimeswhenthegreatDahuoplanetwasthecenter.ThemovementsoftheDahuoplanetintheskyinteractwithpeople*sdailyactivitiesoffireontheground,formingafire-centeredtechnicalandconceptualsystem.Inthisway,Chinesearthasthecharacteristicsofvi
4、rtualreality-relevance-integrityfromtheverybeginning.Duetotheastronomicalaxialprecession,theancientconceptchangedfromtheDahuocentertothesuncenterandtheartconceptcenteringonfirebegantochange.Finally,thesystemfromobservingtheDahuoplanetenteredthesunobservationsystembypoleshadowmeasurement.Accordingly,
5、theancientartbegantoshiftfromtheartofusingfiretotheartofusingwood.期刊名称:艺术学理论复印期号:2023年Ol期关键词:中国艺术起源/“轨”/大火星时代/艺的转型/originOfChineSCart/Yi/thcgreatageOfDahUOPIanCt/thetransformationOfYi中图分类号:B83-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012(2022)04-0029-08一、中国艺术起源和早期演进应当如何研究和书写关于人类艺术的起源和中国艺术的起源,论著甚多,但方式大致相同,都以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形成的
6、美的艺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七大门类为基本结构,到原始时代和早期文明中寻找相关资料,以形成与美的艺术相对应的所谓的艺术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进。用这一观念写出的艺术史,突出了在今天已成全球共识的艺术观念,从物质形态上讲,有其历史来源。这样的艺术史,自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人类的艺术观念,在美的艺术出现之前,与之甚为不同。简而言之,在西方的文艺复兴之前,在非西方进入世界现代进程之前,是一种泛艺术观念,即艺术这一语;匚所指涉的既包括美的艺术的内容,也包括今天看来完全不属于美的艺术的内容。如在古希腊,TEXV(艺术)一词,将理发之艺、制衣之艺,以及天文、几何、逻辑都归在其中
7、。在中世纪,art(艺术)一词包括两大类:一是mechanicalart(机械艺术)七大类,即编织、装备、商贸、农业、狩猎、医学、演剧;二是IibeQlart(自由艺术)七大类,即语法、逻辑、修辞、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同样,中国最早对艺术作体系总结的周礼地宫保氏呈现了六艺体系:礼、乐、射、御、书、数。这样,对于中国的艺术起源及其早期演进,可以形成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是按照美的艺术结构,在早期文化中去寻出与之相关的材料,组成一个中国艺术的起源及早期演进史;另一个是以周礼六艺为基本结构,去找与之相关的材料,组成一个与前一个体系相差甚远的中国六艺的起源与早期演进史。后一个体系,对于理解由美的艺术
8、形成以来并成为今日中国艺术观念也是世界的艺术观念帮助不大,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泛艺术体系和观念却甚有教益。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要回到古代的语汇,是单音节词艺,而非双音节的词汇艺术。因此,严格地讲,在中国古代应当讲的是艺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进。另外,中国古代之艺,并不仅是周礼中以礼为主的礼之六艺体系,从先秦到清代,艺的观念在主潮上不断变化,有两汉兴起的,与周礼不同的儒学的以文为主的文之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有魏晋以来正史中的术之艺,由卜筮、医巫、音律、相术、技巧五大方面构成的体系;有唐宋以来士大夫们以庭院为主形成的以诗、词、文、茶、香、文房、文玩、花木为结构的“玩之艺;有两宋以来以瓦
