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让德法教学更富魅力.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70389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让德法教学更富魅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化+”让德法教学更富魅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化+”让德法教学更富魅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化+”让德法教学更富魅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化+”让德法教学更富魅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让德法教学更富魅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让德法教学更富魅力.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让德法教学更富魅力众所周知,文化不仅是根植于个人内心的修养,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地位与重大使命,更是赋予了其课堂担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养德的特殊责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建设课堂文化,努力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多元渗透,使课堂飘起“文化”的芳香。一.课堂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文化。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积淀了底蕴丰厚、博大精深的道德

2、文化。古代有许多像老子、孔子、孟子等大家哲人,他们的道德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许多关于道德的经典著作流传至今,并仍被世人传颂、学习。课堂“文化”应指导学生以这些大家哲人的道德经典著作为范本,除其糟粕,汲取精华,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囊括在优秀道德传统文化之中的健康礼仪文化、社交文化、励志文化、爱国文化等道德文化,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例如:诚信是金一课,可以引领学生学习体悟孔子“人无信不立”的深刻内涵;朋友之间一课,在学生交流古往今来的友情佳话基础上,可以引领学生学习解读“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一种友谊,“管鲍之交”是一种友谊,“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也是一种友

3、谊,“信守承诺、生死相依”更是一种友谊。总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道德文化,内涵丰厚、情感健康、思想深刻,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大同情怀;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求学精神;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仁爱思想;执着进取、修身克己的个人修养等“文化”,都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中放射和展示。家教文化。家风、家训、家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弘扬和继承优良家风、家训、家教,是无数中华儿女对家庭的深情和热爱。家虽小却涉及大国风尚,甚至影响国家命运。朱氏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4、恒念物力维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J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家教“文化”教育的优秀素材。我们应积极把这些“文化”引荐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把学习经典与家庭生活、家教文化三者有效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亲情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且将个人品行与家庭兴旺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每一个家庭把优良的家风家训家教树立起来,才能铸就起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节日文化。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寄托着对美好理想、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如:中秋节: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尊敬,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态度和情感。几千年来,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赋予中秋节一种对亲人思念、渴望团圆的内涵。端午节:吃粽子是这节日的象征,但本质上是倡导人们要像屈原那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春节:是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我们有责任挖

6、掘教材中这些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引领学生们了解各种传统节日的起源来历、故事传说、精神追求、礼仪礼节,让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二 .课堂中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又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革命思想、革命精神和革命风貌的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民族独立与解放而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们的德法课堂主要体现的革命文化有革命理想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

7、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等。例如:一年级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可以让学生知道新中国是无数革命英雄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继承革命英雄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为祖国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三年级家乡的名人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家乡的抗日英雄、战斗英雄人物事迹,感受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为追求光明自由的新生活而大无畏的英勇精神和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革命情怀。五年级说桥论车看发展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我国历代航天英雄,牢记使命、为国争光、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航天精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课例,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担当意识和“精忠报国”

8、情怀以及我军不怕艰难困苦、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长征精神。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把课堂的革命传统教育引向社会、走向实践。例如:牟平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杨子荣革命纪念馆”进行课外实践,了解杨子荣的成长历程和他大智大勇、智取座山雕的故事,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深入虎穴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莱州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郑耀南故居”考察学习,了解他组织地方党、发展地下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革命事迹;海阳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地雷战博物馆考察,了解战斗英雄于化虎等英勇机智杀敌的故事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红色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生动地体验事实,感知领悟红色文化,取得震撼

9、心灵、传承精神、促进成长的教育实效。三 .课堂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决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我们要切实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围绕“富强”理念,在教学日益富强的祖国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实地寻找、新旧照片对比、采访爷爷奶奶等

10、方法,去发现家乡住房上、饮食上、服饰上等方面的变化,感受家乡的发展;通过让学生收集新旧中国状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个发展阶段的成就,感受国家的快速发展和祖国的日益富强。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读好书的信念。围绕“民主”理念,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时,教师可以由感受村民选举入手,让学生了解村民怎样选举、选举的意义,通过深入讨论,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交流我国“两会”制度、新闻报刊和网络媒体,以及社区公民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舆论监督、提案提交等内容,引导学生由社会层面的民主走向国家层面的

11、民主,让学生对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的认识不断加深。最后通过真实情境下的选举班委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民主,增强主人翁精神和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意识,初步形成民主观念。围绕“诚信”理念,在教学社会呼唤诚信一课时,教师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作为教学的话题,如“三鹿毒奶粉”伤人破产案、青岛某饭店欺客宰客“天价大虾”事件与海尔公司为诚信砸冰箱、温州为诚信烧毁鞋子的案例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明白无论是从企业长远利益,还是从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方面考虑,都应该牢牢遵守诚信这条原则和底线,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使学生感悟到,只有社会中每一个公民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讲诚信,才能真正构建起诚信社会、

12、和谐社会。四 .课堂中的地域文化民间典故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每一个乡村都有其传说故事与民间典故,它们记录着本土历史中重要的人和事,折射着地域精神,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例如:邻里之间一课,烟台莱州的教师可组织学生探寻符合教学课题需要的本土的历史典故。譬如说,明朝年代莱州有个“仁义胡同”典故和“姑嫂塔”传说流传至今。教师可把“仁义胡同”典故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感悟“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一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种邻里之间宽容谦让的美德是多么可贵;用“姑嫂塔”的传说,引领学生明白无论是与街坊邻居还是亲朋好友,都应该和睦相处、礼让有道,这样才能创造和谐

13、、幸福、快乐的美好生活。本土名胜文化。每个地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名胜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结合教学课题,积极开发、有效利用这些历史名胜文化,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教育学生不忘历史,引领学生把握方向,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烟台市区的教师可组织学生了解和讲述烟台东炮台、西炮台这两处名胜的历史文化故事。烟台东炮台、西炮台是我国北方罕见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海防设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绿树掩衬,风光清幽,“文化”荟萃,底蕴深厚,是烟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炮台不但可供人们观赏,还可以激发人们的缅怀之情和爱国之志。家乡名人文化。一方水土

14、养一方人,在这方热土上,无数优秀儿女用自己的勤奋执着、努力拼搏为家乡的历史增光添彩。我们要结合教学课题对这些家乡名人进行弘扬,讲述他们的故事,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树立起长大后为家乡做贡献的雄心壮志。例如:家乡的名人一课。家乡莱州的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调查走访、阅读书籍、上网查阅等途径课前了解、课中讲述家乡东汉时期潜心钻研完善“乾象历”,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算盘样式的“算盘鼻祖”徐岳的故事;北宋“吕氏一门三相”的佳话;苦读诗书、正直清廉的刘耳枝的故事;金代著名道家“全真派七真人”之一的刘长生与文峰山神仙洞的故事等。通过分享交流,让学生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真切感受这些名人是家乡的骄傲,是他们挺起

15、了民族的脊梁,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促使学生迸发出浓厚的家国情怀意识和向家乡名人学习的积极情感。民风民俗文化。民风民俗是特定区域特定地理人文环境下经几代人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透射出不同民族的不同精神风貌和传统,反映出人们特定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体现在人们的穿着打扮中、饮食文化和礼仪中、地方民居建筑风格中,还有各种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中。地方上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经过无数岁月的淘洗,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结合教学课题充分挖掘民风民俗文化,认真展现民风民俗的积极元素,让学生深刻体验中华优秀文化的多姿多彩、健康向上。总之,作为德法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培植与教育,利用好课堂主阵地,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德法教育的结合点;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通过文化自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们真正成为具有鲜明中国骨气、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