9、子勾栏为核心兴起的以伎乐、百戏、角抵、戏曲、说书为结构的“伎之艺;有从考工记起就有总结,到宋太平御览之后潮流愈盛的“工之艺。以上的六个方面礼之艺、文之艺、术之艺、玩之艺、伎之艺、工之艺,都可以在远古中国找到与之相关的材料,组成一个甚有特色的中国型的艺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进。在这样的呈现中,虽然美的艺术的内容结构都有,但只为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部分与美的艺术无关,却彰显出中国之艺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进的实际,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的特色。这样的阐述,虽然更接近中国之艺和中国文化的原样,但对于今天的艺术来讲,艺术之外的内容太多,又易淆混(从今天的知识体系看来存在的)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因而写中国古代
10、的艺之起源与早期演进会面临两难。只以美的艺术的内容结构去写,会割裂一些内在的关联和遮蔽原有面貌,若按原有面貌去写,用今天的知识体系和艺术专类来看又不是艺术史,比如写一大堆正史艺术传术之艺中的卜筮、医巫、相术的起源与早期演进,在具有今天艺术观念的读者来看,总会有离题之感。然而,中国古代之艺又确有自己的起源特色演进原貌,完全不管原貌,会偏离历史真实,易陷入理论偏差。然而,世界文化之所以由文艺复兴之前的泛艺术体系进入文艺复兴之后的美的艺术体系,是由人类知识演进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理解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和美的艺术的基本精神,可以更好把握如何在中国之艺的起源和早期演进中既顾及本有原貌,又抓住内在精神
11、,既让人知晓中国之艺原来如此,又使人体悟中国之艺演进到今天的观念本有中国艺术和人类艺术的内在规律在其中。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难的研究,本文对这一研究作初步尝试。中国之艺的起源,与中国人的出现及最早的石器制造和生活营造紧密相连,并由之而生。但由之而生的中国之艺在观念上是怎样的,在文字产生后方突显出来。文字的出现虽然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但文字所代表的观念,却与思想的长期流传和深层积累相关联。如果说,中国之艺的产生,按考古材料和后世文献追述,是在石器技术制造开始的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各类技术中萌生的,那么因技术本身的精巧和由技术运用而来的神奇以及二者的结合,则进一步产生出艺的观念。如庄子
12、一书,与远古之艺多有关联。庄子徐无鬼中的郢人运斤成风,是因工具斧的运用而产生的艺的效果和观念;庄子养生主中齐人“庖丁解牛因解牛的技之高超而充满了由技而道的“踌躇满志,内蕴着艺的观念。由此可知,后来产生的文字之艺,与远古各时代的考古材料,应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远古之人,是如何组织和形成自己的艺的观念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按照艺术与文化的一般规律,对远古的考古材料进行梳理和排列;另一方面,通过文字产生后的艺字,以及与艺相关的文字和文献,将之与考古材料关联起来,梳理出中国之艺的起源和早期演进的大线。总之,中国之“艺的起源与早期演进的原貌研究,建立在三大观念撤出之上:第一,中国三千年前方产生
13、的具有特色的文字内蕴着一万年前乃至更早的文化内容,可以与更早的考古材料关联起来;第二,中国人形成的虚实一关联一整体型思维方式,使文字与文化之外的材料有一种紧密关联,这在伏羲观天地和仓颉造文字的叙述所具有的同构性中透露出来;第三,虚实一关联T体型的思维所内蕴的逻辑,可以从泛艺术中突显出艺术核心。中国之艺繁体字为藜,又可追溯到藐和关联到桀,再溯源到甲骨文的孰。从文字上讲,中国之“艺的起源和早期演进,就是从孰到桀和获,最后到雪的历程。最初的例有怎样的内容呢?且从文字分析入手,再关联到考古和文献,以艺术和文化的基本内容、演进规律为大框架,参照中国古代的思维规律进行分析。二、1,l:,三,z的最初之字及
14、其内容中国之“艺的起源,从历史本身讲,就是从石器、弓箭、岩画、木器、建筑、陶器、漆器、玉器等制作技术中产生,但远古人是怎样把这些技术之艺综合成一种思想观念的呢?从古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些线索。如前所述,艺最初的字形为秋。此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如下(表1):中国汉字有自身的规律,周礼六艺中的书,就是运用文字的技术,有六大原则: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谐声。秋主要与象形、指事、会意三原则相关。从象形讲,它由两部分构成,左边或右边为一物,右边或左边为人对此物(用双手或一只手)进行操作。从指事讲,两部分构成整体事件,在上举的三行中都可以看到,人之所持有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演进,第一行的人向左,第
15、二行的人向右,指出了从向左到向右的以及向天地四方的整体。从会意讲,人以“而(O,持)的崇敬之态对物进行的操作,突显了人与物以及人和物在宇宙中的关系。这里,持(即口、l)是寺人,与瞽人、巫王一样,是一种具有特异功能之人。持、特、诗,都同寺人相关,在远古之时,是与圣、瞽相同的具有特殊技能的族群首领人物。在文字上,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文讲的致的核心是种,即种植的动作,内蕴相关的技术;用于名词,是TD区别于他物的根本,一事区分于他事的全貌。二是就其带有技术的操作动作来讲,纵即蓼。孰(藜)用于名词,即这一类技术。三是就对这一带有技术的操作的性质来讲,孰即势。势”强调的是操作的动态。磬的动态不仅与
16、具体的技术体系相连(如庖丁解牛),而且与宇宙本质相连(同运斤成风)。“翻;所关联的两个方面V与磬,突显了中国思维的特点,即实中有虚,实虚f,个别中有一般,个体与整体动态地虚实相连。人所操作之物,主要有两种说法,唐兰、朱方圃、孙海波等都释为火,翅即人持火。吴大徵、商承祚、高田忠周等都释为木1。火与木,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关联指的是二者有时空上的迭交和结构上的关联;区别指的是迭交的同时更有着重点的不同。从时空的多样性和后来的交融,以及文字与史实的多种关联来讲,火与木都有内容可能凝结在所持之物的字形女J或一上。但火与木之间的不同,又可以呈现二者的关联,将孰内蕴之义与其历史关联,由隐至显,走向秋本有的丰
17、富,为此,可从持火与持木两个方面展开。本文主要讨论持火的方面。三、秋中所持为火”及其内蕴的历史关联字形为口、口致字中所持为火,这一解释应当暗合于远古时代因火的使用而来的技术体系。从考古的结果来看,170万年前的元谋人、80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28万年前的金牛山人、东北地区10万年前的鸽子洞遗址,都留下了用火的遗迹,但目前尚不清楚人工取火的开始年代2。从文献来看,韩非子五蠹讲:上古之世.圣人钻燧取火。”尸子日:燧人上观辰心,下察五木,以为火也。”路史云:昔者遂人氏作,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别五木以改火。赵永恒推算,大火星季春晨出或昏出,季秋晨没或昏没的时间有4.24万年、
18、2.75万年、公元前1.5万至公元前1.2万年、公元前1816年至公元486年等周期。尚书大传讲中国历史中最早的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钻燧取火的燧人氏为三皇中最早。重要的是,燧人氏与火的关联,不仅是火的技术,而是以火的技术为基础展开的一套技术体系以及以火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这在由燧人氏开始的三皇的皇字的曲折的体系中可以看出。关于轨的持火内容,也可以从皇字进入。虽然,于省吾讲金文始有皇字,秦建明列出一些甲骨文未释的皇字,如下(表2):两种文字基本相同。对于皇字,吴大激、王国维、刘心源、林义光、顾实等认为乃日光之象,孙海波、汪宝荣、徐中舒等认为乃冠冕之象,郭沫若、李国正等认为插羽于头谓之皇
19、,皇即D。从字义上讲,“皇字在秦始皇时方用于帝王,而金文(以及甲骨文)中只是形容词,用于大、美、光、煌、中等义。从关联上讲,大与人相连,为族群中的首领,相当于君,如孔子日:”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皇为口即首领饰以鸟的羽毛而呈美。远古早期不同族群的首领以各类非鸟形的美饰(如各类兽形、鱼形、天象之形)着装,这些最后都演进为华夏衣冠之美。在这里可以说,皇与身体的装饰技术体系的产生与演进相关联。这里皇即口”从装饰的美来看,皇”从光讲,不从后来的太阳成为宇宙中心的观念,而从大火星作为宇宙中心的观念讲,这里的光,除了指地上的火光,羽饰的光华(尔雅释言华,皇也),还指天上的星光。皇字上的白即以星光为
20、主的整个宇宙之光,与火相关的星即大火星。中国远古对宇宙进行的观念建构中出现过三种体系,一是以大火星为主的体系,最早取得主流地位,二是以太阳为主的体系,第二取得主流地位,三是以匕斗为主的体系,最后取得主流地位。大火星成为最初的宇宙观念体系的中心,是由用火技术而来。大火星即后来东方苍龙七星中的心宿二,是一颗通红发亮的一等星。左传襄公九年说的“心为大火”已是两套体系配合后的说法。尔雅释天曰:大火谓之大辰。”显示了大火星在天空的高位。燧人氏的用火技术及其在地上的展开,与天上大火星的结合,形成了远古最初的天人合一观念体系。在古文献中,心宿二有四个名称,透出其在远古历史的演进四段。一是灵星,最初宇宙的整体
21、为灵,心宿二成为宇宙整体之灵的最耀眼的体现。二是大火星,与燧人氏时代相关联。三是农星,这意味着进入农业时代。四是龙星,这时宇宙观念进入以太阳为主的时代,曾经独领风骚的大火星变成了东方青龙七宿之一的心宿。在标准的大火星时代,大火星季春在夜空出现,季秋在夜空消失,首先在空中形成有规律的运行,即文献上讲的火见(大火星出现)、运火(从地平线升到中天)、流火(从中天西落)、火伏(大火星逝没在地平线之下)。同时,地上也开始进行与天同步的行动:与天上的大火星出现相关的是地上的出火(钻燧新火),与天上的运火和流火相对应地展开为三大方面:农耕的焚火(生产技术),饮食的灶火(生活技术)和祭祀的燎火(与神灵沟通的法
22、术)。同时,在重大的时间节点上进行改火或曰更火,即用新的木质改钻新火。最后,在农作物丰富的秋天之时,与天上火伏相对应的是地上内火,即把火种保存起来。随着社会的演进,生产、生活、祭祀三方面的用火都有较大发展。在生产方面,由焚火开始的农业技术在火运和流火中得到提升和扩大,而且进入到以火制陶的技术,陶器在器形和图案上得到发展。在生活方面,生活用火与祭祀用火得到提升和扩大,由之产生了灶神,在庄子达生、礼记礼器、许慎五经通义里,灶神皆为女性,在淮南子的汜论训时则训里,炎帝、祝融、吴回成为灶神。在祭祀方面,祭礼燎火,有着天人沟通的功能,更是不断地提升和扩大,周礼大宗伯讲三种与祭天相关的重要仪式,祀昊天上帝
23、的座祀,祀日、月、星、辰的实柴,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的槽祀,都为燎祭用火。考古发现的早期的原始祭坛建筑遗址透露出5000年前中国远古的祭天燎火仪式已经甚为普遍。3管子幼官讲祭礼仪式的火的体系有:中央以像兽(虎豹之属)之火爨,春以羽兽之火爨,夏以毛Ifc之火爨,秋以介虫之火爨”,冬以鳞兽之火爨,4也是祭祀用火的技术体系之一。这些应皆为大火星时代祭礼用火的传统。陈梦家分析商周卜辞中燎祭,总结出八类:燎于先公一天帝、燎于土T、燎于日月风、燎于旬、燎于河、燎于岳、燎于东母西母、燎于这些后来的记载,都与历史悠久的仪式用火传统相连。在用火本身的观念中,改火、更火或变火的发展更是跨越了从火见到火伏的农业
24、时间,继而扩漫向整个岁月循环时段。在周礼夏官司燧注疏中,有引郛子论语阳货周书月令等进行解说,如郛子日: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孙贻让讲:”变火之政,后世废绝,五木更取,莫详其义。6总之,以大火星为核心,整个生产和生活的技术被组织起来。并形成一种整个宇宙的观念。庞朴认为,这是一个火历时代宇宙整体,以大火星观察为中心的天文技术,把生产技术、生活技术、行政技术等组织起来。天上,围绕着火见、运火、流火、火伏;地上,围绕着出火、行火、改火、内火,行进着年去年来天地互动的运转。因此,作为中国技术和艺术起源之纵,在天地人的一体运行中,形成了最初的孰(艺)的体系
25、。四、致:以火为中心的大火星时代之艺以火为中心的技术、艺术、观念体系,经历了悠长的历史。在文献中,以燧人氏为起点,尚书大传云:遂人以火纪。”后经历了炎帝和两皋的漫长岁月。在文献中,炎帝是一个纵跨三皇五帝的人物,但在关于三皇五帝的各种排位中却非常边缘。三皇五帝的排位,张中奎在各文献中各选六种较有参考价值。三皇六种如下:Q)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另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将燧人居中)。(2)伏羲、女蜗、神农(春秋纬运斗枢)。(3)伏羲、祝融、神农(礼号谥记,此外孝经钩命决引礼祝融居末)。(4)伏羲、神农、共工(白虎通资治通鉴外纪)。伏羲、神农、黄帝(古文尚书序)。黄帝、少昊、颛顼(汉书王莽传)。五
26、帝六种说法如下:Q)黄帝、颛顼、帝誉、尧、舜(大戴礼记五帝德吕氏春秋史记五帝本纪)。(2)庖牺(伏羲、宓激)、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赵策易系辞下)0(3)太晦、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0(4)少昊、颛顼、售、尧、翼(世经)。(5)誉、尧、舜、禹、汤(汉书王莽传)o(6)黄帝、少昊、颛顼、誉、尧(资治通鉴外纪路史发挥)o在以上列表中,炎帝仅1次,加上祝融现代学人如蒙文通、吕思勉、傅斯年都认为祝融诸族就是炎帝氏族)共2次;少昊4次,1次在三皇中,3次在五帝中,纵跨三皇五帝;炎帝虽然只有1次,但炎帝后来与神农氏合一,神农在三皇中有5次。关于神农与炎帝的关系,争论甚多。田兆
27、元、明亮的解说较为通达。二人认为,炎帝是一个联盟的首领称号,神农氏以及厉山氏、大庭氏、归藏氏、蚩尤氏进入这一联盟并获得帝位之氏族,然后氏族中获得联盟首领称号的就获得炎帝称号。7对于田、明来讲,主要是解决了炎帝即蚩尤的问题。对于本文来讲,则是说明了对火的技术的掌握在远古的普遍性、广泛性、久持性、丰富性。神农氏共有八代头领:魁隗、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罔,都担受了炎帝职务,皇甫谧帝王世纪讲,炎帝神农氏时历五百三十年之久。8当然,田、明二人所述,也是从已经演进到一定阶段后具有较大地域方国性质的部落联盟上讲的,回到大火星时代,应是炎帝族群更重火,农神族群更重农,以及还有更重其他因素的
28、族群,但无论重火、重农,还是重其他因素,在大火星时代知识体系之中,用火技术和神火观念都占有核心地位。重要的也许是,火的本质就是火为炎上(尚书洪范),大火星时代的知识体系和核心精神,使炎帝成为大火星时代最有代表的名称,并被广泛接受,所有受时代影响的族群都接受炎帝的名称和思想,当大火星时代进入农耕阶段,农的观念进入到大火星的观念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亮点,因此,火星即为农星,神火即是神农。五、从以大火为主到以太阳为主转型后的艺术观念重组当大火星的时代被太阳中心取代之后,大火星被太阳体系重组,但神农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依然存在。当太阳中心被北斗中心取代之后,火的地位被降低并进入重组,而神农地位依然存在。因此
29、,不是炎帝而是神农进入后人向远古回望时进行重组的时代中心。但只要知晓神火即是神农,用火在大火星时代的核心地位就会突显出来。在远古中国的多元一体中,大火星的作用不但体现在炎帝族群以及受火影响的神农族群之中,在两蟀族群中也极为明显。两嗥,在文献中,最古的是太嗥,在荀子正论中与燧人共列,应在大火星时代就存在。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太嗥以龙纪,其族群延续到太阳中心的时代,火星已经变成龙星。少嗥在山海经西山经中称为白帝。白,如前所述意为大火星之光明。少嗥族群的前期是在大火星时代,逸周书尝麦解中与黄帝蚩尤同时,国语楚语中在颛顼之前。在颛顼时代,大火星由于岁差已经不能按惯例时间出没,出现了国语楚语下讲的“少嗥之
30、衰也,九黎乱德”的形势,以至于颛顼必须“绝地天通进行补救。而少嗥族群也出现了与传统思想不合或与时代思想相违的不才子穷奇(左传文公十八年)。然而,从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讲来看,少嗥族群最后成功转型到太阳中心。以鸯鸟的雄姿,重整天文观念,形成以太阳为中心的新型观念体系: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鸠氏,司马也;鸣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雄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左传昭公十七年)这里,鸟的象征和实指,
31、已经从大火星的火为雉转成了太阳鸟,以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二立(立春立夏)、二闭(立秋立冬)为基本框架,建立起新的天文运行体系,并且以这一天文体系重建了地上的五司、五工、九扈技术体系,完成了整个文化用火技术体系的转型。由这里再回溯到整个两嗥的总貌,从文献的片断中可以看到,两嗥经历了从大火星时代到太阳时代的转变,两嗥实为两大胞族结构的族群,太嗥以龙纪,少嗥以鸟纪,鸟以在天上飞为主,龙(蛇)以在地下行为主,为天地互动;太嗥在东,少嗥在西,呈东西往还。在两大时代的演进中,太嗥由大火星到龙星,从大火独耀升华为以火为龙珠的飞龙形象。少嗥由大火星中心的火见、运火、流火、火伏,转型到以太阳为中
32、心的二分、二至、二立、二闭。这一远古时代的文化转型,不仅从关节点上可以见出,而且在两嗥的名称上有所突显。两嗥在大火星时代是嗥与皋,强调的都是大火星的白光。在太阳时代,是”嗥与昊”,突出的是太阳的金光。在这一时代观念完成之后,后代的人回望悠久的远古时,所有的光都成了太阳的光,所有的与光相连的神兽、神鸟、神帝,都与太阳关联了起来。春秋元命苞曰:火离为凤皇。9强调的是火,而非太阳。周易离卦的离即丽,也是大火星时代由大火星的扩展而“日月丽乎天,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鹃冠子度万记载:凤凰者,鹑火之禽,太阳之精也。开始把火不是与大火星相连,而是转向颛顼主政之时为补救大火星不按时令伏火之后而
33、新关注的南方朱雀七星中的柳星(尔雅释天柳,鹑火也),同时引入太阳。春秋说解词也透出了火的中心由东方的大火向南方的鹑火的转移,以及向太阳中心的靠拢: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最后,太阳占有了火的中心,尚书大传风俗通义均讲火,太阳也。王充论衡感日:“夫日者,火之精也。在这一新的观念中,炎帝的火德中心也转移到太阳上,白虎通五行篇云:炎帝者,太阳也。当火与太阳和鸟的相连得到了突显并在思想转换中形成了新的观念体系,以前的历史都以新观念进行了重写和重读。在远古东西南北的各族群中,应一直是大火星中心、太阳中心、d匕斗中心三大天文观念并存,只是燧人氏一炎帝一两蟀的用火传统与大
34、火星在一定历史时段的现象结合,使大火星中心成为主流,当岁差使大火星出没规律改变之后,大火星的主流地位被太阳中心的主流地位代替。这时,火的影响仍然存在,但不是以大火星为主而是以太阳为中心来组织宇宙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对大火星时代存在的太阳与鸟的图像进行了新的组织。在文献上,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竣乌,都会被进行太阳中心的读解。在图像方面,在西北仰韶文化中有鸟负日图,东北赵宝沟文化中有一鸟随日图,在东南河姆渡文化中有双鸟与日图,在安徽凌家滩文化中有三鸟包日图,在西南金沙文化中有四鸟环日图,都被太阳中心的知识体系进行读解,如图1至图5。图1仰韶
35、文化:一鸟负日图2赵宝沟文化:一鸟随日图3河姆渡文化:二鸟包日图4金沙文化:四鸟环日图5凌家滩文化:三鸟包日这样,以前在火历时代的以大火星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皇、煌、光、大、天、昊、美的知识性关联,全都转到了太阳中心的知识体系上。这里,最主要的是大火星的光成为了太阳之明。主要与大火星进行互动的巫王之皇,变成了主要与太阳进行互动的巫王之皇。宇宙的运行与太阳的运行紧密关联起来,如图1和图2所呈现的太阳与鸟的关系,每一天的运行由太阳鸟从东到西体现,如图3所示。一年四季的运行,由四只太阳鸟进行着圆周的运动,如图4所示。整个宇宙的运行,太阳大圆的八角光芒带动着鸟俩猪在天地间运行,如图5。这时,火还在,但已
36、经不是主流,炎帝火神只是南方之帝。太阳的知识不仅是对太阳之光的体会,更是由人与太阳互动的中杆的立杆测影来进行的。这是在大火星时代,由天上的大火星的火见、运火、流火、火伏和地上人的出火、行火、改火、内火的互动而产生的,以用火技术和因光之美而来的持火为中心的轨的艺术体系,转变成为以“持木为中心的棘的艺术体系。在结束大火星时代持火之孰之前,最后须讲一下在皇、煌、光、大、天、昊、美这一体系的大火星时代之艺所形成的中国之“艺的特点。第一,大火星作为宇宙之主,或作为宇宙之主的集中显现,是以火见、运火、流火、火伏的有规律的运行体现出来的,这样,宇宙之神主要体现为一种有规律的运行之道。后来中国理性化之后的形上
37、主体是道,道的甲骨文、金文都是以人之首为代表的人在天道中运行。其远古之源,应为作为神的大火星的运行的主体,中国之艺与中国之道的关联,所谓“德成于上,艺成于下(礼记乐记),在大火星时代就有其刍型。第二,大火星的出现与伏没,只在一年中的一段,只是其出与没的周期正好与猎渔和农耕周期相合,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了重要的关联,但其出之前和伏之后还有一段。这一段对生产来讲虽不重要,但确为生活的一段,这样宇宙的运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大火星出现时为实,伏没后为虚。这一虚实关系,可以建构起很多思想,比如大火星灭后参星升起,这时大火参成为商心,与参星处于对立而又互补的地位,二者同为宇宙之主高辛氏的两个儿子。此是后
38、来的思想建构,但在大火星时代,其显与隐形成了宇宙的虚实结构。这一结构既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征,也是中国艺术的特征。第三,由于天文岁差,大火星每72年左右在星空背景下有1。的偏斜,也就是说,它初昏东升的时间每70来年要推迟1天,从而到七八百年后,再以之进行历法确定和作为农时标准就有问题了,而且由之而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都产生了问题,总之由天地人神类物(国语周语下)构成的知识体系出现了问题。但天文有自身的规律,这时,仲春初昏之时,柳星正好处在南中天最显眼的位置,观测大火星的历法和农事功能可以用柳星观测作部分替代,柳星是
39、后来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三星宿,因称为鸟星,与心宿成为东方青龙的一部分而称为龙星相同。但在以火为中心的时代,柳星被称为珠或鹑火。左传襄公九年云: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味。以出内火,是故味为鹑火,心为大火。”大火星不再按以前的时间见与伏,不能作为农业的标准时间,但还有其他的天文功能和文化上的功能。因此,可以将天文规律与农事运行分开,这样,既保持传统思想的神圣,又保证农事运作的正确,这就是颛顼时代采取的“绝地天通”的政治改革。观天的火正,以天文体系对天文现象进行理论总结,行政的火官,以农事规律为基础调节整个观念体系。在观念体系的调整中,柳星称为味(为火之红)或鹑火(有火德之鸟),仍在以火为中心的
40、观念体系之中。然而,随着大火星失去农事标准星的地位,宇宙的整体结构和性质开始了转型进程。现在已经知道,是从大火中心转到太阳中心。当太阳中心在远古取得主流地位后,以“持火之孰为核心观念的艺术体系转变为“持木之秋,最后定型在“中杆之槊为主要特点的艺术体系上。然而,在大火星时代,天上的火见、运火、流火、火伏与地上的出火、行火、改火、内火的互动,形成了文献上呈现出来的以用火为中心的皇、煌、光、大、天、昊、美的特色,是中国远古最初的艺术观念体系。这个以用火为中心的艺术体系与整体文化体系内在关联,使中国艺术从一开始就具有虚实一关联一整体型的文化特色。当然,最初以用火为中心的艺术体系,之后转为以木为中心的桀
41、,再转为以华(花)为中心的获,最后定型为加上了云与华的蓼上,这是另外几个很大又很复杂多彩的中国艺术观念的演进故事了。注释:以上术之艺”的五大门类结构,是按隋书艺术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763页)夫阴阳所以正时日,顺气序者也;卜筮所以决嫌疑,定犹豫者也;医巫所以御妖邪,养性命者也;音律所以和人神,节哀乐者也;相术所以辩贵贱,明分理者也;技巧所以利器用,济艰难者也,进行的概括。从晋书直到清史稿中的艺术传(其余正史或为方技传方伎传术艺传等),内容结构基本相同。参见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3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47348页。赵永恒在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可能年代(载重庆文理学
42、院学报2013年4期)中说大火星既在季春晨出又在季秋晨没的更早年代是距今约4.24万年。”既在季春昏出又在季秋昏没的更早年代是距今约2.75万年。”砧匕纬35度附近大火星季春晨出的年代为公元前17254年至公元前14809年,大火星季秋晨没的年代为公元前15150年至公元前12779年。这样,大火星既在季春晨出又在季秋晨没的年代为公元前15150年至公元前14809年。”从公元前1816年至公元486年,大火星都是在季春昏出的。秦建明:释皇,载考古1995第5期;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1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4页。以上参见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1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
43、99年,第225-233页;李国正:皇字新解,载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高诱注吕氏春秋士节曰:白,明也。国语郑语说黎作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翟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这里的光,就是大火星的光。庄子人间世讲“虚室生白,乃有道之光。庞朴对火历进行了详细研考,参见庞朴:火历初探,载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火历续探,载中国文化(上海)1984年第1辑;火历三探,载文史哲1984年第1期。三皇的提名,学人多引,本文参见张中奎:三皇和五帝:华夏谱系之由来,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蒙文通文集(第5卷,成都:巴蜀书社,1999,第46页):“祝融亦为炎帝。”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44、1982第86页):炎帝者,祝融之异名”。傅斯年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70页):祝融后称炎帝。原文参考文献: 1李圃.古文字诂林:第3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0-351. 2赵永恒.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可能年代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4):2-5. 3李锦山.燎祭起源于东部沿海地区J.中国文化研究,1995(1):37-42. 4黎翔凤.管子校注:上册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135-157. 5陈梦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J.燕京学报,1936(19):91-155. 6孙贻让.周礼正义M.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2397. 7田兆元,明亮.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两汉文化逻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4-41. 8皇甫谧,等.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G.济南:齐鲁书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